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凡李斌小说《父母不该说的10句话》全文免费阅读

点击阅读全文

“别听你爸的!”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家庭常会出现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不一致的情况,每当这时,父母一方就会脱口而出:“别听爸的!”“你妈说的不对!”父母双方意见不统一,导致孩子无所适从,不能明辨是非,还会感觉父母不和。长期下去,就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为人父母者应该避免对孩子说类似的话。

在孩子面前不互相“拆台”

  在很多家庭,夫妻因为经历、价值观、认知水平等方面不同,对孩子成长规律的理解也就各不相同,从而会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产生分歧,致使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不一致。一个严一个宽,这往往是导致家庭教育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一项针对10所幼儿园的不同年龄的350名幼儿的调查,内容是:“你比较喜欢爸爸还是妈妈?为什么?”

  孩子们这样回答:“妈妈好,妈妈不打我,爸爸常打我的屁股,而且还打得很痛。”“妈妈说买支枪给我玩,爸爸说不给,我讨厌他!”“我喜欢妈妈,因为她很听我的话,我叫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我不喜欢爸爸,因为我叫他买变形金刚给我,他不买。”“妈妈好。爸爸打我时,妈妈帮我对付爸爸。”……

  很多家庭都存在这种矛盾的教育结果。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要求不一致,往往会使对孩子的教育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在教育孩子时,父母应该保持教育的一致性,不要相互“拆台”。如果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双方有分歧,一个打孩子一个宠孩子,一个严厉批评孩子一个温柔袒护孩子,或是双方相互指责……这样,会让孩子是非不清、无所适从。长此以往,对孩子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据报载,近千名小学和初一新生的家长带着孩子来到川师大附属实验学校,向著名心理教育专家、川师大心理学教授游永恒和张皓讨教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家长。两名教授为家长和学生作了两场专题报告,让家长们受益匪浅。

  张皓教授在为家长们“量身订做”孩子成才方案时指出:家长们有四句话不能说。这四句话是:否定孩子智力的话不能说,否定孩子容貌的话不能说,打击孩子的话不能说,父母间相互“拆台”的话不能说。

  游永恒教授则提出了“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成人感”的观点。他认为,孩子的成人感是一柄双刃剑,它可以增强孩子的社会责任感,也可能导致孩子不服家长的教育。家长们尤其要认真对待孩子在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尊重他们的感受。

  在张教授的报告中,提到了“父母间相互‘拆台’的话不能说”,也就是说,在教育孩子上,父母要在态度方面保持一致。但在生活中,很多父母却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甚至不惜互相‘拆台’,这是非常不好的。

  父母千万不要低估了孩子的智力和感觉。其实,大多数稍懂事的孩子很容易就能够区分出父母对待他的不同态度,他会利用父母的“不一致”来达到目的。比如,孩子常常会“撒娇耍赖”、“软磨硬泡”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在这样的孩子面前,父母的任何教育方法都会显得软弱无力,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变得非常任性。

  与其相反,如果父母教育孩子的态度一致,并配合得很默契,孩子就会认为父母是正确的,不听话不行。这样,对孩子的教育目的也就很容易实现了。否则,可能就会让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是付诸东流。那么,具体会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导致孩子形成双重人格。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分歧,一方说要往东,另一方偏说往西,孩子往往会不知道该听谁的。但是,很多孩子也会选择,他会寻找有利于自己的一方,谁护着自己,他就倾向于谁。比如孩子想吃零食,妈妈不同意,而爸爸却说:“没事儿,吃吧!”孩子得到了一方的支持,于是他的要求更强烈。所以一个严厉教育孩子,一个迁就孩子,这对孩子很不好,甚至会造成孩子的双重人格,在爸爸面前一个样,在妈妈面前是另外一个样。

  其次,使父母的威信降低。

  孩子总是认为,父母的话是正确的。所以,当父母意见不一致,甚至是争执、彼此否定对方时,孩子就会对父母产生失望情绪。父母的威信就会降低,就会破坏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对教育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削弱孩子自控能力发展。

  自控能力是从小逐渐形成并发展的,需要父母的帮助。当孩子出现某种行为后,如果父母一致肯定或否定,他就会知道这种行为是否正确,并学会在新环境中作出调整,从而发展自控力。但是,如果父母的意见不一致呢?孩子再遇到同样情况时,就不知道究竟该怎样做了,更不会有意识地去改正某种不当行为了。

  第四,容易造成孩子不明是非。

  孩子很小的时候,他是从父母那里获得是非判断标准的。当父母有分歧时,他一般会认为胜利一方的观点是正确的,但实际情况并非都是如此。长期下去,孩子的是非观就会变得模糊,甚至会是非颠倒。

  第五,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父母观点不一致时,双方容易争执,甚至是争吵,从而致使家庭气氛紧张。这时,孩子知道父母是因为他而争吵,孩子就会感到惶恐。在以后,为了不让父母争吵,他会谨小慎微,不敢表现出孩子的天性。在这种自我压力下,孩子的心理健康就会有问题,影响成长。

  3岁的于皓在家里吃饭时,不仅需要大人喂,还要一边吃一边看电视。对此,妈妈坚决不同意,她要求孩子坐着自己吃。于是,孩子就哭闹,爸爸很烦,嫌吵,就对着妈妈大喊:“他想怎样就怎样,只要能把饭吃掉不就行了吗?”

  可是,妈妈的声音更高了:“那怎么行呢?吃饭一定要有个规矩。”于是,爸爸妈妈你一言我一语地就争吵了起来,于皓在那里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父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不一致,往往会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那么,面对这种情况,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第一,孩子在场时,尽量避免正面冲突。

  尽管一方教育孩子有不当之处,另一方也不要轻易指责,指责不能解决问题。特别是当孩子在场时,夫妻双方都应该维护对方的尊严和权威,指责除了会引发“战争”外,不会获得其他收获。所以,当孩子在场时,双方一定要少一分正面冲突,这样就会对孩子少一分负面影响。

  第二,事后寻找适当机会,以建议的方式表达意见。

  避免正面冲突,不是放弃,而是要积极寻找适当时机沟通。比如,妻子强迫孩子做数学,虽然你不赞成,但也不必当着孩子的面指出。可以在妻子心情愉悦时,用商量、探讨的口气与她沟通。通过认真引导、反复磨合,使两人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一致。

  第三,用生动的事实启发对方,提高认识。

  要想增加说服力,应该讲一些生动的事例,这往往比抽象道理更有效。所以,平时应该多搜集一些教育孩子的成功实例,在熟悉的范围内多留意他人在这一方面的好的做法与经验。当你积攒了足够多的生动实例时,不仅会让自己受益,也会有效影响对方。

  第四,以积极的态度和成功的教育实践,争取让对方认可。

  成功的教育需要正确的教育理念,也需要随时随地将这种理念落实在具体言行中。如果你确信自己的教育理念正确,那么,请你积极行动起来,告诉另一半该怎样去做,这样就能够实现教育的一致而不会再相互“拆台”。

教子小贴士:

  父母教育孩子时要保持一致性,如果相互“拆台”,很容易导致孩子形成双重性格,让他学会钻空子,见风使舵……不利于他人格的健康发展。所以说,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分歧,也应该背着孩子相互协商,不要当着孩子相互挤兑,要懂得互相为对方树立威信。

父母要表现得恩爱一些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是父母的精神支柱。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牵动着父母的心。父母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将毕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渴望他听话,长大后有出息。

  但现今,每当谈起孩子,面带笑容的父母们如同六月的天,说变就变,笑容不见了,表露出来的是满脸的惆怅,有的父母甚至以泪洗面。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孩子,10岁那年,父亲与母亲离婚了,从此父子俩相依为命。父亲是一位没文化的农民,每天早出晚归去干活,就连阴雨天也舍不得休息,省吃俭用,挣钱供孩子上学。曾有人劝他,趁年轻再找一个伴,但为了孩子,他放弃了一次次机会。他又当爹又当妈,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孩子身上,希望孩子以后有出息。

  因为孩子失去了母爱,父亲就格外顺着他,让孩子穿得好,用得好,吃得好,对孩子百依百顺。也许是母亲的离去,让他幼小的心灵受到撞击,小小年纪竟然怨恨起了父亲,嫌父亲不好好对待母亲,让自己成了没妈的孩子。在他眼里,父亲对他的呵护与体贴,竟然是在为母亲的离去向他表示忏悔、赎罪。他对父亲的种种行为并不领情,不愿意回家,也不愿意与父亲见面,在社会上结交了一群狐朋狗友,旷课、迟到、早退常事。

  中学毕业后,他竟然不辞而别,离家出走了。当天晚上,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家中,看儿子还没有回来,就急忙炒菜做饭,等儿子归来……他实在太累了,背靠椅子睡着了。他醒来时,已经是晚上11点多,看到儿子还没回来,他顾不上吃饭,赶忙骑上自行车,冲出大门,消失在夜色中……凌晨3点多,他才踉跄着回到家中,一屁股坐在椅子上,两眼发呆,直盯着大门口,汗水、泪水都淌了下来……

  天刚亮,他又骑上自行车,再次走出家门,去寻找、打听,又气又恨、又挂念。直到中午,衣服被汗水浸透的他回到家中,还是没有找到。没有办法,他只好告知亲戚朋友帮他打听。终于,在傍晚时,有了孩子的下落。但孩子说什么也不肯回家,不愿见父亲,并把对父亲的各种不满都倾诉了出来。

  当寻找的人把儿子的话传给这位父亲时,一天一夜没吃饭的他一下晕了过去……在众人的帮助下,他慢慢醒过来。他伤透了心,辛辛苦苦这些年盼来的结果却是这样。从昏迷中醒来的他,强撑着身体去找孩子,让孩子回家,但因为忧伤疲劳过度,身体很虚弱,他没有力气站起来。

  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位亲戚再也按捺不住,骑车直奔孩子的栖身之处。通过心与心的沟通,孩子流下了悔恨的泪水。回到家中的孩子,双膝跪在父亲床前,大声痛哭,让父亲原谅他的无知。父子二人抱头大哭起来……

  这是孩子吗?分明是仇家!父母那颗善良的心,孩子什么时候才能体会到?今天的孩子,每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但却认为这理所应当,他们对父母的付出一无所知,没有感恩心。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主要原因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理智,没有从根本上对孩子进行德行教育,对孩子一味娇生惯养,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孩子的百般依从,无论孩子对还是错,一味地应声附和,从而助长了孩子的坏习气。

  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如今的悲剧,是父母亲手造成的。孩子就是一棵树苗,父母惯他什么样,他就长什么样。事实上,无论社会怎样进步,父母都不要忘记有理智地教育孩子;无论工作多忙,也不要忽视对孩子人格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孩子有一个好心地,才会有一个好未来。

  在家庭中,孩子所受到教育应该说都是来自一个合力,也就是父母长辈多方合作的整体效应,全家取长补短形成的最佳合力。父母双方教育孩子的态度要一致,需要严时就得严,需要宽时真正宽。每位父母都应该是有严有慈,集严慈于一身。其实,这就是说,教育孩子要理智,而不要感情用事。

  当然,在孩子面前,父母也应该表现得恩爱一些,当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孩子就会感觉到父母的合力。正如一位家长所说:“为了让孩子感受来自家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有时有必要在孩子面前展现出父母恩爱、甜蜜、幸福的一面,在孩子面前只要不是太过分的亲密动作就行,让孩子觉得父母恩爱,这个家就是幸福的。”这样,就不会出现父母在孩子面前吵架,互相数落对方不是的尴尬场景。

  遗憾的是,生活中总有一些父母,经常会对身边的另一半说不太友好的话,而此时孩子也在旁边,就看在眼里,当然也会放在心里。更有的父母,为了一点鸡毛蒜皮小事,当着孩子的面就大吵甚至大打出手。要知道,他们在平时为了教育孩子,花再多的钱也一点都不在乎,而此时此刻,竟然一点也不在乎孩子的感受。

  为了孩子,为了家庭,为了另一半,夫妻一定要恩爱。其实,这也是在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

  安徒生有一个《老头子总是不会错》的童话故事:

  乡村有一对清贫的老夫妇,有一天他们想把家中唯一值点钱的一匹马拉到市场上去换点更有用的东西。

  老头子牵着马去赶集了,他先与人换得一头母牛,又用母牛去换了一只羊,再用羊换来一只肥鹅,又用鹅换了一只母鸡,最后用母鸡换了一口袋烂苹果。在每次交换中,他都想给老伴一个惊喜。

  当他扛着大袋子来到一家小酒店歇息时,遇上两个英国人。闲聊中,他谈了自己赶集的经过,两个英国人听后哈哈大笑,说他回去准得挨老婆子一顿揍。老头子坚称绝对不会,英国人就用一袋金币打赌,三个人于是一起来到老头子家中。

  老太婆见老头子回来了,非常高兴,她兴奋地听着老头子讲赶集的经过。每听老头子讲到用一种东西换了另一种东西时,她都充满了对老头子的钦佩。她嘴里不时地说着:

  “哦,我们有牛奶了!”

  “羊奶也同样好喝!”

  “哦,鹅毛多漂亮!”

  “哦,我们有鸡蛋吃了!”

  最后,她听到老头子背回一袋已经开始腐烂的苹果时,她同样不愠不恼,大声说:“我们今晚就可以吃到苹果馅饼了!”

  结果,英国人输掉了一袋金币。

  从这则童话中,可以看出这对老夫妻之间是多么和谐,多么恩爱,他们相互尊重对方,肯定对方,认可对方。如果今天的父母也能这样和谐、恩爱,那么,教育孩子就不成什么问题了。

  家庭的氛围对于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孩子将来在感情生活上的幸福或者不幸,都会受父母的影响。在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更懂得体贴和珍惜。是呀!为了孩子的成长,父母就应该在孩子面前表现恩爱的一面,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馨,而不是让孩子看到的尽是父母吵架、打架的场面。否则,孩子长大后就对生活没有信心,会患婚姻恐惧症。所以父母不恩爱,孩子最受伤害。

  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为了孩子的成长,父母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让孩子看到父母恩爱的一面。父母恩爱,孩子才会幸福。

  前些年,在中国风靡一部电视剧——《成长的烦恼》。剧里的爸爸杰森和妈妈麦琪,虽然已经生了4个孩子,但他们仍然是那么的相爱,那么的彼此珍惜。

  在孩子们面前,他们没有那么拘谨,想拥抱了,当着孩子们的面就是一个大大的拥抱;想亲一下,就大大方方地亲吻对方。

  实际上,父母应该在孩子面前表现出“适当的亲热”举动,就像《成长的烦恼》里的杰森和麦琪那样,这样,孩子就会知道父母很恩爱!也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教育,感受到父母间美好的情感。当然,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过了这个度,容易误导孩子。这里说的亲密行为,只是指简单的拥抱和蜻蜓点水式的亲吻,切不可有过分亲密行为。

  有人曾经问:“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什么?是房子还是汽车?”实际上,夫妻恩爱,就是天下父母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它比房子和汽车更有价值。为人父母者只有学会做丈夫、妻子和父母,才能恩爱,才能给孩子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

?教子小贴士:

  常言道:“养儿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生而不养为弃婴,养而不教为野人。”养孩子是为他身体的需要,教孩子是为他人格的培养。为人父母者一定不要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如果只供给孩子身体的需要,而对孩子少了人格的培养,父母的一片好心就不会有积极的效果。正所谓“功效不正,结果反”。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太鲁莽,太过火,不理智,彼此之间不恩爱,从而害了孩子。所以,这样的父母算不上是好父母。

不要问“爸爸好还是妈妈好?”

  自从一首名为《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广为传唱以后,很多爸爸也不甘落后,自编自导,教孩子唱起了“世上只有爸爸好”。而且,父母也会经常在有意或无意时问孩子:“是爸爸好,还是妈妈好?”那么,孩子这时可能就感觉比较迷惑了:究竟是爸爸好还是妈妈好呢?实际上,即使是父母自己也很难说得清楚。所以,父母不应该用这样的问题去难为天真无邪的孩子。

  有的父母向孩子提出类似的问题,或许只是想和孩子开开玩笑,或者是想活跃一下家庭的气氛。殊不知,孩子对这一切并不甚明了,有时候仅凭着自己的直观感觉就回答,而往往这一回答就又会招致爸爸或妈妈的调侃。孩子夹在中间实在是很受委屈,觉得父母反复无常,从而让他产生无所适从的一种孤立感。

  阳阳一直梦想有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终于,在她14岁生日那天,妈妈帮她实现了这个愿望。阳阳简直欣喜若狂,抱着妈妈亲了又亲。

  “妈妈,谢谢您!您真是天底下最好的妈妈啊!”阳阳对妈妈满是感激。

  妈妈笑眯眯地对阳阳说:“呵呵,现在知道妈妈好了吧!以前你可是和你爸爸最亲的哟!”

  阳阳傻傻地笑了:“妈妈,没有呀……”

  原来,阳阳的妈妈是个十分严厉的人,对阳阳要求也特别的严格。她希望把阳阳早日培养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所以,在阳阳很小的时候,妈妈就要求她单独一个人睡觉,刚上小学的那阵子,妈妈也要求阳阳自己上学、放学后自己回家。

  看着别的孩子父母都来接送,阳阳的心里面有说不出的难过。不过,阳阳的爸爸倒是经常会来学校接她,平时,阳阳也很喜欢躲在爸爸的怀抱里撒娇。不过,在妈妈的面前,阳阳却很少这样,虽然她心里明白,妈妈也是一样爱她的。

  妈妈看到阳阳陷入了沉思,就笑着说:“阳阳,你老实告诉妈妈:你是爱爸爸呢?还是爱妈妈呢?”

  阳阳面对妈妈的问题,竟然一时回答不上来了,她一脸的尴尬……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父母都非常喜欢问孩子“是爸爸好,还是妈妈好?”“你爱爸爸,还是爱妈妈?”父母说这些话多半是和孩子开玩笑,但这种玩笑是不能随便乱开的。

  有时候,除了孩子的父母亲,孩子的叔叔、阿姨之类的亲戚也爱和孩子开这种玩笑。比如,在给孩子一个好玩的玩具或礼物之后,这些亲戚就开始用类似的话逗孩子:“是我好呢,还是你妈妈好?”孩子不懂撒谎,就如实回答说“妈妈好”,结果就会招来亲戚的一顿“奚落”:“我都给你买好玩儿的了,还说你妈妈好?”

  孩子一想:也是啊!她给我买好玩的了,这是事实;妈妈好,这也是事实。该怎么回答呢?结果,孩子就感觉有点懵了。不过,如果孩子遇到类似的问题多了,他就会“学乖了”,就会回答了:谁问就说谁好!渐渐地,孩子就学会说奉承话了,见人就说人话,见鬼就说鬼话,总之,没有一句真话了。

  其实,孩子本来很单纯、很善良,但是天真的孩子却被父母或其他长辈的一些无心的引导而变得世故、狡诈,这又何尝不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呢?孩子那种“小大人”似的腔调,看似“成熟”的语气,对孩子而言合适吗?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吗?为人父母长辈的,真的应该好好思考一下了!不要让自己的无知玷污了孩子的那份纯真。

  孩子良好的品格需要父母平时潜移默化地塑造才能形成。实际上,每一位父母都是一名十分出色的雕刻家,父母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件事,就像雕刻家手中的刻刀,会在孩子的身上留下很深的印记。

  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时时处处给孩子以正面的引导,这样,孩子就会被雕刻成一件艺术品;如果父母不注意用正面的言行举止形象去引导孩子,孩子就有可能成为一件瑕疵品。可见,父母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教,把孩子引向正确的人生方向。

  晓灵5岁的时候,父母离异了,她和母亲一起生活,每月只有一天能见到爸爸。一是因为爸爸的工作很忙,二是因为妈妈似乎不大乐意让她去见爸爸。

  有一次,女儿好不容易见了爸爸一次,爸爸给她买了好多好吃的和好玩的东西,晓灵特别高兴。可是,这下妈妈却不高兴了,她晚上问女儿:“灵灵,是爸爸好,还是妈妈好呀?”

  晓灵感到有点为难了,支支吾吾地说不上来。最后,在妈妈的眼神的逼视下,她只好小声地说:“是妈妈好!”妈妈这才满意地笑了。

  对于孩子来说,让孩子回答“是爸爸好,还是妈妈好”这类的问题,孩子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爸爸和妈妈都是他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员,没有孰轻孰重的问题。

  如果父母老是这样问孩子,孩子就会形成一方比另一方更重要的观念,还会学会察言观色:谁暂时对我有利,我就说谁好。孩子是父母双方创造的,所以应该共同承担对孩子的抚育,一方不能因为离异就诋毁对方,在孩子面前损害对方的形象,也不要为了让孩子对自己更加的亲近就讨好孩子,引导他疏远另一方。

  父母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孩子连自己的至亲都不爱、不尊重,他还能在学习和生活中以及未来的工作中尊重他人、爱他人吗?显然不能。

  让孩子爱父母,这并不是为了取悦于父母,这种态度最终将反映孩子对他人的态度。孩子对父母的态度将直接影响他今后对同学、同事以及其他所有人的态度。如果孩子不能爱父母,就自然会形成轻视父母的性格。如果父母一方在孩子心中是不值得尊敬的,那么他当然也就不会接受他的教育观点。而且,孩子也很可能变得心灵残缺。

  所以,孩子的妈妈应该经常教育孩子爱爸爸,爸爸也应该常常教育孩子爱妈妈。爱是一个循环,“人”字是相辅相成的,爱越充实越真诚,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好。

  还有,一些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如果发生了矛盾时,就总爱这样问自己的孩子:“宝宝,你看,是爸爸的看法对,还是妈妈的看法对?”或者问:“你看爸爸与妈妈,哪个好?”

  每个孩子都非常尊敬和爱戴自己的父母,父母间融洽和美好的气氛也是滋润他幼小心灵健康成长的甘露。如果父母经常把矛盾暴露在孩子面前,对他的成长十分有害。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要维持好家庭的稳定。万一发生家庭矛盾时,也切不可让孩子来选择是爸爸对还是妈妈对。

教子小贴士:

  作为父母,应该避免诸如“喜欢爸爸还是喜欢妈妈”、“爸爸好还是妈妈好”、“爱爸爸还是爱妈妈”等类似一切可能误导孩子的问题和话语,避免孩子的品行受到不良的影响。父母应该知道,孩子虽然小,但他也有自己判断亲疏远近的标准,父母在口头上强迫孩子爱哪个是不能代表孩子的真心的。

  当然,如果孩子认为父母并不是一样爱他时,对父母一方有偏见时,父母中的另外一方都要及时加以纠正。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爱你的方式不同,但爱你的心却是一样的。要让孩子弄清楚这一点,这对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非常有帮助,也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教育孩子不要牵扯大人

  在家庭中,当孩子某一方面的行为表现得不好时,很多妈妈经常这样对孩子说:“你真是蠢头蠢脑,以后只能跟你爸一样,成不了什么大气候!”“跟你爸一样没出息,你就当一辈子工人吧!”“唉,你怎么这么懒呀!简直跟你爸一个德性!”……

  家长以为这样的话能够教育孩子,激励孩子,让孩子改正他的行为。殊不知,这些话不仅在当时会让孩子感到非常不快,而且在他的潜意识里也会留下很深的不好的痕迹。很显然,父母此时在选择沟通语言上出了问题。

  实际上,当孩子的行为一时出现某些偏差时,需要的是父母及时的提醒和理性的帮助。父母应该选择一种中性的、不带评价性的语言来与孩子沟通。更重要的是,在教育孩子时,一定不要牵扯到大人。也许你认为这样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事实并非如此。孩子不仅不会在骂声中认识到他的缺点,不会改正他的不良行为,反而会表现得更加糟糕。

  批评孩子时,如果牵扯到大人,就会像种子一样洒落在孩子心里,这样的情形越多,埋藏得越深,就会逐渐成为孩子自我评价的标准,同时也会让孩子对被牵扯的大人产生怨恨情绪,从而不再尊重他。父母应该知道,孩子的行为并不会因为你的类似方式的指责而有所改善。

  星期日下午,爸爸妈妈去朋友家做客,让10岁的王强一个人待在家里,这可乐坏了他,他想:我终于可以“为所欲为”了。爸爸妈妈一出门,王强就高呼三声“万岁”,然后他直奔冰箱,把里面所有的零食都拿了出来,翘着二郎腿坐在沙发上,一边看电视,一边猛吃起来。

  王强很胖,所以,平时妈妈都是非常严格地控制他的饮食,自然更是不让他多吃零食。现在可有了机会,他终于可以“翻身当主人”了,王强一副乐不可支的样子。

  不过,“幸福”的时光总是很短暂,爸爸妈妈提前回来了。妈妈发现王强居然像饿狼一样“消灭”了冰箱里面的东西,就很生气:“你怎么这样吃东西,有你这样暴饮暴食的吗?”

  王强回应说:“妈妈,我,我没吃太多呀!”

  他不说还好,这一说,妈妈就更生气了,指着一桌子的空袋子说:“你还嘴硬,怎么和你爸一个德性,就是死不承认呢!”

  王强心里觉得很憋气,不就是吃点东西吗?有什么大不了的?于是,他就回喊道:“小气,零食都不让吃!哼!”说完,他就跑回了自己的房间,还狠狠地关上了房门……

  故事里面的孩子的确做得不对,不过,妈妈的处理方式也不对。如果妈妈能够换一种说法和口吻与孩子说话,效果也许会截然相反。比如,妈妈这样说:“你是在帮妈妈‘清理’冰箱吗?谢谢你了,不过,这些零食要是能分几次‘清理’的话,妈妈会更高兴的。”相信,这样亲切幽默的话语会让孩子很容易接受,而且他也能立刻体会到妈妈话里的意思,知道自己是不对的了。

  实际上,说话生硬并不是妈妈犯的最大的错误,她的最大错误在于,无缘无故牵扯到了孩子的爸爸,把孩子和他的爸爸联系起来。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胡乱联系的现象非常多见。

  有时候,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或者是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够强,妈妈就会随口说:“这可能随你爸,遗传基因不好!”这样没有根据地乱联系.不但会给孩子增加心理负担,加重他的自卑心理,而且还会破坏父亲在孩子心中的威信,破坏家庭的和睦气氛,很容易使孩子认为妈妈不爱爸爸,从而产生心理障碍。

  即使孩子在品行、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真的因为遗传的原因而比同龄的孩子差,父母也不应该当着孩子的面讲出来。因为,如果孩子认为自己的能力差是因为遗传造成的,就会放弃努力,不再上进,因为他知道遗传基因是不能被改变的。实际上,因为遗传导致孩子能力差的情形少之又少,为人父母者说类似的话时一定要慎重。

  总之,父母的价值观与人生态度对孩子有深刻的影响,除了父母自身的行动之外,还体现在父母的语言中。在批评孩子时,父母一定要考虑到自己的语言会传递给孩子什么样的观念,会对孩子的塑造起到怎样的作用。这样,父母就会更谨慎,就不会把大人牵扯进来了。

教子小贴士:

  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最好不要用过于严厉的话,适当地转换一下语气,改变一些不合理的说法,这样孩子会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另外,要多提一下孩子好的表现,对他适当地赞美。即使提到他的缺点,也应该用不带评价态度的中性语言,顺便表达出对孩子克服缺点的信心和期待。

  当孩子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够好或有所欠缺时,千万不要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这是因为你爸(妈)的关系!”这会成为孩子以后不努力的借口,同时也降低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类似这样的说法非常不明智,不但会害了孩子,也会伤害被牵扯的大人的感情。

附:父母不该说的类似的话

  作为父母,应该相互维护,而不应该相互“拆台”,尤其是在孩子面前,更应该在孩子的心中留有良好的形象。所以,无论如何,父母都不能互相责备,否则,家庭永远没有安宁的气氛。要想夫妻和睦,请记住一条秘诀:“各相责,天翻地覆;各自责,天清地宁!”

  别说“别听爸(妈)的”,也别说类似下面的话:

  

  “你不能像你爸一样没出息!”

  “千万可别学你爸!”

  “你爸就是个窝囊废!”

  “嫁给你爸真是倒了霉!”

  “你妈啥都不会干,就会唠叨!”

  “你是跟妈一条心,还是跟你爸一条心?”

  “你爸要是打我,你可不能不管!”

  “不是你,我早跟你爸离婚了!”

  “你爸没一点优点!”

  ……

点击进入整本阅读《父母不该说的10句话》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