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奥特曼小说最新章节列表

点击阅读全文

(第五节)动作敏感期(0—6岁)


孩子从出生到6岁,这段时间都是动作敏感期末。开始,孩子会用手抓东西,扔东西,会爬,再到会行走,会旋转……会对插孔感兴趣,会喜欢捉迷藏,会模仿人的动作……这样的一个过程非常自然,但是在这个期间,孩子是非常活泼好动的,而且可能会让父母感觉孩子调皮、淘气。其实,这个期间,父母应该大度,一切都要为了孩子的成长着想。所以,要让孩子充分运动,从而使他的肢体动作正确、熟练,重视孩子手与眼的协调能力的训练。这样做,不仅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还能有效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

1.抓、爬、转、扔:先是抓、移动物体,扔东西等,再爬高、旋转等(0-2.5岁)

--不要无奈,不要呵斥孩子,在孩子背后默默欣赏这一切,让孩子尽情地探索空间

1岁左右的孩子会对抓东西非常感兴趣,喜欢抓东西,喜欢用手移动物体。其实,他是在用这样的方式感受手的功能。随着手的功能逐渐被唤醒后,孩子就会发现,手不仅能抓东西,还能扔东西,这对孩子来说简直是一个重大发现,所以,他会不断地体验这一新的功能。当孩子2岁左右时,他会对爬高、爬楼梯、爬桌子、爬窗台等非常感兴趣,当他的这一能力得到提升之后,他还会从高处往下跳,从而感受周围的空间。然后,他爱上旋转,会通过旋转来感受空间的存在来感受身体的自由。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1岁2个月大的刚刚最近突然好想变"坏"了。有一天,妈妈递给他一块饼干,他明明抓住了,但接着又把它扔到了地上。于是,妈妈又递给他一块,他又抓住了,但随后又把饼干扔到了地上。扔完后,他还冲着妈妈坏笑。

在以后的几天里,一直是这种情况,不论妈妈递给他什么,他都会用手抓住,然后就扔到地上。而且,让妈妈感到头疼的是,他还会把桌上的自己能拿得动的东西都扔到地上。扔完之后,他还会盯着地上乱七八糟的物品坏笑,而且脸上流露出一副胜利者的表情。

故事2:

最近,2岁半的珊珊非常喜欢转圈,刚开始的时候,她就不停地围着大人转来转去。有时候,她也会牵着大人的手在屋里旋转。只要一转,她就非常高兴。

后来,她可能觉得这样不太过瘾,于是就自己站在原地不停地转圈、旋转。不过,妈妈总是有点担心,怕她转晕了摔倒。当她转的快晕倒的时候,她就会找个能扶着的地方,然后站一会儿。

这种游戏在成人看来非常简单,可是珊珊却玩得非常开心。每次转完之后,她都会咯咯地笑上一会儿,一副非常满足的样子。

故事3:

2岁3个月的强强最近喜欢扔东西了,比如,他会皱着眉头把弹力球扔出去,开始的时候,他往树丛中扔,扔完了自己再去找。找到后就咯咯地笑一会儿,玩得十分开心。

后来,他就直接把弹力球往地上扔,发现弹力球落地后会立即再弹起来,他就非常欣喜地把它捡回来,再以同样的方式扔出去……

故事4:

一位父亲看到3岁的儿子正努力地往写字台上爬,儿子的一只脚已经踩稳了一个支点,另一只脚正在试图寻找另外一个支点。这时,这位父亲就立刻把手垫到了孩子的脚下,帮孩子顺利地爬上了写字台。当

孩子爬上去后,这位父亲还美滋滋地想:"看,我一方面帮孩子顺利完成了探索行为,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他的安全意识。"

敏感期分析

不管是抓、爬、转、扔,对孩子来说都是在训练他的动作,也就是属于动作敏感期的范畴,实际上也是一种运动。蒙台梭利曾说:"运动除了增强体质以外,对心理发展本身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像故事2中的孩子,特别喜欢旋转。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喜欢旋转的时期,因为他突然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自由的空间里,所以就会用旋转的方式感知这样的一个空间。

当然,这个敏感期也是孩子探索空间的敏感期,通过这些行为,孩子会得到空间感,形成空间的概念。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并不了解孩子有探索空间的敏感期,更不知道这个时期就甚至比黄金还贵重。所以,这些父母就错过了引导孩子的好时机。

引导小妙招

1.允许孩子去自由爬高、跳低

前面已经提到,大多数孩子到了2岁左右就会特别喜欢爬高,比如爬上桌子、椅子甚至是窗台,当然也会跳低,即从高处往低处跳。但是,很多父母一般会以危险为理由拒绝孩子这样做。当然,还有的父母被孩子的这些行为搞得筋疲力尽而又无可奈何,所以就会下狠心去约束孩子的行为。其实,父母的这些做法都严重阻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因为科学研究证明,这样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

父母应该知道,孩子之所以会这么热衷于爬高、跳低,因为孩子有很大的心理需求。如果父母强行干涉孩子的行为,那么孩子的这些心理需求就得不到满足,那么他的身体动作的潜能也就得不到正常的发展。所以,父母应该允许孩子去爬高,也要允许孩子跳低。

2.不要帮助孩子完成探索动作

很多父母出于所谓的"安全"方面的考虑,会帮助孩子完成一些所谓的"危险"动作,其实这还是干涉孩子的探索行为。

就像故事4中,事实真像这位父亲所想的那样吗?其实恰恰相反。当他把手放在孩子的脚下让孩子顺利爬上写字台,并没有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反而造成了孩子安全意识的丧失。因为,有了这次被帮助的经验后,孩子就会觉得,当他踩空或寻找支点时,就会有一只手来帮助他。在这种错误的意识下,孩子在以后探索空间时,就会很容易受伤。所以,有智慧的父母都不会试图帮助孩子完成某种探索动作。

3.在孩子背后做一个欣赏者

当孩子处在探索空间的敏感期时,父母要想让孩子的心理得到健康成长,让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就应该学着承受一些压力,学会在孩子背后做一个默默的欣赏者,而不要过多地担心"卫生"、"安全"等问题,而是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让他尽情地探索,尽情地成长。即使遇到所谓的"危险",父母也不要把这种"危险"说出来,如果说出来,就会让孩子在很大程度上产生危险感,从而使得他对空间、对世界的探索行为过早地离他而去。

4.给孩子提供合适的旋转环境

当孩子爱上旋转时,父母最好不要干涉他,因为他在用这种方式来探索空间。科学研究表明,旋转对于促进孩子的大脑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且还能提高孩子的平衡性和协调性,并且对孩子将来的写作和阅读能力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

所以,父母应该尽可能地给孩子提供一个适合的旋转环境。比如,可以让孩子在客厅里旋转,当然要把那些容易让孩子受到伤害的障碍物,如带棱角的茶几、椅子等暂时搬走,当孩子顺利度过这一敏感期后,再把客厅恢复原样。

2.插孔:对带孔的东西感兴趣,比如喜欢插拔吸管、钥匙等(2-3岁)

--孩子不是"捣乱",也是在探索空间,所以要支持孩子的行为

孩子两三岁的时候,会对带孔的东西感兴趣,比如喜欢拔插吸管、盖瓶盖、插拔钥匙等,甚至有的孩子还会对下水道井盖的洞眼非常感兴趣,会不断地找东西往里面塞。当父母发现孩子有这样的动作时,就可以判断孩子已经进入了探索空间的敏感期,这个时候,孩子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空间感。可见,当孩子出现这些行为时,并不是在"捣乱",所以父母不要呵斥孩子,而是要懂得支持孩子。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有一次,2岁的儿子突然对暖水瓶的瓶塞非常感兴趣。于是,妈妈就拿给他,但儿子并不是玩这个塞子,而是非要自己去把暖瓶塞盖到暖瓶上。还好,那一次暖瓶里没有水了。他小心翼翼地把塞子盖到了暖瓶上,然后又使劲把它拿下来,再使劲盖下去……就这样反反复复足足有30多次,最后,他把塞子盖上去就没再拿出来,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故事2:

夏天到了,2岁的洁洁突然多了很多玩具,这些玩具不是爸爸妈妈给她买的,而是她自己搜集来的。那么,这些玩具到底是什么呢?它们是各种各样的饮料盒,还有与之配套的吸管。洁洁最爱这些玩具了,她会不厌其烦地把吸管插到饮料盒的孔里去。

不过,有些饮料盒的孔非常小,开始的时候,洁洁的小手无伦如何也对不准那个小孔。经过她不懈的努力,好不容易把吸管插进去,每当这时,她就长长地出一口气,就好像刚才一直是屏住呼吸似的。现在,她已经很容易就能把吸管插到饮料盒里了。尽管如此,她还是对这件事很感兴趣。

故事3:

妈妈把2岁半的女儿从幼儿园接了回来,到家门口的时候,妈妈像往常一样,拿出钥匙,插到门锁上,一转,门开了。以往这时候,女儿就会一蹦一跳地进到屋里去。可是,这一次,女儿站着没动,眼睛直勾勾地看着还在门上晃动的钥匙。

妈妈看到眼前的情景,不知道女儿想干什么。于是,妈妈就说:"宝贝,快,进屋呀!"可女儿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只见她开始伸手去拔那串钥匙。拔下来后,她又试图去把它插到锁孔里去。可是,好像钥匙并不听她的话,她好几次都没有把钥匙插进去。但是,女儿并不气馁,一直坚持。突然,钥匙真的插进去了。

这时,女儿非常高兴的样子。看到女儿这么高兴,妈妈也笑了。妈妈本以为她把钥匙插进去就会进屋的,没想到,女儿又拔下来,再插……就这样"折腾"了20多分钟,女儿才心满意足地进屋。

敏感期分析

在手和探索空间的敏感期,孩子有这样的行为是非常正常的,这表明孩子的手有足够的灵活性。其实,在孩子插孔、盖盖子等这些基本工作的重复中,他就在构建手的组装能力。

在蒙台梭利看来,有两样东西与人的智慧密切相关的,那就是舌头(关于舌头,在本书前面的章节已经谈过)与手。当孩子能够自由地使用他的手时,手就成了他智慧的工具。以前也提到孩子用手抓东西的行为,扔东西等,那都是他在用手探索。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就会用手去插孔,像插吸管、钥匙、瓶塞等,而且会反反复复。实际上,孩子在用手去插孔来探索空间的时候,也在提升他的动作能力,锻炼他的手与眼睛的协调能力,同时也锻炼了手部的小肌肉,构建了他的专注力。

引导小妙招

1.允许孩子去自由地插孔

其实,盖盖子也是插孔的一种表现。一位妈妈曾这样分享她的教子经验:"当孩子喜欢开瓶盖、盖瓶盖的游戏时,我就专门给他找了一个带盖子的小塑料瓶。这样,孩子就可以尽情地玩开瓶盖、盖瓶盖的游戏了。"可以说,这位母亲做得非常好,值得很多父母去学习。当然,故事3中的那位妈妈也是允许孩子自由用钥匙去插锁孔。这样,孩子才能享受这样的敏感期,才能让自己的心智与动作共同发展。

2.孩子不是"动乱",不要呵斥他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无缘无故"地到处乱插孔时,就感觉孩子是在"捣乱",有时候甚至会严厉地呵斥孩子。因为这些父母不了解孩子的敏感期,就想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听话"的、"循规蹈矩"的孩子,于是就想法设法约束孩子的这些"破坏性"的行为。

但是,在父母眼中的"乖宝宝",他的感受空间的能力、想象力、创造力、智力潜能、动作协调能力都会比较差一些。所以,父母尽可能地不要去呵斥、约束"捣乱"的孩子。

在插孔的敏感期,孩子盖瓶盖、插钥匙、插吸管等行为在一些父母眼里,还是能够允许的,但是如果孩子把牙签插到锁孔里,把吸管插到暖瓶里……很多父母可能就容忍不了了,就以为孩子是在"捣乱"。

其实,这时候,父母依然要忍耐,因为这也是孩子插孔、探索空间的表现。父母只要欣赏孩子游戏就好,但可以适当地引导孩子,可以用钥匙插锁孔,但不能用牙签插锁孔,那样就不能用钥匙打开锁了。遇到这种极少遇到的事情时,父母要善于运用智慧去引导孩子,而不是呵斥他,更不是打骂他。

3.捉迷藏:孩子对"捉迷藏"非常感兴趣,喜欢把自己藏在床底下、桌子下、大衣柜、壁橱里等(2-4岁)

--孩子在享受空间探索带给自己的乐趣,满足孩子的探索需求

当孩子2-4岁时,父母就会发现孩子突然变得对捉迷藏感兴趣了,他会把自己藏到床底下、桌子下,大衣柜里、壁橱里等。孩子为什么会热衷于这个游戏呢?一方面不仅仅是孩子喜欢玩,而且还因为这件事本身就是孩子在探索空间。当然,在这个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也会发展他的动作协调能力,提高他的心智认知能力。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3岁半的南南最近特别喜欢与爸爸一起捉迷藏。爸爸是大灰狼,南南是小山羊。这一次,山羊南南藏到了开着的门后面,大灰狼爸爸进门了,在屋里找了一圈,没有发现小山羊南南。于是,他刚想离开房间,门后的小山羊南南"咩咩"叫了两声。这下,大灰狼爸爸一拉门,发现了小山羊南南,然后就抓住了他。不过,小山羊南南被大灰狼爸爸捉到后,好像还很开心呢!因为小山羊南南正在咯咯地笑呢!

接着,第二轮捉迷藏游戏开始了,南南迅速地把自己藏到了壁橱里。这次,爸爸假装找不到了。于是,南南就大声喊:"我在这里!我在这里!"爸爸听到儿子的叫声,就兴奋地过来开壁橱的门。哈哈,南南又被找到了,他好高兴啊!

捉迷藏的游戏还在继续,尽管爸爸累了,但还是打着精神陪孩子玩……

故事2:

一位妈妈刚刚知道孩子是有敏感期的,也知道孩子就是通过一个个的敏感期来完成对自我的构建的。她很后悔错过了孩子的很多敏感期。所以,现在她决定,一定不要再错过孩子的任何一个敏感期,要好好抓住,给孩子自由,让他去享受敏感期。这位妈妈甚至这样想:"如果儿子沉迷于某件事,那我一定要让他玩个够,决不去干涉,而且会密切配合。"

她的儿子已经3岁了,她非常期待自己儿子的某个敏感期快快到来。机会终于来了,最近妈妈发现儿子终于喜欢上一件事,那就是捉迷藏。可是,她的儿子的这个捉迷藏跟别的孩子好像不太一样,因为他是藏在被窝里让妈妈找。

以前,儿子是很爱赖床的,妈妈要叫他好几次才起来。可现在,只要他听到房间外面有动静,他判断是来叫他起床时,他就会立刻以最快的速度把头蒙起来,等着妈妈来找。不过,有时候,儿子会把脚丫露在外面,好像在儿子看来,只要把头蒙起来就是捉迷藏了。每天早上儿子都会这么做,然后等妈妈来找他。当然,只要找到他,他就会立即起床。

不过,他在幼儿园也喜欢捉迷藏,当然不是藏在被子里了,而是藏到某个角落,或是桌子底下,别的小朋友就来找他;当然,很多时候,他也非常乐于去找其他小朋友。

现在,儿子在家里捉迷藏除了早上藏在被子里之外,也喜欢藏到大衣柜里,门后面等地方,然后等妈妈或爸爸去找他。他玩得乐此不疲,找到了还藏,找不到他就跳出来让妈妈看见,然后他藏起来,等妈妈去找他。

这位妈妈很有感慨地说:"虽然当时决定一定要配合孩子敏感期的需要,一定满足他的要求,让他尽情地玩耍。但现在看来,陪孩子捉迷藏这件事还是需要足够的耐心才行啊!"

敏感期分析

一个有形的空间是容纳物品的地方,这一点孩子是知道的。但是,有一天,他突然发现某个空间也可以容纳自己的身体。当孩子有这样一个"重大"的发现时,他就会感到非常的神奇。所以,他就会频繁地而且是乐此不疲地用自己的身体去感知这种神奇,体会空间带给他的乐趣。所以,孩子会对这个游戏"情有独钟"。另外,孩子也会在捉迷藏的游戏中获得各种方位的概念。当孩子四五岁时,他就会与其他小伙伴玩更多规则的捉迷藏游戏了,并且会在游戏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周围的环境。

引导小妙招

1.要找到"藏"起来的孩子

对孩子来说,捉迷藏就是为了让人找到他,他越是被找到,他就会越高兴、越快乐。相反,如果他藏起来后一直没有人能找到他,就会打击他的积极性,孩子就会渐渐对捉迷藏失去兴趣。就像故事1中,当爸爸假装找不到他时,孩子就会自己喊出声来,提醒爸爸他藏在了哪里。可见,孩子对于捉迷藏与成人理解的捉迷藏是不太一样的。既然我们已经知道孩子喜欢被找到,那就尽力去把"藏"起来的孩子找出来吧!

2.要有耐心,不要烦躁

在孩子眼里,捉迷藏有着无穷的乐趣;可在成人眼里,捉迷藏可能没有一点乐趣。尽管如此,面对喜欢捉迷藏的孩子,父母也应该配合他,要有足够的耐心,千万不要烦躁。就像故事2中的那位妈妈一样,要下定决心,珍惜孩子的每一个敏感期,不让敏感期白白错过。还有故事1中的那位爸爸,虽然自己很累了,但还是打着精神陪孩子继续捉迷藏

3.满足孩子的探索需求

孩子捉迷藏,就是在探索空间。一位爸爸看到儿子非常喜欢捉迷藏后,就决定满足孩子的需求。他把家里那个盛洗衣机的纸箱子给儿子当玩具。儿子看到大纸箱子后,非常高兴。在捉迷藏的时候,总是愿意把自己藏到放倒的纸箱子里。而且,儿子在不玩捉迷藏的游戏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小枕头、小毛巾、吃的、喝的等东西都搬到纸箱子里,还在里面睡觉,俨然把纸箱子当成了自己的小窝。爸爸知道,儿子是在享受那个小空间带给自己的快乐感觉。

这是一位有心的父亲,他知道该怎样给孩子创造机会,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其实,每个孩子都是这样,喜欢从小空间进入大空间、从大空间进入小空间的重复行为。在重复的过程中,孩子既体验到了"大空间"和"小空间"带给他的乐趣,也锻炼了自己动作的灵活性与协调性。

4.垒高:孩子把物体摞起来,垒高,推倒,再垒高,从而建立自己对三维空间的感觉(3-4岁)

--支持孩子的垒高行为,多给他提供类似的机会

孩子在3-4岁时,他还会表现出一种新的爱好,那就是垒高。孩子会对垒高非常感兴趣,这时他已经不仅限于垒积木,还会把家里的东西搬到一起,摞起来,然后再把它们都推倒,之后再垒高,再推倒……如此反复,不厌其烦。其实,垒高再推倒,是孩子对空间感受的一种过程,也是最典型的感知空间的一种能力。因为孩子是通过物体的位置来感知空间的,所以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把东西垒高。当然,这个敏感期也有可能会延迟到小学阶段。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哗"的一声,3岁2个月的小豆又将垒高的积木推倒了,他的小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微笑。这已经是第三次了。妈妈一直就在一边看着,没有做声,也没有去打扰他。

接着,小豆又开始了第四次垒高的过程……又推倒了……就这样,小豆玩了将近2个小时,可能是觉得累了吧,推倒之后他站了起来。妈妈以为小豆不玩了,就蹲下来想帮他收拾残局。

没想到的是,小豆竟然不让妈妈收拾。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小豆想上厕所了。哈哈,从厕所回来的小豆又坐了下来,开始了新的垒高……

妈妈想:"小豆真是不嫌烦呀!佩服!"

故事2:

即将满3岁的小雨最近喜欢上垒高的游戏了。以前,他是垒积木的,但现在他已经对垒积木好像不太满足了,而是开始垒家里的物品。比如,他会把家里的小凳子都搬到一起,一张一张地摞起来,让它们变成一个小"高楼"。然后,他会再把这座小"高楼"呼啦一下子推倒。

看着被自己推倒的小凳子在地板上倒得乱七八糟的样子,小雨一点都不心疼,还有点胜利者的姿态。他非常满足地看一会儿后,再把它们垒成刚才的样子,然后再次推倒……

敏感期分析

一般来说,1岁多的孩子就能把积木垒得高高的,而且也会把积木推倒,当父母做出了逗他笑的反应后,孩子就会对垒高再推倒这件事非常感兴趣。但是,这种感兴趣大都是固守在对父母的反应的兴趣上,而不是对垒高再推倒这件事本身感兴趣。但是,三四对的孩子对垒高这件事感兴趣却是自发的一种感觉,可以说是探索空间敏感期的一种特殊表现,也可以说是喜欢垒高的敏感期。也就是说,孩子在这个时候会通过垒高再推倒的方式感知周围的空间。所以,像故事1中的小豆,还有故事2中的小雨,都会不厌其烦地玩着垒高的游戏。

引导小妙招

1.支持孩子的垒高行为

很多父母也许会认为,每样物品都有自己的用处,但是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他只想把自己的玩具或其他的物品垒高,他会从垒高再推倒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当然也会感知到空间的存在。所以,当看到孩子把玩具都垒高,甚至是把吃饭用的盘子、碗等都垒高时,千万不要生气,也不必告诉孩子盘子和碗是用来吃饭的。当然,父母也不用担心孩子会把盘子、碗等打碎了,只需要让他尽情地垒高就可以了。

2.借机让孩子了解更多的空间概念

孩子开始垒高的时候,是随机性的,有时候还等不到他垒得很高时就自动倒了。不过,尽管如此,孩子也不会难过,反而也还是很高兴的样子。不过,如果父母能在这时候,借机让孩子了解更多的空间概念就更好了。

一位父亲看到3岁的儿子在垒积木,刚开始,他把小积木放在下面,把大的放在上面。结果,很多,他垒的"高楼"就倒了。虽然孩子还是很幸福的样子,但好像还有一点奇怪的表情,他像是在纳闷:"为什么这么快就倒了呢?"

这时,在一边观察的父亲指着一块小积木说:"这是小的。"又指着一块大积木说:"这是大的。"接着,父亲拿着孩子的小手,让他把大积木放在下面,把小积木放在上面,慢慢地,"高楼"越来越高,而且还没有要倒的意思。这时候,孩子真的很兴奋。他已经等不到继续垒高了,手一推,"高楼"倒了。从那以后,他就慢慢知道该怎样垒高了。因为他已经能分辨大小了,知道把大积木放在下面,而把小积木放在上面。

可见,孩子的空间感就这样在游戏中获得了。所以,父母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了解更多的空间概念。同时,也能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孩子两只手的动作协调能力。

3.与孩子一起做垒高游戏

当然,父母也可以与孩子一起做垒高的游戏,这样一方面可以体验亲子协作的乐趣和成就感,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孩子手部肌肉的控制能力。游戏需要准备一些积木,还有一个小篮子,篮子的大小以不能一次装完所有的积木为宜。

父母现在地上画上白线,把所有的积木放到白线的后面,再让孩子拿篮子去把积木取来,然后再回到出发地把积木垒高。当然,父母也可以跟孩子比赛,看谁垒得最快、最高。

5.模仿:模仿别人的一举一动,或好的,或坏的,一概模仿(0-2.5岁)

--鼓励孩子的良好模仿行为,漠视他的不良模仿,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模仿,培养他的好习惯

很多父母可能会发现,当孩子2岁左右手,就会特别喜欢模仿爸爸妈妈的一举一动,也会模仿周围小朋友的动作……孩子所模仿的动作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但是,好与坏他自己是分不清楚的。所以,即使看到孩子有不良动作的模仿,父母也不应该大惊小怪,呵斥孩子,甚至是打骂孩子。应该漠视他的不良模仿,有意识地去引导他的好的模仿。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辰月2岁半了,到了动作模仿的敏感期。有一次,他到奶奶家吃饭,看到奶奶在给他做烙饼,只见奶奶活好了面,把面放到面板上,揉好后,就开始用擀面杖擀面,做成博饼,在放上油,再揉,再擀……最后放到锅里……

对于这系列的动作,辰月看得很认真,也很感兴趣,他的记忆力也很好,竟然把关键的动作都记住了。于是,他自己就模仿起来了。

回到家后,他就跟妈妈学奶奶烙饼的样子,学得还有模有样。后来,他就跟其他的小朋友模仿这些动作,那些小朋友都在那里非常认真地看他"表演"……

就这些动作,辰月模仿了大半年,每次模仿都很兴奋的样子。

故事2:

成成和帆帆都是2岁多点,而且两个人还是好朋友呢!因为他俩就住对门,上同一个幼儿园,就是在小区楼下玩耍,他俩也是在一起的,可以说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小伙伴。

最近,成成变得突然爱模仿帆帆的动作了。爸爸想,大概是孩子的动作模仿敏感期到了,而且看儿子模仿动作还都比较好玩,没有什么不好的动作,所以他也没有去刻意地制止他。

星期天的下午,成成和帆帆到楼下玩耍了。当然,陪在后面的还有他们的爸爸。只见帆帆走在前面,成成走在后面。帆帆往哪个方向走,成成也跟着往哪个方向走。两个小家伙玩得是不亦乐乎,后面跟这的爸爸也在交流工作方面的事情。

突然,走在前面的帆帆不小心被一个坎绊倒了,可能摔得有点疼,刚想哭还没有哭出来的的时候,就见后面的成成也摔倒了。帆帆看到成成也摔倒了,就没有哭,而成成也呵呵地笑了起来。当帆帆和成成都爬起来后,成成又故意模仿刚才帆帆摔倒的动作,一连模仿了好几次。

后面成成的爸爸尽管知识这是孩子动作模仿的敏感期,但还是在心里嘀咕了一下:"真不知道孩子是怎么想的,让自己摔倒有什么好模仿的呢?"

敏感期分析

有的父母可能有纳闷:"孩子为什么喜欢模仿别人的动作呢?模仿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其实,孩子就是在模仿别人的过程中学习的。也就是说,模仿是孩子的最主要的一种学习方式。他会通过模仿父母、周围的成人、小朋友们,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

一般来说,孩子的动作模仿阶段是在1岁半到2岁左右的这段时间比较集中一些。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陪伴孩子最多的人,所以父母就是孩子模仿最多的对象,他会模仿父母的言语,也会模仿父母的动作行为。就动作行为而言,孩子可能会模仿父母扫地、擦桌子,甚至是切菜、烧饭等家务劳动。

除了模仿父母,孩子还会模仿他熟悉的人,比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人的动作。比如,孩子可能会模仿爷爷抽烟袋,可能会模仿奶奶喂小鸡,等等。故事1中的辰月模仿奶奶做烙饼就属于这种情形。当然,孩子还会模仿他的同龄人,如果有个小朋友比较优秀,孩子就会模仿他的言行举止。

当然,大多数孩子的动作模仿敏感期是在2岁左右,但有的孩子这个敏感期会滞后一些,甚至到3岁左右才出现,还有的孩子到五六岁甚至是上小学后才出现动作模仿的现象。父母应该知道,这些情形都是很正常的。

引导小妙招

1.不要抑制孩子的模仿行为

对于孩子来说,模仿别人的动作行为是他模仿敏感期的正常表现。所以,父母不要以为孩子是在"淘气"地模仿父母或他人的动作而加以抑制。这样做是不合适的。父母应该知道,正是孩子通过这些模仿的行为学会了很多的本领,增长了自身的智慧,而且他也在动作模仿中探索了世界,让自己的身体动作变得协调,变得灵活,从而让自己迈出了健康成长的一步。所以,父母一定不要抑制孩子的模仿行为,而且还应该做适当的引导。

2.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模仿环境

可能父母会发现,孩子在模仿父母或他人的动作时,并不加以辨别,不管是好的动作,还是不好的动作,他都统统模仿。很多父母见孩子模仿的动作不良,就会非常生气,以为孩子在学坏,其实没那么复杂。因为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不能真正辨别好与坏,对与错。所以父母不应该以好坏对错来衡量孩子模仿的动作。当然,父母也不要生气,更不要呵斥与打骂孩子。

父母要做的就是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模仿环境。不论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还是对孩子未来的人格形成来说,环境都是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而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所以一定要从自身做起,自己的动作应该健康、文雅,要做到自制。当然,还应该注意让孩子接触行为举止比较良好的人,远离那些言行举止不端的人。

3.利用孩子的模仿培养好习惯

孩子在动作模仿敏感期,除了模仿一些所谓的"不好"的行为,他还会模仿一些优秀的行为。比如,看到父母收拾房间,他也会模仿着收拾;看到父母起床后要刷牙洗脸,他也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去做;看到父母洗衣服,他也要尝试去洗;看到父母择菜洗菜,他也要去做……

所以,父母可以利用孩子的这些好的动作的模仿,培养他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就是说,父母要时刻允许孩子模仿这些好的行为动作,当孩子模仿得多了,就会养成习惯。即使度过了动作模仿的敏感期,孩子也会模仿父母的言行成长,因为他已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幼小时候养成的良好习惯将会让孩子一生受益。

6.剪、贴、涂:开始很自然地、有意识地使用一些工具(3-4岁)

--允许孩子自由剪贴涂,给孩子一些剪贴涂的书、工具,与孩子一起玩耍

孩子在三四岁的时候,他就很喜欢剪、贴、涂等动作,而且会比较自然地、有意识地使用一些工具,如剪刀等。一开始,他可能剪得杂乱无章,毫无秩序,就像搞小破坏一样,但慢慢地,他就开始剪得有秩序,知道该按照什么样的模式去剪。剪完后,他可能把小纸片贴到某个地方,或是在小纸片上涂上颜色。当然,开始涂色的时候也是比较随心所欲的,根本不会注意到是否合乎情理,是否有美感,但他会逐渐学会搭配色彩,最终把颜色涂得很漂亮。这里的涂,不仅是涂色,还指涂鸦。其实,这些都是孩子在动作敏感期的正常表现。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娜娜3岁5个月了。就在4个月前,她突然迷上了剪纸,不过剪得一点也不好,可以说是乱剪一气。她早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不是上卫生间,而是去拿剪刀,剪一堆的纸;而且从幼儿园回到家的第一件事也是剪纸。

妈妈知道,女儿酷爱"剪纸",一定是有原因的。于是,妈妈每隔几天就买回一大卷纸,让女儿去剪。大概过了一个月,女儿突然不乱剪了,而是喜欢按照某个线来剪了。而且,她还要求妈妈在纸上画出各种线、各种各样的图案,然后她就顺着线,用剪刀剪出各种比较简单的图形。再后来,她就能剪的图形越来越复杂。而且,娜娜把她剪的各种图案都贴到了她自己房间的墙上。

就在1个月前,娜娜对剪纸的兴趣已经淡了,她开始喜欢涂色了。刚一开始,她是想怎么涂就怎么涂,没有一点章法,完全是随心所欲。后来,她就能把所有的物体都能涂成五颜六色的了。现在,娜娜已经能够很好地搭配颜色了,涂出来的"作品"也很像那么回事了。

故事2:

庆庆已经4岁了。一天,幼儿园的老师发现他爱剪纸了,而且还粘贴。在庆庆的周围,有很多被他剪过的碎纸。老师观察了一会儿,发现庆庆非常专注,他用剪刀剪一会儿纸,就会用胶水把其中的两张或三张粘在一起……看庆庆如此专注,老师就一直在一旁看着,没有到跟前去打扰他。

故事3:

最近几天,快满4岁的晓峰幼儿园不怎么到户外去活动了。那他去干什么了呢?原来,晓峰在课间的时候到活动室中去玩纸。开始,他先是拿出一张纸来折叠,好像是折上折痕,然后他就拿出剪刀沿着折痕去剪。

晓峰的小手好像还比较灵活,基本能沿着折痕减下来。他把减下来的小纸片小心翼翼地装进手边的一个塑料袋里。而且,有好几天,他还会把没有剪完的纸片随便折起来,装进那个塑料袋,带回家去继续剪。

一天中午,小朋友们都午睡了,可晓峰却不见了。老师就去找他,结果在教室里发现晓峰又坐在一张毯子上在那里专心剪纸了,旁边还有一个装碎纸的塑料袋。老师就问:"峰峰,你剪这么多纸片做什么呀?"

晓峰认真地回答:"我家的墙壁脏了,我要把这些纸片贴到脏的墙壁上。"

敏感期分析

到了三四岁的年龄,孩子会自然爱上剪、贴、涂等动作,会专心致志地做这些事情。至于他是怎么安排剪纸、贴纸和涂色的,可能只有孩子自己清楚,成人是无法了解透彻的。很可能是孩子在按照自己心灵胚胎的指引去构建自己。父母能做的,就是让他去完成这些事情,尽力那个不去打扰。在这个期间,孩子还能学会使用一些工具,如剪刀等。

甚至可以这样说,玩纸、剪纸、撕纸等都是孩子普遍喜欢的一种活动,而纸也是孩子的一种天然的学习工具。当然,有的孩子这个敏感期可能会滞后,也很正常。他们因为某种原因错过了或是没有经历,但是只要是不超过6岁,在父母给予的爱与自由的环境下,孩子就能补上这个敏感期。

引导小妙招

1.给孩子剪纸、剪图的机会

作为父母,应该有意识地给孩子剪纸、剪图的机会。一位父亲在孩子2岁半的时候就给儿子剪图的机会了,他先是剪给孩子看,然后孩子就模仿着剪。不过,当时孩子还剪不出什么东西来,只是能把纸剪开。到了3岁时,孩子就很喜欢把书中的图画剪下来。剪下来之后,他就用胶水把图画粘在一个本子上。这时候,孩子的手筋还没有发展得很好,所以,还不能剪得很整齐。尽管如此,孩子还是发展了自己的动作,学会了使用剪刀这样的工具。孩子到3岁9个月大的时候,他就能剪得很整齐了。

其实,孩子做这样的事情就能练习手的动作的灵活性,虽然父母不能教孩子做精细的工作,像写字,但是剪纸、剪图是不难做的。而且父母不用强迫他剪好,他喜欢怎样剪就怎样剪,能剪成什么样就剪什么样,完全随心所欲,父母不必勉强。这样,在无形中,孩子手的灵活性就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2.给孩子提供涂鸦参考书

孩子在这个敏感期,不仅喜欢涂色,还可能喜欢涂鸦。当然,这也是绘画敏感期的表现。父母要想让孩子的涂鸦"工作"进行得更好,就应该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一些涂鸦的参考书,父母可以向孩子讲解书中的内容,指导孩子去模仿,去学习。过一段时间,父母可能就会发现,孩子就能将画画出来了。随着孩子运笔能力的提高,孩子可能就不会再满足于涂鸦了,他就会慢慢地变得有目的地去画一些东西了。

当然,在孩子涂鸦的过程中,父母不要要求孩子这样画,或那样画,也不要要求孩子画什么,否则就会打消孩子的积极性,甚至引起孩子的反感。

3.教孩子进行手工制作

父母也可以教孩子手工制作,与孩子一起玩耍。因为手工制作也能很好地锻炼孩子的动作的灵活性,教会孩子使用更多的工具,还能提升孩子的思维敏捷性。在教孩子手工制作时,父母一定要记住,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不要有功利心,一切都要给予孩子自由,让他在自由的状态下进行他感兴趣的手工制作。

父母要给孩子准备一些做手工的材料和工具,甚至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手工材料箱。常见的手工材料和工具有:盒子、硬纸片、装饰纸、泡沫塑料、彩球、荧光贴纸、胶水、水彩笔、白纸、棉线、纸袋、彩带、安全型剪刀、不干胶贴纸、尺子、碎布、细绳、可以剪裁的图画书、废弃的家用工艺品或装饰物,等等。

当孩子面对手工材料发呆或沮丧的时候,父母可以按照需要的顺序,一样一样地拿给孩子,必要时可以给孩子做示范。但是,切不可以因此而呵斥孩子。

7.行走(1):对带"坡"的地方非常感兴趣,不知疲倦地行走(7、8个月-2岁以上)

--孩子在探索腿脚功能,给孩子提供良好的供腿感知的环境或材料

当孩子到七八个月大的时候,他就开始练习行走了,他将很快进入行走的敏感期。在行走的敏感期内,孩子会拒绝让父母抱,也拒绝坐着,而是不断地要求站起来走路。如果父母想快点走而抱起孩子来的话,他往往会不乐意,甚至会生气。虽然孩子走得很慢,但他却乐意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当他的行走能力得到一些提高时,他就会带"坡"的地方非常感兴趣,喜欢上坡,喜欢下坡,喜欢上下楼梯,等等,而且是不知疲倦。在这个期间,他会利用几乎所有的时间练习走路。其实,这个时候孩子是在探索腿脚的功能。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1岁多的儿子非常爱走路,妈妈带儿子上街的时候,儿子都不让妈妈抱,而是一路要求自己走。进了一家大型的商场之后,因为人特别多,妈妈就想抱着儿子乘电梯上楼。可妈妈刚把他抱起来时,小家伙就不干了,大哭大闹,挣扎着要下来。

妈妈没有办法,就把他抱放下来,他就拉着妈妈的手,来到步行的楼梯口,一步一步地上了楼梯。妈妈感到有些纳闷,心想:"以前儿子不是这样的啊,老是喜欢让我和他爸爸抱,可为什么最近就特别爱走路了呢?而且,还是走路越多,他就越高兴!真是想不通!"

故事2:

1岁半的妞妞最近特别喜欢爬楼梯,尽管她爬得很慢,但是却爬得很高兴。不管回家,还是在幼儿园,她都不愿意坐电梯,而是一步一步地爬楼梯。

没办法,要是从幼儿园回家上楼时,妈妈就得陪妞妞爬楼梯。这还不算什么,要知道,有的时候妞妞好不容爬到了自家住的6,当妈妈正打算舒一口气开家门时,妞妞突然决定再下楼。可是,既然是妞妞行走的敏感期到了,妈妈也就"舍命陪君子"了。

看来,妞妞真是很幸福啊,有这么一位懂她的好妈妈!

敏感期分析

一般来说,孩子行走的敏感期会从七八个月大持续到2岁以上。可能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七八个月大的孩子会让父母拉着手或架着胳膊,他在父母的腿上跳跃,每跳一次,他就咯咯地笑一次,非常开心的样子。但是,当父母想停下来休息一下时,他是不肯的。这就是孩子即将进入行走敏感期的表现。他会通过练习跳跃这个动作,来锻炼自己的腿和脚,为行走做好准备。

故事1中的孩子,已经进入了行走的敏感期,这时候他会乐此不疲地行走,这时候,对父母来说,也是最累的时候。因为孩子会喜欢上下坡,会喜欢上下楼梯,是自己走,不需要父母来抱的。所以,那位妈妈如果知道这是孩子的行走敏感期,就能想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引导小妙招

1.知道孩子对什么感兴趣

作为父母,应该知道孩子在行走的敏感期对什么感兴趣。上面已经提到,孩子不仅仅对楼梯很感兴趣,而且对带"坡"的空间都非常感兴趣,比如,他会喜欢路上的斜坡,会喜欢滑梯,也会喜欢商场超市里带坡度的电梯,等等。

之所以孩子会喜欢这些地方,一方面这是他对空间进行探索的一种表现,另一方面也是他在培养双脚这个行走工具,增强腿脚的功能。孩子只有反复地去感知腿脚的功能,他腿脚的潜能才能被逐渐地激发出来。当父母了解了这些,就应该给予孩子行走的自由,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志"替"孩子行走--抱着孩子走路。

父母应该跟在孩子的后面,他走你就走,他停你就停,这样才叫帮助孩子成长。

2.一定不要厌烦

孩子在这个敏感期内,会发狂般地走路。但是,因为孩子走路不稳,个子又矮,当他一刻也不停地去他想去的地方时,父母就要跟在他的后面。而且,还得必须时刻准备弯腰去扶他,从而免得孩子摔倒。所以,这就会使得父母非常劳累,宁愿把孩子抱在怀中而不想让自己一直弯腰跟着孩子那蹒跚但飞快的脚步。尽管如此,父母也一定不要厌烦。因为这就是孩子行走的敏感期,孩子不这样做反而就麻烦了。

另外,如果父母因为厌烦而去阻止孩子的话,孩子的这一敏感期就会滞后到2岁多甚至是3岁才出现。所以,父母一定要以"大局"为重,切不可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3.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感知材料

处于行走敏感期的孩子关键是要用腿脚来感知世界,他想到哪里去,想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让腿脚获得感知,只有孩子自己知道。只有父母在懂得孩子的基础上,才能为孩子做好选择。不过,有时候,因为天气条件或外部环境不好时,孩子就不能很好地去感知腿脚的功能。这时候,就需要父母为孩子提供一些良好的能用腿脚感知的材料。

一位妈妈就给1岁多的能够行走自如的孩子准备了一个按摩脚的按摩器,是用竹子做的,表面疙疙瘩瘩的。当妈妈扶着孩子站到那个按摩器上时,孩子一下子对它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两只小脚不停地在上面来回挪动,感知来自按摩器的感觉,并不断地上来又下去……

虽然说,孩子行走的敏感期完全要顺其自然,但却不能由孩子自己发现可供探索的材料。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可以用腿脚探索的环境和材料,并协助他去探索。

这里提醒一下父母,让孩子穿带笛子会响的鞋子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在孩子走路的时候,这种新奇的鞋子会发出尖利的响声,这会扰乱孩子对腿脚的感受,会干扰孩子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让孩子心烦意乱,并要求妈妈抱,而不愿意自己去感知来自腿脚的感觉。

4.也要适当地抱一下孩子

其实,在行走的敏感期,孩子会感受到自己是一个自由的、活跃的个体,从这时候起,他拥有的空间能力就往前迈出了一大步。不过,当孩子的行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之后,他可能会重新回到父母的怀抱,尤其是妈妈的怀抱中寻找温暖和爱意。

这时候,妈妈也要适当地抱孩子。比如,某天,孩子走了很多路。他应该还能继续往前走,但他突然回过头来,对妈妈说:"妈妈,抱抱!"这时候,妈妈就应该去抱起他来,而不应该说:"都会走了,还让妈妈抱?"因为,如果妈妈不抱孩子,孩子心灵的那种慰藉都得不到,他就会以为妈妈不爱他了,可能就会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创伤。

8.行走(2):哪里不平哪里走,哪里脏乱哪里走(1-2.5岁)

--即使孩子弄脏了衣服、鞋子,父母也应该欣赏孩子

前面已经提到,当孩子对带"坡"的地方比较感兴趣并乐此不疲地行走时,那是孩子在探索腿脚的功能,也是行走敏感期的正常表现。与此同时或稍晚一些,孩子就会表现出另外一种情形,那就是"哪里不平哪里走",哪里脏乱哪里走。其实,这也是孩子在感知腿脚的功能,也是孩子行走敏感期的正常表现。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1岁半的儿子最近特别爱走路,而且见到路边有水洼,他就快步走过去,然后伸出脚来就去踩,就去使劲在里面跺。当他被自己跺的水洼溅起一身泥点子时,一点都不难过,反而很高兴。接着,又朝着那个小水洼一阵狂跺……

这不,妈妈又带他出去玩了,不过这次没有见到小水洼,小家伙好像不太高兴的样子。走了好一会儿,小家伙有点内急,就撒了一泡尿。尿完后,他一瞅,感觉好像很熟悉的样子,对了--"小水洼"!哈哈,这下又让他给逮着了,他抬起腿来就跺……

看他那个快乐的样子,妈妈感觉有好笑又无奈。

故事2:

刚下完一场大雨,路上到处是肯坑洼洼的积水。妈妈牵着2岁半的儿子鸣鸣的手去散步,当看到前面有些水洼时,妈妈就想把鸣鸣抱过去,可是鸣鸣死活不让妈妈抱。

没办法,妈妈只好让鸣鸣走的时候小心点。鸣鸣满口答应。可是,刚走到那个水洼边的时候,鸣鸣"不小心"就踩了进去,还在里面跺了几下,脸上的表情非常兴奋。

不过,鸣鸣的鞋子湿了,裤子也弄脏了。妈妈看到眼前的情景,一下就明白了,儿子肯定不是"不小心",而是故意踩到水洼里的。妈妈想:"既然鞋子湿了,裤子也脏了,那就随他去吧!"

鸣鸣看到妈妈对他的行为没有什么反应,这下就更来劲了。他赶紧在周围几个水洼里使劲跺脚,把泥点子溅出出很远,连他的小脸上都是泥点子。不过,这都挡不住他踩水洼的热情,他咯咯地笑着,继续踩……

妈妈没说什么,看着儿子欢快的样子,妈妈心里也很高兴……

敏感期分析

当孩子学会自如地走路时,他的腿脚的功能已经渐渐被唤醒了,所以他在走路时会有一种强烈的用脚探索的渴望。所以,他就会去不平整的地方走,专门去踩小水洼,专门去踩那些又脏又乱的地方,等等。就像故事1中的小男孩那样,即使是自己的尿形成的"小水洼",在他的眼里也是无比快乐的源泉,所以他当然不会放过了。

在孩子的眼里,越是这些地方就越有意思,就越能激起孩子去探索,去体验腿脚功能的欲望。所以,他在这段时期内,就会乐此不疲地捡那些脏、乱、差的地方行走。作为父母,应该积极地欣赏孩子的行为,而不是横加干涉或阻止。

引导小妙招

1.尽量满足孩子的探索需求

虽然孩子特别乐意去那些脏、乱、差的地方行走,虽然孩子会把衣服、鞋子弄脏,但是父母也尽量不要去干涉孩子,更不要轻易去阻止孩子,而应该尽量去满足孩子的探索需求。就像故事1中的妈妈,看到孩子那样,她感到好笑,又感到无奈。尽管如此,她也没有去制止孩子,更没有去呵斥和打骂孩子。故事2中的妈妈,更是对孩子的行为予以充分的理解,让孩子尽可能地满足他去踩水洼的心理需求。所以,面对这样"淘气"的孩子,父母也应该让他感受到探索的愉悦,而不是被突然制止的那种心理上的说不出的痛苦。

2.不要害怕孩子弄脏衣服

孩子在这个期间,在探索的过程中,难免会把衣服弄脏,但是父母也不应该以此为理由拒绝孩子去探索。要知道,衣服脏了可以再洗干净,而孩子的成长几乎错过了,可能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个遗憾。尽管在父母看来,孩子的行为有些淘气,但是,要知道,孩子就是在这样的淘气的行为中成长的。

3.不要担心孩子跌倒

很多父母不允许孩子去自由探索,还有个原因就是怕孩子跌倒,怕他遇到危险。其实这种想法也是多余的。孩子在小的时候,尤其是在探索腿脚功能的时候,不跌倒是几乎不可能的。但是孩子跌倒也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即使把腿脚磕破,也会很快愈合的。

有句话说:"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这句话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同样适用。孩子只有经历过"跌倒",他才会"爬起来",才会有新的成长。如果一个孩子应该在"跌倒"的年龄而没有跌倒,那么他就会在不该"跌倒"的年龄跌倒。那样,对孩子来说,一定会比在小时候跌倒痛苦得多,但他却不会因此而成长许多。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看明白这个问题,让孩子尽可能地多去探索。

9.玩具:非常喜欢各式各样的玩具,包括日常用具(0-4岁)

--用积木等传统玩具、盒子等日常用具等玩具促进孩子动作发展,锻炼孩子动作的灵巧性

孩子从出生后就特别喜欢玩玩具,玩具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在4岁之前,孩子会喜欢玩各种各样的玩具,当然,不仅限于积木、拼图、橡皮泥等传统玩具,他还喜欢罐头盒、塑料碗、线团、喷壶等日常用具。其实,无论是哪种玩具,孩子在玩的过程中都会锻炼手的动作、手的灵活性,甚至是身体的协调性。所以,父母一定要允许孩子玩玩具。

身边小故事

最近,妈妈发现3岁的儿子对以前给他买的那些玩具,像积木、拼图什么的,都不感兴趣了,反而喜欢上了日常用具。

这不,妈妈发现儿子对几个装东西的盒子很感兴趣,他把盒子里的东西倒空,然后把盒子放到头上当帽子,一会儿又把它给洋娃娃当房子,玩得简直是不亦乐乎。

儿子放下箱子,又开始拿起了卫生纸,他把卫生纸在房间里铺成了长蛇阵,他伸展着小胳膊在上面"小心翼翼"地行走,就好像在模仿平衡木运动员做"高难度"的动作一样。

过了一会儿,儿子又拿起了一本书来,把它卷起来,放在嘴边当话筒;他又拿起一截塑料管来,放在眼前,好像是当望远镜似的……

总之,各种日常用具在儿子的眼里,好像都是很好玩的玩具,都能让他玩得非常开心。

敏感期分析

从出生到4岁,几乎所有的孩子在这个期间都喜欢玩具,喜欢各式各样的玩具。在他的眼里,玩具永远也不多,总会有他想再买的玩具。但是,有时候,孩子也会厌烦玩那些真正的玩具,但是他并不是排斥玩具,而是会发现新的玩具。比如,家里的日常用具常常会被他开发成具有某种功能的玩具,尽管那种功能实际上并不存在,但孩子却能当它存在。这就是孩子玩日常用具的乐趣所在。就像上面故事中的3岁男孩,好像家庭中的各种日常用具都能成为他把玩的玩具。

儿童教育专家指出,孩子之所以会喜欢玩日常用具,是因为他在玩的过程中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决定自己怎样玩,并能变换出很多花样。其实,在孩子的眼里,似乎所有的日常用具都可以用来当玩具,他在玩的过程中也能带给自己无穷的乐趣。所以,父母要允许孩子玩各种他可以玩的玩具。

引导小妙招

1.给孩子提供一些传统玩具

在孩子的动作敏感期,父母应该尽可能地给孩子提供一些传统的玩具,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手、脚以及全身的协调能力。

那么,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哪些传统玩具呢?比如,不倒翁,可以锻炼手的灵活性;积木,可以让孩子掌握手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当然还能让孩子掌握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和辨别力;橡皮泥,在用手捏或模子制作橡皮泥的小玩意儿时,能很好地锻炼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肢体能力;吹泡泡,可以让孩子的手与眼得到充分配合,如果孩子一边吹泡泡,一边奔跑追逐,那么全身的活动量都会很大,身体的整体动作协调能力也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各种球,在玩球的过程中,通过抛、滚、拍、踢、打等动作,让孩子的手眼配合得到强化,也能锻炼身体的局部与整体的协调性,还能提高孩子的空间感……

只要父母善于去发现,就一定能够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锻炼孩子的动作的玩具,让孩子在动作敏感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各种动作技巧。

2.善于把日常用具给孩子当玩具

当然,给孩子做玩具的不一定都是那些传统的玩具,日常用具有时候在孩子眼里也是非常好的玩具。所以,父母应该善于发现可以当孩子玩具的生活用具。比如,罐头盒、塑料瓶、线团、塑料刀叉、喷壶、纸杯子、线轴、塑料盒子、瓶盖、海绵、小锅、小勺子、塑料夹子、带刻度的瓶子,等等。把这些日常用具给孩子,孩子照样能玩出花样来,而且会不厌其烦。那么,在玩耍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动作能力与技巧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3.引导孩子锻炼动作的灵巧性

孩子的四肢经过自然的发育后,可以胜任越来越多的需要,父母就应该多在灵巧性的方面促其发展,给孩子尽量多提供机会,让他在实践中掌握各种技巧。

比如,可以让孩子归置玩具,提前给孩子准备一个玩具箱,当他不玩的时候,就让他把玩具都一样一样地摆放好,这样做,一方面会增强孩子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孩子养成严谨、有序的生活习惯。还可以鼓励孩子玩一些小的物件,比如硬币、纽扣等,多拿捏小物件对发展手指的灵巧性非常有好处。当然,在让孩子拿这些小物件时,父母也要留心,以防孩子把它们放进嘴里。父母也可以把一些小东西放到地上,让孩子去捡,也可以给他增加难度,如让孩子带上手套或借助镊子等工具,还可以让孩子闭上眼睛去捡,这些做法都能很好地激发孩子的动作的灵巧性。

10.游戏:喜欢玩各种各样的好玩的游戏(0-4岁)

--用游戏,如"你扔我捡"等促进孩子动作发展,让孩子动作变得更灵巧

孩子在动作的敏感期内,不但喜欢玩各种玩具,还喜欢玩各种游戏,要么自己玩,要么跟小伙伴们玩,要么跟父母玩……总之,对于各种各样的游戏,孩子是非常喜爱的。当然,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也能促进手、脚及全身动作的发展。所以,父母不要阻止孩子玩游戏,也可以与孩子一起玩,从而促进孩子动作的发展,让孩子的动作变得更加轻盈与灵巧。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最近,爸爸发现3岁的儿子特别喜欢扔东西,于是,他就想借此机会来锻炼孩子动作的协调性。

晚饭过后,爸爸把一只毛毛熊放到儿子的面前,儿子看到毛毛熊,就抓了起来,然后就扔了出去。爸爸看到后,不但没有生气,还跑过去捡,捡来后又递给了儿子。儿子感觉很奇怪,就又扔,爸爸再去捡……

过了一会儿,爸爸说:"儿子,爸爸累了,要不咱们换换角色,我扔,你去捡,怎么样?"儿子高兴地答应了,于是父子俩换了角色,重新玩起了"你扔我捡"的游戏……

父子俩玩得不亦乐乎,儿子也是满头大汗,但却非常兴奋,一点都不想停下来……

故事2:

女儿已经2岁多了,已经到了动作的敏感期。因为爸爸妈妈特别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所以对敏感期也比较了解。

一个星期六的上午,阳光明媚,微风习习,一切显得那么祥和。于是,爸爸妈妈带着女儿到楼下去玩。到了楼下的空地上,爸爸提议:"今天,我们大家玩个游戏,学动物跳。看谁学得最想!"妈妈立即响应,说道:"好啊!"女儿也高兴地拍起了小手。

于是,爸爸先学了一个青蛙的蛙跳,妈妈学了一个兔子的蹦跳,而女儿则学了一个小马的跑跳……就这样,一家人玩得不亦乐乎。

敏感期分析

在前面的章节中曾提到,当孩子发现一个物体与另外一个物体是分离的时候,他就喜欢把手中能够拿到的物体都扔出去,从而体验"物与物是分离的"这个重大发现带给他的快乐。所以,父母就可以与孩子尝试玩"你扔我捡"的游戏,让孩子在尽情获得快乐的同时,训练动作的灵巧性。正如故事1中,孩子在这样的游戏中,既获得了快乐,也锻炼了动作。

学小动物跳的游戏也是孩子们非常喜爱的,所以,父母也可以像故事2中的父母一样,与孩子一起玩"学动物跳"的游戏,这可以有效训练孩子双脚跳的协调能力。当然,做这样的游戏时,场地一定要大,因为孩子刚开始跳可能会跳不稳。另外,这样的游戏不适宜在家里的客厅里做,而适合在外面的场地中进行,尤其是父母参与其中的时候。

游戏是伴随孩子成长的,会让孩子的童年充满美丽的色彩,还会影响孩子未来人生的发展。所以,为人父母者,应该利用好"游戏"这个工具,让它帮孩子更好地成长。

引导小妙招

1.在玩游戏时鼓励孩子

父母应该知道,在玩游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鼓励孩子,这样才能给孩子动力。比如,在玩类似故事1中的游戏时,父母可以不时地说上一句:"你能把毛毛熊扔这么远啊,真了不起!""你能跑这么快捡回这个毛毛熊呀,真厉害!"不要以为孩子小听不懂这样的话,实际上,孩子完全能听得懂,而且还很受用,他会变得更加积极起来。当然,孩子自己玩游戏时,父母也可以想办法鼓励孩子,从而让孩子更快乐地动起来。

2.与孩子一起玩游戏

父母可以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来,跟孩子一起玩。只要父母对孩子的游戏不干涉,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孩子一定会欢迎父母参与其中的。

其实,父母与孩子可以玩的游戏很多。比如,可以与孩子玩"网鱼"的游戏,这个游戏可以训练孩子躲闪动作的灵活性和敏捷型。游戏是这样的:父母面对面地站立,手拉手织成网状,孩子扮作小鱼游来游去,当孩子"游"到"网"下面的时候,父母就可以把"网"放下,如果孩子躲闪不及时的话,就会被捉住。当然,父母不要每次都把"鱼"捉住,也要故意让"鱼"逃脱。否则,孩子就没有成就感,就会很快厌烦这个游戏而放弃不玩了。那么,培养孩子的动作灵活性和敏捷性的目的也就无法达成了。所以,父母要懂得把握孩子的心理。另外,父母也要注意,玩这个游戏时,场地要比较宽敞一点,而且也要叮嘱孩子注意安全。

这里就简单提上面这一个游戏,还有更多的游戏,只要父母善于思考,善于发现,总会找到适合孩子的,能锻炼孩子动作的游戏。

3.明白此游戏非彼游戏

父母应该知道,这里提到的游戏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游戏,是在生活中能够切实地去执行、去做的游戏,而不是当今所流行的电脑游戏、网络游戏、游戏机游戏等。作为父母,有责任让孩子玩健康的、有益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游戏,而不要让孩子玩那些能让孩子上瘾的电脑、网络、游戏机游戏等,这些游戏即使打着"益智"的旗号,父母也要慎重对待,不要让孩子轻易接触。否则,说得严重点,可能是后患无穷,后悔莫及。

继续阅读《0-6岁敏感期,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