《0-6岁敏感期,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小说最新章节,蒙台梭利奥特曼全文免费在线阅读

点击阅读全文

(第二节)秩序敏感期(0—4岁)


所谓秩序敏感期,就是指孩子对于环境中的物体的定向位置以及活动的安排次序等非常敏感,一旦这种秩序遭到破坏,他就会极度不安,就会焦虑,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对孩子来说,他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他就会无所适从,就会因无法适应环境而恐惧、哭泣,甚至会大发脾气。父母如果仔细观察,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都能发现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在这个时期的孩子,会喜欢给物品找"主人",会把他认为的不在正确位置上东西"归位",也会因为不符合他的心意或顺序而要求"重来",还会重复做他喜欢的事情,更会与父母"作对"……蒙台梭利认为,如果父母或老师没有为孩子提供一个有秩序的环境,孩子就没有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会因此而逐步建构。

1.找"主人":孩子非常喜欢给物品找"主人",不允许别人用不是他的东西(0-4岁)

--孩子的秩序敏感期来了,要满足孩子的要求,保护孩子的秩序

两三岁的孩子非常喜欢给物品找"主人",比如,妈妈经常穿的拖鞋会被孩子称为"妈妈的拖鞋",爸爸经常用的电脑会被孩子称为"爸爸的电脑",爷爷经常坐的椅子会被孩子称为"爷爷的椅子"……孩子会不允许别人动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比如,妈妈不能用"爸爸的电脑",爸爸不能坐"爷爷的椅子"……其实,这是孩子在秩序敏感期的正常表现,父母千万不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要注意保护,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敏感期。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一天,爸爸带着两岁半的儿子去看望爷爷。正当全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地吃着可口的饭菜时,突然,儿子生气地冲着爷爷大声喊起来,一只小手还指着爷爷的脚,一副非常伤心的样子。

爸爸赶紧问儿子:"怎么了?怎么回事?"儿子伤心地说:"爷爷穿了爸爸的蓝拖鞋!"而且儿子非要让爷爷把拖鞋换下来,让爸爸穿,否则就不肯吃饭。

原来,爸爸昨天进爷爷家门后换的拖鞋就是那双蓝拖鞋,儿子以为爸爸第一天穿的是那双拖鞋就是爸爸的,别人就不能乱穿了。于是,爷爷脱下了蓝拖鞋,给了爸爸,爸爸脱下拖鞋给了叔叔……全家人又重新换了一遍拖鞋。换完后,儿子才非常满意地吃起了饭。

在以后的几天,只要儿子看到别人穿了那双"爸爸的蓝拖鞋",他就会大喊大叫,直到那个人脱下来他才停止喊叫。

故事2:

一个周末的午后,3岁的华华睡觉醒来,洗完手后就来到客厅,他坐到沙发上,眼睛向四周瞅了瞅。突然,他发现沙发旁边的"妈妈的凳子"不见了,他一脸的茫然,似乎在说:"妈妈的凳子哪里去了呀?"

接着,他站起来看看沙发后面,看了好半天,才确定沙发后面没有"妈妈的凳子"。这时,他再次露出了十分茫然的表情。他又来到餐桌旁边,发现了"妈妈的凳子",然后他兴奋地说:"妈妈的凳子!"说完,他就去喊妈妈了:"妈妈,妈妈的凳子,你快去坐!"

故事3:

3岁多的旺旺把自己的鞋子给弄湿了,于是妈妈就把刚买的那双新鞋子拿出来,想给旺旺换上。可是,旺旺却大声说:"不穿!不穿!"

妈妈很纳闷,问道:"为什么呀?"

旺旺非常认真地说:"这不是我的鞋子!我不穿别人的鞋!"

妈妈说:"这是妈妈给你买的鞋,穿上吧!"

旺旺还是坚持说:"不,我的鞋不是这样的!"他就是不肯穿。

这时,妈妈想起了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她想,这种内在的秩序已经在孩子的心中形成了。于是,她就没再坚持,而是赶紧把旺旺弄湿的那双鞋子拿来烘干。

敏感期分析

上面的这3个故事都是孩子在秩序敏感期的特殊表现,是非常自然,非常正常的。孩子在这个时期,喜欢给物品找"主人",不让别人用不是自己的东西,而且他自己也不用别人的东西,因为那些东西在孩子的内心已经形成了秩序。所以一旦秩序被打乱,他就会努力去恢复这种秩序。对成人来说,秩序混乱可能很正常,但对孩子来说,那就是很大的事情,他是不允许的。所以,在这个敏感期内发生给物品找"主人"的现象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引导小妙招

1.要满足孩子的要求

当孩子看到父母或家人穿的鞋子、坐的座位"不对"而要求更换时,父母应该满足孩子的要求,而不应该认为孩子是在任性,是没事找事。孩子有这种行为发生,表明孩子很正常,到了秩序敏感期。像故事1中的做法就比较可取,这不是惯着孩子,不是加剧孩子的"任性",这一点为人父母者一定要懂,要学会配合孩子。

2.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像故事2中,孩子认为妈妈那双新买的鞋子不是他的而不穿时,父母也不要拗着孩子来,硬要给孩子穿上也是不妥的,那会破坏孩子内在的秩序感。当然,父母还可以结着孩子的这个敏感期,培养他的好习惯,比如,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不能用,虽然孩子也能这样做,但有时候也会有例外。

一位幼儿园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星期一是幼儿园孩子的分享日,当老师把分享物收集到一起,正等孩子们醒来后分享时,一个提前醒来的小朋友--3岁的小亮来到分享物跟前伸手就要拿一个棒棒糖。老师走过去,轻轻地对小亮说:"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的!"听完老师的话,小亮赶紧把小手收了回来。这时,老师看到分享物的旁边有一本《格林童话选》,于是就顺手拿了起来,想翻看一下。可在一旁的小亮马上提醒老师:"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的!"老师立刻把书放了回去,并非常真诚地对小亮说:"是的,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

其实,作为父母也应该向孩子传达并强化这样的观念,使之成为孩子的正确认知,从而促使孩子养成"不是自己的不能拿、不能用"的好习惯。

3.保护孩子的秩序

在孩子的眼里,餐具、洁具也是专人专用的,其实这样既卫生,又文明,当然孩子可能没有想这么多,只是他觉得应该这样。父母要知道,这不是孩子固执,也不是孩子计较,而是秩序敏感期的正常表现。所以父母一定要保护孩子在这一时期建立的各种秩序,这也是教育孩子过程中父母应该知道的重要内容。

2."归位":乐于将所有的东西"归位",否则孩子就会焦虑不安、哭闹等(0-4岁)

--孩子需要并保护有秩序的环境,利用秩序教孩子学会自理,培养规则意识

孩子在秩序敏感期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归位",他乐于将所有的东西都"归位",比如,他看到妈妈的衣服随手扔到沙发上,他就会哭闹着让妈妈把衣服挂到平时挂的位置上;看到鞋架上的鞋子歪歪斜斜时,他就会把它们摆正,甚至半夜醒来都去看看鞋架子上鞋是否很正……如果他不把东西"归位",内心就会非常焦虑,甚至会用哭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让父母去把它们都"归位"。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一位父亲骑自行车带3岁的儿子去新华书店,结果儿子一下就记住了从家到新华书店的路。当第二次再去新华书店时,儿子就让爸爸必须走上次的路,而且就连自行车也放在同一个停车场的同一个位置,就连车把朝左还是朝右都得一样,不能有任何改变,否则他就会哭闹。

有时候,他带儿子去外面吃饭或办事,停车时也要像旁边的自行车那样,要是不一样,儿子就会说:"爸爸,把车把转过来,就像那个自行车一样!"他一边说还一边指着旁边的一辆自行车。这位父亲心想,简直比看自行车的还严格呢!

过马路时,坚决不能闯红灯,儿子看到红灯亮了,就让父亲停下来,直到绿灯亮了才让父亲骑车过马路。

故事2:

有一天,7个月大的女儿不停地哭闹,妈妈赶忙安慰她:"怎么了,宝宝?"然后就检查女儿的尿布是不是湿了,但发现尿布干干的,没事儿。于是,妈妈又想,宝宝刚吃了奶,应该也不是饿了。看宝宝躺着的姿势,应该也是很舒服的……到底是哪里有问题呢?女儿是哪里不舒服呢?这位妈妈百思不得其解。

于是,她就注意观察女儿,结果发现女儿一边哭,眼睛一边瞅着某个地方。这位妈妈顺着女儿的眼睛望去,她发现了一把撑开的雨伞。原来,妈妈想到楼下买点东西,天正下雨,于是就顺手把雨伞放在了女儿一眼就能看到的最明显的位置。

这位妈妈想,难道女儿不喜欢这把雨伞?于是,她就把雨伞拿出了女儿的房间。结果,当妈妈再走近女儿的房间时,女儿真的不哭了。

故事3:

小宇4岁了,他的秩序感非常好,而且还保持着对外在秩序的敏感。他每次进家门后,总是把自己的鞋子脱下了,然后穿上自己的小拖鞋,再把刚脱下来的鞋整整齐齐地摆在鞋架子上。他做得非常自然,根本就不用妈妈提醒。

有一次,妈妈给他擦脸,小宇竟然推开了妈妈的手,他说:"妈妈,我要用自己的毛巾!"听小宇这么一说,妈妈才意识到自己因为太忙乱,手里拿的毛巾真的不是小宇的,而是他爸爸的。

每次吃饭时,小宇总会把餐具摆放得整整齐齐,当他发现爸爸妈妈的餐具没有摆正时,就主动帮助去摆正;当他吃完饭后,总会把自己的椅子归位,如果发现爸爸或妈妈的椅子没有推到餐桌下面,他就会帮忙推过去……

故事4:

在幼儿园,3岁的松松拿着出了点毛病的拼图来找老师:"老师,这个拼图坏了!"

老师说:"哦,是坏了,给我吧!"

松松把拼图递给了老师,老师就随手把它放在了自己的办公桌上。

过了一会儿,松松说:"老师,我把这个拼图归位吧!"

老师说:"不用了,先放在这里吧,我一会儿拿去修一下。"

松松点点头,就离开了。

又过了一会儿,松松又来到老师的面前。这回,老师一下明白了松松的意思,于是笑着把拼图递给松松,让他去归位。

归位后,松松一副轻松而又心满意足的样子,还看了老师一眼,冲老师笑了一下呢!

敏感期分析

关于秩序敏感期,最早在孩子三四个月大时就出现了,但是因为孩子不会表达,而父母又对此不太了解,所以很多情况下,父母常常会误解孩子的意思。就像故事2中,那个7个月大的孩子虽然不会用语言表达他对秩序的敏感,但他已经感到焦虑,已经会用哭闹的方式提醒父母了。

对于处于这个敏感期的孩子来说,秩序真的很神奇,他会把所有不"到位"的东西都"归到位",因为在他看来,周围的环境就是一个彼此相连的整体,已经在他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秩序。只有在有秩序的环境中,他才会感到安全。所以,当他看到那些没有"到位"的东西时,就会有一种不安全感,这种感觉就会促使孩子去"归位"。

而且,在那种没有安全感的环境中,孩子很难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有效的认知,所以他们哭闹也是非常正常的,父母对此也应该理解。

引导小妙招

1.理解孩子的"归位"行为

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有一种把物品"归位"的冲动,如果不归位,他就会感到很焦虑。就像上面的故事4,那个孩子虽然暂时离开两次,但他的心始终没有离开,内心非常焦虑,渴望把拼图归位。当老师看明白孩子的心思时,就主动让孩子去把拼图归位,这时,孩子才真正松一口气。所以,父母应该理解孩子"归位"的行为,并允许孩子"归位",甚至是创造机会让孩子"归位"。

2.认同孩子的"固执"

很多父母都认为,当孩子进入秩序敏感期后,就会变得非常固执,其实,孩子并不是真的"固执"。父母应该认同孩子的这种"固执",并要认真审视孩子的这种"固执"。比如,孩子会把全家人的鞋子都按顺序排好,孩子会把自己的餐具摆正,吃晚饭后会把自己的椅子归位……其实,孩子在无形中做了很多事,如果孩子不做,父母就得去做,就得去收拾一些烂摊子。所以,父母要利用孩子"归位"的敏感期,培养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当孩子这么做时,要鼓励孩子,表扬孩子,强化孩子的这种行为。

这样,一段时间过后,当孩子对秩序,对"归位"不再敏感时,他已经养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的习惯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孩子对秩序的敏感就变成了一个培养孩子自理能力、养成良好习惯的好机会。可见,秩序一旦形成,就会转化为品质,并体现在生活中的任何方面,就会成为素质。也可以说,秩序会成为习惯,习惯会成自然,自然会成就人格,而这一切就来自童年。所以说,是童年成就了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与品格。既然如此,那父母又何乐而不为呢?

3.尝试与孩子做一些"归位"游戏

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内,父母也要利用一切方法增强孩子的秩序感,因为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的。比如,父母可以尝试与孩子做一些小游戏。

这里与父母们分享一个小游戏:父母将一张白纸作为地图贴在墙上,在纸上画出一大块地方来,告诉孩子,这块地方就是"飞机场",并在"飞机场"上写上家庭成员的名字,如爸爸、妈妈、宝宝等。然后,再用一些小纸做成"飞机",在上面也写上家庭成员的名字。这时,父母可以先让孩子观察一下地图上的"地形",再让他把"飞机"降落在"飞机场"相应的位置。

通过这样的游戏,一方面可以增强孩子的秩序感,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导孩子认识家庭成员的名字,可谓是一举两得。当然,这个游戏只是一个导引,父母还可以做其他各种有意义的游戏来帮增强孩子的秩序感。

3."重来":不符合孩子心意的事情、顺序不对的事情就得"重来"(2-4岁)

--不是孩子任性,也不是孩子固执,不要强行打破孩子内心的这种秩序

孩子在秩序敏感期,会对顺序比较敏感,如果顺序不对,就要重来。比如,当全家人进门的顺序不对时,大家就得乖乖地听孩子的指挥,重新进门;平时都是孩子用遥控器关电视,但有一天爸爸直接用遥控器把电视关了,孩子就会不干,就会要求爸爸重新把电视打开,然后再由他用遥控器关上;当妈妈为家人盛饭的顺序不对时,也要全部倒掉重新再盛……其实,这也是孩子在秩序敏感期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有行为,父母一定要读懂。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毛毛家住在4楼,每天回家都有一个固定的程序:就是3岁的毛毛每上一层楼,他都会按亮一盏灯。当爸爸或妈妈打开家里的门时,毛毛再按亮家里的灯。有时候,如果忘了这个程序,毛毛就会大哭,然后一定要让爸爸妈妈把灯关了,然后再他重新按亮。

故事2:

3岁的轩轩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喝一杯酸奶,这是雷打不动的。而且,他喝酸奶都有自己一套严格的步骤,一点都不能错:

先爬到小床上,然后脱下衣服来,钻进被窝,不躺下是坐着的,然后拿过瓶装的牛奶,把外包装撕去,然后再用瓶盖扎一个小眼,再用手把那个小眼抠成一个小洞,把吸管插进去,就开始喝了。

轩轩这套喝牛奶的程序一点都不能变,如果她自己不小心漏掉了一步,她也会哭喊,而且还会要求爸爸妈妈给他拿瓶新的,他要重新开始……

故事3:

一位父亲最近特别苦恼,他说:"我的儿子最近真是邪乎,凡是不符合他心意的事情,还有顺序不对的事情,他都一律要求重来。你不重来,他就不停地哭喊,你打他也不管用,最后我和他妈妈只得乖乖地向他妥协!"

到底怎么回事呢?

原来,有一次,他们全家出去玩,儿子玩累了,就睡着了。于是,爸爸就抱着儿子回家了。可是,刚一进门,儿子就醒了。儿子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爸爸,我还没有坐电梯呢!"

爸爸只好跟他解释:"你坐过电梯了,刚才你睡着了,爸爸抱着你就是坐电梯上来的呀!"

但是儿子根本就不听他的解释,还大哭了起来。儿子一边哭,一边说:"我还没坐电梯呢!我还没坐电梯呢!我就要坐电梯!我就要坐电梯!"

看到儿子这么"固执",爸爸真的生气了,冲着儿子大声喊了几句。但根本就不管用,儿子的哭声更大了……

最后,儿子哭累了,然后就睡着了。没想动,儿子半夜醒了,还是哭,而且还在重复那句话:"我还没坐电梯呢……"

这位爸爸感慨道:"唉,这日子可真是难熬呀!"

敏感期分析

接着上面这位父亲的话说,"难熬",难道真的是这样吗?如果父母真这样认为的话,那只能说明父母没有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还不知道孩子的成长规律。所以,这无论是对父母来说,还是对孩子来说,都将是一段痛苦的历程了。

说到"熬"字,一位父亲这样表示,他从来没有"熬"的感觉。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他怀着对孩子的爱,对生命的感恩去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探索孩子的敏感期。在他的眼里,时间过得非常快,他的孩子也在飞速成长。

可见,面对孩子的"重来"行为,父母不能武断地认为孩子是任性,是无理取闹,更不能因此去批评孩子,打骂孩子,那将是对孩子秩序敏感期的扼杀与摧残。

引导小妙招

1.了解孩子对世界的认知过程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这个世界是以不变的秩序与程序存在的,这种秩序与程序已经进入了孩子的内心,并成为他最初的内在逻辑,也就是孩子的思维。后来,这种逻辑开始改变,不变的逻辑核心会被抽象出来,在这个基础上,事物的形式就可以变化了,甚至可以有无穷无尽的变化。这个过程,每一位父母都应该了解。

有的父母可能会感慨:我们还真不知道孩子的心里到底有多少秘密!是的,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也曾经指出,孩子的心灵就是一个神秘的深渊,照料他的成人并不了解它。其实,当父母不了解孩子内心的时候,就应该怀着一颗敬畏之心,给孩子爱,给孩子自由。

2.认识并尊重孩子内心的秩序

当孩子处在秩序敏感期时,就会对一些事情如此的"固执"。如果父母或其他成人无意地破坏了孩子的这种秩序,或是有意地用强硬的措施打乱了孩子的这种秩序,就会给孩子的内心带来极大的伤害。就像故事3中,可能父母是无法体会孩子是怎样熬过那个夜晚的,他是在一种怎样的不安全感中度过的呀!

在孩子的眼中,父母就好像是一个庞然大物。当他内心的秩序一次又一次地被这些庞然大物破坏而得不到恢复的时候,那种随之而来的不安全感很有可能伴随孩子的一生。所以,父母一定要读懂孩子的每一个行为,认识孩子内心的秩序,并尊重这种秩序。这样,孩子才能享受敏感期,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3.与孩子一起玩这些"重复"的游戏

对于孩子来说,"重复"是他建立秩序感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也是孩子感知周围环境的重要方法之一。作为父母,千万不要认为这些游戏很无聊,其实对孩子来说,这些游戏很有趣。如果有意识地与孩子一起玩他喜欢的这些"重复"游戏,其实就是在帮助孩子去体验秩序带给他的无比快乐,这样的话,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可能就会所缩短,孩子也会更快乐!

4.管住自己,千万别发火

先来读一个小故事吧:一个3岁小男孩最近一段时间,最爱说的话就是两个字--重来。小男孩特别喜欢看动画片,为此还让妈妈专门给他买了一套《中华德育动漫》,几乎每天都看上两集。小男孩在看动画片时,有一个要求,就是VCD一启动,在座的每一位都不能再做别的事,包括不能上卫生间,不能接电话,不能说话,只能乖乖地陪他看,否则,他就要"重来",也就是从头开始放动画片。有一天,妈妈陪他看动画片,因为事情比较多,结果那天他们"重来"了11次。尽管如此,妈妈还是很高兴地与孩子一起"重来",一点都没有要发火的意思。

故事看完了。遇到类似的情形,我们是否也能像这位妈妈一样呢?她根本就没有管自己,也没有忍,而是享受这一切。一旦我们做父母的能做到这样,孩子就真的在享受他的秩序敏感期了。而且,孩子也会有一个非常好的心态,他会变得安静、快乐,心灵充满爱的温暖。

4.重复:孩子喜欢做的事情也爱让她重复,比如垒高、开关灯、藏东西的游戏等(2-4岁)

--这是孩子的成长方式,多陪孩子玩这种在他眼中有意思的游戏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自己两到四岁的孩子非常喜欢重复做一些事情,比如,他会把垒得很高的玩具、积木等一下子推倒,然后再重新垒高;他会把灯关掉,再打开,再关掉,再打开,如此重复不已;还会一遍一遍地爬楼梯……也就是说,孩子对他喜欢做的事情就愿意重复做,而且会做得非常开心,感觉非常有趣。其实,孩子就是用这种重复的方式来感知秩序的存在,从而认识自己周围的环境。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一个3岁多的小女孩,坐在房间的角落里很安静、专注地玩耍。她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了游戏中--将很多五颜六色的小玻璃球一颗颗地塞到玻璃瓶中。这个游戏看似很单调,小女孩却玩得很投入。

当一个小玻璃球落到瓶子里的时候,就会发出悦耳清脆的撞击声。这个小女孩一直面无表情地重复着这一个动作,当她把所有的小玻璃球都放到瓶子里的时候,就再把它们都倒出来,然后再重复这个游戏。

快该吃午饭了,母亲喊了小女孩4次,可她根本就听不见。直到妈妈过来,把她的瓶子和小玻璃球都收起来后,她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她的游戏。

故事2:

3岁的儿子最近特别喜欢藏东西,藏了东西还一定要让妈妈去找。这不,他又把妈妈刚给他买的小皮球藏到大衣柜的角落里了。妈妈本来看到了,但她假装没看见。而且,妈妈还一本正经地一边到处看,一边自言自语:"藏到哪里了呢?"

妈妈假装到处找,都没有找到,还有点失望的样子。最后,妈妈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在角落里找到了小皮球。儿子看到妈妈找到了,乐开了花,高兴地直蹦。

然后,他还接着藏,结果还是藏到了原来的地方。这回,妈妈又假装到处找,还是没找到。最后,妈妈也没有到那个角落里找皮球。这下,儿子忍不住了,他一下跑到那个角落里,把皮球拿了出来,朝着妈妈晃了一下,然后又放到了角落里,他还对妈妈大声说:"妈妈,皮球在这里呢!你快来找呀!"

但是,妈妈还是假装什么也不知道,还是没去那个地方找。突然,儿子跑到妈妈面前,有点生气地对妈妈说:"妈妈,小皮球就在那里,你为什么不去找呢?"儿子一边说,还一边用小手指了指那个角落。妈妈低头看了一眼儿子,发现儿子脸上一副很失望的表情。

敏感期分析

孩子喜欢重复,因为他正处在秩序的敏感期,他需要靠这种重复来建立自己的秩序感。但是这种重复不是以成人的眼光,在成人的角度所能够理解的。就像故事1,在成人看来,这样反复地把玻璃球放进瓶子里的游戏是琐碎而毫无用处的,真不能理解孩子为什么对此那么痴迷、热衷。还有故事2,在成人的眼中,都不希望别人找到自己藏的东西。所以,这位妈妈也假装找不到孩子藏的东西,她认为孩子应该高兴,可事实上,孩子却非常失望。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在这个游戏中,孩子的秩序被妈妈打乱了。他把东西藏起来,就是为了让人找到,从而产生秩序感。但是如果就像故事中的妈妈一样,假装找不到孩子藏的东西,孩子就会产生一种疑问:"我都告诉妈妈小皮球在那里了,可妈妈为什么不去找呢?"在这样的情形下,孩子的秩序感就被打乱了。

父母不要奇怪,也不要觉得不可思议,这一切都是孩子正常的自然的成长行为。父母只需要去配合孩子,引导孩子,满足孩子就可以了。

引导小妙招

1.让孩子体会秩序感带来的快乐

作为父母,一定要了解孩子的秩序敏感期,要让孩子真正体验到秩序感带给他的快乐。父母要知道,这种在成人看起来很无聊的游戏在孩子眼里却有着无穷的乐趣。这就是孩子的成长方式。所以,这就要求父母要懂得配合孩子,要与孩子玩这些重复的游戏,而且要让自己真正进入玩的角色,而不是在那里应付孩子,否则,自己就会很累,而且孩子也感受不到什么乐趣。

2.理解孩子为什么会把东西藏在同一个地方

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如果把一个东西藏在某个地方被人找到了,下一次他就不会再把东西藏在那里了。但是处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却不是这样,他喜欢把东西藏在同一个地方,而且喜欢被别人找到。这样,当别人找到他藏的东西时,他就会获得一种秩序感。而且,他还会乐此不疲地重复这样的游戏。这样下来,孩子就会通过重复的方式体验到秩序带给他的快乐,并且通过这种重复的方式与周围的环境建立起某种联系来。

当然,这个时期的孩子还特别喜欢"捉迷藏",捉迷藏的游戏与藏东西的游戏一样。第一,孩子喜欢把自己藏在同一个地方;第二,孩子喜欢被人找到,如果别人找不到他,他就会给找他的人提供线索,要么自己呼喊,告诉人家,要么自己跑出来让别人知道后再藏起来。如此反复,他也不会感到疲惫,也不会感觉到无趣。所以,这一点,父母也要理解。

3.满足孩子的重复要求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很多父母会发现孩子特别喜欢"重复",比如,反复要求父母重复讲同一个故事,重复做一个再熟悉不过的游戏,重复猜一个早已知道答案的谜语,等等。每当这时候,很多父母就会忍不住抱怨:"总是重复,多没意思!"特别是当自己的情绪不好或者是很累的时候,有的父母就想给孩子少讲几个故事情节,企图跳过去蒙混过关。可是,孩子很快就发现,并大声说:"妈妈讲错了!"看,想糊弄孩子都很难。

对孩子来说,这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每次都有新鲜感。所以,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快乐成长,就要满足孩子的这些重复要求。当然,孩子的这种"重复"还有很多,比如把玩具拆开再装上,把瓶子盖拧下来再拧上去,打开房门再关上,动画片看完一集再重新看,等等,父母都应该尽量让孩子的重复需求得到满足。

5."作对":不让孩子玩孩子偏玩,不让孩子吃孩子偏吃,让孩子读8他偏读9,等等(3-4岁)

--孩子正处于执拗敏感期,似乎有些"不可理喻",不要气愤,不要失去理智,否则就会"两败俱伤",理解孩子

孩子在三四岁左右,就会出现一些"反常"的行为,好像处处都要与父母作对,不与父母合作,根本就不听父母的一点意见,非常固执。比如,父母不让他做某件事,孩子偏偏就去做;不让他玩某种游戏,他偏去玩;教孩子读数字时,明明教他读8,可他偏读9……不要气愤,也不要无奈,其实这时候,孩子就已经进入了执拗敏感期。但是,很多父母却并不了解这个敏感期,结果就会被孩子气得够呛,甚至会失去理智。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3岁的媛媛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晚上睡觉之前一定要与她的芭比娃娃说一会儿话。媛媛有很多玩具娃娃,可她在晚上睡觉前就喜欢跟芭比娃娃说话。

这天,因为媛媛的表妹来家里玩,看到了芭比娃娃,就把它拿回家先玩一天,答应第二天就送回来。这件事媛媛也知道,还是媛媛自己亲手把芭比娃娃交给小表妹的呢!

晚上睡觉前,媛媛就跟妈妈要芭比娃娃,妈妈就给她拿了另外一个洋娃娃。可是,媛媛非常不高兴地说:"不是这个!"于是,妈妈又给她换了另外一个。可媛媛还是撅着小嘴,一脸的不高兴:"不是这个!我要芭比娃娃!"

妈妈给她解释说:"你不是把芭比娃娃借给小表妹玩了吗?"媛媛根本就不听妈妈的解释,她一下子把手里的那个洋娃娃摔到了地上,哭着说:"我要芭比娃娃,芭比娃娃……"

尽管妈妈努力控制自己不发火,但她还是觉得女儿太无理取闹了。

故事2:

一位爸爸最近很苦恼,他不知道为什么自己3岁零两个月大的儿子突然变得不听话了。比如,他让儿子干什么,儿子都会说:"那不行!""我不!""我偏不!"

而且,有时候儿子竟然还对父亲下命令:"爸爸,给我拿玩具狗来!"爸爸说:"等一等,我忙完这点事。"可儿子语气非常坚定地命令爸爸:"不行!现在就去拿!"就因为这个,这位爸爸被弄得不知道该怎么应对儿子了。

有一天,他送儿子去幼儿园,在幼儿园门口见到了老师。这位爸爸就让儿子跟老师问好,可儿子像没听见一样,低头就进了大门。晚上上床睡觉,他故意把裤子脱下来扔到地上。爸爸给他捡到了床上,一转身儿子又把裤子扔了下来,而且还得意地冲着爸爸笑。结果,爸爸捡了,儿子又扔。直到最后,爸爸把儿子的裤子放在他够不到的地方为止。

半夜,爸爸担心儿子冷,就给他盖被子。儿子醒了,竟然不让爸爸给他盖,而且还故意把腿伸到被子的外面。于是,爸爸再次给他盖上,可儿子仍旧把被子都蹬开。爸爸很无奈,就转身离开他的屋子,见到爸爸离开了,儿子自己却用被子把自己盖得严严实实。

故事3:

一位妈妈教3岁多的儿子认识数字时,儿子总会故意捣乱,不配合。比如,儿子本来是认识8的,可妈妈让他读的时候,他却读9,要么就读7,反正就是故意不把那个数读正确。刚开始的时候,这位妈妈被儿子的捣乱行为气得很难受。不过,这位妈妈很有智慧,很快,她就找到了一个"对付"儿子捣乱行为的妙招。

这不,妈妈又开始教儿子读数字了。不过,这次,妈妈没有让孩子去读数字卡上的数字,而是自己拿着卡片,好像自言自语:"嗯?这个数是几呢?我怎么想不起来了呢?每当这时,儿子就会迫不及待地正确读出那些数字。

不过,有时候儿子也不会中妈妈的小计策。但是,"姜还是老的辣",妈妈故意把数字读错,比如,妈妈指着9,然后她就试探性地问儿子:"这个数是8吧!"结果,儿子就会咧嘴一笑,就非常正确地读出来了。

当然,这位妈妈就会立即把大拇指举到孩子的面前,儿子也表现出一副很得意的样子来。

敏感期分析

三四岁的孩子在很多方面表现为与父母作对,其实,并不是真的与父母作对,而是他已经进入了执拗敏感期。孩子的执拗敏感期来源于秩序感,在这一个时期,孩子常常是难以变通,有时候甚至回到成人难以利于的地步。作为父母,一定要知道,孩子的心理活动是有秩序的,在他还没有超越这种秩序时,他就会严格地执行这种秩序。

一般来说,孩子的执拗敏感期在两岁左右时就已经有所体现了。但是,这一敏感期的爆发期却会集中出现在3-4岁这个年龄段。在这个时期的孩子,有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凡事都要听我的,就是我说了算。如果父母拒绝他,他就会变得非常烦躁,就会哭闹不止。既然这样,父母就应该想更好的办法去应对孩子的这个敏感期,就像故事3中的妈妈一样。

引导小妙招

1.了解孩子形成执拗敏感期的原因

父母要想很好地与这个时期的孩子"和平"相处,就应该了解孩子形成执拗敏感期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随着他自我意识的萌芽与发展,他会发现自己与世界并不是一体的,而是分离的。随着他生活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以及探索能力的不断提升,他又会发现,他自己能控制的事物越来越多,他就会体验到"自我"的强大力量,从而敢于向父母挑战。正因为如此,孩子才进入了这种与父母"作对"的反抗期。再就是孩子对秩序的固执和执着感。一旦孩子内心建立的秩序遭到破坏、拒绝或挑战时,他内心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从而哭闹、反抗,这也是孩子在执拗行为。

2.不要与孩子"较劲"

处在执拗敏感期的孩子都很"犟"、很"强硬",他有自己的主见,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如果父母与孩子"较劲",以硬碰硬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孩子就会感觉很委屈,很难受;而父母也会感觉很气愤,又很无奈,可以说是"两败俱伤"。所以,父母慎用"较劲"的方式与执拗敏感期的孩子相处。

3.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

一般来说,孩子的执拗行为是没有办法完全去除的,只能是有所缓解。缓解的方法就是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并顺从他的要求,以此来减轻孩子内心的焦虑与不安。

有一个2岁零10个月大的小女孩,最近经常为一点小事而哭闹不止。父母通过咨询儿童教育专家才知道,原来是女儿的执拗敏感期提前到来了。于是,他们就决定充分理解孩子,满足孩子的要求。

有一次,爸爸和妈妈开车来幼儿园接她,妈妈抱着她,爸爸顺手就把车门打开了。可孩子却突然大哭起来:"让妈妈开车门。"于是,爸爸立刻关上车门,妈妈再重新打开车门,可女儿就是不上车,在妈妈怀里挣扎:"不要现在打开车门,要妈妈刚才打开车门!"爸爸妈妈虽然很无奈,但也对女儿的表现表示理解。一直到女儿的情绪稳定了,爸爸妈妈才开车回家。

6.不愿洗手:对洗手非常排斥,给孩子讲道理他也不会听(3-4岁)

--孩子并非故意"刁难",给他讲道理,乞求他合作是无效的,要掌握孩子的执拗心理和"付他"小妙招

一日三餐,饭前都应该洗手,上完卫生间后也应该洗手,从外面回到家里第一件事也应该是洗手,等等。可见,每天洗手的次数有很多。但是,对于处在执拗敏感期的孩子来说,洗手却是一件他不怎么配合的事情。也就是说,在执拗敏感期,很多孩子都不愿意洗手,对洗手这件事非常排斥,即使父母给他讲有关卫生的道理他也听不进去。如果强拉孩子去洗手,孩子就会反抗,即使把强行给孩子洗手,孩子也会非常痛苦……

身边小故事

就在半个月前,3岁的平平每到吃饭前,都会乖乖地去洗手,根本就不用爸爸妈妈提醒,更不用爸爸妈妈帮忙洗。

可是最近一星期以来,平平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每次吃饭都不愿意去洗手。于是,每次吃饭因为洗手这件事,妈妈和平平之间总会有这样的一番对话:

"儿子,吃饭前要洗手的,我们一起去洗好不好?"

"不好!"儿子很坚决。

"妈妈去拿毛巾给你擦一下手!"妈妈接着说。

"不擦!"儿子依然挺倔。

"你看你的手这么脏,吃东西不卫生的,来,我们去洗一下!"妈妈还在坚持。

"不洗!"儿子更干脆。

"不洗就不让你吃饭!"妈妈下了通牒!

"就吃!"儿子才不管那一套呢!

……

这位妈妈知道这样耗下去也不好。于是,就强行把儿子拖到洗手池旁边,强行给他洗手。但是,儿子还是反抗。但他的力量总没有妈妈的力量大。所以,妈妈还是给他把手都洗了。不过,每当这时,妈妈都会看到儿子脸上痛苦的表情。

就在昨天中午,妈妈又强行带孩子去洗手,结果洗完手后,儿子说什么也不吃饭了。尽管中午那顿饭有儿子最爱吃的烤薯条,可儿子真一点也没吃。

敏感期分析

在执拗敏感期,孩子不愿意洗手也是一种非常正常、非常自然的表现,并不是孩子故意"刁难"父母。父母还应该知道,给这个时期的孩子讲为什么要洗手的大道理,去央求他洗手,去强行让他洗手,等等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否则,只会让孩子对洗手这件事更加排斥,严重的还会影响到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所以,父母应该用点智慧来引导孩子去洗手。

引导小妙招

1.不要强行让孩子洗手

从上面的故事中就可以看出,当孩子在执拗敏感期时,他不愿意洗手,你就是磨破嘴皮子跟他讲各种各样的道理都不管用;还可以看出,父母如果强行给孩子洗手,孩子会反抗,也会很痛苦。这些做法都不科学,往往父母越是这样做,孩子就会越执拗,甚至会引起孩子更大的反感与反抗。就像上面那个孩子,妈妈在强行给他洗手后,他连最爱吃的饭都不吃了,其实这是与父母在"斗气"。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在这场洗手与不洗手的"斗争"中,孩子认为自己"失败"了,所以他感觉自己是弱小的。由此可见,父母强行让孩子洗手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伤害。

2.学会转变自己的教育方式

可能有的父母就很纳闷了:既然不能强行让孩子洗手,那该怎么办呢?其实,就像俗话说的,"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所以,让孩子洗手的办法还是有的,就是父母要学会转变自己的教育方式,改变对孩子的强硬策略。

一位妈妈是这样做的:

在吃饭前,妈妈对儿子说:"乖儿子,我们去洗一下手好吗?"

儿子连想都没想一下,就脱口而出说:"不好!"

这位妈妈一点都不着急,一点都在乎地说:"好吧,不愿意洗就算了!"

儿子很惊讶地看了妈妈一眼,觉得妈妈怎么突然允许他不洗手了呢,感觉有点奇怪。

不过,妈妈假装看不见儿子的表情。她自己不动声色地去洗手池洗手了。洗完手回来就坐下来准备吃饭。

这时,惊讶不已的儿子却对妈妈说:"妈妈,我的手上可能会有虫子,吃到肚子里,肚子会痛的!"他在试探妈妈,给自己找个洗手的下台阶。

于是,妈妈就故意问他:"那怎么办呢?"

儿子这回非常"大方"地说:"妈妈,要不你给我擦擦手吧!"

妈妈趁机表扬了他一句:"好啊,还是你聪明,那妈妈就给你擦擦手!"

如果父母能够转变自己的教育方式,用迂回的方式来代替直接的方式,让孩子洗手可能就会变为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所以,不用央求孩子,不用跟孩子讲道理,一样能让孩子自动自发地去洗手。

3.掌握孩子的执拗心理,变通一下

当然,有时候孩子也不吃父母迂回的那套策略,就是软硬不吃,坚决不洗手。那样的话,父母怎么办呢?其实,这照样有办法,就看父母是不是想去灵活变通。只要掌握了孩子的执拗心理,做一些变通,就等于找到了"对付"孩子的小妙招。

一位妈妈面对死活不愿意洗手的孩子是这么做的,她给儿子一个非常漂亮的小勺子,然后真诚地对儿子说:"不洗手也没关系,用这个小勺吃饭就好了,这样手上的虫子就不会被吃到肚子里去了!"儿子很高兴地用小勺子吃起饭来。当他发现用小勺舀不起他爱吃的某种菜时,他就会对妈妈说:"我还是去洗洗手吧!"

从中可以看出,当妈妈顺从孩子的意思,并给他一种可以不洗手就能吃饭的解决方案--勺子,而且还是一把漂亮的勺子时,孩子对妈妈就没有抵触情绪了,而且他的注意力也被吸引到勺子上来了,这时,他也不会再那么固执了。当孩子发现勺子也有舀不起来的菜时,就会主动寻求解决的方法。

7.暴力:打小朋友屁股、布娃娃,故意摔坏自己的玩具等(3-4岁)

--孩子的心理已经受到伤害,父母反省自己的行为,对执拗敏感期的孩子进行"暴力教育",孩子也就学会了暴力

在执拗敏感期的孩子,有时候会表现出一种暴力行为。比如,他会对自己的洋娃娃发火,会在洋娃娃的屁股上使劲拍打;会故意把玩具摔到地上,甚至还跳到上面使劲跺两脚;当然,有时候他还会欺负比他弱小的同学……当孩子有这些行为时,很明显,他是在发泄心中的情绪,释放心中的不满。小小孩子,怎么会以这种暴力的方式来发泄呢?其实,他的内心已经受到了很大的伤害,而这种伤害很可能来自父母。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早上起床,3岁半的女儿吵着要穿那双带流氓兔图案的鞋子。可是很不巧,那双鞋太脏了,妈妈前一天晚上刚把它给刷了,还湿漉漉的呢!

于是,妈妈就跟女儿说:"那双鞋子脏了,妈妈已经刷了,还湿着呢,不能穿!"可女儿根本就不停,大声说:"我要穿流氓兔鞋!我要穿流氓兔鞋!"但妈妈还是给她拿来另外一双鞋子,可她死活不穿,还哭着把鞋子给扔到地上。

这下,妈妈有点火了,抬起手来就对着女儿的屁股拍打了两下。虽然女儿还是很委屈地哭着,但妈妈再给她穿鞋时,她已经不再反抗了。

谁知,当妈妈中午到幼儿园接女儿时,老师竟然向妈妈"告状"说:"今天这孩子不是怎么了,趁着别的小朋友不注意,就用手使劲拍小朋友的屁股,拍完就跑,好几个小朋友都被她拍哭了!"

故事2:

最近,一位父亲发现自己3岁多的儿子经常跟他对着干,他说什么儿子都不听。因为这位父亲的脾气比较暴躁,加上最近工作特别难做,所以是火上加火。结果,孩子一不听话,父亲就会对孩子使用武力。结果孩子当然会屈服了,这位父亲感觉自己还行,能管得了孩子。

有一天晚饭后,儿子又不听话了,结果又被父亲用巴掌给修理了一下。儿子被修理完,就跑到自己的小房间里去了。不一会儿,父亲就听到儿子房间里传来了"叮叮咣咣"的声音。

父亲赶紧进去看,发现儿子正抓着洋娃娃的脚使劲往床头上磕呢!而且,地上已经有几个洋娃娃乱七八糟地躺着呢!

看到眼前的情景,这位父亲陷入了沉思……

敏感期分析

孩子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暴力行为,一定是因为他受到了自认为的"不公平"的待遇。不可否认,孩子就是环境的一面镜子,当他怎样被对待时,他也会怎样对待别人。就像上面那个故事中的小女孩一样,她之所以会打小朋友的屁股,就是因为她被母亲以同样的方式打了屁股。由此可见,父母的暴力行为是会在孩子身上延续的。可能父母从表面上看,自己对孩子使用暴力行为,孩子是屈服了,但实际上,孩子会寻找机会把心中的委屈发泄出来。

引导小妙招

1.不对孩子施以暴力

从上面的两个故事就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对孩子施以暴力,就会给孩子的内心带来巨大的伤害,他会想办法把心中的怨恨和委屈发泄出来。因为他受到了暴力对待,他首先也会想到以暴力来发泄自己。

父母千万不要小看孩子的这种暴力行为,这很可能就是孩子以后"暴力倾向"的前兆。如果父母不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还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孩子施以暴力的话,很容易就会让孩子形成暴力性格和思维等。

2.控制自己的行为

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还是处于执拗敏感期,所以他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而父母就不一样了,父母是成年人,完全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当面对所谓的"不听话"的孩子时,父母就要理智一点,一定要控制自己的行为,把受到的孩子的"伤害"化解掉。父母的宽容与忍耐一定会早日让孩子健康成长起来。

3.父母双方意见要一致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喜欢一个扮"白脸",一个扮"黑脸"。一般来说,扮"黑脸"的是父亲,爱板着脸,甚至会动拳头;扮"白脸"的是母亲,懂得安慰孩子,甚至会跟"黑脸"父亲为孩子争吵。其实,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父母的教育意见在孩子看来是不一致的。别看孩子小,但人小鬼大,机灵得很。这时,他就会向"白脸"靠近。他认为,"白脸"对他好,是他的"靠山",即使我再不听话也没关系。在这种想法的影响下,他就会加剧自己"不听话"的行为,那么,孩子的执拗敏感期就会延长。其实,无论孩子是否处于执拗敏感期,父母双方都应该齐心协力,教育观点一致,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健康成长。

继续阅读《0-6岁敏感期,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