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宝》小说章节目录诸葛荣,葛长青全文免费阅读

拿着主治医生开的各种体检单,诸葛荣跟在诸葛靖后面跑上跑下,当回到病房的时候,诸葛荣已经累的上气不接下气了。

“小靖啊,我先走了,明天再来看你。”跑了一天,诸葛荣有些疲倦的说道,他现在就想回去好好泡个澡,搞两口小酒眯一下,跟在诸葛靖后面一天了,他是彻底放心了,那小子比他都生龙活虎的,哪里像是出过交通事故的样子。要不是病号服穿在诸葛靖身上,人家都会以为是他生病了,孙子来陪着呢。

“行,爷爷,你回去休息吧,等明天报告单出来,我就陪你一起回家。”诸葛靖看着诸葛荣那疲惫的样子,有些心疼的说道。

目送诸葛荣走后,诸葛靖躺在床上,一股浓郁的芸香味道,又把他勾起来了。

撇头一看,原来刚刚老人给他看的《滦阳消夏录》正放在俩人共用的床头柜上,而老人也不知道跑哪里去了。“这书为什么这么香呢?”诸葛靖好奇的端详着这本书,是我鼻子的问题吗?可是除了这书之外,刚刚跟爷爷到处跑,都没闻到特别的味道啊。

“小伙子,喜欢看就拿着看,没事的。”只见老人提着个热水壶走到床头对诸葛靖说道。

“爷爷,这书您是怎么保管的,我看这书已经有些年代了吧,怎么看着都跟新的一样。”刚刚老者说没有放什么香叶防止虫蛀,所以诸葛靖想通过看老人用什么方法保存的,导致书籍那么香。

“我这书啊,别的不说,我每两三个月总会对他进行保养一下,纸叶的 PH 值高于 6.2(PH7 为中性,数值越小酸度越高)纸张就会慢速变质,而低于 6.2 就会快速变质,低于 5.0 则会迅速变质,如果不定期保养,我这书的后果恐怕就是发黄的碎片了”。老年人就是怕孤单,难得有人愿意陪老人说话,老人乐此不疲的接着道:“除了注意防潮防尘,避免阳光直射,不看的时候将书摆放在阴凉的地方。同时保养的时候也很繁琐,必须要把书叶一叶叶放入网纱中,用网纱夹住书叶,然后放入清水中浸泡,使纸张纤维浸透后,放入 2‰的氢氧化钙溶液里中和去酸,时间为 2-4 小时。这种处理方式去酸效果是很好的,等阴干后,书籍上还会残留着氧化钙溶液,保护着书籍。”老人用慈祥的眼光看着桌子上的书,慢慢的说道。

“谢谢爷爷,晚辈长见识了。”诸葛靖恭敬的道,如果没有和老人一样的珍爱那些古物的人,那么今天的我们也不可能有幸能够见识到那些美奂绝伦的瑰宝。

“小伙子,你也玩文玩?”看到诸葛靖居然对这古书那么感兴趣,老人好奇的问了一句。

“我只是稍微知道一点,平时在金市文化市场,摆摆地摊而已。”诸葛靖谦虚的对老人说道。

“嗯,这几年国内经济发展很快,老百姓手上也逐渐也都有些闲钱了,俗话说‘盛世古董,乱世黄金’,如今盛世搞收藏的自然要比以前多,文玩行业确实是值得做的,不过文玩行业想要发展壮大是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老人说着说着突然就停住了,因为他还不知道诸葛靖的专业素养,不能随意点评。

“爷爷您说的对,不过大有大的做法,小有小的做法,我只不过投了两三万块钱的本钱,进点不值钱的小玩意摆摆地摊,多少混口饭吃而已。这样一来比较自由,二来也不用看人脸色,还能在市场学到不少的东西。”诸葛靖并没有说‘孤雅斋’的事,而是将自己摆地摊的事情跟老人说了,一来不能和不认识的人一上来就交底,即使看着对方不像是什么坏人,二来避免说出来,惹人家嫉妒,徒生事端。

“哈哈哈……”诸葛靖的话让老人轻声笑道:““嗯?小伙子,你这话说的倒是不错,做这行生意,最怕就是有捡漏一夜暴富的心理……”老人觉得诸葛靖这种踏实的想法,是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一个最为根本的素质,顿时对诸葛靖的态度好了不少。

“小伙子,我看你盯着我这本书挺久的了,你能看出这书的来历吗?”老人有意试探着诸葛靖。

“《滦阳消夏录》是清中叶著名的文人学者纪昀晚年撰写的一部文言短篇志怪笔记体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的一部分,《阅微草堂笔记》共二十四卷,分别由《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滦阳续录》五部分组成”。诸葛靖颇为得意的说道。

老人轻微的点了点头,知道纪昀和《阅微草堂笔记》的人不少,但是知道《滦阳消夏录》的人却是很少,老人似乎想探探诸葛靖的知识储备接着问道:“那你知道我手上的这本书是版本吗?”

诸葛靖看着眼前的《滦阳消夏录》,回想起从小诸葛荣没事就让他到市场里各个店打秋风时看到的有一篇关于《阅微草堂笔记》的版本介绍,《阅微草堂笔记》主要有合刊本和分刊本两大体系。合刊本由纪昀的门人盛时彦于北平整理刊行,亦即我们现在所见及的“《阅微草堂笔记》五种”。合刊本最早刊行于嘉庆五年(1800),道光乙未(1835),郑开禧因“从索是书者众,因重锓板”。民国及建国以来,坊间又多有版本出现,但大致以盛、郑两种版本为原本。分刻本是因为《阅微草堂笔记》创作始于乾隆己酉(五十四年,1789),终于嘉庆戊午(三年,1798),前后延续时间达十年之久。但是,此书的创作早已为当时的书商所关注,以至于每一部分出,即在社会上不胫而走,广为流传,经书商之手,“梨枣屡镌”,“翻刻者众”。不过,诸葛靖记得那篇文章里还提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在《阅微草堂笔记》刻本出现之前,实际上还有单行抄本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