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水浒之武松要上位》最新章节目录武松,吴用贤全文免费阅读

武松的腹泻直到傍晚时分才逐渐止住,随后开始打起摆子来。白天浑身冰凉、颤抖不已;晚间又高热不退、胡言乱语,身体越发虚弱。

幸好邓黑虎仗义,对武松不离不弃,拿出自己辛苦攒下的银子请来郎中。

连吃了四五天的柴胡桂姜汤后,武松的寒热之症才逐渐缓和,人不再昏迷。但那郎中说武松得的乃是南方的疟疾之症,以后过于劳累、情绪激动或寒暑侵袭都可能引起复发,恐怕此生都无法根治。

邓黑虎听后不由心中戚戚然,但武松却长舒一口气,疟疾这病不好治,但也非绝症。初来这个时代,保命才是关键,至于疟疾之症,受后世发达的媒体宣传影响,武松多少懂得些对策。

武松让邓黑虎派人取“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绞取汁”(药方出自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武松连饮三日青蒿汁,身体总算恢复了七八分。

病愈之后,武松再不敢喝生水吃冷食了。

武松记得前世曾看过某历史博主说古代没有环境污染,食物纯天然,水源超洁净,因而古代修士更易得道成仙。此刻武松真想把那人弄来按在大宋的圣水中让他喝个饱,让他也尝尝这“伐毛洗髓”的滋味!

至于痊愈,武松可以用0.5个积分在道具商店换取金鸡纳树树苗,栽种成功后用树皮或根皮做成金鸡纳霜服用即可。

这可能是系统唯一留给武松的BUG,系统提供道具的科技不能超越时代,但道具所属的地域并不限于华夏大地,而是整个地球。

如果武松觉得种树太麻烦,也可以直接使用1个积分治愈身体。

至于更高级的提取青蒿素,造福人类,武松想都没想,他的能力和意识都没达到那个高度。

此时武松手中又有了0.5个积分,是这次患疟疾险些身死后,系统评定伤情后给予武松的奖励(这次没有双倍)。

这0.5个积分令武松哭笑不得,也让武松对大宋朝有了更深的了解,除了世道的沉沦与险恶外,环境和疾病同样能让人身死。

果然在哪里都不好混!所以武松更加珍惜手中的积分,岂能随便使用?

武松已经打定主意,先攒够1个积分,以后不管任何时候都要留1个积分保命。至于疟疾,等下次被迫使用1个积分救命时就一并治愈了,何必浪费分数。

武松重病这段时间,系统除了每天零点报时催武松尽快上路完成主线任务外,并未给予武松任何帮助,令武松不胜其烦。眼看自己身体已经恢复了大半,又一日清晨武松决定向众丐辞行。

“黑虎、诸位兄弟,叨扰大家多日,实在有愧。现武松还有要事去做,各位的活命之恩,武松他日必加倍奉还。”

众丐大多不曾看书识字,没有能言善对之人,一切都由邓黑虎做主。

“大哥客气了,这穷乡僻壤,我等能为大哥出力的地方很少,更谈不上让大哥报恩了。只望大哥他日腾达之时,能记得起我们这帮兄弟。”

武松拍拍邓黑虎的肩膀道:“一言为定,武松定不负兄弟所望,那我就此别过。他日江湖相见,再叙今日之情。”

“大哥且慢!”邓黑虎一把拉住武松的衣袖,诚恳道:“如果大哥日程不是十分着急,不妨多待一日,也让小弟为你准备些盘缠干粮,以便大哥路上使用。”

武松颇为感动,他考虑邓黑虎等人是一群乞丐,他多日来已经给众人带来了很多麻烦,不想再麻烦众人,想着上路后再想办法解决盘缠和干粮的事情。现在邓黑虎主动提起,他倒不好拒绝了。

“既是如此,那我就多留一天。”

邓黑虎见武松竟应了自己的请求,顿觉面上有光,立刻指挥手下去四处采买置办,自己也换上了一套比较干净的衣服出去了。

晌午时分众丐就陆续回来了,有的背着米面干粮,有的提着鸟雀鸡鸭,有的拎着猪肉牛骨,还有去借铁锅碗筷和拾柴的,准备得极为丰富,这是要为武松办一场送行宴呀。

待到午后时,众丐都回来了,唯独不见邓黑虎出现。武松问众丐邓黑虎的去向,众丐都不知晓。

一直等到傍晚时分,邓黑虎才回来。不知他去了哪里,一身风尘仆仆,怀中还抱着个十斤装的大酒坛。

武松微微皱眉,如果只是单纯出去买酒,应该不用出去这么久,莫非其中有什么变故。

邓黑虎走进庙来,将手中酒坛递给一个乞丐,冲着武松憨笑道:“大哥,你绝猜不到我今天去做什么了。”

武松也笑道:“黑虎如此得意,一定是办了件大事,快说来听听。”

邓黑虎笑得更加开心,从怀里摸出一个纸封递给武松:“大哥你看这是什么?”

在宋代笔墨纸砚虽然不算稀罕物件,但从一个乞丐手中看到,一定不是件普通物事。要知道北宋民间用纸比较粗糙,即使印刷成册的书籍用纸也很普通,而这纸封的用纸张却精细考究。

武松打开纸封,里面另有一张公笺,上面写着寥寥二十余字,还有一个按了指印的签字及一个不到两寸方正的红泥印章,不确定道:“这难道是……路引?”

邓黑虎有些诧异道:“大哥,本朝不用路引,这叫浮客引照。你身上有官司,又没有随行货物,此去沧州四百里,你穿州过县没这东西十分麻烦,我今日跑了一天就是为你讨要这东西去了。”

……

很多资料说宋代并不存在“路引”,其实这样的说法不严谨。宋代在人口流动的限制上是历朝历代中最为宽松的不假,但宋代同时有着比较规范的户籍管理及人口流动控制的方法。

例:依附城池居住的郭户、商户、店家等城市常住户口,门口皆要自觉悬挂户牌(挂出来的户口本),牌子上需写明全家男女姓名及特征,如年甲(年龄)、胖瘦、单双眼皮、长须短髯、痣疣胎记等醒目特征。

倘有亲友来投,随时添上户牌,有人离开,也要注明。发现隐匿不报的,付有司依式论罪。所以大家阅读宋代史料时,往往看到一州一县可以将户数和人口统计到个位数,不少人认为不可能,实际上误差极小。

正因为有这套管理制度存在,所以北宋有一定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的人一般不愿意流动,确需外出时则会持有官方开具的身份证明(称为“凭由”)或私人名刺(类似于现代的名片),只需证明身份,不需要批准流动。

而农民(含自耕农和佃农)、坐商、贱业从业者及大多数在籍的手工业者,是不允许流动的,以便课税。如瓦子小姐、茶行掌柜、机户、匠户等一年要交数次税,部分机户和匠户类的技术工人还要服至少两次徭役。

所以当时流动人口的大头是行商和浮客(土地兼并后的失地农民,以临时帮主家干农活(短工)为生,例如后世的麦客也算浮客一种),因为宋朝不限制土地兼且鼓励商业发展,所以到了北宋末年,这些人大概能占到总人口的20%-30%。

正因为宋代土地制度的弊端和大量流动人口的存在造成了北宋中后期,国家虽富有,但民间多流民、多起义、多占山为王的奇怪景象。

官府对行商的管理采用以货定人的策略,即行商路过州县均须上税,行踪清晰可查,这样即保证了官府的商税收入,也可对行商的商业行为进行有效管理,保证大宋朝廷在连年赤字的情况下仍能正常运作(当然原因不止这一点)。

正因为行商流动比较容易,上税即可,所以水浒传中的好汉如果小规模外出办事都喜欢扮做行商,如截取生辰纲中的枣贩子。

而浮客流动则需“浮客引照”,需要浮客前一任雇主所在地的里正和县衙开具证明后,浮客才可以进行下一次人口流动,否则就会被归入“流民”。

像武松这种案底在身之人,长途远行时能有浮客引照傍身,可以省去很多麻烦,不必晓行夜宿,躲避盘查。

[注1: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利用青蒿治疗疟疾的记载,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医学资料。我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药学家屠呦呦女士就是从中华古方中得到的灵感,从而提取出青蒿素,为人类抗疟事业做出杰出贡献。

注2:宋朝已经有铁锅了,烹饪方式更加多样化。宋朝的饮食文化深入人心,餐饮行业的税收是朝廷的重要税收来源之一,官府鼓励餐饮行业发展,甚至发展出类似于现代外卖的送餐服务,以及可能是很多菜色前身的(蛋皮卷、菜卷、春卷、烤串、关东煮、串串香)——签菜。]

——

作者有话说:

(新书上架,欢迎收藏书架、吐槽评论、打分打赏。)

【点击进入整本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