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定要知道的50个世界文明奇迹》小说最新章节,孟姜女秦始皇全文免费在线阅读

点击阅读全文

亚洲文明奇迹


1. 长城

奇迹概览

  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是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止甘肃省的嘉峪关,横穿辽宁、北京、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8个省、市、自治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抵御来自蒙古大草原上游牧民族骑兵的袭击,将统一前北方的诸侯小国各自建造的长城衔接起来,形成了穿山越岭的北方边界的屏障,长达5000多千米。汉武帝也曾多次修筑长城,用以保护河套、陇西等地,其长度达到了10000余千米。到明代,为防止元朝残留势力南下,也不断修筑北方长城,全长达7300多千米,整个工程延续了200多年。

  在中国历史的其他时期,统治者也不同程度上地修筑长城,长度相加超过50000千米。因此,长城是“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的伟大工程奇迹。

奇境珍藏

【嘉峪关】

  嘉峪关位于甘肃嘉峪关市向西5千米处,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

  嘉峪关的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历时168年,于1540年建成完工。它由西长城、东长城和北长城三部分组成,全长约60千米。其中,内城是主体,其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内城的东、西两个城门都有瓮城回护,面积各有500多平方米。内城里现有的建筑主要有游击将军府、官井、关帝庙、戏台和文昌阁。

  嘉峪关的关城与其附近的烽燧和墩台起到了攻防兼备的作用,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1961年,嘉峪关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地名录》。

【山海关】

  山海关又称“榆关”, 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是明长城的东端起点,素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与“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遥相呼应。

  它始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山王徐达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隘,于是,在此地创建了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

  山海关境内长城全长26千米,山海关的城池周长约4千米,是一座小城。整个城池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全城有4座主要城门,并有多种古代的防御建筑,是一座防御体系比较完整的城关,自古就是我国的军事重镇。而且,有1700年历史的青龙偃月刀存放在山海关城楼上,刀锋向东,成为镇关之宝。

  1961年,山海关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寻幽探秘:

1. “天下第一关”的匾额是谁写得,其中又有什么奥秘?

  “天下第一关”匾额长5米多,高1.5米,是明代著名书法家萧显所书,字为楷书,笔力苍劲浑厚,与城楼风格浑然一体。相传,其中的“一”字,不是一起写上去的,而是书者将蘸满墨汁的笔抛向空中点上去的。

【八达岭长城】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市西北部的延庆县境内,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史称“天下九塞之一”。

  它始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东面城门上的匾额为“居庸外镇”,西南城门上为“北门锁钥”,城内面积仅有5000多平方米。这里的长城有两处高峰,一般称为“北高峰”和“南高峰”,最高点海拔约1000米。该段长城地势险峻,居高临下,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

  八达岭是万里长城向游人开放最早的地段。1961年,八达岭长城被国务院发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迄今为止,八达岭已接待中外游人一亿三千万,先后有尼克松、里根、撒切尔、戈尔巴乔夫、伊丽莎白、希思等372位外国首脑和众多的世界风云人物登上八达岭观光游览。

【司马台长城】

  司马台长城位于北京市密云县东北部的古北口镇境内,距北京120千米处。它东起望京楼,西至后川口,全长5.4千米,敌楼(城墙上御敌的城楼)35座。整段长城构思精巧,设计奇特,以“险、密、奇、巧、全”五大特点著称于世。

  司马台水库将该长城分为东西两段。东段有敌楼16座,西段有18座。敌楼间距平均仅140米,极其雄奇壮丽。东段长城有两座敌楼最为显赫,即仙女楼与望京楼。“仙女楼”是司马台长城的最高处,需要登“天梯”而上。天梯高达100米,坡度85度,几近垂直。而望京楼筑于海拔千米的陡峭峰顶,可遥望到北京城。

  司马台长城是我国唯一一段没有修饰,保留明朝原貌的古建筑遗址。它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级珍品”的人类特级文化遗产。

典故传说

【孟姜女哭长城】

  秦朝时,范喜良被抓到北方修筑长城,他的妻孟姜女带着寒衣千里寻夫。到长城脚下后,不但未找到丈夫,却被秦始皇垂涎。孟姜女终日痛哭,绝望至极,不知哭了多久,忽然一声巨响,长城崩塌了几十里,露出了丈夫尸骨。百姓借此斥责了暴君对人民的残酷奴役,也宣扬了孟姜女的“贞烈”。如今,山海关外凤凰山上仍保存有明代重修的姜女庙(又称贞女祠)。

知识百科

【烽火台】

   烽火台是万里长城防御工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作用是传递军情。传递的方法是白天燃烟,夜间举火。因为,白天阳光很强,火光不容易见到,但烟雾很容易见到。而夜间时火光很远就能看见。为了报告敌兵来犯的多少,采用了以燃烟、举火数目的多少来加以区别。到了明朝是,在燃烟、举火数目的同时,还在烽火台上加放炮声,以增强报警效果,使军情传递顷刻千里。

2.故宫博物院

奇迹概览

  故宫博物院简称故宫,也称紫禁城,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

   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是一座标准的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53 米,面积约为725平方千米。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墙外有52米的护城河环绕,构成一个森严庄重的城堡。

   故宫以乾清门为界限,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是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的建筑群落,是古时皇帝朝会、处理朝政的场所。内廷是以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为中心的建筑群落,是皇帝、后妃的居住之所。传说故宫内的房间多得数不清,整座建筑群落尽显帝王时期的气派。

   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奇境珍藏

【太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位于故宫南北中轴线的显要位置,是紫禁城内最体现中国帝制权力的象征,不仅面积是紫禁城所有殿中最大的一座,而且型制也是最高规格。

  太和殿建筑面阔11间,进深5间,占地面积为2377平方米。建筑风格是重檐庑殿,檐角上排列着10个脊兽,整座建筑建造在一座白色石阶上。室内正中放置着一把宝座,宝座两侧有6根蟠龙金柱,每根柱上用沥粉贴金工艺绘出一条巨龙,巨龙腾云驾雾、神彩飞动。整座殿堂显得庄严肃穆、富丽堂皇。

  明清两朝时期,每逢元旦、冬至、万寿(皇帝生日)及登基、大婚、命将出征等重大庆典都在这里举行。

⊙寻幽探秘:

   1.太和殿屋檐角上的10个脊兽分别是什么?

  古时建筑商的脊兽体现着建筑的等级,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最高规格,房脊上的脊兽依次为骑凤仙人、鸱吻(龙的九子之一)、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

【中和殿】

  中和殿位于中轴线上太和殿的后面,建筑整体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3间,面积约580平方米。屋顶为单檐四角攒尖,屋面覆盖黄色琉璃瓦,正中有鎏金宝顶。

  中和殿基本上是为太和殿的活动做准备的场所。皇帝在去太和殿之前先在此稍作停留,接受内阁大臣和礼部官员行礼。此外凡是皇帝亲自去祭拜的活动,如祭天坛、地坛,前一天皇帝都会在中和殿审阅祝文,在祭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皇帝还要在此查验种子和农具。

【保和殿】

  保和殿位于故宫中轴线上中和殿的后面,是外朝三大殿最后一座建筑。该建筑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高29.5米。屋顶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9个脊兽。殿内金砖铺地,坐北向南设雕镂金漆宝座。东西两间为暖阁。这座建筑采用了减柱造法,将殿内前檐金柱减去6根,空间宽敞舒适。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乾隆后期也是清代科举考试举行殿试的地方。

⊙寻幽探秘:

   2.“保和殿”的名字有什么寓意?

  “保和”意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就是说神志得专一,以保持宫内的和谐,才能神寿安康,天下太平。

【乾清宫】

  乾清宫是故宫内廷的正殿,位于中轴线上,面阔9间,进深5间,高20米,面积为1400平方米,是内廷建筑中最大的一个。该建筑坐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上,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殿的正中有宝座,两头有暖阁。

  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各种奏章的地方,后来还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节。著名的“壬寅宫变”、“移宫案”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在这里发生,记录着这座高墙内真实的明争暗斗的后宫生活。

典故传说

【故宫房间的传说】

  民间流传故宫的房间多得数不清,据说一共有9999.5间,这还要从决定建造故宫的皇帝朱棣说起。

  相传,燕王朱棣篡位成功后,决定定都北京,在北京盖一座华丽的皇宫,房间要足够多,以显示出天子的尊严。这时,大臣刘伯温走来,对皇上说:“启奏皇上,臣昨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玉皇大帝把臣召到凌霄殿上,说:‘你朝皇帝要修盖皇宫,而天宫宝殿是10000间,凡间万不可超过天宫,而且还要请36金刚、72地煞去保护凡间皇城,这样才能保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说完,玉皇大帝便驾云离去了。”

  朱棣听后,便下令建造一座9999.5间的皇宫,并且要有36金刚、72地煞守护皇城。建筑工程历时14年,皇城建造好后,宫殿门口摆着的36口包金大缸代表天神36金刚,72条地沟代表72地煞,但关于民间流传的9999.5间房间只是一个传说而已。1973年,据专家现场测量,故宫内共有房间8704间。

知识百科

【中国传统建筑屋顶】

  中国古代建筑,既讲究造型艺术,又讲究等级区别。屋顶按照级别可依次分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四角攒尖式屋顶、卷棚顶等。

  在中国古建筑的屋脊上,装饰有造型精美的神兽形象,神兽按类别可分为跑兽、垂兽、“仙人”及鸱。古建筑上的跑兽最多有10个,不同的跑兽有不同的寓意,分布在房屋两端的垂脊上。

3.大足石刻

奇迹概览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是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大足县历史悠久,人文景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县境内石刻造像星罗棋布。

  大足石刻以其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和保存完整而著称于世。它集中国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艺术的精华,以鲜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色,成为中国石窟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中国石刻艺术的风格和民间宗教信仰的发展变化

  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摩崖造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寻幽探秘:

   1.大足石刻集中了中国三教造像艺术的精华,那么,什么是造像呢?

  造像又称为石造像,是指用石材雕刻的宗教偶像,可分为个体石造像和造像碑两种。造像出现的时间,大体在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北朝(386—581)是石造像的鼎盛期,造像数量极多,题材以弥勒最常见。

奇境珍藏

【北山石刻】

  北山,距大足县城龙岗镇北1.5千米,海拔545.5米。北山佛湾摩崖造像,开凿于892年到1162年,即始刻于唐末,至南宋结束。造像石刻长达500多米,岩高约7米,沿崖以大佛湾为中心造像,遍及其四周的观音坡、营盘坡、佛耳岩、北塔寺共五处。

  这里的造像题材有51种,佛教密宗的题材约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造像264龛窟(悬在壁上的洞窟),共5000余尊,阴刻图1幅,经幢(刻有经文的多角形石柱)8座。造像细腻精美,技艺娴熟巧妙。北山石刻造像展示了公元9世纪末至12世纪中叶,即晚唐、五代、两宋时期,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与变化。

【宝顶山石刻】

  宝顶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东北15千米处,海拔527.83米。宝顶石刻由号称“第六代祖师传密印”的南宋僧人赵智凤(1159—1249)于1174年到1252年间,经过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是一座造像近万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

  宝顶山四周2.5千米内山岩上遍刻佛像,包括以寿寺为中心的大佛湾、小佛湾造像。以大足大佛湾为主体,小佛湾次之,分布在东、南、北三面。巨型雕刻360余幅,以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二圣像、千手观音像等最为著名。

【北山孔雀明王窟】

  孔雀明王窟是北山石刻中的第155号石窟,此窟为宋代本州匠师伏无俊、伏世能父子于1126年雕刻完成。

  窟中孔雀昂首挺立,嘴向右偏于肩,双腿挺立,腿间以乱石山形为造像基座。孔雀的羽尾向上张开,有如柱子样地撑接窟顶,在孔雀的背上负有莲花座台。孔雀明王服饰华丽,盘坐于孔雀背上。他身披荷叶形短披肩,胸饰缨洛,身长四臂四手,手上托经书、如意、下执扇、孔雀羽毛。

  窟中三壁为千佛,形体细小,排列整齐密集。这些密布的千佛,疏密上和主像形成对比,起到以小衬大烘托气氛的艺术效果。

【宝顶卧佛】

  宝顶卧佛是宝顶大佛湾最大的一尊造像,也是大足石刻中最大的一尊造像。这尊佛像是横卧着的,全长31米。而且他的下半身隐入石岩之中,是一尊半身像。佛经里其实没有“卧佛”这种叫法,这尊佛像其实是“释迦涅盘圣迹图”。

  释迦头北脚南,背东面西,右侧而卧。两眼半开半闭,似睡非睡。在他面前从地里涌出18弟子,神态及动作各异,表现了弟子对逝者崇敬厚爱而依依眷恋之情。佛像的正中有一香案,上面摆着香花水果等各种供品。香案上香烟缭绕,上达“云端”,“云端”上还有9尊女像。

典故传说

【数珠手观音石像的由来】

  大足石刻北山中,有一座数珠手观音石像,被称为是“媚态观音”。关于这一尊石刻,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相传,宋代有位老石匠想在北山雕一尊数珠手观音神像,可他对自己的许多设计都不满意。一天傍晚,他收工后闷闷不乐地坐在小溪边洗脚,忽然身后传来一阵少女的笑声:“瞧您的裤角都湿了。”他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位十三四岁的牧羊小姑娘。小姑娘见老石匠看她,不由的抿嘴含羞一笑。

  小姑娘的善良和她妩媚的样子,一下子激发了老石匠的灵感。他立刻赶回山上,连夜赶工,按照小姑娘的神态雕出了一尊颇具人情味的女神石像,这就是数珠手观音石像。

知识百科

【大足石刻各个时代的风格】

  晚唐造像,指9世纪末期的造像。大足石刻中的晚唐造像主要集中在北山佛湾。它们在对称、均衡的惯常布局中,表现出细微的变化,并依据各个佛神的修行位,来确立造像的排列及比例尺度。这些作品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以线条为主导的审美观点。

  五代造像,指10世纪中叶的造像。大足石刻的五代造像也集中于北山,五代造像占北山造像的1/3以上,是中国这一时期造像最多的地区,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造像题材有18种。其艺术特点是小巧玲珑、体态多变、神情潇洒、纹饰渐趋繁丽,呈现出由唐至宋的过渡风格。

  宋代造像,指10世纪后期至12世纪中叶的造像。大足石刻这时候的造像处于鼎盛时期,题材十分广泛,多达21种,尤以观音最为突出,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这一时期的作品具有人物个性鲜明、体态优美、比例匀称、穿戴艳丽等特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建于1142年到1146年间的转轮经藏窟,它被公认为是“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4.布达拉宫历史区

奇迹概览

  布达拉宫历史区位于西藏首府拉萨,是一组以布达拉宫为中心的建筑群落,包括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等宫殿、寺院及园林等。如今,这里是藏族同胞心目中最神圣的宗教场所。

  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是藏、汉等兄弟民族文化技术交流和伟大创造力的历史见证,是中国藏传佛教建筑中璀璨的明珠,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1994年,布达拉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此后,大昭寺于2000年,罗布林卡于2001年作为增补项目,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奇境珍藏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屹立在拉萨市区西北的红山上,高117米,东西长370多米,南北宽370多米,共计13层,是西藏现存最大、最完整的集古城堡、灵塔殿和藏传佛教寺庙为一体的建筑群,这里曾是历世达赖喇嘛居住和办理政务的地方。

  整座宫殿具有鲜明的藏式风格,依山而建,气势雄伟。白宫和红宫是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布达拉宫还有一些附属建筑,包括山上的朗杰札仓、僧官学校、僧舍、东西庭院和山下的雪老城及西藏地方政府的马基康、雪巴列空、印经院以及监狱、马厩和布达拉宫后园龙王潭等。此外,布达拉宫中还收藏了无数的奇珍异宝,堪称是一座艺术的殿堂。

⊙寻幽探秘:

   1.“布达拉”在藏语中是什么意思?

  “布达拉”是梵文“普陀罗”的音译,意为脱离苦海之舟,寓意圣地普陀山。

【大昭寺】

  大昭寺位于拉萨市中心的八廓街,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该寺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是藏王松赞干布为纪念尺尊公主入藏而建的,后经历代修缮增建,形成庞大的建筑群。

  大昭寺的布局方位与汉地佛教的寺院不同,其主殿是坐东面西的。主殿高4层,两侧有配殿,布局结构上再现了佛教中曼陀罗坛城的宇宙理想模式。寺院内的佛殿主要有释迦牟尼殿、宗喀巴大师殿、松赞干布殿、班旦拉姆殿、神羊热姆杰姆殿、藏王殿等等。寺内各种木雕、壁画精美绝伦,空气中弥漫着酥油香气,还能看到藏民们神情虔诚地参拜转经的场景。

  大昭寺在拉萨市具有中心地位,不仅是地理位置上的,也是社会生活层面的。大昭寺是西藏重大佛事活动的中心,“噶厦”政府的机构设于寺内,主要集中在庭院上方的两层楼周围。许多重大的政治、宗教活动,如“金瓶掣签”等都在这里进行。此外,大昭寺内保存有大量的珍贵文物,为藏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罗布林卡】

  罗布林卡位于布达拉宫西侧约2千米的拉萨河畔,是中国古代藏式园林。该园林始建于18世纪40年代(达赖七世期间),是西藏人造园林中规模最大、风景最佳、古迹最多的园林。全园共占地36万平方米,有房间370多间,是历代达赖喇嘛消夏理政的地方。

  罗布林卡的园林布置,既有西藏高原的特点,又吸取了汉族地区园林传统手法。全园分为三个区:东部宫前区包括入口和威镇三界阁之前的前园,中部为核心部分的宫殿区,西区是以自然丛林野趣为特色的金色林卡。

  园内建筑以格桑颇章、金色颇章、达旦明久颇章为主体,还包括乌尧颇章(凉亭宫)、恰白康(阅书室)、曲然(讲经院)、鲁康(龙王庙)、措吉颇章(湖心宫)、康松司伦(威镇三界阁)、准增颇章等建筑,整个园林为研究藏族的历史和藏汉关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典故传说

【大昭寺魔女图】

  相传建大昭寺时,几次均遭水淹。文成公主解释说,整个青藏高原来是一个仰卧的罗刹女。这个魔女呈人形,头朝东,腿朝西仰卧,大昭寺所在的湖泊原来正好是罗刹女的心脏,湖水乃其血液。文成公主建议大昭寺必须填湖建寺,首先把魔女的心脏给镇住,同时她还建议建造13个寺院在大昭寺的周围,以镇住魔女的四肢和各个关节。

  目前,西藏博物馆内有一幅非常古老的唐卡,画的就是文成公主推算的吐蕃地形。

知识百科

【唐卡】

  唐卡是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特的绘画艺术形式。唐卡的绘制极为复杂,用料极其考究,颜料全为天然矿植物原料,色泽艳丽,经久不退,具有浓郁的雪域风格。唐卡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族的百科全书,凝聚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记载着西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寄托着藏族人民对佛祖无可比拟的情感和对雪域家乡的无限热爱。

5.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奇迹概览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的骊山脚下,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陵园,工程之浩大史上罕见。历代的帝王都很重视陵寝的修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秦始皇也不例外,他将葬礼的规模推到了空前绝后的顶峰。

  1974年,在这里出土了大量的兵马俑,兵马俑与真人真马大小相仿,而且数量众多,场面恢弘。秦俑雕塑的形象生动逼真,达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是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寻幽探秘:

   1.兵马俑是如何制成的?

  兵马俑多是用陶冶结合的方法制成,首先用磨具做出初胎,然后再覆盖上一层细泥,并对其进行刻画加彩等加工,有的是先烧后接,有的是先接后烧。

奇境珍藏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于西安市临潼区向东约5千米处,它南倚骊山,北临渭水。整座陵墓南北宽350米,东西长345米,高76米,占地面积达120750平方米。

  据初步的考察,陵园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内城为方形,东、西、南面的墙各有1个门,北墙有2个门,城周长约3000米。外城呈矩形,在四角各有一门,周长约为6200米。秦始皇的棺椁安放在陵墓地宫的中心,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修陵人员墓葬400多个,主要陪葬坑有兵马俑坑、车马坑、珍禽异兽坑等,历年来已有5万多件重要的历史文物在此出土。

  陵园除葬坑外,还在周围发现了石料加工厂的遗址,建筑遗物有门砧、石水道、陶水道等,秦始皇陵的规模之大,由此可见一斑,它被誉为“20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

【兵马俑坑】

  秦始皇兵马俑坑共有三个,它们坐西向东呈品字形排列。其中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一号坑深约5米,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为14260平方米,其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被称为二号坑和三号坑。秦始皇兵马俑坑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5米深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整齐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

  一号坑内约有6000余陶人陶马,它们井然有序地排列成环形的方阵。坑的东段有三列横排的武士俑,手执弓弩,似乎为前锋部队。二号坑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呈曲尺形,东西长96米,南北宽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也相对更为齐全。它是由骑兵、战车、步兵共同组成的部队,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

  三号坑位于一号坑的西段北侧,呈凹字形,面积约为520平方米,出土65个陶俑和4马1车,从三号坑的布局来看,似乎为总指挥部,只是还没有建成而已。三号俑坑的陶俑大部分没有头,陶马也同样残缺不全,由此可以看出,三号俑坑曾遭受过人为的破坏。秦代战争将指挥部独立出来,是古代军事战术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这里是世界考古史上发现年代最早的军事指挥部的形象资料,它对古代军事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车马坑】

  车马坑位于秦始皇陵西侧封土的边缘下,坑深为7.8米,从平面看像一个朝东的“巾”字的形状,总面积为3205米。

  1980年,车马坑中出土了两组彩绘的铜车马俑,前面的车称为立车,后面的车称为安车,每辆车各有四匹马,并有一个人在前面驾驭。车马的结构完整,上面饰有由金银制成的小型构件,显得富丽堂皇。车上的驭手神情专注,衣纹重叠十分富有质感。四匹铜马都被处理为白色,造型大致相同,但又在统一的造型中进行了变化。

  这一组华丽的乘车,现在陈列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博物馆内。坑的四周,底部、墙壁和顶部都借助板材,形成了安放车马的地形。目前,车马坑还有完全挖掘,坑中共有多少车马,现在还没有确切的数据。

典故传说

【地宫飞雁】

  关于秦陵地宫,千百年来有着许多神奇的传说,地宫飞雁就是一个十分迷人的传说。

  相传,在楚霸王项羽入关后曾派30万人盗掘秦陵,在挖掘的过程中,突然有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这只神奇的飞雁一直向南飞去。数百年之后,到了三国时期,一位叫张善的太守,收到了别人送来的一只金雁,他从金雁上的文字判断出此物出自秦陵。

  虽然这只是个传说,但说明秦陵内的文物曾流失于外。

知识百科

【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前210),姓嬴,名政。他是秦王朝的开国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他出生于赵国的都城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秦王13岁即位,22岁亲理朝政。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于39岁时完成统一大业。秦始皇认为自己功劳胜过三皇五帝,将其尊号改为“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这个称号的君主,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东巡的途中驾崩于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

6.敦煌莫高窟

奇迹概览

  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境内,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它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南北长约1600多米,形如蜂房鸽舍,上下排列共五层,高低错落有致。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题材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

  洞窟的四壁都是与佛教有关的彩塑和壁画,神圣的佛像、飘舞的飞天,神秘而庄严的气氛,令人屏声静气,心生敬仰。

  莫高窟是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一座伟大的艺术宫殿,被人们誉为“东方的卢浮宫”。1961年,它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寻幽探秘:

   1.敦煌莫高窟是我国的四大石窟之一,那么这四大石窟是指哪些石窟呢?

  我国的四大石窟指的是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和敦煌的莫高窟,而其中以莫高窟开凿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完好而最为著名。

奇境珍藏

【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它始建于366年,一直到清代的1500年之间,在鸣沙山的崖壁上,密密层层地建造了数百个洞窟。

  莫高窟虽然在漫长的岁月中受到了大自然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但至今仍保留有从十六国到元朝等多个朝代的洞800多个,经过整理作编号的有492个,里面布满了彩塑的佛像和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壁画面积达4.5万平方米,彩塑像2000多个,其中一个最大的佛像,高达33米。若把壁画排列开来,能伸展30多千米,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也最丰富的画廊。在一个封闭的石室中,还藏有大量的古代经卷、文书、画卷等具有极高价值的古文献。

⊙寻幽探秘:

   1.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这里真的有1000尊佛像吗?

  莫高窟称为“千佛洞”,并非指这里有1000尊佛像或1000个洞窟,而是佛语里泛指的有许多的佛和许多的洞。

   2.莫高窟有着如此多的佛像和壁画,是由谁建造的呢?

  据莫高窟的碑文记载,366年时有一位名叫乐遵的僧人云游至鸣沙山东麓脚下。当时,夕阳正西下,照射在对面的山上,他举目望去,忽然间看到山顶上有金光万道,仿佛有千万尊的佛在金光中。乐遵被这奇妙的景象感动了,他认为这是佛光显现,而此地是佛祖的圣地。于是,乐遵顶礼膜拜,决心在此修行。他请来了工匠,在悬崖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从此以后,佛门弟子、善男信女、达官贵人都来这里捐资开窟。从4世到14世纪1000多年的时间里,来这里朝拜的人络绎不绝。

【莫高窟壁画】

  莫高窟内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其中数量庞大且技艺精湛的壁画艺术。莫高窟的壁画多为佛教故事的题材,主要有描述因果报应、本生故事、苦修行善及释迦牟尼佛生平事迹的故事画。其中北魏时期的莫高窟,凸显了一种新式的佛像画。菩萨们个个体态端庄,腰裹重裙、肩披大巾,眉毛、眼睛、鼻子、牙齿和下巴全部为白色,好像一种特殊的装扮,奇特而新颖。

  隋唐时期的壁画则抛弃了早期阴郁的笔调,以明亮、欢快的气氛取而代之。画面上飞扬的舞蹈、满是奇珍异宝的金山、清澈的水池无不流露出人们对佛国世界的美好幻想。壁画中的人物造型,时代特点鲜明,男子气象雍容,女子体态丰润,艳丽多姿;菩萨像端庄文静,温柔亲切。

  莫高窟的壁画上,处处可见漫天飞舞的美丽飞天。墙壁上,飞天在浩瀚的宇宙中飘舞,有的手捧莲花,有的从空中俯冲下来,有的则随风悠悠漫舞,就连敦煌市的城雕,也是一个反弹琵琶的飞天女仙的形象。

【鸣沙山】

  鸣沙山位于敦煌市南郊7千米处,面积约为200平方千米。鸣沙山的山峰起伏,山势走向蜿蜒曲折,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灿灿,犹如一座金山。

  所谓鸣沙,并不是说山自己会发出声响,而是当人沿着沙面向下滑落时会产生鸣响,这是自然现象中的一种奇观,有人将之誉为“天地间的奇响,自然中的美妙乐章”。当人从山上顺着陡立的沙坡下滑时,流沙就像一幅幅锦缎张挂在沙坡上,金黄色的沙向下滑动,鸣声也随之而起,时而像丝竹管弦,时而如钟磬和鸣,时而又若金鼓齐鸣,轰鸣之声不绝于耳。

典故传说

【鸣沙山的传说】

  自古以来,由于不知道沙子鸣响的原因,所以产生了不少的传说。

  相传,这里原本水草丰茂,有一位汉代的大将军率军西征,夜间遭到敌军的偷袭。正当两军厮杀到难解难分之时,大风骤起,卷起漫天的黄沙把两军的人马埋入了沙中。从此以后,这里就有了鸣沙山,而人们听到的沙鸣声则是两军将是的厮杀之声。

知识百科

【飞天】

  飞天,意为飞舞的天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天指苍穹;在佛教中,世界由多层次组成,有诸多的天界存在,生活在天界的众生被叫做天人,或天神;在道教中,把羽化升天的神话人物,称为天仙。

  敦煌的飞天特征是不长翅膀,也不生羽毛,而是凭借飘飘的衣裙凌空翱翔,可以说这是中国艺术家最天才的创作。从艺术形象上说,它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是由印度传来的佛教、中国道教的羽化成仙、西域的飞天和中原的飞天长期交流,融合为一的有中国特色的飞天。

7.吴哥窟

奇迹概览

  吴哥窟又称吴哥寺,位于柬埔寨西北方。吴哥窟原名是Vrah Vishnulok,意思为“毗湿奴的神殿”,我国古籍则称之为“桑香佛舍”。它是吴哥古迹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庙宇,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

  吴哥窟是高棉(柬埔寨的一个古国)古典建筑艺术的高峰,它结合了高棉寺庙建筑学的两个基本的布局:祭坛和回廊。吴哥窟中的台基、回廊、蹬道、宝塔构成错综复杂的建筑群。其布局规模宏大、比例匀称、设计简单庄严、装饰瑰丽精致。全部建筑用砂石砌成,仅靠石块表面形状的规整以及本身的重量彼此结合在一起,而没有用任何的粘合剂。吴哥窟没有大的殿堂,石室门道均狭小阴暗,艺术装饰主要集中在建筑外部,其中精致的浮雕是它最大的特点。

  吴哥窟的造型,已经成为柬埔寨国家的标志,展现在柬埔寨的国旗上。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吴哥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寻幽探秘:

   1.吴哥窟是供奉毗湿奴的神殿,那么毗湿奴又是谁呢?

  毗湿奴是印度三大主神之一,他是叙事诗中地位最高的神,掌管维护宇宙的权力,与湿婆神二分神界权力。毗湿奴和神妃吉祥天住在最高天,乘金翅鸟。通常以“四臂”握着圆轮、法螺贝、棍棒、弓的形象出现。他性格温和,对信仰虔诚的信徒施予恩惠,而且常化身成各种形象,拯救危难的世界。

奇境珍藏

【外廓】

  吴哥窟的护城河呈长方形,东西方向长1500米,南北方向长1350米,全长5700米;河面宽190米。护城河外岸有砂岩矮围栏围绕。护城河上正西、正东各有一堤通向吴哥窟西门、东门。护城河内岸有东西长1025米、南北宽802米、高4.5米的红土石长方围墙。围墙正面中段有柱廊,中间树立三座塔门。

  正中的一座塔门,是吴哥窟的山门,它和左右两塔门有二重檐双排石柱画廊连通。各塔门都有交叉成十字形的纵通道和横通道。三座塔门的排列像一个山字形,和吴哥窟顶层正面看的三座宝塔相呼应。塔门及画廊都装饰有雕像或浮雕。

  围墙包围中是寺庙的大广场,寺庙围墙西塔门通寺庙西山门有一条石路,石路左右两边排列著七头眼镜蛇保护神。路南、北各有一座藏经阁,路段尽头是后人修的一条通吴哥窟山门的十字阳台,称为王台。

【中心建筑】

  十字王台尽头是吴哥窟的中心建筑群。它基本是由大、中、小三个以长方形回廊为周边的须弥座,依外大内小、下大上小的次序堆叠而成的。在其中心矗立五座宝塔为顶点,象征须弥山。

  五座宝塔中四个宝塔较小,排在四个角落,一个大宝塔矗立于正中,五塔的间距十分宽阔,宝塔与宝塔之间连接游廊。此外,须弥山金刚坛的每一层都有回廊环绕,这是吴哥窟建筑的特色。回廊上都装饰有巨型浮雕,浮雕描绘的内容,多是印度的著名梵文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中的故事和一些吴哥王朝的历史。

  另外,中心区域还有千佛阁、藏经阁等建筑。

【浮雕】

  吴哥窟的浮雕极为精致且富有真实感。在回廊的内壁及廊柱、石墙、基石、窗楣、栏杆之上,都有浮雕。内容主要是有关印度教大神毗湿奴的传说,取材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及印度教神话《乳海》,也有战争、皇家出行、烹饪、工艺、农业活动等世俗情景,装饰图案则以动植物为主题。

  这些浮雕手法娴熟、场面复杂,人物姿态生动、形象逼真,而且采用重叠的层次来显示深远的空间,堪称世界艺术史中的杰作。

典故传说

【吴哥城之谜】

  1431年,吴哥城在受到暹罗(今泰国)人连续7个月的围城之后,被暹罗人占领。暹罗人搜刮了大量的城中财宝当做战利品带走。而且,他们打算第二年再来,因为这里的珍宝实在是太多了。

  可是,当暹罗人第二次来到吴哥城的时候,那里只剩下了一座空城,城中原有的100多万居民,竟然消失得无影无踪。没有人知道他们是如何消失的,也没有人知道他们究竟去了哪里。

  吴哥是一个曾经繁荣过600年的王朝,但它的文化却一下子就这么忽然中断、忽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有人把这归于外敌的入侵,但外敌入侵只可能导致王朝的改朝换代,却并不可能使一个民族的人民统统消失。这成为了一个无法解开的谜团。

知识百科

【高棉帝国】

  高棉帝国是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柬埔寨的一个古国。约400年的时候,高棉人建立叫真腊的国家,它在700年前后阇耶跋摩一世统治时期最为强盛。13世纪时,人们逐渐厌倦被迫为领导者服劳役,高棉社会开始瓦解。1431年,入侵的暹罗军队强迫高棉人放弃吴哥 ,高棉帝国灭亡。

  吴哥曾是高棉帝国的首都,周围有上千座庙宇,这里也汇集了最好的高棉经典建筑物。吴哥窟本身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纪念碑。

8.清水寺

奇迹概览

  清水寺是日本东京最古老的寺院,位于音羽山上,被列为日本国宝的建筑之一,这里四季都有络绎不绝的朝拜者。清水寺主要供奉千手观音,属于佛教的法相宗(佛教宗派之一),但目前已经独立,被称为法相宗的大本山。

  清水寺占地13万平方米,由唐玄奘的弟子慈恩大师创建于798年,是日本平安时代(794—1192年)的代表性建筑物,后来多次毁于大火。现在的清水寺是1633年由大将军德川家光捐资重建的,它与金阁寺、二条城并列为京都三大名胜,也是观赏枫叶和樱花的著名景点。1994年,清水寺作为古京都的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寻幽探秘:

   1.清水寺的名字因何而来?

  清水寺的主殿旁有一眼清泉被誉为日本名泉,并形成了著名的音羽瀑布,清水寺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奇境珍藏

【清水寺】

  由于日本古时候除了东、西两大愿寺可以盖在东京城内之外,所有的庙宇和神社都只能依山而建,清水寺便坐落音羽山的半山腰上。完全木造的寺院总面积为13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西门、经堂、开山堂、本堂、阿弥陀堂、朝仓堂等,周围的建筑有仁王门、钟楼、北总门等。

  寺庙的本堂是寺庙的主要建筑物,修建于1633年,名叫清水舞台。清水寺的西门建于1607年,整座建筑的外观色泽鲜艳,雕刻细致而精巧,建筑形态为单层八柱。从清水坂前往清水寺的道路两旁,林立着许多传统的木造住宅,沿途还有古老的神社和寺庙,充满着静穆的气氛。古时候的武士来参拜清水寺的时候,通常都会把马匹拴在仁王门前的马厩里,因此这个马厩就成为了室町时代(1333-1568年)遗留下的建筑物。

  清水寺外围景色优美,无论是春天灿烂的樱花,夏天清流的瀑布,还是秋天火红的枫叶或者冬天飘落的细雪,都将京都的风采表露无疑,使人流连忘返。

【清水舞台】

  清水舞台是寺庙的本堂,殿内供奉着十一面千手观音的立像,这里每隔33年才开放参观,最近一次开放是在2000年。

  正殿宽19米,进深16米,大殿的顶部铺设有数层珠形的桧树皮瓦。大殿前部是由139根大圆木支撑的“舞台”,舞台的建筑巍峨地耸立于陡峭的悬崖之上,气势雄伟,结构十分巧妙,整个建筑未用一根钉子。从“舞台”放眼望去,大半个京都的景色可尽收眼底,在天气晴朗时,还可以远眺大阪,正殿被列为日本国宝级的文物。除此之外,寺内还有另外16栋建筑也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其外形优美而又各具特色,与正殿相映成趣。

  每到枫叶变红的季节,枫叶将音羽山装饰的色彩缤纷,满山遍布着深黄、火红等深浅不一的颜色。火红的枫叶衬托着巍峨的清水舞台,景色如诗如画,整座清水寺被秋天的色彩点缀的更加古色古香。赏枫的季节,清水寺还特别在夜间开放,成片的枫林和古老的建筑在夜间的彩色灯光的映射下别有一番风情。

【音羽瀑布】

  清水寺主殿后就是音羽山,山上树木郁郁葱葱,那种漫山遍野的翠绿似乎能流淌进人的心里,让感到人神清气爽,山顶盘旋的鸟儿不时发出的鸣叫,使这里显得更为清幽。

  主殿旁有一眼清泉,这眼清澈的泉水顺着寺旁的山崖流淌下来,形成了一条瀑布,被称为“音羽瀑布”,它被列为日本十大名泉之首。

  清泉一分为三,从瀑布口流经清水舞台飞溅而下,一年四季这里清水潺潺,而且水量终年如一。相传这三条瀑布是拥有着神奇力量的灵水,它们分别代表着长寿、智慧和健康,只要从这三个泉口任选一个,并饮下泉水,许下的愿望就能够实现。需要注意的是,据说如果欲望太多而饮下所有的泉水的话,反而会适得其反,愿望就不会实现了,游客们经过此地一定会喝一口这里的泉水,他们相信泉水可以预防灾难和疾病。

  无论是冬天来赏雪,还是夏天来听泉,清水寺在每个季节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美景,令游人兴致盎然。

【子安塔】

  清水寺中有一座子安塔,虽然它不是清水寺中最高的建筑,也不是最古老的,但山上远远望着它的人确是最多的,相传前来子安塔可以祈求分娩顺利、母子平安,它被视为日本重要的文化遗产。

  日本吸收了很多的中国文化,日本的古典文化、建筑以至于生活习性,都与中国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子安塔是典型的唐代式建筑,它兴建于幕府时代(1185—1867年),共有3层。塔的周围有许多的樱花树,微风吹来樱花瓣缓缓飘落在子安塔上,塔的青檐上常常积满了雪白的樱花瓣,使得本来不高的子安塔在山上却格外秀丽出众,好像一位贵妇身着素色樱花图案的和服,典雅而高贵。

典故传说

【玄奘收徒】

  窥基,俗姓尉迟,又称慈恩大师,因为他常在其著述中提名“基”,或“大乘基”,所以后人称为窥基。

  唐朝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大师从印度归来回到长安,开始从事对佛经的传译事业,并注意物色、培养传法的人才。

  有一天,他外出时在路上遇到窥基,见其眉目秀朗,举止端庄,十分喜爱,意欲收他为弟子。玄奘大师亲自和窥基的父亲去商量,但由于窥基出身贵族,出家须经办很多手续,所以直到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窥基17岁时,才正式受度为玄奘的弟子。

知识百科

【樱花】

  樱花是一种蔷薇科植物,落叶乔木。通常花在3月与叶同放或者叶后开花。树皮呈紫褐色,平滑而有光泽,花与叶互生,每枝平均有三五朵花,呈伞状花序。萼片水平展开,花瓣的前端有缺刻,颜色为白色或红色。樱花的花期很短暂,日本有民谚说:“樱花7日。”就是说一朵樱花从开放到凋谢大约为7天,边开边落是樱花的特点。樱花被定为日本的国花,在日本广为种植。

    9. 泰姬陵

  

奇迹概览

  泰姬陵又被称为泰姬玛哈陵,位于印度北方邦亚格拉市郊区,是一座宫殿式陵园,也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迹之一。它始建于1631年,历时22年,于1653年完成,是莫卧儿王朝第5代皇帝沙·贾汗为了纪念已故皇后阿姬曼·芭奴而建立的陵墓。陵园长583米,宽304米,占地17万平方米,由殿堂、钟楼、尖塔、水池等构成。

  建筑学和珠宝是沙·贾汗的喜爱,因此,他选用纯白色大理石建造泰姬陵,并镶嵌上无数宝石作装饰。整个建筑过程中,印度、波斯、土耳其、巴格达的建筑师、镶嵌师、书法师、雕刻师、泥瓦工共计2万多人参与了泰姬陵的建设。又选用了印度的大理石、中国的宝石、水晶和玉、巴格达和也门的玛瑙、西藏的绿宝石、斯里兰卡的宝石、阿拉伯的珊瑚等作为镶嵌物,展现了世界高超的建筑设计水平。

  泰姬陵是伊斯兰教建筑中的代表作,因此,被人们誉为“完美建筑”、“印度的代名词”。

⊙寻幽探秘:

   1. 沙·贾汗的妻子阿姬曼·芭奴是一位什么样的女性?她和沙·贾汗共同经历过什么?

  据说,阿姬曼·芭奴是一位具有波斯血统的绝世美女,性情温柔,擅诗琴书画。她21岁时与当时贾汗吉尔国王的三王子库拉姆结婚。

  婚后,她与库拉姆同甘共苦。1628年,库拉姆经过一场血战继承王位,给自己取名“沙·贾汗”,意为“世界之王”。但是1631年,阿姬曼·芭奴在跟随沙·贾汗南征时,因难产而死,年仅39岁。

  阿姬曼·芭奴的死令沙·贾汗伤心欲绝,他决定为宠妃建造一座全世界最美丽的陵墓,以表达他对宠妃的思念之情。同时,下令宫廷为她致哀2年,禁止一切娱乐活动。

奇境珍藏

【陵园】

  泰姬陵的陵园是一个长方形,四周被一道红砂石墙围绕。陵园分为两个庭院:前院古树参天,奇花异草;后面的庭院占地面积最大,由一个十字形的宽阔水道,交汇于一个方形的喷水池处。后院的主体建筑就是著名的泰姬的陵墓,陵墓的东西两侧各建有清真寺和答辩厅,这两座式样相同的建筑对称均衡,左右呼应。

  陵墓四角各有一座尖塔,高达40米,均向外倾斜12度,内有50层阶梯。此塔专供穆斯林教徒们每天登高朗诵《古兰经》,以及祈祷、朝拜之用。陵园的水道两旁种植有果树和柏树,分别象征生命和死亡。

【陵墓】

  泰姬的陵墓基座为一座高7米、长宽各95米的正方形大理石。主体建筑呈八角形,中央是半球型的圆顶,内部的八角形大厅墙上镶嵌着浅浮雕和精美的宝石。大厅的中心线上安放着泰姬的墓碑,国王沙·贾汗的墓碑位于其旁边。厅内的大理石屏风内有2副空石棺,而沙贾汗与皇后的真正长眠地点是在地下另一土窖中。陵墓的寝宫共分为5间宫室,宫墙上有珠宝镶成的繁花佳卉,显出寝宫的与众不同。

  当时建筑时,工人在主体下方挖了18个井,每个井都以一层石头、一层柚木的方式,把地基层层叠起,以减低地震对主体的伤害,可见沙·贾汗对爱妃的爱护。

【色彩】

  整座陵墓由于用纯白大理石砌成,因此,一日之中,随着晨曦、正午和晚霞三时阳光强弱的不同,照射在陵墓上的光线和色彩就会不同。早上泰姬陵呈现的是灿烂的金色,白天的阳光下是耀眼的白色,斜阳夕照下,泰姬陵从灰黄、金黄,逐渐变成粉红、暗红、淡青色,而在月光下又成了银白色,白色大理石映着淡淡的蓝色萤光,更给人一种恍若仙境的感觉。每逢月圆之夜,景色更为迷人。正如沙·贾汉在泰姬陵建好之初所说:“如果人世间有天堂与乐园,泰姬陵就是这个乐园。”

  2004年11月27日,泰姬陵有条件地对游客开放夜游,门票高达1500卢比(约214元人民币),而白天只需20卢比。所以,它是世界上惟一一个早、晚游览票价不一样的景点。

典故传说

【遥远的张望】

  沙·贾汗国王本原计划在河对面再为自己造一个一模一样的黑色陵墓,中间用半边白色、半边黑色的大理石桥连接,与爱妃相对而眠。但泰姬陵刚完工不久,其子奥朗则布篡位,沙·贾汗国王本人被囚禁在离泰姬陵不远的阿格拉堡的八角宫内。

  此后整整8年的时间,沙·贾汗每天只能透过小窗,遥望着远处河里浮动的泰姬陵倒影,后来视力恶化,仅借着一颗宝石的折射,来观看泰姬陵,直至最终忧郁而死。但有幸的是,沙·贾汗死后被合葬于泰姬陵内他的爱妃泰姬的身旁。

知识百科

【伊斯兰建筑】

   建筑艺术是伊斯兰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的典型特征是隐藏在高墙后面和室内的精心安排。世界各地的伊斯兰建筑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外观富于变化:二是门和窗一般是尖拱、马蹄拱或是多叶拱,也会有一些正半圆拱、圆弧拱,三是纹样的使用,不规则折线组合与几何纹和花纹结合更构成了特殊的形态;四是韵味十足的穹隆

的使用。

  

10.佩特拉古城

奇迹概览

   佩特拉古城位于约旦,距首都安曼约260千米,是约旦南部沙漠中的神秘古城之一。它隐没于死海和亚喀巴湾之间的山峡中,建造在干燥的海拔为1000多米的高山上。

   2000多年前阿拉伯文明到此落脚,勤劳的纳巴特人在陡峭的岩壁上雕凿出这座独特浩瀚的城市,并使其成为运送蚕丝、香料及其他贸易路线的重要枢纽,从而连接中国、印度和阿拉伯南部及埃及、叙利亚、希腊和罗马等城市之间的贸易。

   纳巴特王国存在了数百年之久,佩特拉因其先进的文化,宏伟的建筑及鬼斧神工的水坝与水道工程,备受世人赞赏。整座城市是从悬崖峭壁上雕凿而出的,当夕阳斜下时,阳光将古城染成了绚丽的玫瑰色,所以被人们称作“玫瑰古城”。

   1985年,佩特拉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奇境珍藏

【卡兹尼神殿】

  卡兹尼神殿位于佩特拉古城中心,半掩在峡谷之中。该神殿是纳巴特王国在一整块砂岩中雕刻而成的罗马式建筑,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说这里曾是国王停放棺木的地方,曾存放过很多金银珠宝,所以俗称为“宝库”。

  神殿高约50米,宽约30米,分上下两层,洞内分正厅与侧厅。在石宫3个大石龛的顶部有雕刻精美的动物装饰,壁上刻有充满生活气息的原始壁画。最迷人的是岩壁本身的颜色,使得整座神殿散发着玫瑰色泽。加上巧夺天工的神殿,身处其中,好像走进了玫瑰红的梦幻城堡。

【女儿宫】

  山脚下有一座具有拜占庭风格的古庙建筑——本特宫,也称“女儿宫”。据考古学家推测这座建筑可能是法老女儿的宫殿,也可能是一座神殿。

  女儿宫的北面是沙尔山区,建于大约公元前30年至40年,在第三世纪后期已被摧毁,仅剩下高23米的残墙断壁。

⊙寻幽探秘:

   1.女儿宫是怎么来的?

  传说当年城市缺乏水源,国王下令如有人能引水入城,愿以公主相许。后来,有一位建筑师从谷外的穆萨村劈山筑渠,引水入城,国王便将公主下嫁给他,此宫便改称“女儿宫”。现在峡谷进口处石壁左边的水槽,即是当年的引水处。

【代尔修道院】

  代尔修道院位于佩特拉古城北侧的山顶,若想到达那里,必须沿着岩石上开凿出来的梯形盘山道石阶而上,爬1800个台阶,在途中可以看到林立的怪石以及两侧的隆峰峭壁。

  代尔修道院是古城中规模仅次于卡兹尼的建筑,仿佛是沿山劈凿而成的一座建筑。这座建筑最初是一座神殿或皇家墓室,在罗马和拜占庭时期,它被命名为修道院。该建筑正面宽约50米,高约45米,前面有8根巨大石柱,是佩特拉最大的石凿建筑。

典故传说

【古城的发现】

  约旦地区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带有神话色彩的民间故事:

  相传,在约旦南部广袤的沙漠中有一条神秘的峡谷,这条峡谷既深又长。2000年前一天,天上的神仙们到此游玩,发现了这里,并在这个峡谷间开凿了许多雄伟的建筑,也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珍奇异宝。

  人们得知这个消息后,于是都纷纷骑着骆驼来到这片沙漠中寻宝,希望第一个发现这座神秘古城,从而一夜之间变成一个大富翁。可是,几千年进入这片沙漠的人来来往往,却始终没有人能找到它。

  直到1812年,英国游客约翰·白克汀特游览这片沙漠时,第一次揭开了这座“石头城”的神秘面纱,从而破解了这个神秘的故事。

知识百科

【石墓】

  佩特拉的那巴特人传统将去世的亲人葬于环绕城市的砂石峭壁之中,所以在佩特拉古城中有成千上万的坟墓,其中还有一些王陵建筑。在建造坟墓的过程中,他们首先选择一个比较平整的崖面,然后在立面上从上至下进行开凿。因为要保证凿出规规整整的形状,古人使用了自由下垂的铅锤线和窄窄的水线等辅助工具。

  这些石墓经历了许多个世纪的地震、侵蚀和偶尔进来侵扰的盗墓者,但它几乎完好无损,依然精致壮观如昔。

  

11.圣索菲亚大教堂

奇迹概览

  圣索菲亚大教堂位于今天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始建于325年,是君士坦丁大帝(280—337)为供奉智慧之神索菲亚而建造的。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人攻占了君士坦丁堡,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将教堂改造,使它由一座象征东正教荣耀的大教堂变成了清真寺。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世界十大著名教堂之一,其恢宏无比的卓越的建筑艺术,已经成为后来伊斯兰清真寺的设计模板。虽然大教堂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两教圣地,但是它的基本构架及内部结构主要还是基督教,因此大教堂主要还是属于一种基督教的宗教建筑。

  圣索菲亚大教堂现在被称为阿亚索菲亚博物馆。

⊙寻幽探秘:

   1.世界十大著名教堂都分别是哪些教堂呢?

  这些教堂分别是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美国新奥尔良圣路易大教堂、美国纽约圣约翰大教堂、意大利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西班牙巴塞罗那圣家族大教堂、法国沙特尔大教堂、法国巴黎残废军人收养院新教堂、法国索恩朗香教堂。

  

奇境珍藏

【教堂外部】

  教堂从外部来看,东西长77米,南北长71米。教堂的布局属于以穹隆覆盖的巴西利卡式,其整体是用酱红色的石头砌成的。中央穹隆突出,四面体量相仿但有侧重,前面有一个大院子,正南入口有两道门庭,末端有半圆神龛。教堂有一个直径32.6米,离地54.8米的中央大穹隆,它的重量是通过帆拱支承在四个大柱墩上的,其横推力由东西两个半穹顶及南北各两个大柱墩来平衡。大穹顶的东西两端各连接着两个小穹隆圆顶,每个小圆顶又连接更小的圆顶。穹顶和柱子的顶部布满由一小块一小块玻璃组成的美丽镶嵌图案,并以金、银来加以衬托。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特别之处在于平面采用了希腊式十字架的造型,在空间上,则创造了巨型的圆顶,而且在室内没有用到柱子来支撑。另外,在教堂的周围还有4个高大的尖塔。

【教堂内部】

  在大教堂的内部,可以看到直径32米、20层楼高的没有任何支柱支撑的拱顶。穹隆底部密排着一圈40个窗洞,光线从这里射入教堂内。四个拱顶之间是支撑中央圆顶的四个三角形穹宇。教堂内所有圆柱均用颜色、花纹各异的大理石加工而成,墙壁下部也用大理石贴面。

  教堂墙壁上显眼的地方悬挂着6个直径约10米的大圆盘,绘以阿拉伯文字的“万物非主,唯有真主”,据说是伊斯兰教主穆罕默德和他弟子的象征。墙壁上有模糊的圣像,教堂内具有伊斯兰风情的石柱上则有精美的雕刻。

  另外,教堂内壁全部用彩色大理石砖和五彩斑斓的马赛克镶嵌画装点铺砌,穹顶则布满了用金箔粘贴的镶嵌画。从教堂内一侧的昏暗、狭窄的碎石铺就的通道蜿蜒而上,能到达环绕教堂内三面的两层长廊,让人可以从不同的空间角度欣赏这座辉煌的大教堂。

  

【教堂壁画】

  圣索菲亚大教堂内部的装饰,除了各种华丽精致的雕刻之外,最著名的就是用有色大理石镶成的马赛克拼图。这些镶嵌画布满教堂的墙壁和穹顶,主题都是圣经中的故事,被描绘得最多的就是圣母、耶稣等人物的形象。

  在教堂出口处,即拜占廷时期的帝王进出时的大门的正前上方的墙上,有一组壁画是教堂里至今保存最完整的马赛克壁画。在顶层的南部有一组壁画,描绘着圣母和圣约翰询问耶稣基督关于升入天堂等问题时的情景,这是圣索菲亚大教堂里最壮观的马赛克壁画。在顶层的后侧,有另外几组历代国王和他们的家族的马赛克画像。另外,教堂后殿天花板上还有圣母、婴儿耶稣基督和大天使杰拉布欣的壁画。

  

典故传说

【哭泣的石柱】

  在大教堂大门边左边的过道上,有一根矩形的大理石石柱,这根石柱经常会“流泪”,其实是因为柱子与地下水池相通而造成的渗水。而在石柱旁有一个拇指大小的洞,总是能看到人们将拇指塞在里面,并费力地旋转。据传说,如果人们把拇指插入柱子上的潮湿的洞里,在平面旋转手掌360度,那么他们的愿望就会实现。

知识百科

【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国又称为东罗马帝国,是在西罗马帝国崩溃后依然存在的罗马帝国东半部。拜占庭帝国通常被认为开始自395年,一直延续至1453年。在其1000多年的存在期内,它一般被人简单地称为“罗马帝国”。帝国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拜占庭帝国共历经12个朝代、93位皇帝。帝国的首都为新罗马(即君士坦丁堡)。

  拜占庭之名原来起于一座靠海的古希腊商业殖民城市拜占庭。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此建城,拜占庭成为罗马帝国的陪都,并被改名为“君士坦丁堡”。395年,庞大的罗马帝国饱受各路蛮族的侵扰,为便于管辖而将帝国一分为二,东部帝国即以君士坦丁堡为首府,因此东罗马帝国又称为拜占庭帝国。

12.伊斯法罕皇家广场

奇迹概览

  伊斯法罕皇家广场坐落在伊朗中部伊斯法罕省首府的市中心,建于17世纪,长约500米,宽约160米。整座广场规划协调,并把很多建造清真寺的手法结合到了广场的建设上。广场上的大门是阿拉伯特色的半圆冠顶,墙面则为波斯风格的马赛克装饰,由两座48米高的大塔高高挑起,墙面为直角。

  广场周围是宏伟精美的古代建筑群,有阿里·卡普宫、皇家清真寺、圣·路得富拉清真寺等古代建筑,并保留着300多年前风貌的传统市场——巴扎。巴扎曾经是伊朗最大的集市,集市的南面入口位于广场的最北边,而往南则一直延伸到皇家清真寺,在市场中能观赏到著名的伊斯法罕工艺品。皇家清真寺的左侧是在本世纪经过重建的草坪和池塘,广场的公园门口有两块古纪念碑。最引人注目的是广场上的铁铺,在离广场很远的地方就能听到铁匠艺人的叫卖声,所有这些都反映了萨非王朝(1501—1736年)时期的社会文化生活。

  1979年,伊斯法罕皇家广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寻幽探秘:

   1.伊斯法罕皇家广场是由谁修建的?

  伊斯法罕皇家广场是由阿巴斯大帝(萨菲王朝著名的帝王)修建的,是当年阿巴斯大帝检阅部队和观看比赛以及举行各种隆重仪式的地方。

奇境珍藏

【皇家清真寺】

  皇家清真寺坐落于伊斯法罕广场的南侧,是一座雄伟壮观的穹隆形波斯风格建筑物。据估计,建造清真寺大约用了1800万块砖,铆钉也有472500颗之多。清真寺的拱顶和宣礼塔,用土耳其瓷砖镶嵌有精美的阿拉伯图案和各式各样的几何图案,由于用蓝色瓷砖的装饰,这座寺也被称作“蓝色清真寺”。整座建筑清新的蓝色同以黄色为基调的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圆形屋顶的瓷片呈放射状排列开来,高贵而飘逸的色调使整个建筑看起来富丽而优雅。

  清真寺的大门两旁的宣礼塔朝向正北方,而清真寺的正殿和另外的两座宣礼塔则朝向西南麦加圣地的方向,大门与正殿正好形成了一个45°的角。更为奇妙的是,若是站在正殿中的一块方砖上对着穹顶拍手或者讲话,可以听到七声回音,所以正殿又被叫做“七音殿”。

  在正殿西面的墙壁下,有一块浅绿色的三角形大理石,每到了正午时,大理石的倒影就会消失,可以起到计时的作用。清真寺的立面十分简洁,而且布满了纹样精美的琉璃,使它显得极其精致而高贵,整座皇家清真寺的建筑达到了传统清真寺建筑艺术的巅峰,不但造型华丽,而且独具匠心。

【阿里·卡普宫】

  阿里·卡普宫坐落于伊斯法罕广场的西面,是伊朗著名的故宫,这里是萨菲王朝的阿巴斯大帝和他的后妃们居住的地方。

  宫殿二楼的游廊是阿巴斯大帝阅兵和观看马球比赛的场所。登上六楼可以饱览全城的景色,这里是宫殿最顶层的音乐鉴赏厅,其四面的墙壁具有拢音的效果,墙壁上布满了雕花的图案,拱形的天花板上全是各类传统乐器的剪影,建筑之精巧令人叹为观止。

  宫殿对面的清真寺造型精美,据说阿里·卡普宫内有一条地道可以直接通向清真寺,皇后在做礼拜时无需从广场经过,便可直达清真寺内。

典故传说

【阿巴斯大帝与中国瓷器】

  据说,萨菲王朝的阿巴斯大帝非常喜爱中国的瓷器,只要是比较高档的中国瓷器,他就会想尽办法买到手,于是大量精美的中国瓷器便落到了他的手里。

  1611年,阿巴斯大帝到阿尔德比灵庙去祭祖,祭祀完毕后,他特地在庙的一角开辟了中国陶瓷的收藏室,将自己珍藏的1000多件中国瓷器奉献出来。这批瓷器中就有中国景德镇元、明时期的瓷器,还有37件珍贵的青花瓷。

  此后的数百年,阿尔德比灵庙与这里的中国陶瓷收藏室一起竞放异彩,吸引了世界各国的游客前来探访古代文化的胜迹。

知识百科

【萨菲王朝】

  萨菲王朝是从1501年到1736年期间统治伊朗的王朝,这个王朝将伊斯兰教正式定为伊朗的国教并,统一了伊朗的各个省份,是伊朗从中世纪走向现代时期的过度时期。

  萨菲王朝起源于14世纪时在阿塞拜疆非常昌盛的苏非教团,这个教团的创立者是萨非·阿尔·定。当时,由于蒙古的西侵,在今天伊朗的西北部和阿尔达比勒(伊朗北部城市)东部产生了一个政治真空期,萨非所建立的教团当时的任务就是在此平息这些战乱。

  在15世纪里,随着帖木儿帝国(1370—1507年)的衰落,这个教团乘机获得政治与军事的力量,并谋划了一个试图获取伊朗统治权的什叶派运动。1501年,教团联合占领了大不里士(伊朗城市名),推翻了当地的白羊王朝君主,由萨非的儿子即后来的伊斯迈尔一世登基,萨非王朝由此开始。

13. 婆罗浮屠大佛寺

奇迹概览

  婆罗浮屠,梵语是“山顶的佛寺”,位于爪哇岛中部日惹西北约40千米处默拉皮火山的一个山丘上。它由三层组合台构成,底层是一个塔基,中层是5个同心正方形台叠加而成的锥体底座;顶层是3个圆台组成的圆锥体佛塔群,台壁与围栏有大量的佛教浮雕。

  这座建筑的灵感来源于佛教密宗的坛城,是印度尼西亚的佛教建筑和雕刻的杰出代表。它曾因火山爆发而被隐盖在茂密的热带丛林中近千年,直到19世纪初,才被清理出来,与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和柬埔寨的吴哥窑并称为“古代东方四大奇迹”。

  1907—1911年,它第一次被修复。1975—1987年,在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拯救婆罗浮屠的呼吁以后,进行了第二次修复,有27个国家参加,共花费2000万美元。1991年底,婆罗浮屠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婆罗浮屠已被印尼政府扩建为面积达85公顷的游览胜地,每年吸引世界各地的众多佛教徒和旅游者到这里朝拜或观光。

⊙寻幽探秘:

   1. 这座伟大的建筑在什么时候,被谁建造的?

  婆罗浮屠大佛寺大约于750年至850年间,由当时统治爪哇岛的夏连特拉王朝统治者兴建的。

奇境珍藏

【主体结构】

  整个婆罗浮屠大佛寺约用200多万块玄武岩石块砌成,总计5.5万立方米。主要建筑分为塔基、塔身和塔顶三个部分。塔基是一个边长为123米的正方形,高4米。塔身由依次递减的5层方形台组成,第一层距塔基的边缘7米,然后每层以2米的差距缩小,留下狭长的走廊。塔顶由依次递减的3层圆形台构成,每一层上建有一圈多孔的舍利塔,3层的舍利塔形成3个同心圆,圆心正中是一座直径9.9米的巨大的钟形窣堵波(印度佛塔的一种建筑形式)。大窣堵波的顶端是整座建筑的最高处,从地面至塔尖通高33.5米。

  婆罗浮屠每一边的中间都有入口,总共有32只石狮子看守着4个入口,每个入口都有台阶通向塔顶。大佛寺的主入口在东边,浮雕上的故事从这里开始。

【浮雕】

  婆罗浮屠有大约2670块浮雕,其中,约1460块是叙事浮雕、约1200块是装饰浮雕,分别分布于隐藏的塔基和塔身处。

  装饰塔基的是160幅非同寻常的浮雕,浮雕题材依据佛经的天、人、畜生、地狱等六道轮回,阐明了“业障”的作用,即因果的规律,将经变和世俗人物与热带花草和鸟兽结合起来。

  方形台各层的主壁和栏楯间,共有4个宽约2米的回廊,回廊两壁上为连续的浮雕,共长3200米,画面2500幅。第一回廊的浮雕主壁题材是前生、佛传、譬喻和说法,描绘了释迦牟尼佛从下凡到成道的过程;第二回廊主壁题材为《华严经·入法界品》中的善财童子参学图;第三回廊是其延续;第四回廊尚未明了,可能为《华严经》的普贤菩萨行愿赞等。整个浮雕形象生动、寓意深刻,成为佛教教化众生的重要石壁资料。

【佛像】

  大佛寺的各方形层的的栏杆上,每隔一定距离配置一个向外的佛龛,共432个,龛内各安置一尊大坐佛。而圆形层各层并列着格子形镂空小塔,包括下层32座,中层24座,上层16座,共72座小塔。他们如同众星拱月,围绕着最高处的大窣堵波。小塔内也置有佛像。佛像按照东、南、西、北不同方向取有不同的名称,而且佛像的面部神情以及手臂、手掌、手指各部位也都不同。方形层佛龛和圆形小塔中的佛像,再加上中心大窣堵波中的佛像,婆罗浮屠大佛寺共有佛像505尊。

  大佛寺的浮雕和佛像不但展现了印度传统雕刻技艺,又显露出印度尼西亚古代文明的影像,堪称印度爪哇艺术的杰作。

⊙寻幽探秘:

   2. 婆罗浮屠大佛寺的建筑结构有什么深刻的寓意?

  婆罗浮屠的整体设计和各层装饰体现了佛教密宗曼荼罗义理。佛教将天地分为三界,即: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最低的是欲界,人在此阶段无法摆脱各种欲望;其次是色界,人虽已摒弃各种欲望,但仍然有名有形;最高是无色界,人已不再有名有形,永远摆脱了世间的一切桎梏。

  婆罗浮屠塔的台基代表欲界,5层方形台及浮雕回廊代表色界,3层圆形台和大窣堵波代表无色界。

典故传说

【王子之死】

  在印度尼西亚的历史传说中,佛塔和日惹苏丹国一位王子的悲剧是有关联的。

  这位王子无视禁忌,带走了婆罗浮屠一个舍利塔中名为“牢笼中的武士”的雕像。他回到王宫即暴病,一天后身亡。

知识百科

【湖泊的猜测】

  婆罗浮屠大佛寺修筑于一座海拔265米的岩石山上,周围是干涸的河床。一些学者认为,大佛寺周围原先应该是一个湖泊,而婆罗浮屠的底部高出湖床15米,起初应该是一朵漂浮在湖中的“莲花”。塔顶的三层圆台似乎象征着莲花瓣,其中的佛像似乎代表着大乘佛教中的《妙法莲华经》。然而,很多考古学家认为建筑周围的自然环境表明这里不存在湖泊。到底这里从前是不是一朵“莲花”漂浮在湖泊上仍旧是一个谜。

14.兰毗尼

奇迹概览

  兰毗尼位于尼泊尔境内南部鲁潘德希县蒂莱村落附近,靠近印度的边境上,距加德满都280千米,是世界著名佛教圣地,也是当代佛教复兴的基地。公元前565年,相传佛祖释迦牟尼诞生于此,因此成为佛教四大圣地之一。

  兰毗尼分为3个区域,分别是由阿育王石柱、菩提树、水池和摩耶夫人祠组成的遗址区、各国佛教组织兴建的寺院区和绿化区。兰毗尼不仅是尼泊尔的骄傲,同时也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1997年,兰毗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寻幽探秘:

   1.佛教四大圣地分别是哪里?

   佛诞生地蓝毗尼园(尼泊尔)、佛成道地菩提伽耶(印度)、佛初转法轮地鹿野苑(印度)、佛涅地拘尸那迦(印度与尼泊尔边界附近)。

奇境珍藏

【阿育王柱】

  阿育王柱矗立于兰毗尼的中心,摩耶夫人祠的北面,是一个高约6米、直径约45厘米的粉色石柱。石柱上刻有阿育王(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帝王)朝拜时的铭记,以及阿育王对兰毗尼地方免赋税的文字,所有文字均用梵文书写。

  据说,印度的阿育王曾于公元前249年访问过兰毗尼,并留下了一个纪念这一盛事的铭文砂岩石柱。在埋没了数世纪之后,阿育王石柱于1896年被重新发现。

【摩耶夫人祠】

  摩耶夫人祠位于兰毗尼的中心,庙内供着女神石雕像,摩耶夫人右手攀扶着娑罗双树的枝干,婴孩悉达多(后来的释迦牟尼佛)坐在旁边的莲花上。祠堂南面是一长方形水池,此池就是摩耶夫人沐浴之地。池旁有一颗菩提树,粗大的树干需七八个人才能合抱过来。传说当年摩耶夫人就是在这里手扶娑罗树,生下了王子悉达多,如今娑罗树已经被菩提树所替代。

  据说,考古学家在摩耶夫人祠内大殿的佛像下1米深处挖掘出一块石板,该石板所在地方正是佛祖(释迦牟尼佛)诞生的具体位置。

⊙寻幽探秘:

   1.菩提树有什么宗教内涵?

  佛教、印度教认为菩提树是神圣的。因为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才得名为菩提树,“菩提”意为“觉悟”。直到今天,印度教的沙陀们还经常在菩提树下思考。

【兰毗尼博物馆】

  兰毗尼博物馆位于兰毗尼东部,坐落于参天古树群中,建筑造型非常独特,全部用尼泊尔红砖建造,乍看上去好像是砖窑或车间,造型虽朴实,但不失庄重和典雅。

  博物馆专门用来展示佛祖生平,馆内藏有许多历史迹物,如佛像、仿制品以及全世界各佛教圣地的照片。与博物馆遥望的巨大建筑是兰毗尼研究院,专门对研究佛教历史的学者开放。博物馆后面是一片池塘,池水上莲花点点。兰毗尼博物馆融2500年的岁月于一体,使每一位参观者都陷入深深的冥想之中。

【寺院区】

  自从1978年建立兰毗尼发展区之后,世界30多个国家都承诺在佛祖诞生地兰毗尼周边建立佛教寺院。目前,兰毗尼已有15个国家建立起了27所寺院。寺院区主要位于兰毗尼博物馆的西面,这里分布着各国佛教组织出资建造的寺庙,包括韩国佛寺、缅甸金佛寺、尼泊尔佛寺、泰国皇家佛寺、斯里兰卡佛寺、日本的和平塔和中国的中华寺等。每一座都独具特色,因此它们组成了全世界各种佛教流派的大荟萃。

  其中,中华寺由中国佛教协会建造,是中国在国外的第一座正式寺院。中华寺建有三门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长廊、禅堂、拆汤、寮房等建筑,外面建有围墙环绕。建筑风格采用皇家寺院的模式,属于中国北方建筑,占地建筑面积为2988平方米,整座建筑雄伟、金碧辉煌。

典故传说

【兰毗尼的由来】

  公元前565年,迦毗罗卫国的王后摩耶夫人在乘马车回娘家生育的路上途径兰毗尼花园。摩耶夫人见花园中奇花瑞草,池水香洁,便下车游园洗浴。洗浴完上岸后,她手扶娑罗树树枝,生下了乔达摩·悉达多太子。这位太子在29岁感到世事无常,最后为寻生命真谛而出家。6年后,他悟道成佛(释迦牟尼佛),为普度众生,他现身说法49年直至涅槃。

  佛教徒们为纪念这处佛祖诞生的花园,称之为圣园,并在此修建起许多寺院、庙和佛塔,2500多年来,前来朝拜瞻仰者从未中断。

知识百科

【舍利子】

  舍利子原指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的生成物,现指是一个人往生(去世),经过火葬后留下的结晶体。舍利子跟一般死人的骨头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形状千变万化,有圆形、椭圆形、莲花形,还有的成佛或菩萨状。它的颜色有白、黑、绿、红等各种颜色,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玛瑙、水晶,有的透明,有的光明照人,就像钻石一般。

  2500多年前释迦牟尼涅槃,弟子们在火化他的遗体时从灰烬中得到了1块头顶骨、2块肩胛骨、4颗牙齿、1节中指指骨和84000颗珠状真身舍利子。佛祖的这些遗留物被信众视为圣物,争相供奉。

15.阿旃陀石窟

奇迹概览

  阿旃陀石窟位于印度西南部,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奥兰加巴德县阿旃陀村的瓦古尔纳河谷,是在离谷底76米的悬崖峭壁上开凿而成的一处佛教庙宇,西距奥兰加巴德 106 千米。阿旃陀石窟与泰姬陵并称为印度的“双璧”。

  阿旃陀石窟是印度古代佛教徒作为佛殿、僧房而开凿的,距今已有 2000多年的历史。其现有洞窟从东到西依次编号为1—29,编号按石窟的自然顺序排列。石窟所处的河岸崖壁高度在70米到80米之间。石窟环布在新月形的山腰陡崖上,高低错落,洞窟大体上呈横向排列,绵延 550 多米。石窟类型有支提洞与毗诃罗洞两种。阿旃陀石窟的绘画和雕塑作为佛教艺术的经典之作,具有相当重要的艺术影响力。

  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阿旃陀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寻幽探秘:

   1.阿旃陀石窟的名字“阿旃陀”是什么意思?

   “阿旃陀”一词,来源于梵语“阿谨提那”,意思就是“无想”、“无思”。

奇境珍藏

【石窟建筑】

  阿旃陀石窟的建筑形式,可分为支提洞与毗诃罗洞两种。

  所谓支提洞,梵语叫做caitya,或者译为“窣堵婆”,意为藏舍利的塔,现在可译为“塔庙”,也就是佛殿。这种洞是在中间雕造佛教崇敬礼拜的塔,用来藏佛骨。其入口为上下展开的形式。洞中心开凿为马蹄形的祠堂,在其深入后方的矩形部分中起塔。洞内石壁的周围,雕造壮丽的列柱,可以分为内进与外进。内进为圆形龙骨状的天井,前面开一大穹隆形。阿旃陀石窟的9、10、11、26及28(未完成)等洞,都是支提洞。

  所谓毗诃罗洞,梵语叫做vihara,就是僧侣的居处,并且僧侣也可在此修道、讲学、会集。所有毗诃罗洞的平面都是方形的,中间为广场,四围是僧房,有列柱区划内外。其入口为左右展开的形式。天井都为平面,并被用藻画来装饰。这样的洞都有前廊,洞内与前廊,与洞窟的大小相适应,在外开辟三门。阿旃陀石窟中,除上述所说的几个支提洞外,其他都是毗诃罗洞。

【石窟雕刻】

  阿旃陀石窟的雕刻从题材上分,有佛教造像与装饰纹样两种。其中佛教造像可分早、中、晚3期。早期雕像由于风化严重,已很难辨识。中期雕刻手法趋于成熟,出现了许多精品,如16窟中的说法佛、19窟中的列柱和板框上的采花女子像及蛇王像等,技艺精熟,为石窟造像之佼佼者。后期雕像,规模进一步扩大,人物的刻画更加细腻精巧,形态也更加优美,如26窟中的佛陀降魔和涅盘、1窟中的释迦牟尼像,以及布满窟内四壁的佛传、佛本生故事浮雕等。

【石窟壁画】

  壁画是阿旃陀石窟中最为瞩目的艺术,被认为是印度古代壁画的重要代表。画面上有大量的现实生活场景,特别是画中的妇女形象,反映了印度古典艺术的美学思想。

  壁画依时代风格可分为早、中、晚3期。早期壁画构图多为横幅长条形,人物造型、表现技法初见进步。如9窟的佛传和佛本生故事,线条柔和纯朴;10窟的索姆、六牙白象本生和礼拜菩提树等画面,运笔大胆,风格豪放。中期壁画正值笈多王朝(约320—540,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王朝)文化艺术的鼎盛时期,画面构图壮阔繁密,布局紧凑和谐,作风沉着老练,色彩典丽,且能注重人物的神情刻画和意境的表达,富有抒情趣味,其中对妇女的描绘格外细腻。其代表作有17窟的狮子国登陆图和佛说法图及太子与嫔妃劝酒图、16窟的佛传故事等。另外,中期各窟的装饰壁画也独具特色。到了晚期,壁画构图宏大庄重,整体感强,线条稳健,讲求透视,画面景物立体感有所加强,人物装饰更加华美,为阿旃陀石窟壁画艺术的最佳者。

典故传说

【阿旃陀石窟的发现】

  1819年的一天,一队英国士兵正在南亚次大陆中部的山岭间狩猎。他们打伤了一只猛虎,猛虎踉跄地顺着陡峭山路狂奔而去,只见它跳过山涧,钻进了对面山中一处看不清深浅的洞穴。因为地势险恶,士兵们只得放弃搜寻。

  可是,有一个士兵依然不甘心,他紧盯着老虎失踪的地方。突然间,他仿佛看到缠缠绕绕的藤蔓深处似有廊柱雕像的浅淡痕迹。回营后,这位士兵把这件事报告给了长官。那长官又告诉了当地的藩王。藩王这才知道——那座传说中的佛窟并非谣传。

  藩王马上组织人马前去发掘,从而使一座震惊世界佛学、美术、雕塑各界的艺术宝库终于重见天日。

知识百科

【印度佛教石窟】

  印度佛教石窟,是南亚次大陆佛教文化和艺术的主要遗迹之一。凿石开窟约开始于公元前3世纪中叶,7世纪到8世纪的时候逐渐衰落。除印度比哈尔邦巴拉巴尔山区有一组最早的石窟群外,主要分布于温迪亚山脉和德干高原一带,其中重要代表有巴查、卡尔利、纳西克、阿旃陀等。在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大致可分为早期佛教石窟(前3世纪—3世纪)和笈多王朝时期石窟(4世纪—7世纪)两大时期。

  印度佛教石窟的建筑与雕刻风格影响了东南亚各地。但东南亚开凿石窟甚少,直接继承石窟艺术传统的是阿富汗和中国的佛教石窟。

16.萨迈拉古城

奇迹概览

  萨迈拉古城早在青铜时代就已经存在,它位于伊拉克巴格达以北130千米处的底格里斯河两岸,从北到南长约41.5千米,宽度从8千米到4千米不等。

  这里是强大的伊斯兰都城的遗址,这个都城曾统治着从突尼斯延伸到中亚的阿巴斯王朝的省份。人们曾在遗址中发现了与标准的哈苏纳陶器相似,但制作工艺却更为精湛、装饰更为华美的陶器,人们称之为“萨迈拉陶”。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尤其是索万和乔加马米两个遗址的发现,证实了“萨迈拉陶”属于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所以称之为“萨迈拉文化”。

  萨迈拉文化在建筑和艺术方面都非常具有创新性,这种创新不但得以发展,并且传播到伊斯兰世界及伊斯兰世界以外的其他地区。

  9世纪的萨迈拉清真大寺和通天塔是古城中众多杰出建筑奇迹之一,而古城还有大部分遗迹有待发掘。2007年,萨迈拉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寻幽探秘:

   1.青铜时代指的是历史上的哪个时代?

  青铜时代不是特指哪一个年限,而是考古学上,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自从有了青铜器,人类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力水平逐渐提高,青铜铸造术的发明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世界上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是两河流域和埃及等地,约开始于公元前3000年。

奇境珍藏

【通天塔】

  通天塔又叫螺旋塔,是萨迈拉古城清真大寺的宣礼塔,它建造于837年,建筑外形像一个巨大的海螺,独特的造型为世所罕见。当时,穆阿台绥姆从巴格达迁都至底格里斯河上游100千米处的萨迈拉,并在这里建造了宏伟的宫殿和美丽的园林,把城市沿底格里斯河扩展至3千米长。9世纪末,都城又迁回了巴格达,萨迈拉城从此逐渐衰落。到了1300年几乎变成了一片废墟,但是造型独特的螺旋塔却一直耸立至今。

  螺旋塔用大量的砖块和黏土建成,塔高52米,共7层。塔体是环形向上的,塔身上筑有逆时针螺旋上升的阶梯,阶梯宽约2.5米,由于螺旋塔的栏杆严重缺损,只有勇敢的游客才能从阶梯上爬到塔顶。它是“丝绸之路”上的遗迹,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萨迈拉清真大寺】

  萨迈拉清真大寺是伊拉克伊斯兰教清真古寺的遗迹之一,也称为皇家清真寺。它坐落在萨迈拉新城的东北部,始建于阿巴斯王朝穆阿台绥姆(833—842年在位)时代,后来穆阿台绥姆的儿子穆泰瓦基勒(847—861年在位)在849年至851年间对其进行了扩建。

  整座寺院呈长方形,长238米,宽156米,面积为37128平方米,被认为是当时伊斯兰世界面积最大的清真寺之一,曾经可以同时容纳近万名穆斯林礼拜。寺院的围墙高达10米,其间有40根半圆的支柱。庭院中心有一座喷泉,流水潺潺而过,景色十分秀美。礼拜大殿正向的凹壁镶嵌有黄金,最高部位是弓架结构的窗户。两根砖柱支撑着由5个弧形组成的两道拱门,出入门共有21道。

  由于年久失修,清真寺的主体建筑已经残破不全,只有大寺的宣礼塔尚存,现被列为重要的历史文物,并作为旅游观光的项目之一。

典故传说

【清真寺的劫难】

  2006年2月22日,伊拉克萨迈拉市的居民忽然听到市中心传来了两声剧烈的爆炸声,阿里·哈迪清真寺顷刻间便被烟尘笼罩。

  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只见清真寺巨大的金色穹顶已经被炸毁,横七竖八的钢筋和土黄色的砖体裸露在外。一座宣礼塔顶部的鎏金装饰也被爆炸产生的巨大气浪剥落,清真寺内一片狼藉。市民们无法接受眼前的事实,他们捶胸顿足,一遍遍声嘶力竭地怒吼着:“罪过啊!罪过!”

  因为有着巨大的金色穹顶而被称作“金色清真寺”的阿里·哈迪清真寺里,供奉着什叶派第10位和第11位伊玛目(宗教领袖)阿里·哈迪与哈桑·阿斯凯里的陵寝,这里被认作是什叶派四大宗教圣地之一,是不允许任意亵渎和破坏的。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神圣之地,却在2007年6月13日再度遭到炸弹袭击,致使清真寺的两个宣礼塔被炸毁。

  两次爆炸事件,使清真寺受到了严重的损坏。

知识百科

【穆斯林】

  穆斯林的意思是顺服伊斯兰教的神——阿拉的人。目前一般提到穆斯林,都是泛指伊斯兰教徒。伊斯兰教是与佛教和基督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7世纪时产生于阿拉伯半岛,其复兴者和传播者是穆罕默德,中国称之为清真教。伊斯兰一词的原意为顺从,即顺从真主意志的宗教。同时,穆斯林也可以理解为穆斯林世界,即现今的伊斯兰国家或者中世纪时的阿拉伯帝国。

点击进入整本阅读《孩子一定要知道的50个世界文明奇迹》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