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改变孩子一生的60种激励法(丘吉尔安徒生)最新章节在线免费阅读

点击阅读全文

激励孩子就要走进他的心里


  每个人都渴望被了解,渴望被理解,孩子也不例外。激励孩子,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说教上,不能只是靠父母的威严去强迫孩子。父母应该走进孩子的内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多一些沟通交流,多一些鼓励支持,多一些共享快乐的时光,时刻保持一颗与孩子紧密联系的心,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共同学习中指导孩子进步与成长……

7.倾听孩子的诉说

  

  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曾经这样说过:“给孩子诉说的机会,认真倾听孩子的话语。这样父母能更多地了解孩子,并对孩子不正确的思想与做法进行及时纠正与引导,使孩子一直走在健康快乐的身心成长之路上。”是的,为人父母者,应该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诉说,这样才能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以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孩子,从而更好地激励孩子。

【经典事例】

  佳佳是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一天中午,她放学回家,迫不及待地去找妈妈,高兴地对妈妈说:“妈妈,我有个好消息要跟您说,我……”这时妈妈正在厨房做饭,她打断了佳佳的话,说道:“你没看见我正在做饭吗?作业完成了吗?有什么事做完作业再说吧。”

  本来非常高兴地佳佳,听了妈妈的话,一声不吭、垂头丧气地回到房间里写作业去了。

  吃完午饭,佳佳没去上学,又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妈妈感到很奇怪,就去问她怎么不去上学?佳佳一下子就哭了起来,还从书包里拿出了2张票,对妈妈说道:“这是老师发给每位同学的,让父母带着孩子下午2点钟去看演出。”

  妈妈接着说道:“那我们赶紧去吧。”佳佳气愤地说:“都已经迟到了,还去干嘛呢?”说完,佳佳哭得更厉害了,觉得一肚子的委屈不知跟谁去诉说。妈妈看着女儿说:“晚了就不去看了,你哭有什么用呢?都怪你为什么不早说呢?”佳佳哭得更委屈了,说道:“我上午一放学回来就要告诉你,可你却不听,这能怪我吗?”

【教育启示】

  孩子与成人一样,有什么高兴的事情,受了什么委屈,或者有了什么想法等,都会想找人倾诉,而父母应该是孩子的第一倾诉对象。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小,就算有自己的想法也不会正确,听了也没用,觉得听孩子诉说就是在浪费时间;有些父母自以为是,喜欢武断地下结论,从来不听孩子的解释,导致孩子不敢说出自己的见解。

  其实,父母无论有什么原因,都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满足孩子的倾诉欲望,用心去倾听孩子的诉说,这是与孩子交流的基础,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只有倾听孩子的诉说,父母才可以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认识水平,才可以对孩子不正确的认识和看法给予有的放矢地引导,使孩子快速走出误区,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倾听孩子的诉说,可以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避免或减少对孩子的无端指责和批评;倾听孩子的诉说,还可以减少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摩擦,使孩子对父母会更加信任和尊敬,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听从父母的安排,从而更容易激励孩子。

  每位父母都希望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将来有一个好的未来。倾听孩子的诉说,父母会得到孩子成长的信息,而孩子得到的是做人应有的自信和尊严。

  倾听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只有专心地倾听孩子讲话的人,才能平等地对待一切人。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去倾听孩子的诉说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做出认真倾听的表情和姿态

  父母在倾听孩子诉说的时候,一定要善于运用肢体语言和眼神来激励孩子,要做出认真倾听的表情和姿态,倾听时要集中注意力,随时注意他谈话的重点。

  首先,父母一定要与孩子保持平视,不可居高临下。反之,就会给孩子一种无形的压力,认为父母高高在上,不敢说出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

  其次,身体要稍稍向前倾,这是表现有兴趣的姿势。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在听孩子说话时,总是喜欢用抱着胳膊,或双手不停地地翻看着书,或连头也不抬地做手边的事情等。其实,父母一些随意的举动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障碍,一种暗示:表明父母对他们的谈话不感兴趣,或者根本不在意。时间一长,孩子诉说的欲望就会大大减少,往往在我们发觉自己和孩子之间缺乏交流时,为时已晚,孩子的心门早就已经向我们关闭了,再想重新开启却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

  最后,要用眼睛“听”。父母要睁大眼睛看着诉说的孩子,要很自然地用眼睛来表达你对他的诉说感到愉悦和有兴趣。

当孩子主动向父母倾诉的时候,父母要做出认真倾听的表情和姿态,这样,孩子就会因为父母专注的表情和姿态而变得兴奋,觉得自己是一个受到父母重视而有价值的人,就会越来越有自信,从而父母就可以不断激励孩子。

建议二、父母要给孩子倾诉的机会

  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最害怕在讲话中听到对方说“我早就知道了”。我们不能这样对待同龄人,更不能这样对待孩子,否则就会让孩子产生对他的不尊敬。

  我们关心孩子,并不是只关心他的吃穿住行,还要关心他感兴趣的事情,关心他的心灵成长。只有对孩子关心的话题产生了兴趣,你才具备了同孩子谈话的兴趣。在生活中往往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孩子还没说两句,父母就开始不耐烦了,“知道了,早知道了。别烦我!”“该干嘛干嘛去吧,谁有功夫听你神侃!”其实,这样做的后果无疑是给亲子间的沟通增加了一道屏障。

  安安的妈妈声带上长了个结节,医生强迫她噤声,至少10天不许说话。一天,安安放学回家,进门就嚷:“我恨老师,我再也不去学校了!”如果平时听到儿子这么说,妈妈一定会严厉的训斥他。但是这次,妈妈因不能说话,只能静静地看着安安。

  气愤的安安蜷缩在妈妈身边,把头枕在妈妈的膝盖上,哭着说:“妈妈,今天老师让我们写一篇作文,我拼错了一个字,老师指出了这个错字,引起同学们哄堂大笑,我难堪极了!”

  要是平时,妈妈肯定会大声地训斥儿子,因为这时妈妈不能说话,她只能搂着伤心的儿子。安安沉默了几分钟,从妈妈怀里站了起来,平静地说:“我要去公园找我同学了,他们还等着我呢。谢谢妈妈!”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只需要父母能静下心来倾听他们的诉说,给他们一个倾诉心声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向父母吐露内心的痛苦,而并不需要父母的教训和忠告。这样,孩子对父母的信任会越来越深,也会越来越喜欢向父母袒露内心世界,父母就会了解孩子对事物的看法和感受,便于激励孩子。倾听孩子的诉说,既不意味着父母认可他的情绪,也不意味着纵容他,只是在帮助他摆脱不良情绪,然后再去激励他。

建议三、不要随意草率地评论孩子

  当孩子出现不正常行为或犯错误时,父母要给孩子解释的机会,了解问题的真相,不要随意草率地评论孩子。这样既能找出好的解决办法,又能增进父母与孩子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玲玲是一个非常听话、懂事的孩子,平常上课从不迟到。可是最近,老师向妈妈反映,玲玲这段期间上课经常迟到。妈妈不明白为什么?她没有草率地评论,也没有批评玲玲,而是决定先找玲玲谈谈,问明原因后再说也不迟。

  这天放学后,妈妈温和地问玲玲:“你最近是不是上课总迟到?”玲玲非常惊讶地地看着妈妈问:“你怎么知道的?”妈妈说:“你的老师告诉我的,我认为你迟到肯定是有自己的原因,不会无缘无故的迟到,对吗?”

  玲玲低下头,说:“妈妈,街上有一个小乞丐,每天都是一个人坐在那里,我觉得他很孤独,上学经过那里时,就陪他说会儿话,所以上课才会迟到。”

  听了玲玲的话后,妈妈被她的爱心感动,她没有批评玲玲,而是给她买了个手表,告诉她可以早点出门跟那个孩子说话,但一定要把握时间,上课决不可以迟到。玲玲高兴地答应了,自从有了手表后,她上课再也没有迟到过。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的想法和提出的问题,有些是非常幼稚好笑的,这时父母决不能草率评论或取笑他们,而是应认真倾听孩子的诉说,与孩子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父母可以让孩子先讲出自己的看法,然后父母再加以评论和诱导,对事态的发展进行一些利害得失的分析,激励孩子去面对与战胜面临的困难。

  父母如果没弄明白事情的真伪,就随意草率地评论孩子,冤枉了孩子,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会有很大的伤害,孩子会觉得受了很大的委屈,加剧了内心的无助与绝望。即使事后父母再向孩子道歉,但对孩子的伤害已经造成了,再想恢复是很困难的。

  长此以往,以后孩子有什么想法就不会再和父母倾诉了,只能一个人默默地承受着,渐渐地,孩子的心理就会有问题,会产生自卑感,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建议四、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诉说

  当孩子倾诉时,父母应该当一名好听众,先让他尽情地宣泄一番,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话语,不要表露出不耐烦或敷衍的神情。孩子对此十分敏感,一旦发现你很勉强,他就会中止对你的倾诉,并对你失去信心。

  为了表示你对孩子谈话内容的关注,你可在孩子倾诉时使用一些比较肯定语气的词语,如“嗯”、“噢”、“后来呢”等,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有时还可进一步询问有关细节,这会让孩子觉得你确实是在关注他,这样,孩子才会更乐意地向你倾诉。

建议五、明确地告知自己的态度

  大多数情况下,孩子向父母倾诉,是想听听父母的想法,并由此去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父母听完孩子的倾诉,切不可不了了之,而应诚恳、直接地将自己的想法明确告诉孩子,要使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简洁明了,不可含糊不清,这才会给孩子以实际的帮助。

  另外,为了养成孩子向你倾诉的好习惯,父母还可以在平时发展与孩子亲密友好、互相信任的亲子关系,有时甚至还可以向孩子透露一些你的需要及情绪。因为一方的自我暴露会导致另一方的回报,适当地暴露你的内心思想会激起孩子进一步倾诉的愿望。

【教育箴言】

  孩子和大人一样,他们有什么想法和认识都希望能与别人一起分享,倾诉自己的内心世界,希望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而父母应该是孩子的第一倾诉对象,孩子有什么事都愿意第一时间告诉父母。聪明的父母与其做一个高明的说者,不如做一个高明的听者,时刻倾听孩子的诉说,就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从而便于激励孩子的成长。

8.经常与孩子沟通交谈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曾说:“沟通是教育孩子最主要的手段。父母和孩子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和孩子进行心理上的沟通是十分必要的。父母可因此及时发现、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以正确的方法给予引导,这对孩子的心身发育非常有利。”成人需要与人沟通和交谈,孩子也需要与人沟通交谈,而父母应该是孩子与人沟通交谈的第一对象。父母只有通过沟通交谈了解了孩子,才能更好地激励孩子。

【经典事例】

  在一篇报道的开头,有一位中学生和他母亲接受采访的记录:

  中学生这样说:“我和父母不聊天啊,当然不是一句话都不说的。我平时回家后,写作业,写完了看电视,然后睡觉。他们问我最多的就是学习情况,我特烦这个。我喜欢篮球,他们不是很反对,我希望和他们聊体育,可他们不懂,也不感兴趣。”

  “有时候,我挺想听他们说说我想知道的事。有一天,我和好朋友吵架了,很郁闷,上课没好好听,把老师布置的作业给忘了。晚上回家,想问我妈,她和同事闹矛盾了怎么办。吃完晚饭,我用手机给同学发了个短信,问今天的作业,想写完作业问我妈。平时,我都不当着他们面发短信,没想到我妈看到我发短信很生气,说我发短信和同学聊天,让我把手机关了。我把手机关了,也没问我妈和同事闹矛盾了怎么办,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是不想问了。”

  中学生的母亲这样说:“看到我儿子打电话时眉飞色舞的,心理挺别扭,他和同学怎么就有那么多话说,到我这儿怎么就有一搭无一搭、有上句没下句呢?和孩子聊天时,总感觉‘缺斤少两’似的。”

  “前两天发生的一次不愉快我倒记得很清楚。那天,我发现儿子心事重重的,吃完饭,儿子用手机发短信,当时我很生气,给他买手机是为了放学晚了,或者他外出时好联系,用手机发短信能不耽误学习吗?我就命令他马上把手机关了,我儿子平时挺听话的,没说什么就把手机关了。”

  “从初二开始,儿子和我在一起聊天的时候越来越少了,我平时工作挺忙的,儿子一到家就写作业。其实我很想和孩子谈心,但每次坐下来总不知说些什么好。我和儿子聊的最多的就是学习,感觉儿子不愿意说这个,每次都敷衍了事。儿子挺喜欢篮球的,我们两口子不懂,总问孩子学习又觉不合适,孩子大了,我想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很想和孩子亲近,每天都想和儿子有15到20分钟聊天的时间,可感到没有合适的话题。”

【教育启示】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只要吃好喝好,好好学习就行了,自己的工作很忙,没时间与孩子聊天。对此,著名教育家赵忠心教授这样说:“孩子与家长出现沟通危机,如果说家长因为忙,那是托词,不会忙到进了家门和孩子聊天的时间都没有了。”

  其实,与父母沟通是今天孩子的一种特殊精神需求。孩子从小生活在大人的世界里,是家庭的“个体户”,渴望被尊重、被信任、被理解,更渴望与父母沟通,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但是父母通常不理解孩子的心理,觉得孩子想要的东西都给他了,他还要什么呢?长此以往,孩子渴望沟通交谈的大门关闭了,有的甚至永远也打不开了。

  多与孩子沟通交谈,是父母与孩子沟通情感,加深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了解的最好方法,同时还能更好地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对那些不善言辞、性格内向的孩子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有不少父母觉得一年365天,几乎天天和孩子在一起,哪来那么多交谈的话题呢?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相互交谈的兴趣,父母与孩子之间缺少了言语和情感的沟通,彼此之间缺少了理解,隔膜也就很容易产生。

  作为父母,要想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应该经常与孩子沟通交谈。但在沟通交谈前,父母必须明白与孩子沟通的目的是什么。实际上,父母与孩子沟通交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建立彼此之间的良好关系,在良好关系的基础上,再去教育孩子、激励孩子和帮助孩子,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成长。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经常与孩子沟通交谈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如果想要与孩子沟通,父母就应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第一,父母不要蒙骗孩子,要经常用正值和诚实的行为获得孩子的信任,对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也应该做出诚实的回答;第二,父母不要轻易对孩子许诺。孩子往往把父母的许诺当成誓言,假如父母说完了连自己都不记得了,孩子就会认为父母说话不算数,以后父母再说什么,要孩子相信就很难了。所以父母说到的就一定要做到,孩子才能相信你;第三,对孩子表示信任。孩子一旦到了懂道理的年龄,父母就应该相信他说的话,不要问孩子:“你说的是真的吗?”“不要对我撒谎!”这样,才能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

  父母只有与孩子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孩子才会愿意与父母沟通交谈,才会把自己的心理话说出来,这样,父母才便于更好地引导和激励孩子的成长。

建议二、不用命令的口气对孩子说话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也有强烈的自尊,他希望能够得到父母的平等对待,不希望听到父母用命令的口气对自己说话,更不希望父母强迫自己做不喜欢做的事情。

  当父母用命令的口气对孩子说话时,孩子比较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会做出与父母对抗的行为,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不和谐,从而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小凡在父母眼里是个不听话的孩子,原因是父母无论让他做什么,他总是不愿听;而许凡也很不喜欢父母,因为父母不懂得尊重他,总是喜欢用命令的口气对他说话,让他做这做那。所以,他们的关系一直都很不好。

  一次,小凡正在房间里专心画画,妈妈走过来命令地说:“小凡,帮妈妈去做饭。”小凡回答道:“我在画画呢!”小凡没有起身的意思,还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妈妈看了很生气,厉声地说:“我让你去做饭听见没有?你还想不想吃饭?”小凡瞪着妈妈说:“我的画还没画完呢!”妈妈又说:“你的画能当饭吃吗?”妈妈边说边拿起儿子的画撕了起来,扔在了地上。然后再命令小凡:“去做饭!”

  小凡看妈妈如此不讲理,如此野蛮,他感到非常伤心,两只眼睛怒视着对妈妈说道:“我今天不吃饭了,我也不去做饭!”说完,小凡就跑回自己的屋里,把门反锁上了。

  从此以后,小凡觉得他的心理受到了很大的侮辱,很多天都不理妈妈。后来,妈妈反省了自己,认为用命令的口气对孩子说话很不好,决定改变一下自己的说话方式。

  有些父母认为,父母有权利对孩子发号施令,命令孩子做事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父母命令的口气非常反感,认为这是对他的不尊重,所以他就很难听从父母的安排。而父母认为孩子不听从安排,就会觉得自己颜面扫地,从而变本加厉地去强迫孩子去做事,这样一来,就会严重影响亲子关系,甚至会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懦弱、叛逆的性格,对与孩子的沟通交谈也会十分不利。

  所以,父母不要用命令的口气对孩子说话,放下架子,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凡事要懂得与孩子商量,真正做到尊重孩子,从而去激励孩子。

建议三、不要对孩子唠叨个没完

  有些父母整天在孩子面前唠唠叨叨,认为自己的话都是为了孩子好。这样一来,同样的话孩子听得多了,就容易产生不耐烦的心理,最后忍无可忍,失去耐心,于是,不管父母的话是否有道理,是否正确,他都一律“拒之门外”。

  英子今年11岁,曾经学习过书法,但不是非常感兴趣,通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偶尔练了,也是每天只写二三十个字。妈妈每天都会不停地在她面前唠叨,让她抓紧时间练习,可是英子仍然我行我素,书法一直也没什么长进。

  一次,妈妈的一位同事来家里做客,英子刚好也在家里,他们无意中聊起了孩子学习的事。同事说她孩子也在学习书法,而且非常用功,每天都坚持练习,有时一天要写掉半瓶墨汁,进步非常快。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第二天,英子居然主动提出要练书法,一练就是十几张。这样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英子的书法进步得很快。

  其实,父母知道自己不应该在孩子面前说话絮叨,但总是无法控制自己,也明白再好吃的食品如果顿顿吃,天天吃,也会让人腻烦。所以,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唠唠叨叨,应该学会什么时候少说,什么时候保持沉默。其实,话不在多,而在精。

建议四、多抽时间陪伴孩子

  父母平常忙于工作,回到家之后,已经是身心疲惫,就想好好地躺下休息,更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现在生活压力确实是越来越大,但父母无论多忙多累,也应该明白,孩子不是植物,更不是宠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希望与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的人。所以,父母应该要多抽些时间陪伴孩子,尽可能多与他沟通交谈。

建议五、注意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与孩子交谈时,父母应该在心理、语言和技巧等方面有所准备,应该对谈什么、怎么谈、要解决的问题等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让交谈收到预期的良好效果。通过倾心交谈告诉孩子你多么爱他,可以慷慨地把时间分享给他,但也要让孩子明白,对物质上不可以“有求必应”。通过倾心交谈,父母也可以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这样才能让自己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教育箴言】

  当孩子与父母沟通交谈时,父母应放下权威的架子,应该用平等的语气,真诚地和孩子沟通交谈,以便更加准确地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用正确的方式去引导和帮助孩子,从而更好地去激励孩子,使孩子的身心得到更好地健康成长。

9.分享孩子的快乐

  

  孩子的世界都是单纯而天真的,孩子的快乐也是简单而自然的,父母需要带着欣赏与向往的心情来和孩子一起分享他们的快乐,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你会发现分享快乐本身,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经典事例】

  著名节目主持人杨澜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在家的时候她多数时间都陪在孩子们身边,认真倾听孩子述说每一件事情,和他们分享感受;即使出门在外,也经常打电话回去,与孩子们交流分享彼此的故事。

  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杨澜也绝对不会忘记孩子们的生日和节日,只要有空闲,就会满足孩子们快乐的要求。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身为母亲的杨澜都会与他们一同玩儿拼图、打闹,讲故事,与孩子们看同样的电影,分享同样的快乐,看到有意思的地方,还会和孩子们一起大声喊叫。

  杨澜说,和孩子讨论他们关心的事情,其实是父母最应该集中精神认真对待的,因为这往往是教给孩子做人道理的最佳时机,孩子也会感觉到其中的快乐。

【教育启示】

  作为一位母亲,杨澜可以算是成功的。孩子们与她在分享中增进了感情,孩子们又能从她的身上学到宽容、认真等做人做事的好习惯、好品性。其实,孩子们的快乐已经不仅仅是孩子们自己的小财富,而是变成了母亲与他们之间最好的感情加固剂。

  有一个小故事说,一个犹太人违反教义,在本该休息的安息日跑去打高尔夫,上帝对他的惩罚就是——让他发挥超级完美的水平,但却无人欣赏也无人分享。快乐无人分享,其实是一种惩罚。同样,一个人不会分享别人的快乐,尤其是孩子的快乐,不也是一种过错吗?

  分享孩子的快乐是父母给予孩子的一种爱。在孩子眼里,快乐是什么呢?当然,孩子的快乐看来也许很简单,比如他看见一只小鸟的起飞;有很多时候,孩子的快乐看来也许很奇怪,比如他看见时钟秒针的匀速跑而产生的好奇……但无论哪一种快乐,都是孩子对于大千世界的自我探索与发现,身为父母都应该让自己变身为孩子,融入他的世界,感同身受,与之共同分享。

  分享孩子的快乐也是父母对他的一种最好的欣赏。孩子的快乐与成人有很大的不同,带有他特有的纯真。成人的眼睛已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麻木、混沌与冷淡,欣赏孩子的快乐,便需要父母不断擦亮自己的眼睛。

  分享孩子的快乐还是一种亲子沟通。父母蹲下身分享孩子的快乐,无形中也是在与他交流,了解他的成长,了解他的认知,了解他要什么,了解自己还需要做什么。也许看来很简单的事情,往往也会带来大启示。

  分享孩子的快乐更是对孩子的一种激励。孩子的小发现、小经历,在他眼中都是天大的胜利,也是不能替代的快乐过程。父母分享孩子的这种心情,这会带给孩子极大的鼓舞,会带给他成长的信心与前进的动力。而孩子们成功往往也会带给父母一些意外的收获。

  分享孩子的快乐,其实是一件微妙却又重要的事情,那么,在生活中父母该如何做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放下架子成为“孩子”

  成人的世界有成人自己形成的规则,孩子的世界也不例外,想要分享,就需要放下身为父母的高架子,要设身处地从孩子的角度看待孩子的问题,从孩子的角度与孩子沟通分享。

  一位母亲去学校接她上一年级的孩子,刚到操场,就看见她的小孩子拿着跳绳向她跑过来,尽管摔倒了哭了鼻子,但孩子还是马上爬起来,说:“看,我爸爸给买的新跳绳,和他们的都不一样。”

  这位母亲笑了,她知道那是孩子的父亲在她出差的日子里刚给孩子买的,于是她蹲下身子,真诚的对孩子说:“真不错,好好练习,你一定能跳得最好。”孩子高兴地跑回操场继续和同学们玩耍。

  其实,孩子只是想来和母亲分享他拥有了一个与别人不一样的新绳子的喜悦,这很简单,是很小的一事情。而这位有智慧的母亲也感受到了孩子拿到新礼物的兴奋与自豪。当然,孩子也是无比的开心。

  很多时候,小事情也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记忆。父母千万不要觉得一些事情很小很幼稚,呵斥与不屑都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心理伤害,父母的一次次泼冷水,会让孩子觉得父母离自己越来越远。

  相反,如果父母把自己置身于与孩子平等的地位,欣赏他引以为乐的小事情,让他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尊重与理解,就会给他以信心,这样受益的也许不仅仅是孩子,父母也同样有不小的收获。

建议二、认真聆听并欣赏孩子的快乐

   孩子的快乐的确有时候会让父母摸不到头脑,看来很小的事情他许会记忆许久,也许会总跟父母提起。

  但正是因为孩子对父母的信任,他才会愿意告诉你他的快乐,他才会总是一遍遍地重复他的快乐,所以,父母请不要让孩子觉得你在敷衍,请认真对待他的每一次诉说,认真地倾听他小小的快乐,你也会有幸福的感觉。

  一位外国母亲3岁的儿子很喜欢看汽车,当他第一次坐车经过富兰克林大桥的时候,他看到了许多车,而最让孩子高兴的是,他看到了一辆紫色的涂满广告的大巴。那之后,每次临睡前,孩子都会很兴奋的提起那辆车,说完了就跟父母说“晚安”,然后倒头睡去。

  尽管是一个才3岁的孩子,但他的快乐却是选择与父母分享,不停地分享,这恐怕也是这小小孩童表达幸福的一种方式吧!

  有很多时候,父母也许也会从孩子身上得到许多,毕竟忙乱的时代与繁杂的社会早已让成人身心疲惫。对于孩子快乐的欣赏,也许会重新让你拾起久违的属于你的小快乐。

  也许孩子的快乐是在他不经意间发现的,在他偶然间遇见的,但父母的欣赏与认真聆听,会让孩子感觉到真正的幸福。

建议三、通过沟通去体会孩子的快乐

  孩子的快乐愿意拿来与父母分享,他同样也希望的是,父母能够理解他的快乐,理解他为什么快乐,理解他制造这个快乐的原因。

  孩子现有的一些小想法,有时候甚至能够改变他的未来。而父母与孩子一起对于他的快乐所做的沟通,也给了父母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机会。父母体会孩子快乐的心情,可以抛弃自己的一些固有的偏见,从这个快乐中发现孩子更多的成长可能,同时给自身以及孩子展现未来发展的更大空间与更为准确的成长方向。

建议四、从孩子的快乐中发现闪光点

有时候,孩子快乐的源泉也不全是古怪的,他也会因为跳绳比别人多跳两下而快乐, 他也会因为他发现了别人所未曾注意的东西而快乐。这个时候,便需要父母的发现与鼓励了。生活中往往会有一些孩子靠自己的努力而得到的小快乐,不只需要父母与之分享一下感叹一下就可以的,这就要求父母善于发现孩子的这些小亮点,加以鼓励,送上适当的肯定,这样对孩子未来的培养也是有一定帮助的。

  德国大作家歌德所拥有的敏感和想象力,得归功于他的母亲卡特琳娜·伊丽莎白,母亲从未怀疑过歌德的天才,总是与他一起分享难得的温情时刻。他讲的小故事母亲讲的小故事,母子二人手牵手体验戏剧的激动,感受自然无邪的快乐。温柔而快乐的卡特琳娜·伊丽莎白一直鼓励着歌德,终于成就了这位伟大的作家。

  可以想象,歌德与母亲一起度过的那段甜蜜的童年时光,不得不说那段时间给了歌德别处无法得到的莫大的鼓励与支持。

建议五、适当赞美孩子的快乐与成功

谁都会对自己的成功感到快乐,孩子也不例外,哪怕只是从地上捡起自己掉落的玩具,他的快乐也是肯定与自然的。

  这时候就需要父母的赞许与肯定。孩子的快乐分享又一次变得重要起来。不要觉得那件事情看来有些无聊,或者宁愿父母给做了只为了省事与减少麻烦。当孩子可以用来制造快乐的源泉被隔断,本该属于孩子的小成功又能从哪里而来?

  分享很简单,但分享却也不是盲目的,对于孩子的快乐与小成功,父母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引导与鼓励,适当的赞美也会是最好的兴奋剂。

  孩子会有忽然很想表现的时刻,就如一位母亲与他的小儿子,小儿子学习并不很好,母亲有时候也会考一些小问题来激励孩子的学习。

  一天,几道非常简单的问题,在母亲看来,本该是孩子很早前就该学会的,但小儿子却很费了一番脑筋,最终才非常激动地把知道的讲了出来,母亲夸奖他“了不起”。

  其实,这位母亲分享小儿子终于掌握了知识的快乐,给予他继续学习的动力,谁能说这个孩子未来一定不能成功呢?哪怕很小的一件事情,在孩子眼里可能就是莫大的成功、莫大的快乐,父母需要适当地赞美他,引导他,让孩子获得更大的成功与快乐。

【教育箴言】

  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曾说:“快乐与人分享,会变成两个快乐……在分享的过程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会越来越亲密,心与心贴得更近。”当孩子快乐的时候,分享这份快乐会让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许多,包括尊重,包括信任。分享的过程不仅让孩子获得他人生成长的重要东西,同时也会让父母从孩子那里学到许多,对于父母来说,这也能更好的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准。

10.鼓励孩子说出内心的感受

  

  孩子需要有人关心他的感受,或去指导他疏导内心小小的感情疙瘩,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波澜。作为父母,应该鼓励孩子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这不仅有利于孩子自身的身心健康成长,也能让孩子对父母更加亲近与尊敬,同时还能帮助孩子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经典事例】

  妈妈外出买东西回到家里,看见女儿在沙发上哭得厉害。她询问了好长时间,女儿却一直在大哭,直到最后,女儿才抽噎的说出三个字:“天……竺……鼠”,她认为自己的这只小宠物死掉了。

  妈妈走进房间,看见女儿所说的宠物天竺鼠还在笼子里,而且也活着,就说:“它不是活得很好吗?”

  女儿哭着跟进来,仔细确认后,抹抹眼泪才说:“我刚才看到它伸一条腿在笼子外的样子,真的以为它死了。而且我当时确定,是邻居家的猫跑了进来弄死了它。我讨厌那只猫,并把它扔了出去。”

  妈妈问女儿:“你是不是觉得如果宠物死了,让猫进入屋子就是你的错呀?你在为此感到内疚,是吗?”

  女儿哭着点头。这时候妈妈把女儿搂在怀里,让她放声大哭,当孩子开始平静下来后,便让她把整个事情的始末告诉自己,并问她:“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该怎么办呢?”

  女儿说:“我一定会看好我的天竺鼠,保护它。”

  “还有呢?”妈妈继续问,

  “还有,我一定关好家里的门,不让那只讨厌的猫进来。”

  当孩子说出了所有后,她的愁眉顿展,心情也舒畅了许多,并从这件小事情上吸取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如果不想让邻居家的猫再要进来,就应该把自家的房门关上。

【教育启示】

  上面这位妈妈很有智慧,她对孩子非同寻常的感受予以理解,并加以正确的指导,这会让孩子在人生成长道路上学到许多。

  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有需求他人关爱、需求他人理解的心性,而且这种心理需求将伴随其一生。天气尚且有阴晴雨雪,人也会有喜怒哀乐,当然,孩子的内心也并不总是一直阳光,就如那句俗语“六月的天,娃娃的脸”,可见孩子的情绪有多么善变。但是,善变只是表面一回事,而让这些情绪变化能很好的表达出来并得到正确的疏导与解决,则更多的是需要父母的鼓励与正确的引导。

  尽管父母都希望孩子看来一切都好——活泼、聪明、好学、乖巧,但孩子也会有情绪,他也会闷闷不乐,也会生气发脾气,也会悲伤,也会情绪低落。孩子会有各样的想法,近而又会有各样的行为来表达出他的感受,吵闹、哭泣、过于兴奋,甚至没有节制。这个时候父母究竟该如何触到孩子真正的情绪?又该如何找到根源对症下药?孩子的内心感受,父母能理解多少呢?

  所以,父母就要想办法鼓励孩子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了解他的感受。

【教育建议】

建议一、请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

  孩子也许会闹,也许会哭,也许会很无理,也许真的让父母挠头不已,但他是孩子,这个时候,请允许让孩子表露情绪,直到他自己慢慢平静,父母请认真地倾听他之所以会如此的原因。孩子的心没那么复杂,但也很敏感,

  一旦他感受到父母对他的体贴与理解,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最起码的关心与尊重的时候,孩子的内心会自己重新拾起平衡与自信,为后面父母与他更好的沟通打好基础。

  孩子的表达不一定是很准确,但他也一样需要发泄,让孩子自己说出来总要比父母猜测质问甚至歪曲理解要好很多。倾听孩子的表述并不是要求父母完全认可孩子的意见,而是指能了解他的想法明白他的感觉,父母对孩子认真而有效的倾听是要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重视,让他能自然的释放情感,在说的过程中,孩子的内心才会自动的调节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减轻内心的恐惧感,使他嘉奖要做的事情更能与父母相配合。

建议二、接受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想法也许很幼稚,他的行为也许并不十分正确,他的初衷也许并不遂人意,但父母需要做的是接受他的感受,接受他对待一件事情的处理,接受他对一个陌生事物的理解,父母只有接受了孩子的感受,才能更好的去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才不至于让自己的理解与孩子的想法脱节,导致亲子关系的疏远。

  天天喜欢放学后把学校的趣事讲给父母听,但天天的父亲是个严厉的人,他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天天身上,希望孩子将来能学业有成,出人头地。于是父亲觉得孩子的这些话是无用的,每次天天说的时候都会打断,并严厉的要求他把心思放在学业上,甚至威胁孩子“要是再记不住,看我不打你。”从此以后,天天的话越来越少,逐渐变得沉默寡言,甚至一个人经常发呆,学习成绩也直线下降。

  天天的父亲的确也是父母心,但他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本想激励,却因为他的严厉表现对孩子产生了相反的效果。孩子的心脆弱而敏感,他的感受会真实反映他的思想变化,他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安慰、鼓励或者温柔的指导。

建议三、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

  孩子的表现不少时候会让父母手足无措,而当父母不知道原因的时候这种手足无措感会更强烈。在这个时候,父母能做的也许真的不多,尽管不明原因,但父母适当地给以鼓励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温暖与安全感,让他知道还有父母的支持陪伴着他。

  小珍妮从幼儿园回来后表现得十分烦躁,在父亲看来这很不正常。父亲抱起孩子坐下来问道:“亲爱的,今天与小朋友过得愉快吗?”

  看到孩子点头,父亲继续问她:“格林老师有要你帮忙做事吗?”

  珍妮忽然的坏脾气,她说:“她是个巫婆,我恨她。”

  后来父亲了解到,珍妮因为总是抢夺小朋友的玩具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反省,于是父亲和珍妮有了如下的对话:

  “你觉得很不好意思是吗?”

  “是彼得先抢我的玩具。”

  “噢,你觉得委屈。”

  “是的,委屈,格林老师偏向彼得。”

  “那你有没有对她说你委屈呢?”

  “我只是向她大喊大叫说她不公平。”

  “如果你实实在在对她说你委屈,而不是大喊大叫,她也许会听你解释的,对吗?”

  ……

  聪明的父亲没有因为孩子的烦躁而也变得烦躁,也没有简单的维护女儿的感情,更没有强硬地说谁对谁错,他鼓励孩子用适当的语气与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对孩子更好地疏导内心有很大帮助。一个简单的拥抱,几句简单的安抚,它所能传达的情感信息却也一样能平复孩子当时看来很不平常的心。

  所以,遇到类似这样的情形,父母应尽量避免自身过于直接的判断,请将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用智慧来引导孩子说出他内心的想法。

建议四、尊重并理解孩子的内心变化

  父母在对孩子说话的时候,往往会站得很高,于是自己的语气便也无法控制,尤其是在孩子闹情绪,内心发生变化的时候,因为孩子的发脾气、哭闹,更因为父母甚至不知道孩子发生变化的原因,一些父母可能就会完全抛却和善的语气,只按照自己当时的心情来表达自己的意思,看起来就像在强迫孩子接受。

  班上原定的郊游因为下雨而取消了,琳琳感觉很生气。妈妈见她不高兴,随口说了句:“哭也没用,要玩还有下回呢。又不是我让它下雨,干什么一脸的不高兴?”本来琳琳看起来只是有些生气,并没有想要闹的意思,但妈妈的话似乎是让她感觉到了委屈,先是呜呜地哭了一阵,接着她又跑回自己的房间,干脆趴在床上继续哭,连晚饭也没有出来吃。

  人人都需要尊重,就算是小孩子也不例外。他的内心情绪敏感而多变。父母的话也许在成人看来很一般,就是简单的就事论事,但对于孩子来说,却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所以,为人父母者要学会尊重孩子不平常的感受,理解他,选择适当的话语帮助孩子解开内心的结。

建议五、给孩子以信任的目光

  要想取得孩子的信任,让他对父母展开内心,首先就需要父母对孩子的信任。在面对孩子不一样的情绪的时候,父母不要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愿与认知来判断,给孩子以信任亲切的目光,表达对他的理解。

  有一个6岁的孩子,某天午饭时候,把母亲先做好的一盘炒鸡蛋自己吃了个精光,但母亲并未责骂他,只是问他,为什么父母还没有吃自己却要先吃光,孩子没说话只是掉眼泪。

  后来,母亲慢慢地询问:“孩子,妈妈相信你这么做一定是有原因的!告诉妈妈,你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妈妈说这话的时候,眼里充满了对他的信任。孩子这才小声地说:“以前住在奶奶家的时候,我吃得越多奶奶越高兴,而且奶奶还会表扬我。”

  母亲笑笑说:“奶奶那是喜欢你。”

  孩子抹抹眼泪继续说:“但是、但是奶奶并没有告诉我,我自己先吃是不对的。”

  母亲听孩子这么一说,觉得自己错怪了孩子,于是就耐心地给孩子解释:“孩子,在别人没有吃的时候,自己是不能先吃的,更不能先吃完。这是一个礼貌问题,一定要先让长辈、父母先吃。”从此,孩子便知道了“吃饭时要‘长幼有序’”的道理。

  父母的信任可以使孩子感受到平等与尊重,从而使孩子对父母更加亲近敬重,心里话也乐于向父母倾吐,信任是可以真正触动孩子心灵的动力。父母若是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责骂孩子,孩子不仅委屈,受不到教育,而且有时候还会产生逆反心理,对他的成长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孩子的世界很单纯,他的想法和感受在成人看来也很幼稚,这时候需要的是父母对孩子的信任与尊重,不能妄下结论,更不能取笑指责。

【教育箴言】

  父母一旦能理解孩子的感受,不仅仅是孩子自己,父母也会同样感觉与孩子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与孩子的心灵沟通更为容易,对孩子的未来成长父母也会有更好的方向把握,而孩子自己也能学到更多的处世原则,为他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做人基础。

11.多参与孩子的活动

  

  一位父亲深有体会地说:“若是你不花一些时间与你的孩子共同度过,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去,你将对你的孩子知之甚少。当你与孩子共同分享在一起的快乐时间时,是你与孩子们交流的最好机会,也是你了解他们的最好机会。”是的,若是想要与孩子建立和谐自然的关系,父母不能指望与孩子凭空对话,需要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多参与孩子的活动,在了解中激励孩子的成长。

【经典事例】

  李先生是一位自由撰稿人,有了孩子以后他决定要一直陪伴儿子的成长。儿子喜爱绘画,但李先生却是对绘画一窍不通。

  李先生对妻子说:“尽管我们不能当他的老师,但我们可以在一边给他鼓励。”

  李先生出席了儿子的每一场现场绘画比赛,替他加油打气。高中后儿子又开始参加绘画兴趣组,需要经常外出选景与长时间的作画,李先生依然在儿子需要的时候陪伴他,某天下午3:00的绘画比赛,李先生也一样没有缺席,尽管那个时间正是工作的时间。

  对此,李先生幽默地说:“还好,我的工作时间很自由。”

  而令李先生惊喜的是,在参加儿子的活动过程中,他也渐渐地对绘画有了一定的了解,有时候,他甚至能对儿子的作品给出小小的建议。

  李先生和妻子从很早就决定参加孩子学校的每一项活动,包括大小的绘画比赛、音乐表演、运动比赛等等,李先生说:“即使孩子告诉你你不用去,你也要去。因为他的内心其实是在告诉你——他很希望你去。”

【教育启示】

  参加孩子的活动,父母带给孩子的是一种认可。李先生一直陪伴在儿子身边,他能看到儿子更多优秀的表现,他能了解更多关于儿子的事情。对于这对父母来说,这是一段十分难得而宝贵的经历。

  虽然很多父母的工作并不像张先生那么自由,但也应该尽量抽出时间参加孩子的活动。这样,父母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兴趣和特长,而在活动中父母的适当鼓励与指导又会对孩子的成长益处多多。通过参与孩子的活动,父母还可以给孩子做出榜样,这样可以完善孩子的性格成长,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

  参与孩子的活动可以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增进感情,让双方都能体会到快乐,在活动中父母所给出的指导还能在不同的方面鼓励孩子进步,进而激励孩子的成长。

  那么究竟怎样做才能让父母融入到孩子的活动中去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在生活中多观察孩子

  孩子喜欢什么?孩子对什么有浓厚的兴趣?孩子最想表现什么?孩子这么做的根源是什么?这些都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多多观察,发现孩子的兴趣与爱好。而很多时候,兴趣也是孩子成才的启蒙老师。了解了孩子的兴趣,父母才能对孩子的活动做出相应的回应。

  天津有个叫张明的孩子,小时候他一直很淘气,喜欢拆卸掉家里的玩具,然后再重新按照他的意愿组装,父母一开始对他很无奈,只感觉他很闹不听话,甚至会训斥孩子。但通过日后的细心观察,父母发现,原来张明是好奇心强,爱观察,好钻研。从那以后,父母便经常陪孩子一起拆卸玩具,在拆卸的同时还教授道理,启发他的思维。

  在张明11岁的时候,他制作的七管低压台式收音机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三等奖。

  如果当初张明的父母没有细心观察,如果当初父母依旧是训斥孩子的胡闹不听话,那么这株科技界的幼苗也许就会被扼杀。

  父母细心观察孩子,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他的爱好兴趣,通过参与孩子的活动对孩子加以指导,也是为孩子打开了一条成才的通道。而要做到这一点,也同时要求父母更多的学习。而且,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他的兴趣爱好也许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就需要父母跟随孩子的变化而做出适当的调整,为自己参加孩子的活动打好基础。

建议二、不要轻易拒绝孩子

  孩子的邀请都是真诚的,他之所以邀请父母,是因为他想要父母和他一样能切身体会到快乐。所以,父母不要轻易拒绝孩子,认为这是小孩子很无聊的事情而放弃参与,会让孩子感到失望,甚至会让孩子觉得这是父母对他的轻视,打击到孩子的自尊。这样一来就会造成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下降,同时也会在无形中打击孩子自己对活动的兴致。

  一天,期中考试终于结束,上初中的刘理和姐姐都觉得可以放松了,于是在晚饭后便想让爸爸与他们一起玩扑克。可刘理向爸爸提出请求后,爸爸却说:“你们怎么不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整天就知道玩,大好的时光都被你们浪费掉了……”刘理和姐姐有些委屈,但爸爸依然继续训话,甚至搬出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之类的经典理论来训斥他们。

  最后,爸爸的训话时间能打十盘扑克还富富有余。爸爸训斥完后,刘理在心里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求爸爸陪着玩了,而等将来自己有了孩子,一定每天都陪孩子玩耍,让自己的孩子感受到童年的快乐。

  刘理的父亲也并没有恶意,毕竟无论哪一位父母都是望子成龙的,但孩子对父母的邀请被父母以这样的方式拒绝,对于孩子的心灵来说还是有不小的创伤,甚至让孩子发下那样的誓愿,听来让人有些心寒。

  有时候,大人眼里很没有意思的事情,在孩子那里却会有着无比的乐趣,谁又能知道孩子感兴趣的某件事不会成为他将来成功的可能呢?即便是想要对孩子说“不”,也要用婉转的口气来对孩子解释,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建议三、考虑孩子的意愿

  参与孩子的活动,说到底,活动终归是孩子的,父母要多考虑孩子自身的意愿,而不是将自己的一些要求与期望强加进去,不要经常性地将孩子本来很好的意愿引到父母自己想要的方向上去,这样时间长了还会让孩子养成习惯依赖的毛病。同时,忽略了孩子的意愿还会让孩子认为父母只是在敷衍他,既然是要参加孩子的活动,就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考虑这个活动的内容与意义,与孩子一起体会活动的乐趣与魅力,增加与孩子交流以及了解孩子的机会。

  “五一”长假,爸爸妈妈终于答应带宫磊去公园玩,以奖励他提前完成作业。

  宫磊说去动物园,妈妈说那里去的次数太多而且气味难闻;宫磊说去划船,爸爸说人太多耽误工夫;孩子又说去科技馆,爸爸却说门票昂贵学校又组织过……

  直到后来,宫磊有些不耐烦,一家人才最终决定去科技馆。

  然而到科技馆以后,宫磊邀请父母一起陪他玩儿,但父母却又一次用大人的架子压下了孩子的要求。最终,宫磊很沮丧地要求回家。本来是欢乐的假期却不欢而散。

  父母也许有自己的考虑,而有时候父母的考虑也许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既然是孩子的活动,倒不妨多考虑下孩子的意愿。宫磊的父母一次又一次地从自己的角度考虑,完全没有顾及到孩子的感受,孩子当然会沮丧闹情绪。

  其实很多时候,当孩子要进行某一项活动时,父母只需要给出建议,对于孩子合理的意愿,他需要的只是父母的支持与配合。

建议四、在活动中指导孩子

  父母的参与,也许会给孩子以极大的鼓舞,让他感觉到父母的支持与鼓励。在活动中适当的给孩子以一些指导,让孩子发现活动中或活动外更深的意义,不仅让孩子发现更多乐趣,学到更多东西,也会让父母发掘到孩子更多的潜力。

  父母可以通过回答孩子的问题,与孩子合力协作,启发性的对孩子提出建议与意见等等方式,让孩子体会到这也许不仅仅是个很简单的小活动,他能学到的东西还有很多,这样不仅增添了孩子的兴趣,还有助于提高他各方面的能力,从而激励他更广泛地学习。

  女儿上1年级,学校要求孩子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妈妈决定与她一起参加。

  两个人一起到超市认真地挑选了花生和黄豆的种子,之后女儿又在妈妈的知道与帮助下小心地把种子种进准备好的花盆里。每天妈妈都提醒女儿要对种子细心的照料。

  可是,到种子快发芽的时候,女儿却发现自己的种子没有反应,孩子着急得直哭,妈妈则耐心地和女儿一起上网查找原因,并指导女儿自己发现失败的根源,鼓励女儿拾起自信,两人一起重新再来。

  孩子在妈妈的鼓励与支持下从头开始,母女二人在以后的日子里共同观察幼苗破土,一起体会幼苗生长的喜悦。

  母亲通过参与孩子的活动,一起经历并克服困难,直到最后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她体会到了孩子的感受和心情,同时通过活动中的协作,也培养了孩子不怕困难勇于战胜的品质,这位母亲通过活动对孩子的指导是成功的。

  父母和孩子一起参加活动,也是一起努力一起进步的过程,孩子为主,父母为辅,通过父母合理的引导建议,让孩子自己学到活动中甚至活动外的更多的东西,对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品质也是有很大益处的。

  但也要注意,父母的指导、建议等等都要围绕孩子的需要与否来展开,若是过多的指导与干预,也会让孩子感觉不能接受,从而破坏掉活动的原有乐趣。

建议五、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影响孩子

  参与孩子的活动,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但无论哪一种父母都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影响到孩子。不要表现出不耐烦、无聊,这样也会给孩子造成或大或小的心理压力。在参加孩子的活动的时候,父母该适当地放下自己的一些烦躁,与孩子在一起,暂时忘记成人的角色,像孩子一样,让孩子的快乐情绪感染自己。让孩子在欢笑中感受到父母的爱。

  爸爸一天工作结束了,很累,再加上上司最近总是很严厉,爸爸总感觉这几天身心疲惫。这天,淘淘看见爸爸一进门,就说想要让爸爸和他一起做小游戏,爸爸很不耐烦地挥了挥手,可孩子还是几次的跑过来说想要爸爸陪他,在爸爸又一次想要挥手赶淘淘走的时候,一转眼就看见孩子期盼中夹杂失望的眼神,而且这个时候,孩子眼睛也有些湿润了,爸爸忽然又十分的不忍心。最后,爸爸还是陪淘淘做了他的小游戏,孩子竟学会了与爸爸合作,而爸爸也发现,在与儿子游戏的那段时间里,他居然暂时忘记了工作中的不快。

  孩子的内心都是稚嫩而敏感的,有时候一句无意的话,一个父母自己感觉没什么的动作,也许会把孩子伤得很深。

  也许父母恰巧情绪低落或烦躁,但也不要把这种不好的情绪传染给孩子,可以通过适当的话语来对孩子做出解释,告诉他父母暂时需要安静让他先自己去,或过一段时间再与他一起活动,这也是对孩子的尊重。

【教育箴言】

  孩子的活动没有规律,可大可小,在父母看来也许那些事情有时候会没什么重要的意义,但对孩子来说,却会充满无穷的乐趣。父母要想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就请多多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来吧,通过活动去发现孩子,了解孩子,读懂孩子,在活动中激励孩子。

12.站在孩子的立场想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曾经说过:“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不以成人的眼光武断地下结论。这样才能减少与孩子的冲突,赢得孩子的信任。”不过是换个角度而已,从孩子的立场出发去考虑关于孩子的问题,对解决相关问题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会令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更为亲密无间,也更利于父母对孩子成长的激励。

【经典事例】

  儿子小时候十分喜欢小动物。3岁的一天,爸爸看见他一个人趴在院子里的地上一动不动,两眼死死地盯着地上的什么东西,小屁股翘得老高。

  一开始爸爸也没太在意,但过了一会儿他从屋子里出来,看见儿子依然一身泥土地趴在地上,尽管已经满脸汗水,却也还是一动不动。爸爸本来想发火,想要教训儿子不讲卫生,但转念一想,要冷静下来,不如先问问孩子是怎么想的。

  “儿子,告诉爸爸你在看什么?”

  “我在看蚂蚁过河。”

  “哦?那河在哪里呢?”

  “在这。”

  儿子小手一指,爸爸看过去,原来是一个小脚印踩出的坑,里面积满了昨天的雨水。看着儿子满脸的认真与兴奋,爸爸说:“原来是这样,我们一起看吧!”

【教育启示】

  父亲终于还是没有训斥儿子,相反的,他发现的是儿子对日常生活善于观察的好习惯。从孩子的立场出发,不仅体会到了孩子的乐趣,也会对孩子的成长起到指导作用。有许多事情用成人的眼光来看,是无论如何都理解不了的,这就需要做父母的换一个看待问题的角度,从孩子的立场出发,变换父母自身角色,抛弃成人的偏见,用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才能看懂孩子读懂孩子。

  孩子的心思很简单,从他的角度去想问题,父母的想法便也不会复杂,宽容平和的态度不会让孩子紧张,也不会让孩子产生逆反的心理。而顺着孩子的思路去考虑问题也能很顺利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也许还能发现孩子的一些闪光点,指导他未来的成长。

  那么,究竟怎样做才能真正做到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问题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尽量保持与孩子平等的姿态

  孩子眼中的世界有时候会稀奇古怪,甚至在父母看来还会不可理喻。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时候要尽量保持平和宽容的心态,对孩子莫名其妙的想法保持平常心,不要对孩子古怪的想法与做法表现出不屑,不要表现出“你不应该如何如何”的态度。

  圣诞节的晚上,年轻的妈妈带着5岁的女儿去参加圣诞晚会,鲜花、美食、圣诞礼物,妈妈带着女儿穿梭在人群中。妈妈本以为这么热闹的场面,女儿也应该开心,但她没想到的是,女儿几乎哭了起来,几次的哄说都没用,孩子甚至坐在地上把鞋子都甩掉了。妈妈生气地把女儿拽起来,蹲下身子给孩子穿鞋。

  就在这时,妈妈才发现,当她蹲下来的时候,她自身的高度和女儿的身高在同一个水平,而在这个高度所能看到的,除了大人的腿和屁股外,鲜花美食之类的东西什么都看不到,难怪孩子会觉得无聊觉得厌烦。

  这个故事也许很多人都看到过,当母亲处在和孩子同一个高度的时候,才发现孩子不高兴的真正原因——孩子看到的全是大腿和屁股,那还讲什么开心?站在成人的角度与站在孩子的角度,对事物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

  父母要站在孩子的立场,首先就要从心态上和孩子平等起来,然后再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世界,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哥德法勃曾经说:“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关爱。”站在孩子的立场来看问题,父母该避免摆出高高在上的架子,像对待朋友那样的去对待孩子,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孩子提出、发现或者遇到的问题。

建议二、对孩子不求全责备

  没有谁是完美无缺的,没有谁做事能做到尽善尽美,更何况是尚未长大的孩子。父母不要拿一些很强硬的标准来苛求孩子,要求他一定如何如何。也许父母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孩子看来,父母就是在苛求他做什么事情。

  小丽很聪明,在刚上小学的时候成绩非常好,父母也为自己有这样一个优秀的女儿而自豪。但进入5年级后,孩子的学习成绩开始退步,父母十分着急,在5年级下学期,孩子的成绩更是排到了第二十名,小丽的爸爸不仅没有安慰反而对她发了脾气,并训斥她说:“下次考试到不了前十名,看我怎么收拾你!”

  小丽很难过,并下决心下学期要更努力,但结果却事与愿违。

  后来,父母经过观察,再加上与老师的交流,他们发现自己对孩子的要求过于严厉,这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让孩子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负担。

  一天晚上,妈妈对小丽换了语气,和蔼地说:“孩子,我们知道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以前是我们给你的压力太大了。以后我们会改正,而你也一定要记住,你是好孩子,不比任何人笨。”

  小丽听到妈妈如此说,心里也轻松了不少,日后的学习也很快有了很大进步。

  父母提出的要求孩子往往都会当成命令来做,若是完不成,孩子心里也会有很大的负担。小丽的父母及时地调整心态,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让孩子很快卸下了包袱,不但孩子因为心理轻松学得更快,父母也同时去掉了心病。

  人无完人,孩子的表现不尽如父母之意的时候,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设身处地,将心比心,这样才能寻求到合适的解决方法。父母一味地向孩子强加苛刻的标准,甚至责备或羞辱,都会起到相反的效果,让孩子产生厌烦的心理。而且,过于严苛求全,也不是激励孩子成长的好方法。

建议三、适当放弃成人的自我成见

  成人世界有成人的想法,孩子的世界又是自成一体的世界,所以父母不要把成人的想法与做法强硬地加之于孩子的身上。既然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父母就要适当地放弃成人已经固定的自我偏见,学会进入孩子的内心,逐渐了解孩子的想法,这样与孩子的交流或者相处才能更为融洽。

  爸爸妈妈一起辅导3岁的儿子做一道迷宫找路的智力训练题,题目的设计就是要让两只小鸡找到虫子吃,另两只小鸡没有虫子吃。可是儿子却无论如何也想要突破线路,让每只小鸡都吃到虫子,爸爸和妈妈都很奇怪,不明白明明不可能的事情儿子为什么要那么固执。妈妈想要劝说,儿子却哭了起来。

  爸爸努力地思考过后,试探地问儿子:“你是不是不想让另外两只小鸡饿到?”儿子使劲点头,爸爸接着解释:“可是叔叔设计这个题的时候就是要两只小鸡吃不到虫子啊!”儿子的眼泪又流了出来,见状爸爸赶紧说:“要想不让另两只小鸡饿到,你就要好好学本领,长大后给小鸡抓好多小虫子吃让它们都饿不到,好吗?”儿子含着泪水用力点头……

  成人的自我成见,认为题目的设计是那样子的,只要照着做好就是了。但孩子的想法却与成人的完全不一样,孩子内心的善良表现,这是父母很容易就忽略的。

  而相同的,在很多情况下,父母都打着“只为孩子”的旗号,自以为是在为孩子着想,但实际上还是从成人的角度出发,强行干涉孩子的选择,满足自己的某些愿望,而并没有理会孩子的意愿。所以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需要父母抛弃成人世界一些既定的规则,才能更深刻的了解到孩子内心的想法。从孩子的立场出发,将有助于父母与孩子更好地沟通交流。

建议四、对待孩子要诚实不虚伪

  与孩子面对面,应该是不带任何虚假的,成人世界的面具不需要带进孩子的世界。父母应当客观地对待,明确意识,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在做什么,自己的感受又是如何。而这些感受在面对孩子的时候要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出来。

  父母的思想与感受,有很多时候也需要讲出来,让孩子知道父母确切的想法。比如说工作没做好的时候,父母要告诉孩子自己的沮丧,再比如对孩子生气的时候,也是要明确的表达出来对他的不满。孩子很单纯,直接诚实的方式可能会比迂回战术更有效果。

  但是也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话语所有的感受都要直接反馈给孩子,孩子心灵的承受能力也一样在父母的考虑范围之内,从孩子角度来想的话也可以这么理解——孩子都会有小秘密不想告诉父母,那么父母有些事情也可以巧妙地回避孩子。

【教育箴言】

  父母应该知道,教育是为了孩子,教育是围绕孩子来展开和进行的,教育应从孩子出发。孩子的本性是天真的,他的想法也会丰富多彩,这就需要我们保持宽容平和的心态,站在孩子的立场想问题,让一切变得不那么复杂,用心倾听,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进而找到合适的方向与方法,更好地激励孩子的成长。正因为一切为了孩子,所以,父母考虑问题更需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

13.要勇于向孩子道歉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受委屈的孩子很少会去反省自己有什么过错,因为愤怒和不平占据了他的心灵;而被感动的孩子则常常反省,因为感动增加了他内心的勇气和智慧。”父母若是误解了孩子的某些行为,需要勇敢地向孩子道歉。而面对勇于承认自己错误的父母,孩子也会懂得,承认错误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孩子也会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学会道歉。

【经典事例】

  上4年级的女儿放学回家,主动向妈妈汇报说她的数学考了70分。妈妈一听,当时就认为孩子学习退步了,因为以前孩子考试都是在90分以上的。一直抱着望女成凤之心的妈妈立刻火冒三丈,二话不说就把孩子好一顿骂,甚至还打了她一巴掌,孩子哭了起来。

  等到女儿哭累了,妈妈的气也消了大半,当她正想过来给孩子讲一番“好好学习”的大道理的时候,女儿却说:“妈妈,我虽然考了70分,但我是全班第一。”妈妈听了惊讶地张大了嘴巴。认真询问后,她才了解到,这次考试是老师对孩子们智力的一次拔高训练,题目普遍偏难。

  爸爸回到家,听说这件事后就问孩子的妈妈:“你有没有向女儿道歉?”

  妈妈红着脸说:“我虽然冤枉了她,但教育她是应该的。我怎么能向孩子道歉,多没面子啊!”

  爸爸笑了笑,叫来依旧不开心的孩子,问她:“你觉得妈妈应该给你道歉吗?”

  女儿斩钉截铁地说:“谁犯的错误谁承认,这不也是你们教我的吗?”

  在父女二人坚决的目光下,妈妈最终无奈,只好笑笑对女儿说:“好了,妈妈冤枉了你,我错了,我向你道歉。”

  女儿立刻笑开了花,抱住妈妈的脖子,在妈妈的脸上使劲亲了一口,说:“这才是我的好妈妈!”

【教育启示】

  勇于向孩子道歉的母亲,在孩子眼中不但没有丢了面子,反而更赢得了孩子的喜爱,一句“好妈妈”恐怕是天下母亲最爱听的话。

  父母不该只是要求孩子“犯了错误就要改正,知错就改的是好孩子”,自身也要能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这一点对于家庭教育很重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一旦发现在某些方面犯了错误对孩子造成误解,都要敢于向孩子说“对不起”。

  父母直率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向孩子道歉,还会让孩子感觉到:“啊,原来父母也会犯错,他们犯了错都能勇敢承认,那我还有什么错误不能承认呢?”勇于向孩子道歉,可以让孩子体会到自己与父母间的平等与信任。从某种程度上,还能提高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激励的作用。

  那么,父母要勇于向孩子道歉,究竟该如何做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要放下自己的面子

在孩子面前,许多父母放不下面子,做错了事情也不承认错误。其实,向孩子承认错误对父母来说并不会失去尊严。恰恰相反,勇敢地对孩子说“对不起”,可以提升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着积极影响的。

著名诗人、民主战士闻一多,有一次因为某些心烦的事情而迁怒于小女儿,还顺手打了尚未懂事的孩子一巴掌。而这件“打人事件”又恰巧被在外屋的次子立雕看见了,他立刻挺身站出来,为小妹妹打抱不平,他指责父亲说:“你自己是搞民主运动的,天天讲民主,可你在家怎么能随便动手打人呢?”

闻一多先是一愣,随即走到了一边,静坐思考了片刻后,他站起身走到立雕面前,十分严肃认真地说:“我错了,不该动手打小妹。只是因为我的父母在我小的时候就是如此管教于我的,所以我也用同样的方法来对待你们,这是不对的。我也希望你们记住,将来一定不要这样对待你们自己的孩子。”

闻一多勇敢地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平等的姿态与孩子交谈,这些都让这位父亲的形象在孩子们眼中自然地高大起来。而孩子们日后也一定会谨记父亲的教诲,并且还会以父亲为榜样做得更好。

名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平凡的人。犯错在所难免,那么道歉也该是理所当然。父母勇敢地向孩子说“对不起”,让孩子懂得“道歉承认错误”并不是件可耻的事情,同时也能让孩子学会原谅别人的宽容心态。

建议二、不要因为事情小而忽略道歉

  对于孩子来说,事情无大小,在孩子的世界里,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可能成为影响他一生的烙印。所以,父母对孩子的道歉,不要因为事情很小而忽略,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来判断孩子的反应,更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事情小不用道歉,也不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什么阴影”。

  3岁的心心中午经常不好好睡觉,搞得妈妈也很累。这一天中午,妈妈却发现心心很安静地睡着了,待孩子起来后,妈妈说:“心心今天中午乖乖地睡觉了,下午妈妈下班给你买3颗糖当作奖励。”

  下午的时候,心心很早就守在门口,等到妈妈进家,孩子一脸的兴奋,可是妈妈却忘记了和心心的约定,自顾地去做晚饭了。

  吃饭的时候,妈妈看心心一直闷闷不乐,连饭也不好好吃,本想发火,但转念一想还是先问问吧,于是妈妈抱过孩子,问她:“为什么不好好吃饭呢?”

  心心低着头,小声地回答:“妈妈中午说,我乖乖睡觉了就给我3颗糖当奖励的……”

  妈妈这时候才恍然大悟,连忙道歉说:“对不起哦,妈妈忘记了,妈妈错了,明天我一定补给你。”

  心心说:“妈妈也有错吗?”

  妈妈笑笑:“当然!那心心能原谅妈妈吗?”

  “能!”心心大声地回答。

  妈妈说:“以后,心心和爸爸妈妈一起尽量不做错事好吗?”

  “好!”心心不但响亮地回答了妈妈,而且还伸出小手鼓起了掌。

  这是位诚实的母亲,自己没有遵守和孩子的约定,尽管是件看来很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但她还是承认了错误。如此一来,既教育了孩子,又赢得了孩子的尊敬。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件小事情,她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也变得更加亲密。

  事情没有大小之分,但有对错之别。对于父母来说,要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即便很小的错误也要向孩子道歉,因为小事情往往最能体现真诚,也最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建议三、向孩子道歉要诚恳及时

  父母对孩子承认错误还要选对时机,一定要让这个道歉来得及时。有很多时候,经常是孩子已经发现父母的说法或做法与以往不一致了,父母也是迫不得已才道歉。而不少父母的道歉还会只有简单的一句,草草了事。这个时候就会让孩子感觉父母道歉的态度不够诚恳,反而会对孩子产生误导,让孩子在自己做错事情后不能很好的反思,从而不能真正地学会道歉。

  因此,父母也要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一旦发现有与以往的指导做法相悖,或者自己犯了很明显的错误时,不要等孩子去问才去用一句很随意的道歉敷衍孩子,应该及时主动地承认错误,而且要用诚恳的态度,避免轻描淡写,避免找客观理由。

建议四、选择合适的道歉方式

父母要注意,不是对所有的孩子都只要一句“对不起”就算是承认错误了。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个性,而且随着年龄的不同,道歉的形式也该有所变化。所以父母在向孩子道歉的时候还要选择合适的方式。

南京一位父亲曾通过广告的形式给自己的儿子发了一封“道歉信”,里面的内容可谓是情真意切:

“……看到了昨天你给我的信,对我震动很大。反省我自己,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的确性格变得很暴躁,漠视了你的感受。在此,请接受我深深的歉意。孩子,请给我一次机会,让我们像朋友一样地说说心里话。看到这封信,就给我打电话好吗?永远爱你、惦记你的父亲。”

父亲的道歉信,言语诚恳,而且用广告这种大众传播的方式来发布,孩子该是能感受到父亲勇于承认错误的真诚之心。毕竟,广为告之的行为也的确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想必那位儿子也该为父亲的这种自责反省的态度所感动了吧!

当然,选用特殊方式来道歉的确让人记忆深刻发人深省,但简单的方式也不是不可以。比如,父母也可以给孩子写封道歉信,留个道歉便条等。父母需要记住一点,不论哪种方式,都应该能让孩子从“父母勇于承认错误”的行为中得到学习与启示。

至于对待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年龄小一些的,只要让孩子看见父母明显的行动表示,很自然地让孩子知道在某件事情上父母做错了,父母是在承认错误,这样孩子就记住了。而对于年龄大一些的孩子,就要求父母不仅要表明承认错误的态度,还要对孩子说清楚犯错误的原因,将来的改正也要让孩子清楚地看到。这样同时也是对孩子的一种成长教育。

建议五、不要为缓解孩子的情绪而道歉

   当孩子受委屈的时候,他也许会哭闹不已,也许会大发脾气,而这时候,很多父母会为了缓解孩子的情绪马上就说“对不起”,甚至马上满足孩子的某些要求。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若是只为了让孩子先平静下来就直接地去道歉,会让孩子产生误解——他会认为,很多事情只要他一哭闹,父母就会立刻道歉,而他的要求也能顺利得到满足。这样不但扭曲了父母道歉的初衷,也会对孩子造成一种纵容,甚至让孩子养成依赖哭闹解决问题的坏习惯,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所以遇到这种时候,父母需要先冷静下来,理解孩子的感受,并让孩子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完毕,在孩子较为平静的时候解决问题,或者需要道歉,或者需要解释。毕竟,尊严、诚实、明晰才是承认错误的关键,才是凝结父母与孩子之间亲密关系的关键。

【教育箴言】

  一位心理学曾经这样说过,孩子知道妈妈和爸爸有时会出错,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不是他所依靠和关心照顾他的人。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出现过失错误的时候,向孩子道歉才是明智之举。因为这既能增进亲子关系,又能激励孩子成长。

14.与孩子一起玩耍

  

  曾经有人这样说过:“玩耍是孩子的工作。”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可以学习技能、发展创造力、开发智力、锻炼动手能力等等,总之,玩耍对于孩子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对于父母来说,不论是想要与孩子更好地沟通交流,还是想要与孩子建立更亲密的亲子关系,与孩子一起玩耍都是个不错的途径。

【经典事例】

  7岁的儿子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迷上了象棋,闲着的时候总喜欢说:“妈妈,来两盘。”于是,家中便经常能看见,在做家务间隙,妈妈和儿子摆阵对杀的场景。

  妈妈的棋艺并不高明,儿子也不过是刚刚入门而已,虽然那棋下得毫无章法,但母子二人倒也能其乐融融,下棋的气势也是咄咄逼人,落子有声的同时还伴随着口水仗。

  “我要杀得你落花流水!”

  “我要杀得你满地找牙!”

  “我要杀得你片甲不留!”

  “我要杀得你举手投降!”

  若是儿子赢了,妈妈便会奖励儿子一个响亮的吻;若是妈妈赢了,儿子则抱着妈妈的脖子,一边亲着妈妈的脸一边嘴中还说着“小鸡啄米啄啄啄”……

  这样的故事几乎天天在家里上演,快乐便也与母子天天同在。

【教育启示】

  这是位明智的母亲,天天与孩子一起玩耍,既让孩子感受到快乐,又开发了孩子的智力。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培养孩子能力的重要途径。父母与孩子一起玩耍,孩子首先能感觉到的是幸福。因为通过一起玩耍,父母可以更多地和孩子进行交流,更多地了解孩子;而孩子也同时得到了父母的关注,他会自然地有一种满足感。

  父母通过和孩子一起玩耍,利用玩耍时所接触到的各种事物,对孩子进行恰当地引导教育,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到相关的知识,还可以教育孩子怎样做人,可以指导孩子如何处事。

  而且,与孩子一起玩耍和父母自身的事业发展并不产生任何冲突,这需要父母认真协调工作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工作辛苦为事业家庭打拼的同时,还要多想想对孩子的责任。

  父母与孩子一起玩耍,同时也是对父母自身的一种调节。在现今过于忙碌的时代里,父母可以通过与孩子一起玩耍让自己疲惫的心得到放松,暂时抛开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巨大压力,唤醒久违的童心,找回已经丢弃好久的轻松与快乐。

  那么,父母该怎样陪孩子一起玩耍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要尽量抽出时间陪孩子

  游戏是一种投资,与孩子一起玩耍则是一种资本运作。如果运作得当,获得巨大收益的将不仅仅是孩子,也不仅是对孩子的成长有利,对父母来说也会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在玩的过程中,你将会了解孩子更多。

  妈妈工作很忙,但她又觉得不能亏欠孩子,于是就总是给女儿买许多的玩具、好吃的零食、漂亮的衣服,她认为给孩子这些孩子就会感觉幸福。

  女儿生日这一天,妈妈又给孩子买了许多礼物,晚上临睡前,妈妈对女儿说:“你看你多幸福,有这么多礼物可以收。”

  但女儿却说:“妈妈,我一点儿也不幸福,因为你都不陪我玩。”

  女儿的话应该是震撼了母亲的心灵吧!可见,孩子的幸福感并不只是单纯地来源于物质的丰富,他更多的还是想要与父母进行感情上的沟通。与孩子一起玩耍,才是建立这种沟通的最好渠道。

  当然,也不是要求父母将一整天的时间都投入到与孩子一起玩耍中去,合理地安排时间,恰当地运用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去尽情享受和孩子一起游戏所带来的快乐。

  而且,孩子也不会总是无理地要求父母一定要一直陪伴自己,只要有和他一起度过的玩耍时间他就会觉得满足。所以,父母不要总是以“忙”为借口,从而忽略掉与孩子一起玩耍的重要性。只要有这份心并且行动起来,就能带给孩子更多的快乐与幸福。

建议二、时刻保持一颗“童心”

  和孩子一起玩耍,父母一定要分清概念,不是要父母简单地“陪”孩子一起玩就可以了,而是要求父母时刻保持一颗“童心”,让自己也变成孩子。

  父母需要放下家长的架子,全身心地融入到孩子的世界中去,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与孩子一同享受童真,一同体会玩耍的快乐。有很多时候,父母也可以将自己孩童时的玩具或游戏拿来与孩子一起分享。让孩子体会父母当时的快乐,使得父母的心与孩子的心贴得更紧,亲子的感情也会更深。而且,与孩子一起玩耍还能使父母缓解内心的疲惫,减轻现实世界给成人带来的压力。

建议三、玩耍过程中父母要投入

  孩子的想法千奇百怪,孩子的世界可以随意变幻,他的游戏便也一样会让父母感觉到眼花缭乱。越到这种时候,便越需要父母的投入,跟上孩子的思维,与孩子一起钻进游戏中,而不只是单纯地做一个旁观者或陪护者。

  月月每天从幼儿园回来后,妈妈都会陪儿子玩儿一会儿,这本来是个好现象。但每次玩耍的时候,妈妈都会感觉很累,因为月月总是会想到一些新玩儿法,而妈妈又总是跟不上孩子所想,只能在一边晕头脑胀。月月经常说,妈妈总是开小差,玩儿起来好没意思。

  这一天,月月又要妈妈陪他做小游戏,这次他是想要玩儿小兵打仗。他让妈妈拿一个玩具小兵,然后自己拿另一个小兵朝着妈妈手中的小兵冲了过去,两个小兵相撞……

  妈妈只是看着月月,可是孩子却不高兴了,噘了嘴地说:“妈妈,你怎么不配合呢?”

  “嗯?”妈妈仿佛才回神,问月月:“配合什么?”

  “你的小兵也要勇敢地冲啊!”

  “……”

  于是,今天的游戏,又一次不欢而散。

  妈妈没有投入到游戏之中,只是担当了一个陪同的角色,不能很好地配合儿子的游戏,当然会让孩子有“妈妈在开小差”的感觉,同样孩子也体会不到玩耍的乐趣。

  其实和孩子一起玩耍,是需要父母全身心地投入的,需要在孩子的玩耍中做一个参与者。要表现得对孩子的游戏兴致勃勃,不能简单地敷衍孩子,与孩子一样在游戏的细节上认真起来,让孩子自然地将父母当成他游戏的伙伴。在这样融洽的玩耍氛围中,父母才能更多地了解孩子,才能更容易指导孩子,进而对孩子进行相关地教育。

建议四、不要过多约束孩子

  对于玩耍,孩子该是比父母懂得更多。他知道该如何利用手里的工具,他知道该如何分配游戏的角色,他知道他要做的事情该如何发展。所以在与孩子一起玩耍的时候,父母要尽量放开双手,不要过多地约束孩子,让孩子尽情地发挥他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放开手与之一起玩耍,父母可以更容易发现孩子的个性,发现孩子的兴趣与爱好。

  不要经常对孩子说一些类似于“注意别扎到”、“小心脏”之类的话,因为这些与游戏无关的话都是让孩子兴致扫地的元凶。

  只有给孩子充分的游戏空间,与孩子一起在玩耍中摸爬滚打,才能让孩子学到更多,了解更多。

建议五、在玩耍中给孩子鼓励与教育

  参与到孩子的玩耍中去,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不要吝啬对孩子的夸奖与鼓励。与孩子一起玩耍,欣赏他在玩耍中的成就,与他共同分享喜悦。

  3岁的元元与爸爸一起在沙发旁玩耍,忽然元元想要吃橙子,爸爸发现茶几上有不少的橙子,正好可以拿来当作教孩子加减法的好工具。

  于是,爸爸把橙子全拿出来让元元数数,一共9个,孩子全数对了以后,爸爸好好地表扬了元元。接着爸爸又从那堆橙子中拿出来1个,这次换成爸爸数数,他故意数错,对元元说:“现在还剩7个橙子了。”

  元元在自己数过一遍后说:“爸爸,明明还有8个的,你怎么说7个呢?”

  爸爸故作惊讶:“是吗?我明明数了7个呀,那咱们再数一遍看谁对谁错好不好?”

  元元的兴致上来了,大声地回答:“好。”

  又一遍数过后,孩子高兴地说:“爸爸,是我对了,你错了。”

  “嗯,元元真棒!刚才是9个,爸爸拿走1个还剩8个,那爸爸再拿走1个,你看还剩几个呢?”

  元元又继续数了起来……不知不觉的,爸爸在游戏中教会了元元加减法。

  寓教于乐,元元的爸爸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在与孩子一起玩耍过程中将知识教给了孩子,孩子在快乐中得到了成长。

  在与孩子一起玩耍的过程中施教,能进一步地开发孩子的智力。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细心观察,注意孩子某些方面的细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进行正确地诱导和启发,使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不仅仅只是得到欢乐,还能更多地学到知识,同时也使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开发。

【教育箴言】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会带给他很大的影响。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相处的时光,对于孩子来说是无比珍贵与重要的。当然,作为父母也应该享受与孩子在一起玩耍的时间,在亲子共处的欢乐中指导孩子学习、进步,激励孩子成长。

15.要主动地向孩子学习

  

  一位著名学者曾说:“如果你总是认为,自己走过的桥比孩子走过的路还多,那你是放弃了被孩子影响的权利。”父母应当主动向孩子学习,赏识孩子的知识与能力,尊重孩子的兴趣与特长,与孩子共同成长。而且通过主动地向孩子学习,父母将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更好地指导和教育孩子。

【经典事例】

  齐先生的杂货店开在繁华的街道边,由于他经营有道,买卖一直很兴隆,而且,经常有外国顾客来光顾他的生意。但是,齐先生由于语言障碍,在与外国友人的交流中经常造成误会,生意也做得不太顺利。

  在又一次与外国顾客交易失败后,齐先生决心学习外语。他回到家,看到上初中的儿子正在背英语单词,于是走过去问:“爸爸也想学习英语,该怎么学呢?”儿子一听,十分高兴地说:“跟我学!”

  从那天起,齐先生每天都虚心向儿子请教,不耻下问,并和儿子一起听磁带、朗读课文。

  随着时间的推移,父子俩的英语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儿子不但英语成绩提高了,他甚至在学校举办的英语演讲比赛中拿到了第一名。而齐先生也从“英语盲”变成了能用英语接待外国顾客,不但做大了生意,还交了几个外国朋友。

【教育启示】

  齐先生向儿子学习英语,用与儿子平等的姿态去请教,儿子当然也会为老爸的这种好学精神所感动。这个故事的结局是让人欣喜的——父亲学到了外语,做大了生意;儿子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又从父亲那里学到了不耻下问的好品质。

  有很多时候,父母都放不下架子来向孩子学习,更不要说主动地向孩子学习了。其实这完全没有必要,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有可取之处,孩子也不例外。而且,在21世纪这个开放的大环境下成长的孩子,父母已经不再完全代表权威。在现代孩子的身上,值得成人学习的地方有很多。主动向孩子学习并没有什么可耻的地方,反而会让孩子学到父母谦虚好学的好品德,从而激励孩子更加努力地学习,使得父母和孩子共同进步。向孩子学习这一举动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父母事业的更好发展都是起到促进作用的。

  那么,主动向孩子学习,父母该如何做到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相信并了解孩子的长处

  每一个孩子都有长处,父母应该相信这一点。要真正做到向孩子学习,首先就要能看到孩子身上的长处与优势。

  卫先生经常对上初三的儿子进行“榜样教育”,拿自身的辛苦工作教育孩子要刻苦学习。但孩子总是无动于衷,有不少时候还冷不丁地扔过来一句“老爸自我感觉太好了”。于是,父子之间总是会出现隔阂。卫先生经常对朋友感叹,现在的孩子不好教育。

  这一日,卫先生的朋友用手机拍了一段视频拿去给他看,内容是关于卫先生那上初三的儿子的。画面里,孩子背着书包在等公共汽车,但他手里却拿着一本英语书,嘴里正念念有词,旁边有人走近,孩子竟浑然不觉。

  卫先生看后感动极了,他忽然明白,原来他一直都只看见自己的优点,而彻底忽略了儿子的长处。成人在办公室悠闲地喝茶看报,孩子却在利用等车的时间认真背单词,类似的很多时候,究竟谁该向谁学习的确答案很明朗。他懊悔地用手拍着脑袋,不断地说:“向儿子学习,这话我一定要说。”

  晚些时候,等到儿子放学,卫先生和儿子好好交流了一番,他对儿子郑重地说:“在学习态度方面,我该虚心向你学习。”如此一来的效果竟然十分好,父子二人间的隔阂也烟消云散了。

  父母应当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尊重孩子,信任孩子。不要像故事中的卫先生那样,一直“自我感觉良好”,只看到成人身上,尤其是自己身上才有优点,而忽略了孩子也一样有成人不可比及的长处。因此,父母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自身的缺点,并相信孩子身上完全有值得让父母学习的地方。

建议二、欣赏孩子的优点

  准确些说,欣赏孩子的优点是父母向孩子学习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的确,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更何况是还在成长中的孩子!但是,父母也不要因为孩子的不成熟,而忽略孩子的优点。优秀的父母与教育者,常常是非常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并及时且热情地欣赏它。

  女儿学习向来不刻苦,有不少时候是靠耍小聪明才保住成绩的。但就是这样的女儿却偏要报考国内著名学府北京大学。

  几次的模拟考试,女儿因为压力太大,成绩都不理想,甚至下滑得厉害。在临考前,母亲不得不建议孩子让她放弃北大,但孩子却极度坚持自己的意见。

  关键时刻,一直在旁观察不曾多说的父亲和女儿做了一次长谈,他告诉女儿:“我相信你可以!一直以来,你虽然与别人不一样,不那么死命刻苦、挑灯夜读,但你有临场好发挥的优势。只要你象平常一样放松心态,一定能考上!”

  女儿得到父亲的认可后变得动力满满,信心十足,最终成为了高考考场上的一匹黑马,冲过了北大的录取分数线。

  这位母亲后来说,这件事情对她触动很大,她感受到了年轻人对一个已定目标的勇敢冲刺,并且无怨无悔。这种优点在成人看来是多么的宝贵。而父亲的欣赏做法,又给了女儿以极大的鼓励与支持,一家人最终盼来女儿的成功,皆大欢喜。

  多发现和表扬孩子的优点,既可以鼓励孩子的进步,还能为成人向孩子学习创造契机。

建议三、要有真心实意的态度

  主动地向孩子学习,要求父母一定要有真心实意的态度。放下成人有时候有些虚伪的自尊,用平等的态度与孩子交流,向他学习。

  在新时代,孩子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要远远超过成人,而他活跃的思维又会让他在接受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再学习。这个时候父母就该改变旧有观念,放下架子,用虚心并且诚恳的态度向孩子求教。父母真诚地向孩子说一句“我要向你学习”,会使孩子觉得自己的行为或者想法得到了肯定,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莫大鼓舞。

  另外,向孩子学习虽然以真诚为本,但也要适度,父母不要刻意夸大孩子的优点,要实事求是。

建议四、向孩子学习要有具体内容

  孩子的世界单纯而真实,新鲜而时尚,也正是因为这,孩子才有许多东西值得成人去学习。但向孩子学习,不能只有一句空洞的话,而是要具体点明向孩子学习什么,为什么要向他学习。更不应该只是说说就过去了,再没下文,这样会让孩子感觉父母在敷衍他,感觉父母很虚伪,也会让孩子养成“说到不做到”的坏习惯。

  儿子上学住校,学习一直很辛苦,最近更甚——因为期末考试临近了。妈妈心疼儿子,特意从市场买了上好的补品,炖成大补汤送到了儿子的学校。

  儿子放暑假回到家,妈妈无意间问起那大补汤的味道,儿子却说:“我端去给奶奶喝了。”

  妈妈愕然,皱着眉头问儿子:“为什么不自己喝?我那是给你补脑子的。”

  “我只觉得平常很少去看奶奶,难得妈妈炖了汤,所以就端去给奶奶喝了。奶奶还夸你做的汤好喝呢!”儿子若无其事地解释着。

  妈妈听后好一阵的沉默。她忽然发觉,她的确是有好久都没去好好孝敬婆婆了,孩子的这一举动反倒是对她产生了很大的震动。

  妈妈对儿子说:“好孩子,你做得对,我该向你学习,以后一定会好好照顾奶奶。”

  儿子听后笑了,对妈妈竖了拇指说:“老妈你真伟大!”

  日后,妈妈时常去看望孩子的奶奶,嘘寒问暖,全家上下一片温馨和谐景象。

  这位母亲明确了向孩子学习的内容——孝敬老人。她这样做也一定会让孩子记住,尊敬老人是值得肯定的,而且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要引起重视,这种想法将会一直留在孩子的心中。

  虽然是明确向孩子学习的内容与目的,但父母也同样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育孩子,引导他向积极的方向成长与发展。

建议五、向孩子学习不是完全听从孩子

  现时代的孩子的确有许多值得成人欣赏与好好学习的地方,但是,这并不代表什么都听从孩子,不代表没有选择与自我判断地完全跟随孩子。

  孩子终究还是在成长中的,父母要时刻带有指导中学习的思想。对于孩子好的方面,父母可以学习借鉴,以孩子为榜样;而对于一些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父母要坚决予以否定,通过教育指导,让孩子重新回到正确的成长道路上来。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两代人的互相学习,互相勉励,互相帮助,一起成长。

【教育箴言】

  德国著名儿童作家凯斯特纳曾经说过:“亲爱的家长们,如果你们有什么不了解的话,请问问你们的孩子们。”这是一句精彩的人生忠告。父母主动地向孩子学习,可以增进亲子感情,使孩子更加自信,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促进两代人共同成长。

点击进入整本阅读《好父母改变孩子一生的60种激励法》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