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奥特曼小说最新章节列表

点击阅读全文

(第四节)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1.5—4岁)


一般来说,成年人常常会忽略周围环境中的微小事物,不过,孩子却常常能够捕捉到其中的奥秘。所以,当孩子1岁多的孩子突然有一天对地上的小线头、床头上头发丝、角落里的小蚂蚁、草丛中的小花瓣、桌子上的纸屑,还有路边的小石子、书上的小蜗牛等小事物感兴趣时,就足以表明孩子关注细微事物的敏感期到来了。这个时期,孩子会乐此不疲地观察它们,会把它们收集到一起,当做"宝贝"珍藏起来,等等。对于孩子的这些行为,父母不要惊讶,也不要去打断孩子,让孩子顺其自然地成长。这样,孩子才能顺利度过这个敏感期。

1.小线头:用拇指和食指捏床上、衣服上的小线头,捏起来扔掉或放到嘴里(1.5-4岁)

--不要奇怪,这是孩子细小事物敏感期的表现,不要制止,否则孩子会因心里的某种要求得不到满足而受到伤害

在每个年龄段,孩子都会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从周围的环境中感知世界。当孩子在1岁半至4岁这个年龄段,就会表现出对细小事物的敏感。比如,他可能会对床头上或衣服上的某个小线头非常感兴趣,他会把这个小线头用手指捏起来,看一会儿,然后可能就会把它丢掉,或是把它放到嘴里"品尝"一番。对于孩子这样的行为,父母欣赏就好,不要制止。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妈妈抱着不到两岁的女儿在沙发上看电视,可小女儿突然坐不住了,她不说话,只是用手指着一个地方,嘴里还"嗯、嗯"地叫着。

顺着女儿手指的方向,妈妈看了看,什么也没有发现。于是,妈妈换了个姿势抱女儿,可以女儿不干,还是用手指着刚才的地方,"嗯、嗯"声比刚才还大呢!

妈妈觉得有点蹊跷,就把眼睛凑近了孩子指的地方。妈妈看了好一会儿,在沙发背上终于发现了一个小的几乎要用放大镜才能看到的小线头。妈妈捡起来,女儿眼睛瞪得老大。看来,女儿刚才指的东西就是这个小线头了。

妈妈担心这个小线头让孩子感觉不舒服了,就把它给扔到了旁边的垃圾篓中。没想到的是,女儿竟然不愿意了,她扒开妈妈的手,一看,真的没有了。她居然哇哇地哭了起来。妈妈真不知道女儿这是怎么了,一个小线头也能让女儿这么关注?

故事2

两岁的儿子早上刚起床,他从床上下来后,突然低下头,好像在地上发现了什么好东西一样,就蹲下了。

妈妈想知道儿子为什么蹲下来,就走到儿子的跟前。她发现儿子捡起了地上的一个小线头,拿到眼前端详了一会儿,接着,他就把那个线头放进了嘴里。

这时,妈妈赶紧伸过手来,说:"快吐出来,脏呀!"可儿子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咂摸咂摸嘴,好像要尝出点味道来一样。妈妈着急了,又很严厉地说:"吐出来,快!"因为声音比较大,音调也不好听,孩子吓着了,哇哇地哭了起来。

敏感期分析

故事中的小女孩显然已经进入了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所以她才能"大老远"地看到沙发背上的那个小线头。对孩子来说,这个小线头就是一个"宝贝",当这个"宝贝"被妈妈捡起来又扔掉时,孩子自然会伤心了。同样,故事2中的男孩也是处于这个敏感期,他还试图用口来辨别一下味道,但因为妈妈"懂得"比较多,就以为不卫生,就会严厉呵斥孩子,那孩子自然也就体验不到关注细小事物的乐趣了。

一般来说,人们观察一个物体,只会看到它的一部分,很好关注它的全貌。对孩子来说,就更是这样了。他会以自己的情绪和兴趣来观察,因为孩子的视角与成人的不同,他通常会关注那些成人看不见或根本就不在意的不起眼的东西。由此可见,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的独特。其实,对于细小事物的关注就是孩子观察力的开始。要知道,孩子看微小的事物是需要专注精神的,也需要耐心,需要聚精会神,也需要时间。这些,甚至会比他所观察的对象本身还要重要。

引导小妙招

1.了解孩子的正常表现

父母应该知道,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关注细小事物的特殊时期,也就是敏感期。在这个时期内,孩子的视野与成人是截然不同的,他会关注细枝末节的东西,往往哪个事物越微小,他就会越关注哪个事物。而且,孩子常常会能捕捉到其中的奥秘。所以,如果孩子对细小的线头或是衣服上的某个小图案产生兴趣时,父母应该明白,这是孩子在关注细小事物敏感期的正常表现,要抓住这样的机会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2.不轻易阻止孩子的行为

孩子对某个细小的东西,如小线头比较感兴趣时,父母不应该轻易阻止他,而应该给他自由,让他去尽可能地自主地去处理。这样,孩子就能享受对细小事物的敏感期。所以,父母应该学会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这样就不会轻易阻止孩子的行为,打扰孩子对事物的认知。另外,如果父母武断地去阻止孩子,孩子也会因为内心的某种要求得不到满足而受到伤害。父母还应该知道,孩子发现的东西很可能是父母不留心的,或是父母在平时根本不会注意和不容易感觉到的东西。越是这样,父母就越不应该以自己的留心与否,好恶与否去评判孩子的这种行为。

3.故意给孩子小线头玩

小线头对于孩子来说没有什么危险,既然孩子对它这么感兴趣,父母就可以把床上、被子上、衣服上的小线头拿给孩子,甚至收集起来一起给孩子,让孩子体会去关注细小事物的乐趣。当然,如果孩子不反对的话,父母还可以与孩子一起玩这些小线头。

2.头发丝:关注地上、床上、衣服上的头发丝,而且喜欢收集(1.5-4岁)

--在孩子眼中,头发丝就是他的"宝贝",不要扔掉孩子的"宝贝",否则孩子就会伤心

孩子在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会很关注头发丝,比如地上的、床上的、枕巾上的、衣服上的,甚至是浴缸中的,他们一概都关注,也很喜欢收集。孩子会把收集到的头发丝小心翼翼地珍藏起来,保护起来,因为那就是他们眼中的"宝贝"。所以,一旦父母把他们收集到的"宝贝"以各种理由丢掉时,孩子就会非常伤心。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一位妈妈觉得她2岁的女儿很有意思,因为她的女儿最近有一个特别奇怪的爱好,那就是收集头发丝。每当女儿从枕巾上、地上甚至是卫生间的浴缸里看到头发,她都会美滋滋地把它们捏起来,并小心翼翼地把它们都放到它的那个漂亮盒子里。

可能女儿嫌自己收集的头发还少,所以她经常对妈妈说:"妈妈,给我你的头发!"每当这时,妈妈都感觉女儿很可爱,于是就从头上扯半根头发递给女儿。女儿非常兴奋地接过头发,又十分满足地把它放进小盒子里了……

故事2:

有一个两岁半的小男孩,和上面那位小姑娘一样,他也特别爱收集头发,不过,他不是把头发放到盒子里,而是把它们都尽量捋直,夹到一本书里,然后再把书放在枕头下。

小家伙好像特别喜欢这件事。每天晚上睡觉前,他都会打开那个本子,把他收集到的头发好好欣赏一番;每天早上,他也会欣赏完那些头发再起床……

妈妈觉得这不是一个好习惯,而且那些头发都不卫生。于是,她趁给儿子收拾床铺的时候,就偷偷地把那些头发从儿子书中给拿走丢掉了。儿子发现后,竟然伤心地哭了整整一个晚上,连晚饭也没有吃。

这位妈妈很纳闷:难道这些头发对儿子就那么有吸引力,就那么重要吗?

敏感期分析

同样是面对孩子收集头发的这样一个爱好,两位妈妈做出的举动截然不同。虽然故事1中的妈妈也不知道这是孩子关注细小事物敏感期的特殊表现,但她却并没有阻止孩子的收集行为,甚至还配合孩子把自己的头发扯半根给孩子。相比而言,故事2中的妈妈就破坏了孩子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干涉了孩子的正常成长。

故事2中的妈妈发出了疑问:"那些头发丝对儿子真的那么重要?"是的。因为处于关注细小事物敏感期的孩子很弱小,很难想出什么好办法向父母表达爱,所以他就会把自己的爱转移到那些细小的事物上,比如头发丝。在孩子眼中,头发丝也是有生命的,所以他才会把头发都珍藏起来,或者在盒子里,或者在枕头下,总之,就是给它们最好的保护。但是如果妈妈把这些"有生命"的东西扔掉时,孩子就会伤心,就会给他心理造成很大的冲击。

引导小妙招

1.不要觉得不可思议

很多父母对于孩子这么热衷关注头发、收集头发感到很不可思议。其实,这没有什么好不可思议的,在很多时候,这都是孩子心智非常纯真的表现,是他们认识世界,让自己心理获得成长的一个必然的过程。所以,父母应该予以理解。

2.善待孩子的这种行为

作为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更好地享受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如果孩子有喜欢关注头发、收集头发的爱好,父母一定要保护,要善待。就像故事1中的那位妈妈,即使她不知道这是孩子的敏感期,她也会扯半根给孩子,从而很好地保护了孩子心灵世界,促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3.与孩子一起感受头发的神奇

孩子之所以会对头发丝感兴趣,还有一个原因可能就在于它的柔软。所以,父母可以尝试与孩子一起把玩头发丝,这样就能让孩子惊讶地发现,原来头发丝居然有这么的形状变化。当然,父母可以用一些语言来配合头发丝的形状变化,比如:"看,头发丝变直了,现在又变弯了,现在又变成圆形了,现在是波浪线……"

其实,这就是对孩子收集头发丝的一种积极的回应,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而且可以引导孩子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观察这些形状的变化上。这样,既能防止出现所谓的危险与不卫生的情况,又能拓展孩子的思路,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既然如此,父母又何乐而不为呢?

3.小蚂蚁:耐心地蹲在某个角落里仔细观察小蚂蚁(1.5-4岁)

--孩子好像能听懂小蚂蚁的悄悄话,不要打扰孩子,让孩子默默走出这个敏感期

很多父母可能都见到过这样的场景:两三岁的孩子非常喜欢蹲在路边、草地上或某个小角落里观看蚂蚁,而且常常是一动不动地看上半个小时甚至是1个小时。他们好像能听到蚂蚁说话呢!不信,如果你去问孩子:"你知道小蚂蚁在干什么吗?"孩子可能会非常兴奋地回答说:"知道,刚才小蚂蚁在说悄悄话,它们说要把食物运到洞里去呢!"这时候,父母最好不要打扰孩子,让他自己用心去观察就好。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几个三四岁的孩子在小区的楼下玩耍,妈妈们在不远处聊天。玩了一会儿,可能是玩累了,几个孩子不约而同地向自己的妈妈要零食去了。

拿到零食,几个孩子又凑到一起吃起来。这时,一个孩子不小心把一个薯片掉到地上了,他也没把它捡起来,反而在上面淘气地跺了几脚,薯片碎了。过了一会儿,出乎几个孩子意料的是,地上的薯片碎屑竟然引来了很多小蚂蚁,它们见到薯片后,可以说是蜂拥而上。看到眼前的情景,几个孩子也不说话了,都专心致志地看起了蚂蚁……

故事2:

3岁的浩浩最近开始变得专注了,以前他做什么事情都不能集中精力,一会儿左看看,一会儿又看看,就是不能定下神来。

妈妈发现,浩浩最近好像变了个人似的。这不,刚吃完早饭,浩浩就一个人到自家的小花园里去了。妈妈洗完碗筷后,就来到花园里。她发现儿子正蹲在花园里,正非常认真地看几只蚂蚁爬来爬去的。

浩浩看得非常专注,因为妈妈已经在他身后站了十几分钟了,浩浩愣是没有发现妈妈。而且,妈妈还发现,浩浩不仅是在看蚂蚁,而且还在试图用大拇指和食指去捏蚂蚁,这个过程又持续了大概半个小时。

第二天早上,妈妈又在花园里发现了浩浩,他还是蹲在那里看蚂蚁,捏蚂蚁。在那段日子,浩浩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观察蚂蚁上,热切那个神态,非常专注,心无旁骛一般。妈妈很是奇怪,心想:"浩浩这是哪来的这么多的耐心和专注精神呢?"

敏感期分析

?看到故事1,可能很多父母就比较纳闷:"为什么地上的蚂蚁能这样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呢?"是啊,孩子的很多行为在成人看来都有些奇怪。之所以孩子会对非常小的蚂蚁感兴趣,就是因为他已经进入了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当孩子们观察蚂蚁时,他可以能一动不动地观察一两个小时,而且一点也不会厌倦。因为在这个观察蚂蚁的过程中,他的内心获得了极大的乐趣与满足感。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孩子在1岁半到2岁左右时,会进入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而从故事2中浩浩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是到3岁时才突然对观察蚂蚁感兴趣,这是什么原因呢?很可能是因为他这个敏感期被周围的环境给阻碍了,所以他的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就延迟了。

不过,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会知道自己是生活在人群中间的,而不是与小蚂蚁那些小事物为伍的。这时,他就会学着父母的样子,扫地、收拾屋子等,这就表明孩子在成长,他对周围环境认识在加深。当父母发现孩子要帮着你来做家务时,那他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就已经走过了。

引导小妙招

1.给孩子观察蚂蚁的自由

作为父母,在了解了孩子观察蚂蚁的敏感期后,就应该给孩子足够的自由,让孩子充分探索、认识这个世界。比如,在他观察蚂蚁时,可能会坐下,也可能会跪下,甚至会趴下,父母不要怕孩子弄脏衣服,要允许他这样;也有的孩子喜欢用手捏起小蚂蚁观察,甚至会把蚂蚁装在载瓶子里观察,这些父母都应该允许,从而让孩子能在这个观察蚂蚁的敏感期也能得到心灵的满足,获得成长的快乐空间。那么,孩子就会更快乐、更健康地成长。

2.给孩子创造机会观察蚂蚁

另外,父母也可以有意识地带孩子去观察蚂蚁,给孩子创造这样的观察机会。在孩子观察的时候,父母也参与其中,给孩子讲解一些与蚂蚁有关的知识。这样做,一方面是增长孩子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能让孩子感受父母陪伴的温暖。

3.不要试图打断孩子

很多父母在孩子观察蚂蚁时,就会轻易打断孩子,其实这就等于破坏了孩子的认识过程。比如,当孩子正在全神贯注观察蚂蚁时,妈妈就去喊孩子:"宝宝,吃饭了,不然一会儿菜都凉了!"如果催促不起作用,妈妈可能就会硬把孩子拽到饭桌上,也就是说会硬把孩子从"工作"状态中拉出来。其实,父母完全可以再给孩子几分钟的时间,让孩子自己主动回到饭桌上。另外,观察蚂蚁对于培养孩子专注力的品质是非常有效的,如果轻易打断孩子,那他就很难形成专注的品质了。

4.不要让孩子观察太长时间

有的父母可能有个担心,就是不能打断孩子的观察,如果万一孩子观察时间太长了呢?能否打断孩子呢?其实是这样,孩子观察蚂蚁的时间一般都不会太长,超过两个小时的几乎没有,那如果孩子能连续观察七八个小时,那就不太正常了。

5.不要让孩子残害蚂蚁

父母应该告诉孩子,可以观察蚂蚁,但不可以残害蚂蚁。因为有的孩子会用热水烫蚂蚁,尤其当蚂蚁黑压压的群体活动时,孩子更会用热水去烫。这是父母一定要阻止他,让孩子知道蚂蚁也是有生命的,也会疼;当然,也不能允许孩子任意去捏死蚂蚁。不要小看这件事,这也是在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让孩子学会珍爱生命。

4.小豆子:用两个手指捏饭菜里或地上的小豆子(1.5-4岁)

--豆子很难捏,孩子捏起后就会手舞足蹈,像个胜利者,欣赏孩子的表现,分享孩子的快乐,与孩子一起做捏豆子的游戏

在孩子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内,孩子还会对小豆子非常感兴趣。在成人看来,散落在地上的小豆子,如绿豆等是非常没有趣味性可言的。但是,对孩子来说,他会被绿豆的形状所吸引,在他看来,绿豆那饱满滚圆的身躯以及那翠绿的色彩,简直是太有意思了。孩子会用两个手指去捏地上的小豆子,也会捡饭菜里的小豆子。对于1岁左右的孩子来说,细小的手指与小豆子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很奇妙的感觉,这种感觉会促使孩子不自觉地用两个手指去捏,去揉搓,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还获得了使用手这种特殊工具带来的快乐。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一天,两位妈妈各自带自己的孩子来幼儿园参观。一个孩子是1岁零2个月,名叫伟伟;另一个孩子是1岁零4个月,名叫洋洋。幼儿园的玩具简直是太多了,两个小家伙都不知道该玩什么好了。

这时,走路还东倒西歪的伟伟看到了滑梯,他就迫不及待地爬了上去;看到伟伟上了滑梯,洋洋也爬了上去,两个人玩得非常开心。突然,伟伟好像是被什么更好玩的东西吸引住了。原来,幼儿园的跑道上不知道什么时候多了一把绿豆。

伟伟和洋洋两个小家伙就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他们不停地用小手在地上抓绿豆,想把绿豆抓到手里。可是,那些又圆又小的绿豆根本就不听他们的话,两个小家伙费了很大的劲,也没有抓起三四个。

不过,这两个小家伙却一点都不泄气,还是继续用自己的手指捏那些绿豆……他们玩到高兴的时候,甚至会把好不容易捏起来的绿豆放到自己的嘴里,就好像是找到了战利品一样,快乐得不得了。

故事2:

吃饭了,妈妈把2岁的小飞抱到椅子上,在他的面前放了一个小碗,里面盛了一些菜。小飞的自理能力比较强,现在他已经开始尝试自己吃饭了。

小飞吃着吃着,突然停了下来,眼睛只盯着那个小碗。原来,他发现碗底有几颗小豆子,这下他可来精神了。他把一只小手伸进碗中,开始去捏那几个小豆子。好不容易捏到一个,刚想拿出来,可突然又掉回碗里了。小飞又捏,又费了不少劲,他才捏上来。他把那个小豆子拿到眼前,仔细端详了一会儿,然后就直接放进了嘴里。接着,他就呵呵呵地笑了起来,然后继续伸手去捏下一个……

敏感期分析

我们都知道,一粒种子要长成参天大树,可能要十几年的时间;而一颗鱼卵要长成百斤的大鱼,可能也需要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时间。对于孩子来说,从一个婴儿到心智能够变得成熟,也需要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从孩子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对这个世界进行不停的探索了。对于一个人来说,他对世界的探索不是从宇宙开始的,也不是从地球开始的,而是从儿童时期对微观世界的了解与认识开始的。孩子在1岁左右时,就会学习如何利用扣与手来认识周围的细小的具体的事物了。也就是说,孩子在4岁之前,只要一有机会,他就会把身边的细小事物当成认识世界的突破口。当然,捡小豆子就是孩子通过细小事物认识世界的一个典型表现。

其实,孩子在0到6岁这个生命成长的过程中,会有一种十分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在某一个阶段,孩子突然会对微观的东西,也就是特别细小的东西非常敏感,比如1岁半到2岁左右就属于这样的一个时期,他会对小豆子、头发丝、小线头等比较感兴趣。这个时期,孩子会用两个手指头来捏起它们。当孩子再稍微大一点时,他的动作就会发生改变,也就是说,他的这种动作和敏感度就已经过去了。

不可否认,万事万物的发展都要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当然,孩子的认知过程也是如此,对于孩子来说,宏观的世界很遥远,成长和学习需要从小到大,由浅入深。所以,孩子想要了解宏观的世界,就一定会先从微观的世界入手。因为孩子们顺应了这个规律,所以就会对细小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引导小妙招

1.欣赏孩子的表现

对于孩子在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内的表现,父母一定不要武断地呵斥孩子,阻止孩子,要欣赏孩子的表现。比如,孩子捏起一粒小豆子时,他会高兴得手舞足蹈,会高高地把小豆子举起来,向大人炫耀。这时,父母就应该去用语言和表情以及动作来对孩子的行为表示赞赏,去分享孩子的快乐。

父母应该知道,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对于孩子的认知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父母欣赏孩子的表现,就是满足孩子的发展需求,就是让孩子健康成长。也就是说,父母如果不以任何理由阻碍孩子的自然成长,那么孩子的认知状态和心智状态就会非常良好;如果父母能再进一步给孩子一个更大的探索空间,那么孩子会非常顺利、圆满地度过这个敏感期。

2.不要希望孩子认识太多事物

在了解了孩子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后,有的父母可能会这样说:"既然孩子对细小的事物这么感兴趣,那我们干脆就直接把大大小小的事物都放在孩子的面前,让他随时都有机会去观察,顺便还能够引导孩子认识更多的细小事物呢!"

表面看来,父母的这种说法好像有一定的道理,但实际上,这样的想法并不科学。如果父母把电池、钢笔、小豆子这3种物品同时放在孩子的面前,孩子一定会把关注点落在小豆子上。如果父母这时在用嘴巴来教孩子说:"这是电池,这是钢笔……"孩子很可能是不感兴趣的。父母要知道,孩子只有对某种事物产生了兴趣,才会积极地去探索这种事物。

3.与孩子玩"分豆子"游戏

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玩"分豆子"的游戏,从而让孩子更好地感知小豆子,加深他对小豆子的敏感。父母可以先准备一些红豆,绿豆,一个盘子,一只红碗,一只绿碗。然后,父母把红豆和绿豆都放在盘子里,旁边摆上红碗和绿碗。接着,父母捏起一颗红豆放在红碗里,再捏起一颗绿豆放在绿碗里,让孩子学着做就好。

5.小花瓣:兴奋地捡地上凋落的小花瓣、树叶(1.5-4岁)

--小花瓣照样能吸引孩子的兴趣,带孩子走进大自然

两三岁的孩子正处于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他们也会对凋落到地上的小花瓣、小树叶非常感兴趣,会去兴奋地捡起它们来。有的孩子甚至会拿个小袋子,在路边,在草丛中搜集那些漂亮的小花瓣、小树叶。每当他们捡到这些东西时,就会非常开心,仿佛获得了什么珍贵的宝贝一样。而且,他们还会把捡到的这些小花瓣、小树叶小心翼翼地珍藏起来……

身边小故事

雪曼今年3岁半,是个非常漂亮的小姑娘,活泼可爱。在幼儿园,所以的小朋友都愿意和她一起玩。当然,妈妈就更喜欢她了。

不过,最近妈妈发现雪曼有看一个新的爱好,那就是喜欢收集从树上或花朵上掉下来的小花瓣。每次去幼儿园去接雪曼的时候,妈妈总会发现她的手里有几个小花瓣,而且用两个手指捏着,生怕弄坏了它们。回到家后,雪曼就迫不及待地把这些小花瓣放到她床边的一个漂亮的小盒子里。

星期天,吃过午饭,妈妈带雪曼到楼下散步,妈妈牵着她的小手,而雪曼就像一个活泼的小兔子一样,两只脚一蹦一跳的。看得出来,雪曼是非常享受这样的散步的。突然,雪曼挣脱了妈妈的手,妈妈还没反应过来,就看到雪曼已经弯下了腰。原来,雪曼发现脚边有一个漂亮的小花瓣,就把它捡了起来,还小心翼翼地把上面的"土"吹一下,其实很干净,没有看出有土,但小家伙还是像模像样地吹了一番。

然后,她又像以前一样,把小花瓣捏在了手里。接着,她与妈妈继续散步……

敏感期分析

捡凋谢到地上的小花瓣、小树叶也是孩子在关注细小事物敏感期的特殊表现。可能有的父母会认为,小女孩更倾向于捡拾花瓣、树叶什么的,其实,小男孩也同样喜欢这件事。有的时候,孩子们甚至会坐在树下、花园边上等待小树叶、小花瓣掉落下来。

孩子会通过对小花瓣、小树叶的观察,不断积累着自己的经验。在成长的岁月中,孩子会把这些积累和从其他地方获得知识匹配起来,逐渐构筑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父母不要忽视小花瓣、小树叶对孩子的巨大影响,要允许孩子去捡。

引导小妙招

1.成就孩子的兴趣

当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对小花瓣非常感兴趣时,不妨尽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孩子的这种兴趣。比如,父母可以在户外捡一些小花瓣、小树叶,然后把它们拿给孩子。当然,这些小花瓣、小树叶应该要有所区别,比如有的稍微大些,有的稍微小些,有的可能有个小斑点,有的可能会有个小虫眼,等等。当孩子看到这些细微的差别时,孩子就会非常兴奋,就会非常好奇。这样,他就会通过观察和比较,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从而让自己的观察力和比较力都得到很大的提升。当然,父母还可以跟孩子探究这个小虫眼的来历,从而让孩子去想象、推测、描述,甚至是实证一番。这样,就会最大程度地提升孩子的观察兴趣。

2.带孩子走进大自然

对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说,大自然是一个非常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接触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孩子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更快地学会搜集事实、认识真理。所以,当孩子在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父母不妨带孩子走进大自然。

在大自然中,孩子可能会找到更多的小花瓣、小树叶,会看到更多的细小的事物,这样就能更大地唤醒他对细小事物的敏感性。当然,父母在带孩子观察自然的时候,可以适时地告诉他:"这个小花瓣是××花的,你找找,它是从哪里掉下来的……"要注意,是"适时",这样就可以引导孩子进一步观察,他对事物的认知也会进一步加强。这个期间,对于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父母一定要认真对待,要么启发,要么解答。

3.不要把知识强灌输给孩子

父母要注意,带孩子走进大自然,也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观察兴趣,父母切忌给孩子滔滔不绝地讲述:"这是……,那是……,这些树……,那些花……"这样就会让孩子观察自然的乐趣减少或消失。父母应该知道,在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孩子只愿意去观察他感兴趣的事物,而不是父母强加给他的那些所谓的知识。

6.纸屑:对地上、桌上、桌脚边的纸屑非常感兴趣(1.5-4岁)

--孩子看到的父母可能看不到,请父母不要阻止孩子去捡

可能很多父母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孩子突然有一天会被纸屑所吸引,这些纸屑可能在地上,可能在桌子上,也可能在桌脚边,还可能在某个角落里……但是,孩子那双明亮的眼睛却总是能发现它们的踪影。不过,对于成人来说,那些纸屑好像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了。当然,孩子发现它们后,就试图去触摸,去捡,父母不要阻止。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妈妈抱着2岁的女儿在玩玩具。突然,女儿的手指向了茶几的方向。"咦,要遥控器?"妈妈把遥控器拿给她,可女儿不要,还是用手指。妈妈想:"难道是想要手机?"于是又给孩子拿来了手机,可女儿依然用小手指那个地方。"嗯,那肯定是想要水杯了!"妈妈胸有成竹地想,因为茶几上就只剩下水杯了。妈妈把水杯拿过来,递到女儿的面前。可是,女儿连看也不看一眼那个水杯,还是指那个地方。

这下,妈妈真是有点晕了:"这个小家伙到底想要什么呢?"没办法,妈妈只好把孩子抱到茶几边上,放下来,让她自己去找。

女儿站到地上,脚挪动了两步。她的小手落到了茶几的一个小东西上。这下,妈妈才恍然大悟,她想要的竟然是一个小纸片!而且,那个小纸片妈妈刚才根本就没有看到。

故事2::

妈妈带着2岁半的儿子到超市去购物,快要到超市的入口处了,儿子突然要从妈妈的怀抱里下来。妈妈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还是把儿子放下了。

儿子竟然蹲下来,开始捡地上被人撕碎的纸屑。妈妈看了看,那些纸屑是不知道被谁撕碎了的收银小票。妈妈知道,这是孩子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到了。她认真地看儿子一点点地捏那些纸屑,有点说不出的感动。

接着,妈妈也蹲下来,和儿子一起捡起纸屑来了……

敏感期分析

一般来说,孩子在1岁多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对小东西的关注来,越是那些小的不起眼的东西就越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这种情形一直能持续到4岁左右。难怪有的父母会说:"小孩子的眼神就是好啊!他的眼里好像只有小东西!"确实是这样,因为他们就是对细小的事物敏感。有这样一个比喻,好子的眼睛就像一个放大镜,会将所有的小纸屑收到眼里去。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就像故事1中的那个孩子,当她把手落到纸屑的那一刹那,妈妈才知道女儿想要的是什么。

引导小妙招

1.允许孩子去捡纸屑

孩子对纸屑是敏感的,父母应该允许孩子去捡。就像故事2中的妈妈一样,当她看到儿子那么认真地捡纸屑,心中涌出的是一种感动,并且能够俯下身子与孩子一起捡。其实,这就在最大程度上保护了孩子的敏感性。

所以,父母应该尽可能地成全孩子的这些"癖好",不要受不了,也不要试图去阻止。因为利用好这个阶段,将会大大促进孩子观察力、专注力的培养。只要孩子处在安全的环境中,父母就不要去伤害孩子的自由,都可以让孩子尽情地去探索。

2.尽量不去打扰孩子

有教育家曾经指出,培养和保护孩子的专注力是科学教育方法的灵魂。所以,当孩子正在专注于捡纸屑、把玩纸屑时,父母最好不去打扰他。这样,孩子才能有机会深入到事物中,获得最真实的体验。当然,与孩子一起去捡也是可以的,因为孩子会感受到父母对他行为的认同和对他的关爱。

7.小石子:捡小石子是孩子的幸福时光(1.5-4岁)

--父母只需要坐下来等孩子捡,要等到他满意才行

当孩子突然能看到地下或某个角落里的小石子比较感兴趣并俯下身子去捡时,说明他已经进入关注微小事物的敏感期了。这时候,他就会乐此不疲地去捡,并把捡到的小石子当做宝贝一样的收藏起来。对孩子来说,捡小石子的那段时间就是他的幸福时光。

身边小故事

小雪已经2岁了,妈妈说她是从1岁半时就明显进入关注微小事物的敏感期。在这段时间里,小雪在小区里玩耍时,最感兴趣的事情就是捡小石子。

开始的时候,小雪的小手只能拿一个小石子,捡起来后,她就把它放到一个塑料盒或玻璃瓶中,然后再去捡。等捡到几个以后,她就开始玩倒出再放进的游戏。现在,小雪的小手已经能同时握住五六个小石子而且还能再用手去捡。

妈妈记了一下时间,小雪每次捡小石子和玩小石子的时间在半个小时左右。妈妈说,只要是小雪愿意,无论是阳光明媚的晴天,还是凉风习习的阴天,她都会允许孩子捡小石子。而且,妈妈站在旁边看,不去催促孩子。直到孩子心满意足要求做其他的事情的时候,妈妈才会跟她一起去做其他的事情。

有一次,妈妈和小雪出去时,并没有带盛小石子的容器。可是小雪却捡了一大堆小石子,两只小手都抓满了,没有地方放。而且,因为她抓的太多,小石子有的就从她的手缝中掉到了地上,她就会一次一次地再把它们捡起来。这时,妈妈提议说:"雪儿,你可以把小石子放到衣服的口袋里啊!"

听到妈妈的话,小雪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喜悦的表情,连忙把小石子都放进了口袋里。接着,她的两只小手都空了,于是,她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捡小石子的"工作"……

敏感期分析

生活中,当父母发现孩子对小石子很感兴趣时,就可以初步判断他已经进入对细小事物关注的敏感期。孩子捡小石子这个行为看起来很简单,但这背后却包含着很多成人所不了解的一些奥秘。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孩子的这种行为看似比较简单,但他们却是在探索周围的环境,从而实现对世界的认知。而且,这个时候,孩子的大脑正在迅速发育和成长。所以,父母一定要认真对待孩子捡小石子等类似的行为,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引导小妙招

1.要注意去观察孩子

虽然说,孩子进入对细小事物关注的敏感期一般是在1岁半到4岁之间。但是,不同的个体之间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比如,有的孩子可能在八九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对细小的事物敏感了,而有的孩子则可能到三四岁的时候才表现出对细小事物的敏感。

但是,不管孩子是什么时间进入这个敏感期,一旦父母发现孩子有这种行为倾向,比如,突然他对捡小石子这样的细小的东西感兴趣了,这时就应该给孩子一些必要的支持,以便协助他更好地发展。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多注意去观察孩子,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孩子的敏感期。

2.耐心地陪伴孩子

当孩子饶有兴致地在捡宝贝一般的小石子时,父母只需要耐心地陪伴孩子就可以了。当孩子不需要父母的帮助时,父母就可以坐在一边静静静地等待;孩子需要父母协作时,比如需要父母给他拿容器或袋子时,父母就帮他拿一下。当孩子玩得非常满足后要走时,父母就跟他一起走……这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祥和。其实,孩子就是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之中获得了心灵的享受,也用这样的方式对周围的世界产生认知。

3.多给孩子创造这样的机会

当孩子对细小的事物感兴趣时,表明孩子的观察力正在形成。所以,作为父母,应该尽可能地多给孩子提供这样的机会,让孩子去玩,去观察,去提升自己的各种认知水平,去让自己的只能获得成长,让自己的情感获得发展。父母这样做,就是在帮助孩子发展他的敏感期,这也是每个做父母的责任。当然,父母的这些行为、他自己的这些体验将会牢牢地留在孩子的记忆深处,甚至会伴随他一生。

8.蜗牛:雨后树林中、屋檐下的蜗牛也会给孩子带来无穷的乐趣(1.5-4岁)

--允许孩子与蜗牛"交朋友",不打扰孩子的"工作"状态

父母只要用心观察,孩子到从1岁多到4岁左右的这段时期,他会对很多细小的事物感兴趣,比如一片落叶、一个花瓣,甚至是一只蜗牛。很多孩子在这个期间会非常喜欢蜗牛,因为蜗牛一般会在潮湿的环境中,或是在下雨天出现,所以,孩子们就会到潮湿的环境中过去寻找它们,就会在下雨天去寻找它们。在这些孩子的眼中,那只小小的蜗牛就是他们快乐的源泉,甚至是他们眼中的"小宇宙"。

身边小故事

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了一个上午,现在雨已经停了,不过天还是阴沉沉的。幼儿园的户外活动时间到了,小朋友们都撒欢似的跑到了外面玩耍起来……

不一会儿,老师也走出办公室,来到户外。这时,老师发现几个孩子蹲在一棵大树下正在聚精会神地"研究"什么。于是,老师就走近这几个孩子,她发现孩子们被一只小蜗牛给吸引住了。

一个小朋友看到老师来了,就说:"老师,小虫子!"老师告诉他说:"这是蜗牛!"老师蜗牛小朋友们们说:"你们你喜欢蜗牛吗?"小朋友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喜欢!"

敏感期分析

故事中的老师很感慨:"在成人眼里微不足道的小蜗牛竟然也是孩子眼中的宝贝!"是啊,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成人早已经忽略了身边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们却能捕捉到其中的奥秘,并会兴味盎然地观察它们。就像上面的故事,几个孩子对一只小蜗牛是如此感兴趣,这不能不说是他们关注细微事物的典型表现。确实是这样,当孩子越是这样用心关注这些小东西时,父母正好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培养孩子具有事无巨细、关注细节的好习惯。所以,当孩子在用心地观察蜗牛时,父母不要打扰孩子,因为那就是孩子的"工作"。

引导小妙招

1.尝试去理解孩子

有人曾说:"一个喜欢关注细微事物的孩子一定会带着一定程度的轻蔑看待成人,因为他们会把成人看成一个多少有点无知的人,一个不能正确理解他的人。"暂且不说这段话是否都正确,但有一点应该是不容置疑的,就是很多成人是不理解孩子的。尤其是孩子关注细小事物,比如关注小蜗牛这件事,很多父母就不能理解。因为父母对细微的事情不感兴趣,在孩子眼中可能就是迟钝和麻木,如果孩子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他可能会对父母说,他是不信任父母的,正如父母不信任他是一样的道理。

是的,父母与孩子的思维方式是是不一样的,可以说是彼此互不相干。但是,因为父母是成人,思维方式可以做出改变,所以就请父母尝试去理解孩子,这样就能让自己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他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当然也就会允许孩子去观察蜗牛,甚至允许孩子与蜗牛亲密接触。

2.适当地引导孩子的兴趣

孩子在细微事物敏感期内,会通过观察细小的事物,逐渐发现事物的特性以及物与物之间的不同,从而渐渐积累生活经验,训练生活的各种能力。因为生物学上有"用进废退"的原则,也就是说,人的器官和智能一般都是"不用则废,越用越灵"。所以,孩子在对细微事物的专注观察中,智能和相应的器官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另外,孩子对细微事物关注的敏感期还有一个重大作用,那就是指引孩子的人生方向。当孩子对某个细微的事物有极大的兴趣与热情时,正是孩子兴趣的焦点。如果父母能够适当引导孩子的兴趣,帮助他发现其中的奥妙,就很可能成就孩子的一生。关于这一点,爱迪生对"母鸡怎样孵小鸡"、牛顿对"苹果为什么会往地下掉"等的观察与思考就是很好的例证。可见,父母一定要抓住孩子对细微事物的敏感期,对他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3.要有足够的耐心

当孩子在关注细微事物的敏感期内,父母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面对孩子提出的一些疑问,一定要给孩子解答。比如,孩子可能会问:"为什么蜗牛会在下雨的时候出来呢?"这时,如果父母就可以与孩子一起探索答案,一方面能够解决孩子心中的疑问,另一方面也能增加孩子对小蜗牛的关注,提升他的兴趣。只要父母有足够的耐心,孩子一定会用更好地成长来做回报。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