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凡李斌小说《父母不该说的10句话》全文免费阅读

点击阅读全文

“除了会玩,你还会什么?”


  

   很多孩子特别爱玩,而父母却认为孩子爱玩就会耽误学习,于是,当看到孩子玩时,就会脱口而出:“除了会玩,你还会什么?”其实,父母应该知道,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就是玩也能玩出大成就,而且孩子在玩中学习会更有效。所以,为人父母者应该正确对待孩子的玩,让孩子能够“玩”好。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一位教育家曾说:“孩子不玩是长不大的,只有让他去玩,他才能健康地成长。”是的,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每个孩子都渴望玩,都渴望玩得痛快,需要有自己的一片玩耍的天空。作为父母,在满足孩子衣食住行需求的同时,也应该满足孩子玩的需要,给孩子玩耍的权利。

  美国加州有一次发生森林大火,近百万居民开始大撤离。灾民们在逃离家园前的最后一刻,都努力从火海中抢救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东西。

  大火过后,一个机构调查了包括两个孩子在内的十几位灾民,看看在危急关头,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东西都是什么。结果显示:大人们抢救出的几乎都是金银首饰等贵重物品,而两个孩子在匆忙撤离时,抢救出的却都是一台游戏机。

  这则新闻播出后,所有的美国父母都十分理解这两个孩子,并赞扬了他们俩。最后,这个调查机构总结说:“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即使是灾难,不应该也不能剥夺这种天性。”

  孩子在危难之际抢救出游戏机,完全是出于一种纯洁无邪的童真,这是最符合他们年龄的行为。没有哪个孩子不爱玩,在他们的眼里,最好没有休止地一直玩下去。

  可是身为父母,没有谁不担心孩子太贪玩!所以在假期到来时,孩子们欢呼雀跃,玩得不亦乐乎,而父母则忧虑重重,生怕孩子的玩心一旦放飞,就收不回来。

  实际上,这样的担心大可不必有。因为孩子是在玩耍中不断成长的。玩,有助于孩子智力发展,也有助于许多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玩,既满足了孩子的欲望,也激发了他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和同伴们一起玩耍,就会完善孩子的个性,发展他相应的社交能力,这样,孩子就会变得聪明、乐观、朝气蓬勃、有幽默感,乐于与人交往;玩,会使孩子的精神焕发,体格健壮;玩,还能让孩子在心灵里播下人与人之间纯善的情感……所以,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只能是在玩中学,切忌只学不玩或多学少玩,否则就违背了儿童教育学和儿童行为科学的规律。

  晨晨从小就很贪玩,在两岁的时候,他不管外面是什么天气,就想着要往外跑。有一天下大雪,他也非得到学校操场上去玩。妈妈没办法,就把围巾围在晨晨的脖子上,带他出去了。若大的操场上只有母子两人,再看晨晨,他伸开双臂用手接雪,在雪地里还跑,还一把一把地抓雪,那个高兴劲儿啊,就别提了……晨晨很少感冒生病,也许这就是他从小就身体好的原因吧!爱玩使得晨晨的身体很强壮。

  转眼间,晨晨上小学了,那个贪玩劲儿一点也不减当年。妈妈每天带他“放风”一次,也就是说每天放学回来可以出去玩一个小时,由妈妈照看。无论寒冬酷暑,每天照玩不误,除非下雨,那就在家对着墙壁打乒乓球。就这样,他玩过了一年级。

  后来,晨晨的爸爸妈妈一合计,与其这样玩,还不如让他在玩中学点东西。二年级的时候,妈妈就给他报了排球班,这可让他上劲了,一周三次课,从来都不缺课,周六的课大部分学生都不去,可对他来说,天再热、再冷、下再大的雨,都不会成为他不去的理由。在排球班,他进步很快,每学期都评为优秀学员。

  玩,让晨晨锻炼了身体,让他学会了很多体育技能,让他提高了身体素质……这都是妈妈的功劳,没有妈妈的理解、支持与引导,是不行的。当然,爸爸也有份,因为爸爸教会了晨晨滑冰、骑自行车、游泳,等等。

  可见,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成长的需要,为人父母者一定不能剥夺孩子玩的权利。作为父母,最根本的责任是理解孩子,解放孩子,让孩子在自由玩耍的过程中健康成长。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比什么都重要。

  一位母亲说,她的儿子上二年级,有一次,儿子在日记里写道:“妈妈管得我太严了,要是我没有妈妈该有多好啊!那样的话,我就不用天天练琴、练书法、做那么多练习题了,我就可以天天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了!”

  这位母亲感到伤心极了,觉得自己望子成龙的心情得不到理解,对儿子的爱都白费了。

  这位母亲在伤心之余,应该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得当。一是,她对孩子实行的是强制性灌输,错误地把开发智力与学习知识等同起来,把孩子的头脑看成装知识的器皿,孩子即使暂时记住了知识,但绝不等于发展了智力。这样做,不但剥夺了孩子玩耍的时间,而且还会打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她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不惜一切代价让孩子学弹琴、书法……每天逼学逼练,结果使天真活泼的孩子变得郁郁寡欢,倍感压力。殊不知,这种所谓的“疼爱”,会扭曲孩子的天性,束缚孩子自由发展的机会。

  一位教育家所说:“我们可以用牛奶代替母奶,而玩给童年的欢乐却是任何东西也不能替代,任何时期也不能补偿的。”可见,那些不爱玩、不会玩的孩子才是真正让人担心的!

  当然,放手让孩子玩绝不是放任。要想让孩子玩得有意义,需要父母给予及时恰当指导。比如,孩子喜欢玩剪纸,父母应该提供必要的器材,引导他使用剪刀,注意安全。不要一看见孩子拿剪刀就大呼小叫,去夺他的剪刀。孩子通过剪纸,就会锻炼他的动手能力,还能提高他的注意力和创造力。

  关于孩子天性爱玩,一位母亲曾这样说:“孩子已经11岁了,上4年级,学习很好。假期也看了40回《红楼梦》,对故事还是很明白的,也很有兴趣。但他玩的时候更专注,有时候就自己在院子里摆起小摊烧烤,自己烤自己卖,他说:今天卖了一百多个火腿,赚了好几十块呢!一个玉米瓤,几个瓶瓶罐罐,一把刷子,就能玩上几个小时,到底是小孩子啊。不忍打扰,不忍打扰。”

  所以,面对爱玩的孩子,父母不应该着急,也不应该为此困扰,应该顺应、利用、制约和诱导孩子,让孩子“玩”得更好。

  第一,顺应。

  玩是孩子的天性,两三岁的孩子除了玩就是玩,而且这个年龄阶段的玩,也是他接触生活、认识世界、模仿人际交往的一种“学习”方式,入学以后,也还是紧张与松弛相互调节。所以,理解并顺应孩子的贪玩心理,就是顺应了孩子人生最初阶段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如果过分压抑孩子,希望把他变成“小大人”,则有害无益。

  第二,利用。

  现在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十分重视早期教育,但是早期教育到底应该怎样做,每位父母未必都清楚。实际上,父母可以利用孩子好玩的心理,寓教于玩耍之中,这将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第三,制约。

  一是时间上的制约,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安排一天的活动和活动时间,绝不能打乱正常生活节律;二是活动强度的制约,强度大的游戏会耗损孩子过多的能量,降低免疫力,所以强度不能太大;三是玩的比重制约,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学习活动应该逐渐增大比重,直至逐渐过渡到以学为主、以玩为辅的学前阶段,为孩子的学校生活做好心理准备。一句话,决不能让孩子形成无限制疯玩的习惯。

  第四,诱导。

  要把孩子往书本上“诱”,向学习上“导”,使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逐渐转移到文化科学知识上去,学习兴趣浓了,玩心自然就淡了。当然,父母应该给孩子做个好榜样,试想,如果父母经常坐在麻将桌边,却逼着孩子去学习,他会怎样想?父母用爱读书、爱学习、求上进的具体行动感召孩子,才是真正的教子上策。

   

教子小贴士:

  孩子玩耍会对身心健康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心理学家研究认为,玩是为孩子提供充分刺激的最有效的活动。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让他充分享受集体活动的快乐。另外,父母不要因为地上很脏,就不允许孩子坐在地上;不要因为孩子玩的东西很脏,就不允许孩子玩……实际上,父母应该让孩子在玩的时候尽情地玩,不要因为“脏”而剥夺孩子玩的权利,限制他玩的区域,抹杀他玩时的兴趣。

  

孩子贪玩责任在父母

  爱玩与贪玩的意思并不相同,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而贪玩则是对年龄稍大一些孩子的说法,就是不爱学习,老是想着玩。其实,这就是为人父母者的责任了。

  小楠老是不爱学习,总是贪玩。一天,她的妈妈去请教一位教育专家。

  妈妈在咨询教育专家时说:“小楠越来越贪玩了,越来越不喜欢学习了。一听说要学习就愁眉苦脸。一点儿也不像小时候了!那个时候,她自己主动拿着笔写字,求我们给他讲故事……”

  教育专家在询问了有关情况后,认真地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专家认为,父母对待孩子学习的不正确态度是孩子贪玩不爱学习的重要原因之一。

  父母有哪些不正确的态度能导致孩子变得贪玩、不爱学习呢?

  第一,对孩子指责和冷嘲热讽过多。

  比如,孩子经常听到父母训斥他:“你就知道玩,学习一点也不用功。”“你整天到学校是干什么去了?书都白念了?怎么一考试就考这么点分?”“我看你玩起来倒是挺起劲儿的,怎么一说学习就打蔫了呢?”“我对你是没什么指望了,你就使劲玩吧!没用的东西!”……

  不可否认,孩子一听到父母这样责备他,就总会把学习和不愉快的情绪联系起来。慢慢地,孩子就讨厌学习了。

  第二,太关注孩子成绩差的科目。

  父母对孩子成绩差的科目太关注,容易导致孩子丧失学习兴趣与信心。

  小楠上小学3年级,语文、自然等学科的成绩一直很好,但数学成绩经常不及格。因此,她的总成绩名次在班里属于下游。妈妈感到很着急,她常对小楠说:“你的数学不好,在家里得好好补补课,要不以后就更跟不上了。”

  小楠总是说自己数学“就是不行”,但她根本不想花力气去补数学,她觉得数学真的很难学,很讨厌数学。所以,一上数学课,她要么打瞌睡,要么偷偷地玩小玩具。

  父母如果过分关注孩子学得不好的科目,实际上就是忽视孩子的优势学科。父母认为科目学得好是应该的,而学得不好是不应当的,不能容忍,于是就会严厉地喝斥、打击孩子。这会让孩子对弱势学科丧失信心,并可能因此危及到其他学科的学习,造成恶性循环。

  实际上,父母应该利用孩子的优势学科鼓励他,让他对自己产生信心,从而慢慢喜欢弱势学科,比照优势学科找出好的学习方法,这样孩子就会努力把弱势学科转化成优势学科。

  第三,太关注孩子学习的外在目的。

  父母如果太关注孩子学习的外在目的,孩子就感受不到学习的真正乐趣。

  小楠的妈妈总是这样要求他:“孩子,你要努力啊,你要在班里考到前10名才行。”“有好的成绩,你才能考上重点初中,然后再考上重点高中,最后考上重点大学。这样,你就再也不用为你的前程发愁了。”“孩子,你要懂得先苦后甜。现在虽然苦一点,但将来你会有一个好前途,这是非常值得的。”

  试想一下,对于一个读3年级、只有八九岁的孩子来说,要让他坚持“十年寒窗”来换取将来的光明前途,实在是太遥远了,也太抽象了。孩子不能理解妈妈说的话,也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用现在的“苦”来换取那个看不见的“将来”呀!

  第四,与班里其他同学比成绩。

  小楠的爸爸妈妈非常热衷于将小楠和别的孩子相比。每次考试过后,他们关心的不是小楠是不是比上次有所进步;有哪些地方还没有弄懂犯了错误,而是说:“你怎么才考26名?人家隔壁的汪明就考了第8名!你怎么就是赶不上人家呢?”

  慢慢地,小楠就感到厌倦了,她认为:“无论我怎样努力,总是有比我学习更好的同学,爸爸妈妈还是不会满意。”所以,她就更对学习没有信心了,只要一有同学招呼他,他一定会出去玩。

  在很多孩子的眼里,学习就是为了考个好成绩,排个好名次。他会感觉,这样的学习很没有意思,况且强中自有强中手。所以,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

  父母也应该知道,在一个班级中,只有一个孩子能考第一名,名列前茅的学生永远是少数。所以,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名列前茅是比较困难的事。孩子渴望得到表扬,所以,父母还是应多看孩子的闪光点,肯定他,表扬他。

  以上这些原因有很强的代表性,都是导致很多孩子贪玩厌学的重要原因。

  父母习惯责备孩子,往往看不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这样,孩子不但会感觉父母对他不公平,而且他还很可能会与父母对立。所以,父母应该认识到,孩子贪玩不爱学习有多方面的原因。父母必须运用好的教育方法,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的学习热情,从而切实有效地消除孩子贪玩不爱学习的情绪。

教子小贴士:

  有的孩子整天贪玩,对学习没有兴趣,即使在父母的监督下,也总是左顾右盼,心不在焉。对此,父母应该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培养他的注意力。否则,孩子上课精力不集中,自然不能学好功课,进而对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变得不爱学习。不要强迫孩子学习,孩子学习的强度不能超过他的承受能力。否则,孩子就会疲惫不堪,就会让他厌倦甚至仇视学习。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恰当地为他确定学习目标,并给以切实有效的帮助,这样孩子就能通过努力而体验到成功,从而激励孩子乐于学习。

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理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一个简单而正确的道理,兴趣可以让孩子的智能得到最大限度和最持久的发挥。一般来说,孩子往往会很容易地全身心投入到有兴趣的事情中,而且也最容易见到成绩;反之,就很难取得成绩。所以有人说:“一个人最可悲的是他一生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一个孩子最不幸的是父母凭主观意志扼杀他的兴趣。”是的,孩子对一件事产生了兴趣,父母应该精心呵护,而不应该随意破坏。

  兴趣是促使孩子自觉学习的原动力,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有的孩子对昆虫有兴趣,凡是有关昆虫方面的事,他都愿意知道,有时甚至找来一些他根本看不懂的书来阅读,表现得十分专注。可见,尊重孩子的兴趣十分重要。

  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曾说:“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一开始就得到顺利发展的话,大多数孩子将会成为英才或天才。”所以,父母尊重孩子的兴趣有利于他各方面的发展。

  著名科学家钱三强中学快毕业时,面临毕业后向哪个方向发展的问题。有朋友对钱三强的父亲钱玄同建议说:“你是搞语言文字的专家,名气又大,应当叫三强接你的班。”钱玄同笑着说:“那要看孩子的态度和兴趣哩!”

  一天,钱玄同对钱三强说:“你将来学什么,我不包办代替你的主意,由你自己去选择。但是一个人应当有科学的头脑,对于一切事物,应当用自己的理智去分析,研究其真相,判定其是非,然后定改革的措施。”父亲的这番话,深深地印在了钱三强的脑海中。

  ?不久后的一天,钱三强跑进书房,开门见山地对父亲说?:“爸爸,我要学工!”钱玄同问:“那么,你想上哪个学校呢?”钱三强回答:“我想考南洋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 “那里全用英文课本的,可你学的是法文……”父亲望着健壮的儿子,好像是在提醒他,又好像是有一些惊讶。

  钱三强坚定地说:“爸爸,我先考北大理科的预科,补学英语,一定赶上去。”父亲知道孩子的兴趣,也很尊重孩子的兴趣,所以他“嗯”了一声,欣然同意了。

  钱玄同的做法,给做父母的一点启示:父母在决定一件事前,应该先听一听孩子的意见,看看他的兴趣点在哪里,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衡量他的兴趣,然后尊重他的选择,千万不能把意志强加给孩子,不要强迫他学习没有兴趣的东西。

  今天,有些父母出于“为孩子好”的考虑,而不顾孩子的兴趣,也不征求孩子的意愿,就把孩子送进了各种各样的培训班、特长班,殊不知,这样就扼杀了孩子的天性,让原本属于孩子的假日变成了“难日”。这样的做法实在不足取。

  孩子在没有自主选择的意识前,父母在某些方面替他做选择是必要的。但这并等于父母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塑造孩子。明智的父母会考虑孩子的心理要求,让孩子作出自己的选择,并且尊重他的选择。

  亨利·福特从小精力就特别旺盛,父亲威廉·福特很早就对他进行启蒙教育。亨利的记忆力虽然很好,但是缺少耐性,他学习写字时连20分钟也坚持不了。

  为了管住亨利,在他7岁时,父亲便把他送进学校学习。在学校里,他的算术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其他各科成绩平平,但他对各种机械有着强烈的兴趣。

  一个寒冷的冬天,亨利和父亲乘坐火车到8英里外的底特律去。在火车站,他第一次看到火车头。那个庞然怪物使他感到惊奇,也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兴趣。那位好心的列车长看他那样着迷,就让他进入火车头,并为他开动了车头,满足了他的好奇心。亨利怀着激动的心情,坐在驾驶台上,把汽笛按得哇哇响。

  回到家后,他兴奋得一夜没有睡着。第二天一早,他瞒着父亲,从厨房里偷来两个水壶,一个壶里放满了烧得火红的煤炭,一个壶里装上烧开的水,然后从贮藏室里取来雪橇,把两个水壶放到雪橇上。他一边在地上滑动雪橇,一边叫着:“喂,火车头来了!”他沉浸在欢乐中,为自己的创作而自豪。

  亨利在自己的房间里藏有7种“秘密武器”:钻孔机、锉刀、铁锤、铆钉、锯、螺栓和螺丝帽。他对一切机械都充满了好奇心,他不但研究火车头,还研究手表,想把全天下所有的手表都打开看看。

  他简直成了一个“疯狂的破坏者”,这引起了家人高度警惕,他们只要一看见亨利回家,就立刻把所有的表全部藏起来,否则那些装饰华丽昂贵的怀表,立刻就会被大卸八块。父亲曾责备过他,但也看到,儿子有强烈的探求奥秘的精神,还有一份悟性。

  为了帮助儿子达成“欲望”,威廉·福特在发现儿子的“工作成果”的同时,也开始及时鼓励他,还特意把一块珍贵的“凯撒表”送给他。

  作为父母,要懂得适时转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开始时,威廉·福特对儿子的教育非常严格,但随着儿子种种不同寻常的表现,威廉·福特发现了儿子的兴趣。慢慢地,他对儿子的教育方式也开始有所转变,开始尊重孩子的兴趣,从而诞生了“汽车大王”。

  所以,父母不要试图完全按理想的模式去塑造孩子,该转变教育方式时就要转变。作为父母,应该了解孩子的兴趣点在哪里,然后找出激发的方法,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孩子。

   父母也要尊重孩子的理想,尊重他的选择。威廉·盖茨特别尊重孩子的选择,正是这种尊重,让比尔·盖茨向着“软件行业巨人”迈进了一步。

  比尔·盖茨小学毕业后,威廉·盖茨将他送进了湖滨中学。在那里,比尔·盖茨是有名的电脑迷。保罗·艾伦是他最好的校友,比他大3岁,两人经常在湖滨中学的电脑上玩游戏。那时候的电脑就是一台PDP-8型的小型机,学生们可以在一些相连的终端上,通过纸带打字机玩游戏,也能编一些小软件,比尔·盖茨玩起来得心应手。

  在湖滨中学求学的日子,比尔·盖茨一直按照自己的兴趣来对待学习,凡是喜欢的课程,就下功夫把它学得非常出色;反之,就一般性地应付一下。

  威廉·盖茨看了儿子的成绩后,尽管知道他的某些课程还可以学得更好一些,但他从不去指责儿子,因为他知道,儿子并非不用功,只是不愿意在不喜欢的课程上浪费时间,儿子把所有的才智和心血都用在了数学和计算机上,因为他酷爱这两门课程。

  1973年,比尔·盖茨上了哈佛大学,保罗则找了一份电脑编程的工作。两个人经常见面,一起探讨电脑的事情。有好几次,比尔·盖茨告诉父亲,他想从哈佛退学与他人一起做计算机事业。尽管开始威廉·盖茨对此极力反对,但他也深知儿子不是厌倦哈佛,而是希望另有远大前程。在理解孩子的理想后,他最终还是尊重了孩子的选择。

  1975年,比尔·盖茨与保罗共同创办微软公司。1977年,比尔·盖茨正式退学。此后,比尔·盖茨便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

  其实,天才的特征就是对事物怀有强烈的兴趣。凡是仔细观察过孩子的人都会发现,幼儿只要智力没有问题,他们就都极易对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就是说,幼儿天然就对事物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有强烈兴趣,一旦他们入了迷,就会以惊人的毅力投入其中。事实上,天才就是这样产生的。

  遗憾的是,今天很多父母往往在孩子的兴趣之火刚刚燃起时,就毫不留情地把它吹灭了。父母要认识到爱护、激发、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理想的重要,不要再践踏和泯灭它们了。

教子小贴士:

  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理想是每一位父母应该把握的家庭教育原则。要想做合格的父母,就应该把他作为与自己平等的个体来对待,从而能更好地了解他的需要和想法。千万不能不顾孩子的兴趣,而把自己的意愿和爱好强加给孩子。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理想,但孩子的身心发展还不完善,自我控制力也比较差,所以在尊重的基础上,也要引导和教育他。

玩也能玩出大成就

  一位年轻的母亲说:“我的孩子今年5岁,平时我一旦同意他出去玩了,他就不肯回家,每次都得把他硬拉回家。我很担心他这么贪玩,将来会不会没有出息?”

  其实,孩子贪玩不等于也不代表将来就没有出息。相反,如果父母去了解一些名人的童年就会发现,很多名人小时候其实非常贪玩。爱迪生小时候就爱玩,爱因斯坦小时候也很爱玩……会玩的人往往就玩成了“大家”,而不会玩的人则因为玩物丧志而颓废一生。说到底,会玩也是一种智慧!所以说,玩耍并不是浪费时间的行为,在科学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发现就是在玩耍中产生的。

  荷兰的列文虎克很喜欢玩镜片,他的工作是看守大门,并定时到钟楼去敲钟。这份工作非常清闲,他待着没事时,就一边看门,就一边磨起了镜片。他把厚玻璃的四周磨薄,做成放大镜,用来看细微的东西,或者阅读字很小的书。

  有一次,列文虎克又在玩放大镜。他突然想到:如果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会怎么样呢?于是他一试,啊,真是不得了,蚊子的腿看上去像兔子的腿。他越玩越起劲,就把一片放大镜固定,让另一片放大镜能够随意调节,这样他就做成了一架简单的显微镜。

  他用显微镜观察水,看见水里有很多小生命挤来挤去;观察牙齿,看见里面有一种他从来都没有见过的小东西。他发现,除了人们平时看到的世界,还有另一个平时看不到的世界。那是一个“小人国”。“小人国”里的“居民”,比地球上的居民要多得多。

  玩放大镜让列文虎克玩出了大名堂。他最早发现了微生物,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英国皇家学会知道了他的发现,就聘请他为皇家学会会员。连英国女王和俄国沙皇也千里迢迢地去拜访他,欣赏他的“玩具”,并从“玩具”里观看新世界里的“居民”。

  其实,玩并不是罪,而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关于玩,有教育专家提过这样一个公式:8-1>8。也就是说,8个小时中有1个小时的休息时间,那么7个小时的学习效果将会大于8个小时都用来学习的效果,也就是说,会玩就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但在生活中,很多父母很难容忍孩子去玩。之所以很多父母谈“玩”色变?就是因为他们对人生的理解物质化和功利化的结果。他们认为,玩会占去或耽误学习的时间,因为学习时间减少所以功课不好,因为功课不好就考不上好大学,因为没读好大学,所以将来找不到好工作。可见,错误地对待玩而造成的后果十分可怕。

  现在,很多父母常常为孩子层出不穷的“破坏”念头和行为感到头疼,因为孩子常常把刚买回来的家用电器等拆得七零八落。父母一时气急了就会对孩子有怨言,称孩子是“破坏专家”。尽管孩子的破坏行为会给父母带来诸多不便,但这对孩子的成长和智力发展来说,却是非常有益的。

  广州有两个“少年院士”——浩源与汤俊良,他们从小就好玩,特别对拆装东西很感兴趣。

  浩源的家人曾经“警告”他,如果不能拼装回去,就别随便拆!然而,这些物品的内部结构对他来说,魅力实在是太大了,他很想知道闹钟里有什么东西,电话为什么能够传递声音,于是就“逼着”自己把拆散的东西全部都装回去。

  俊良把一辆从外国带回来的价值1000多元的法拉利汽车模型拆了个底朝天,结果被爸爸结结实实地“扁”了一顿。即使这样,他仍然“玩性不改”,小到闹钟、遥控车、收音机、电话,大到电视机、洗衣机等,都被他“征服”过。

  两个孩子还真玩出了名堂。俊良发明的“自倾式环保垃圾铲”获得了国家专利。浩源发明的“带自动伸缩挡雨板的公共汽车”,使他成为全国唯一一位一项发明赢得五个国家级大奖的小小科学家,该作品还被放在北京的宋庆龄故居永久展出。

  可见,孩子“搞破坏”并非都是坏事,这是他探求事物的一种表现,是他创造力的萌芽,他要用自己的双手来探求这个神奇的世界。正如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的:“给孩子一片破坏的天空吧,小孩爱破坏,失去的只是可估量的价值,而得到的却是小孩一生受之不尽的无穷财富——思考、创造和智慧。”所以,请父母不要在不知不觉中扼杀孩子的创造力了,要让孩子有智慧地“玩”!

  游戏也是玩,但游戏却是培养孩子注意力的好方式。因为孩子都喜欢游戏,游戏能够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的心情变得舒畅。孩子在游戏过程中,能够高度集中注意力,并能较长时间持续保持这种状态。所以,父母应该给孩子一定的游戏时间。

  著名物理学家、科普作家霍金非常爱玩游戏,而且一旦对某项游戏感兴趣,就会投入100%的注意力。例如,他可以花一个晚上玩某个复杂的游戏。而且,他还喜欢并擅长设计复杂的游戏,常常创造一个“世界”并赋予它一定的游戏规则,这让他感到惬意无比!正是这种善于钻研的玩,使他投入了黑洞本性的研究,从而名振天下。

  无独有偶,比尔·盖茨的父亲威廉·盖茨就非常重视给他一定的游戏时间。他平时很忙,没有太多闲暇的时间,所以,就请比尔·盖茨的外祖母陪他一起做游戏,尤其是做一些智力游戏,如下跳棋、打桥牌等。玩游戏时,外祖母总是对比尔·盖茨说:“使劲想!使劲想!”她还常常为比尔·盖茨下了一步好棋而拍手叫好。这些游戏都极大地激发了比尔·盖茨的兴趣,培养了他的专注力。

  所以,在家庭活动中,父母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做一些游戏,比如玩拼图、穿珠子等静态游戏,可以从简单的游戏开始,让孩子享受成就感,以训练他短时间的注意力,再慢慢加大游戏的难度,延长游戏的时间,以此来训练孩子的耐力,进一步增进专注程度,使孩子在浓厚的兴趣中培养专注能力。

  有一点要提醒父母注意,孩子在玩游戏时一般会比较投入,这时,父母一定不要随意打扰孩子。否则,就会使孩子玩得不开心,从而不利于注意力的培养。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往往事先不对孩子的“玩”作约束,认为该停止玩的时候,就必须要孩子回家,但这却会让孩子感到很沮丧,同时他会想尽各种办法来拖延时间。而这时,父母往往会因此与孩子怄气,甚至给他一顿拳头。实际上,这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让孩子学会琢磨策略以对付父母。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办呢?其实说起来并不复杂,每次出去玩耍之前,需要让孩子自己说出以下几点:要玩什么?在哪里玩?和谁一起玩?要玩多长时间?……如果到时候做不到,就一定严格按照事先的约定接受惩罚!这样,孩子在心中会做到事先有数,从而学会自制。同时,他也会懂得应该对自己的言语负责,要有信用。只要坚持这样做,孩子就会成为一个有节制、有信用、有智慧的人。

教子小贴士:

  父母应该多抽出时间陪孩子玩,注意教他一个人怎样玩耍,要让他学会独自看儿童画册、动画片等。父母要让孩子玩得有所值,引导、帮助孩子在玩耍中增长才干。比如,可以适时把日常行为习惯、科学知识等内容渗透在孩子的玩耍中,让他边玩边学;与孩子做一些益智游戏,猜谜语、摆积木;在外面玩耍时,事先约定好,回来后让他讲述自己遇到的故事,锻炼思维表达能力;父母也可以适当购买一些孩子喜闻乐见的玩具、书画读物给他玩、学习。

   

在玩中学习更有效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实验,他们对800人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跟踪研究。研究发现,成功者成功的主要因素是非智力因素,其中自信心、意志力等人格因素为首要因素。这说明,人格因素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尤其是自信心。

  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建立起自信心,这比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为重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的方法有很多种,在这里,要介绍的就是用“玩”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一位父亲曾这样说:“小孩子就是喜欢玩,这个本来无可厚非。但是看看学校里留的暑期作业还真是不少,我也不能让女儿把时间都花在玩上。让她自己约束自己肯定太难,我和太太就动了些脑筋,把玩与学结合在一起,把女儿的学习也变成游戏。”

  “比如,我们有个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女儿当老师,我们几个大人当学生,白天我们上班的时候让她在奶奶的监督下‘备课’,也就是把学过的词语复习抄写一遍,晚上回来,就让她给我们上课。女儿很看中这个‘老师’的身份,所以备起课来十分认真。”

  “另外,就算是游戏,我们也分了好多种。我一般不会让女儿一个人待在电视或电脑前,家里有很多益智玩具,像拼图、碰碰吸,我们只要有空,就陪她玩,跟她比赛,既好玩又开发智力。”

  “这样算起来,女儿一天到晚都是在玩,但是她并不会因此耽误学习,反而会学到很多东西,所以我觉得,孩子爱玩的天性只要稍加引导,就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实际上,这位父亲所说的就是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就是在用“玩”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信是一种体验,也是一种意志和精神。父母是否给了孩子自信,是否注重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这是教育孩子的关键之一。

  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太好,只想着玩,父母就可以在他玩的基础上培养他的自信心,让孩子看到自己还有其他长处,知道自己也有引以为豪的地方,只要努力,其他方面也不会比别的孩子差。

  关于在玩中学习,云南省曲靖市第二小学6年级2班秦蓉同学曾写过一篇名为《我渴望在玩中学习》的作文:

  我渴望在玩中学习。那样,我们可以在阳光下追逐、奔跑。我想:在玩中学习一定能学得更快,记得更牢!

  春天,语文课,老师带着我们去和春姑娘交朋友,和桃花姐姐谈心,和柳树妹妹玩耍;美术课上,老师带着我们去野外游戏,我们可以坐在一块很大很大的青草地上,两个好朋友背靠背坐着画画,该多好呀!

  夏天,劳动课上,老师带着我们去冰淇淋工厂制作可口的冰淇淋。我们吃着自己做的冰淇淋,感到无比的幸福,回想起做冰淇淋的过程,虽然辛苦,但总有收获呀!

  秋天,自然课上老师带着我们去果园,我们在劳动中知道了各种水果没有被摘下来的样子。我们知道了农民伯伯的辛勤。

  冬天,体育老师带着我们在操场上堆雪人,打雪仗,好开心啊!我们堆出了一个美丽的冰雪世界!

  我渴望在玩中学习!

  可以说,秦蓉同学的这篇文章,把在玩中学习的方式、细节都描述得很清楚,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非常不错。

  不过,很多父母却认为,孩子的玩耍经常会和学习发生矛盾,两者不能兼而有之。当然,孩子在复习功课和完成作业时,不能想到玩,否则就会分散注意力,影响学习效果。但是,孩子的玩和学习并非水火不相容,完全能够结合起来,玩照样可以促进孩子的学习和成才。

  周峰13岁考进中国科技大学,20岁赴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他的父母经常采用玩和学结合的方法教育他。周峰小的时候,父母用“说文解字”的方法教他识字,告诉他“林”和“森”是树木放在一起,“旦”是太阳(日)跃过了地平线,“安”是女子在家中最安全……这样,每天教10个字,孩子像听故事一样学习,觉得很有意思。结果用了一年,孩子就学会了3000个常用字,完成小学6年的识字量。

  周峰很爱玩,父母又鼓励他在玩中多观察多思考,于是周峰用酒精醉蚂蚁,在泥墙上掏蜜蜂,拆卸收音机,在大橱里观察“小孔成像”。由于不断地探索和思考,他的数理化各门功课都十分出色,父母为了满足他的求知欲望,为他买了100多本科普读物。

  无独有偶,北京有一对未满14岁的孪生兄弟金石和金天,1995年,他们同时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成为当年录取生中年龄最小的大学生,后来硕博连读。父母从小教他们数字游戏,使他们在3岁时就掌握了百万以下的数字进位和大小的比较,接着用扑克教他们数字运算。

  父母还满足孩子的要求,让他俩发展各种兴趣爱好,6岁学中国象棋,8岁学国际象棋,9岁学围棋,小学三年级时,兄弟俩双获北京市三年级少年棋星证书。同时,兄弟两人学弹电子琴,学游泳、跳水……有很多种兴趣爱好。

  可见,孩子的玩和学并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它们完全可以相互结合,相互补充,这就是“玩中学习”的方法,也就是让孩子在参加各种兴趣活动和游戏中,一边玩一边学习,寓教于玩中,寓教于乐中,学和玩结合。

  实际上,父母完全可以用这种“玩中学习”的方法辅导孩子,特别适用于小学和学龄前的孩子。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直觉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情绪支配他的行为,而游戏活动具有直观形象性和趣味性,正好满足孩子的需要,所以,他们十分喜欢,更是乐于参与。

  为了掌握好让孩子在“玩中学习”的方法,父母应该把握以下四点:

  第一,给孩子启发和诱导。

  要让孩子玩,但也必须给予他必要的启发和引导。父母应该尽量直接参与孩子的活动,告诉他哪些活动有意义,在玩中应该学什么,注意什么,接受什么,让他逐步认识,他应有目的地玩,而不是盲目胡闹和调皮捣蛋。

  第二,分析和培养孩子的兴趣。

  孩子玩的兴趣大致有两种:一是对什么活动都感兴趣,二是对某种活动感兴趣。前者的兴趣还没有分化,缺乏选择性,容易随着活动的本身而改变,是一种低层次的兴趣;后者的兴趣有一定的选择性,指向比较明确。父母在分析孩子兴趣的种类后,有必要将兴趣引向分化与集中,以利于逐步发展他的个性与特长。

  第三,教孩子玩和学相结合。

  要不失时机地教育,使孩子的玩和学相结合。孩子玩到高兴时,也正是向他传授知识的最佳时机,因为这时孩子大脑反应最灵敏,注意力最集中,对知识最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时安排适当的学习内容,能很好地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能力。

  第四,正确对待孩子的小差错。

  在玩耍中,孩子难免要出差错,甚至会与小伙伴争吵,遇到这类情况,父母要耐心劝导,千万不要轻易训斥和打骂孩子,否则会让孩子在记忆中留下阴影,影响他人格的健全发展。

教子小贴士:

  玩不只是孩子的生活内容,也是他接触社会、学习知识的重要形式,所以“玩中学习”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在活动中,孩子处于主体地位,能充分投入其中,会充分调动他探索世界、认识未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的求知欲望,容易掌握玩中所接触的知识和事物。父母要想正确运用“玩中学习”的方法也有一定难度,如果掌握不当,过分地突出了玩,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

   

要做“学习型”父母

  今天,越来越多的父母抱怨孩子不听话,难管。其实,在当今时代,一味地当“警察式”父母根本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也无法培养出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孩子。而解决之道就是要做“学习型”父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很多父母认为,自己的文化水平低,想当学习型父母谈何容易。其实,“学习型”父母并不是要求父母拥有渊博的学识,或是成为家庭教育专家,也没有必要掌握非常系统完备的家庭教育知识,而是让自己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积极进取、奋发向上、有广泛而健康的兴趣,懂得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所以,做“学习型”父母并不难。

  事实证明,做“学习型”父母的意义不仅限于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且更有利于树立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理想,全面有效地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时代要求父母与时俱进,而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孩子读三年级了,对父母来说,就学习问题与孩子对话越来越困难了。尤其是孩子的英语水平,真是一天一个样。因为父母在英语学习上不能与孩子交流,孩子的眼里也时常流露出不太信服的神情来。他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商量该怎么办。

  商量的结果认为:父母一定要做好孩子学习的榜样,孩子能从零学会英语,我们为什么不行呢!但是为了让他吃一惊,我们两个不但从第二天开始从零起点学英语,而且相互保密,不让孩子发现,与孩子来一次学习较量。

  第二天,他们买了英语启蒙学习教材和光盘,趁着孩子不在家时、睡觉时,趁自己上班空闲时……就操练上了英语。因为平时没有读书的习惯,再加上上班和料理家务,一到晚上就疲倦了,一拿起英语书眼皮就打架。就这样学了有一个月,他们感觉进步不大。后来,他们不断交流,互问互答,磕磕绊绊过了三个月,竟然也记了几百个单词,能读懂初级教材了。

  在这期间,孩子虽然也在英语学习上遇到一些问题,但他想父母也不懂英语,所以他几乎不与父母谈英语学习。孩子的英语在学校属上游水平。

  孩子读四年级了,一天,他发现父母在偷偷学英语,感到非常吃惊。在一次家庭交流中,孩子对父母说:“你们不必因为想帮助我而去学英语,看,没有你们的帮助,我的英语学习成绩不也很好吗!”但父母说:“我们是想亲身体验学习英语的滋味,我们还没有老,不能落后,否则,就会被别人看不起,也许连你都看不上我们了呢!”

  当老师向孩子了解情况时,老师问:“为什么你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参加课外学习班,而英语成绩照样很好呢?”

  孩子说:“当看到父母不能帮我解答学习遇到的问题时,我就想,我一定要靠自己学好这门课,不能让父母担心。所以我平时听课就特别用心,做练习也特别认真,坚持每天把学习内容都弄懂再休息,所以学得很扎实。”

  这对父母不但意识到家长学习对孩子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他们用学习行为告诉孩子,自己也是不落后于现代社会的人。而且,他们也没有拿架子,这样孩子就不会感觉父母是为他做样子。

  这个例子很有启发性,它不但从心理学、教育学角度证明了人的自主学习对学习效果所起的作用,而且还告诉那些只关心孩子成绩、不关心自己进步的父母: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直接的参照物,父母既要考虑孩子的成长与发展,还要发展自身。

  现代心理学表明,影响孩子发展的因素众多,但家庭文化环境因素是重中之重。如果父母学习兴趣浓厚,常常手不释卷,刻苦学习,家里一定会充满浓厚的学习氛围。孩子也会在父母的影响下,自觉主动地学习。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做“学习型”父母,要求父母改变过去粗放式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式,把家庭教育当成一门科学来看待,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要让自己成长为真正的现代父母。

  第一,为自己营造一种学习心境。

  苏联教育学家克鲁普斯卡娅指出:“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要时时想到学习,勤奋学习,也要不时给自己以肯定,从而增强自信,持之以恒。父母也要学会向他人学习,要始终保持一种开放接受的谦虚心态,善于求教于人。另外,也需要从生活中的点滴常识中不断总结提高自己。

  第二,提高自己家庭教育素养。

  多读一些家庭教育名著,要注意把握其中的教育方法,鉴赏比照自己的家庭教育,并适时修正自己的家庭教育方法。另外,也要多读一些专业、理论家庭教育期刊,这样可以让自己置身于家庭教育的前沿,有机会接触和使用家庭教育新理念、新方法、新艺术,从而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家庭教育收益。

  第三,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

  尽量掌握孩子正在学习的基础知识。可以把孩子正在学习的课本都过一遍,对孩子的课程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一旦孩子在问起自己问题时才能有备无患。一定要注意关注自然科学、历史和政治方面的基本常识,注意对音乐、体育、美术以及影视常识的涉猎。

  第四,与孩子一起成长。

  注意要把对孩子的教育和对自己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使教育孩子的过程同时成为父母自身提高的过程。家庭教育不是单向地教育孩子,而是父母和孩子相互教育,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一起成长。父母不只是一个教育者,更是一个学习者,要懂得放下教育者的架子,把教育融化在生活中。

  没有父母的成长,就不会有孩子的成长。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往往会有一些成功的影响方式,比如亲子共读、亲子通信、讲述成长故事等。父母的成长和孩子的成长一样,没有止境。父母的不断学习与进步,对孩子的影响是无形而深刻的。所以,父母应该随时反思自我,超越自我,与孩子共同成长。

   

教子小贴士:

  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父母要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温暖的家庭氛围,让孩子的心理得以健康成长;全家学习的氛围,让孩子体会学习的乐趣;必要的课外书籍,让孩子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父母应该审视自己,努力为孩子树立好榜样。身教胜于言教,要使孩子热爱学习,父母自己必须爱读书,如果父母整天打麻将、看电视、跳舞、应酬,要想让孩子“出淤泥而不染”是不可能的。

附:父母不该说的类似的话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珍惜时间,好好学习,都不希望让孩子玩。可是,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孩子不玩的话,那他也就不是孩子了,至少不是一个正常的孩子。所以,父母应该允许孩子玩,要知道,孩子会在玩中增长智慧,会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对其自身发展有很大益处的知识。

  不要对孩子说:“除了会玩,你还会什么?”也不要说类似以下的话:

  

  “就知道玩,你欠揍呀!”

  “你这个‘人来疯’!”

  “老是玩布娃娃有什么意思?”

  “爱玩的孩子没有出息!”

  “你就知道玩,学习老没有长进!”

  “你还能做啥,就会玩!”

  “再玩,我就打断你的腿!”

  “谁稀罕你卖报挣的那几个小钱!”

  “玩,玩,能玩出好成绩吗?”

  ……

点击进入整本阅读《父母不该说的10句话》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