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改变孩子一生的60种激励法(丘吉尔安徒生)最新章节在线免费阅读

点击阅读全文

利用非语言方式激励孩子


  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有93%是通过非语言形式传递的,只有7%是通过语言进行沟通的。可见,非语言方式在父母与孩子间沟通的重要性。而随着孩子的长大, “说教”成了家庭教育的主要手段,非语言情感表达,如拥抱、抚摸、亲吻等,父母已经很少用了,使得与孩子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其实,非语言沟通完全可以缩小亲子间的距离,让亲子沟通更顺畅。所以,父母要善用非语言方式增进与孩子的感情,激励孩子更好地成长。

37.沉默也是一种激励

  

  一句谚语是这样说的:沉默是金,开口是银。这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有没想过,作为父母,在长期“说教”之外,巧妙地运用“沉默”这种教育方式,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因为,有时候沉默也是对孩子的一种激励。

【经典事例】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认识自己,教育自己》一文中这样写道:

有一次考试,柯里亚把准备好的小纸条放在袖筒里,正当他准备将手伸入袖筒时,他的目光与老师的目光不期而遇。然而令他感到意外的是,老师迅速将目光移向别处,在从主考官身旁走过时并没有说什么,而是沉默地走向窗前。柯里亚惊呆了,等到他上前应考时,那位老师又离开了教室,直到他考完,老师才回来。

这件事给柯里亚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心里对老师充满了感激,从此后,他再也没有动过作弊的想法。

【教育启示】

  这个故事虽然是关于老师和学生的,但这位老师的教育方式却是值得每一位父母学习的。沉默并不意味着对孩子的过错视而不见,放任自流。孩子犯了错,做父母的当然有批评管教的义务,但批评的方式也是有讲究的,如果方式不对,其结果很可能是事与愿违。其实,对孩子的过错保持沉默也是一种批评,所不同的是这是一种“无言”的批评,更是对孩子的一种“无言”的激励。

  孩子有的时候会说脏话,有的时候会撒谎,有的时候会偷东西等,当父母发现孩子的这些恶行时,千万不要太惊慌,更别以为孩子已经学坏了。其实这样的行为并不意味着孩子的道德出现了问题,孩子有时的 “出轨”行为只是环境影响的结果。而且孩子做了错事,心里总会忐忑不安,时刻担心父母的责骂,而父母如果真的这么做了,孩子反而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心里的紧张、害怕会很快烟消云散,对于自己做过的错事也会很快丢到九霄云外。

  相反,如果孩子犯了错,父母能暂时保持沉默,让孩子感觉到“意外”,这样给孩子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并会自觉地从内心来反省自己的错误。

  父母对孩子的错误采用沉默的方式,让孩子自己认识到错误所在,而且父母也达到了教育孩子的目的,何乐而不为呢!

  那么,在生活中,父母应该怎样用沉默的方式来激励孩子成长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让孩子感觉到你的沉默

作为父母,不要以为面面俱到的说教和啰啰嗦嗦的唠叨才是教育孩子唯一正确的方式,有时沉默是比责骂更好的一种教育方式。

  一位母亲讲述了她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一天下午,我到幼儿园接6岁的儿子,当时儿子和小伙伴正玩在兴头上。我催了他好几次,他都好像没听到,最后我生气了:“赶紧回家,妈妈还有重要的事情呢!”儿子无奈地打了我一下,很不情愿地跟着我回家了。

  当时我很生气,但一直压着自己的火,路上也没怎么和他说话。儿子见我真的生气了,也没再闹。回到家,儿子主动和我说话、主动帮我择菜、摆碗筷,但我还是没像平时那样搭理他,也没提刚才的事情,就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吃完饭,儿子很乖地去做作业。睡觉前,沉默终于被打破。儿子走到我跟前小心翼翼地说:“妈妈,我知道错了,您别不理我好吗?”我说:“你错在哪里了?”儿子诚恳地说:“我不该只顾着和小朋友玩,更不该打妈妈!”

  孩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很欣慰。抱着孩子,我说:“做了错事,不可怕,最重要的是你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要积极改正,这才是好孩子。”

如果您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呢?是不是狠狠地骂孩子一顿,甚至可能会动手打孩子,结果是孩子哭哭啼啼,再然后孩子就像没事一样该干嘛就干嘛呢?这时,我们可以学习一下这位聪明的母亲,她对孩子的行为也很生气,但是她隐忍不发,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并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

当父母用“沉默”这种方式来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沉默必须要让孩子体会到,也就说一定要掌握好“度”。如果你对孩子态度的转变没有明显的变化,孩子就体会不到自己的错误。

所以,父母的沉默一定要明显,要让孩子能深刻体会到,这样才能起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就像这位母亲,在路上她不怎么搭理孩子,回家依然对孩子表现出少有的冷淡,这样孩子就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不然,自己生好多天气,孩子却不知道,那这样的沉默显然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建议二、用沉默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最怕什么呢?曾有心理学家做过相关的调查,结果表明:孩子不是怕苦,也不是怕物质生活条件差,而是怕丢面子、失面子。

  有一次,张老师发现班里的同学小林没来学校,于是通知了他的父母并相伴去找孩子。他们找了很久,最后,终于在一家网吧找到了小林。看到孩子的刹那,小林的父母非常气愤,立马冲上去就要动手。这时,张老师及时将他们制止,然后转向小林心平气和地问道:“为什么不来上课?”小林答道:“您误解我上课打手机,还通知我的父母,他们知道后肯定会打我的,于是我就想逃学来抗议你们。”

  张老师让小林的父母把孩子领回去,并再三叮嘱说:“今天晚上就不要再提这件事情了。”第二天,张老师也没有在班上当众提起此事,只是找来一些走丢孩子的图片和案例在课堂上讲给同学们,让他们明白这样任性的后果非常严重。

  对于这样的处理,小林感到非常吃惊,也因此非常感激我,此后,他再也没有逃过课。

  小林的父母和老师都没有当众让小林感到难堪,于是小林就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并努力加以改正;而如果老师和孩子伤了孩子的自尊,那么结果肯定是小林不仅不改正自己的错误反而因为怨恨而和老师、父母作对。

  孩子和成人一样,也有自尊心,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赞赏。孩子做了错事,父母如果不分场合,当着孩子朋友或者其他人的面责骂孩子,他们会觉得非常难堪,很没面子,幼小的心灵就会受到伤害。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保持沉默,给足孩子面子,孩子心中就会比较喜悦。回到家,或者在没外人的情况下,父母再向孩子讲道理,这样效果会比较好。

建议三、沉默与说教相结合

  作为父母,应该知道,对孩子沉默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在所有的时候都要保持沉默。

  小江的母亲非常疼爱孩子。下雨了,小江不想去上学,就说:“妈妈,今天我身体不舒服,就不用去学校了吧。”妈妈虽然知道孩子的诡计,但仍然很疼爱地说:“好的,那就在休息吧!”母亲默许了小江的这种行为。在以后的生活中,母亲经常对小江的一些小的不良行为持这种默许、沉默的态度。

  后来,小江在坏孩子的影响下,去偷别人家的东西。妈妈知道后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两句,小江看到母亲并没有严厉责骂自己,于是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

  可见,父母如果将沉默进行到底,那结果只能是害了孩子。所以,对孩子,无言的沉默要与有声的说教结合起来,该讲道理的时候还是要讲道理,该责骂的时候还是要责骂,甚至该打的时候还是要打的,古人说的“棍棒之下出孝子”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只是一定要把握好这样做的时机。

建议四、在合适的时机保持沉默

  对于沉默这种激励方式,父母一定要学会正确运用,要懂得在合适的时机保持沉默。

  小强学习不好,还很贪玩。虽然平时不说什么,但每次考试不及格,母亲都会大发雷霆,小强对此也已经习以为常。

  这次,小强考了班里倒数第一,母亲怒不可遏,用整整两个小时责骂小强。“你怎么这么笨”、“你没长脑子啊”、“我怎么生你这么个孩子”等类似的话不绝于耳,小强偶尔也会反驳几句。最后,直到母子两人情绪激动、面红耳赤,这场“战争”才告终结。

  从中可以看出,小强的父母在不该沉默的时候保持了沉默,而在该沉默的时候却选择了爆发。如果小强的母亲能在平时多管教一下孩子,在他贪玩的时候,说一说,在他不学习的时候,讲讲道理,而在孩子考试不及格心情不好的情况下,能静下心来安慰一下孩子,并找出考试不及格的原因,鼓励孩子好好学习,下次争取取得好成绩,效果是不是会更好些呢?

  所以,父母也要掌握沉默的合适时机,该说教的时候一定要说教。而当孩子做了错事,感到紧张害怕的时候,父母适时的沉默比严厉的说教更能让孩子意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

【教育箴言】

  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教养孩子,运用沉默的方式,也能发挥其很大的效果。”一定年龄以上的孩子,已经能分辨好事、坏事了,自己要是做错了事,也知道会受到大人的责骂,如果这个时候保持一下必要的沉默,让孩子自己认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此时反而会“无声”胜“有声”。

    38.经常给孩子善意的微笑

  

  人与人的交流离不开微笑,心与心的沟通也需要微笑。父母与孩子之间更需要微笑建立起一座沟通的桥梁,父母的微笑给孩子一种亲近感,能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在顺境中,父母的微笑是对孩子成功的嘉奖;在逆境中,父母的微笑是对孩子创伤的理疗。所以,父母要经常给孩子真诚善意的微笑。

【经典事例】

  晨晨今年4岁,自幼患哮喘性支气管炎,声音比较嘶哑。

  一天,晨晨从幼儿园放学回家,在妈妈面前断断续续地唱起了歌。妈妈先是惊奇,女儿会唱歌了,但是,看到女儿唱歌时用力的劲头和滑稽的动作,再加上嘶哑的声音,妈妈不禁笑了出来:“看你那破锣嗓子,行了啊……”接着是妈妈的一阵笑声。晨晨的歌声没有立即中断,但是声音小了很多,接着跑出去玩儿了。

  一次,妈妈和晨晨看到电视节目里播放一首儿童歌曲,妈妈问她:“那首歌你会唱吗?”可是,晨晨却反问妈妈:“妈妈,你不是说我破锣嗓子吗?”听了女儿的话,妈妈很诧异,也很后悔,没想到自己当初的一句玩笑话,伤害了女儿的自尊心,而且一直埋在女儿心里,扼杀了女儿唱歌的积极性。

  两个月过去了,妈妈没有再听到女儿唱歌的声音。一天,晨晨和妈妈在公园里散步,听到一群小朋友们唱《小红帽》,妈妈故意问道:“这个歌到底是什么调?我怎么从来没听明白过呢?”晨晨睁大了眼睛,兴奋地说:“妈妈,我知道。”说完,她好像又想到了什么,像泄了气的皮球灰心了。这时,妈妈看出了女儿的不自信,用期待的眼神望着女儿,微笑地说:“唱给妈妈听好吗?”晨晨看到妈妈鼓励的眼神和脸上的微笑,终于鼓气勇气唱了起来。

【教育启示】

孩子本性天真,喜欢问一些奇怪的问题,或者有一些幼稚可笑的行为,父母不能轻视或讥笑孩子。有时,可能父母无意的一句玩笑话就打消了孩子的自信心。像晨晨的妈妈无意说的一句“破落嗓子”,这句话一直印在晨晨的心里,无法抹去,她担心妈妈的嘲笑,所以选择不再唱歌。

  孩子是敏感的,当他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会在意父母的反应,而最直接的方法是观察父母的表情。当晨晨看到妈妈鼓励的眼神和微笑时,晨晨重拾信心,又有勇气唱起了歌。所以,面对孩子的幼稚或失败时,父母不能讥笑他,而是应该用善意的微笑鼓励他。

  微笑使得父母保持了良好的形象,更为孩子营造一个快乐、健康成长的氛围、空间,使孩子也保持一种微笑。父母微笑的关爱使得孩子珍惜生活、关爱他人。微笑无形中能够带给孩子力量与信心。无言的微笑传达着一份信任与理解,蕴含着一种真诚与关爱,更代表了一份支持与赞许。

  其实,父母经常给孩子一个微笑,也是给自己一份从容淡定。经常面带微笑的父母,其背后体现的是一种涵养,更是一种默许与肯定。有微笑常挂在脸上的父母陪伴在身边,孩子怎能不健康地成长呢?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让微笑常挂在脸上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用微笑安抚孩子

  孩子很在乎父母的一言一行,父母的面部表情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变化,尤其是当孩子面对失败或挫折时,父母要多用微笑来安抚孩子受伤的心,让他从微笑中感知父母对他的支持。

  7岁的雨轩很懂事,也很敏感。

  一天午饭时间,妈妈小心翼翼地将刚做好的西红柿鸡蛋汤放在桌子上,并嘱咐她:“小心点儿,别烫着,帮妈妈看好他。”说完,妈妈走回厨房。突然,客厅里“哗啦”一声,妈妈心里一惊,连忙跑回客厅,边把女儿衣服上的汤汁抹去,边急切地问她:“烫着没有?”又解开纽扣细心地检查,发现没有被烫伤,才长舒了一口气。然后,妈妈拿来拖布收拾起刚才的残局。

  当回头看雨轩时,妈妈发现女儿没有表情,呆呆地坐着。妈妈问:“怎么了?是不是刚才被吓到了?还是被烫疼了?”雨轩摇摇头:“没有,妈妈,是我太笨了,弄洒了汤,惹你不高兴了。”妈妈很诧异:“妈妈没有不高兴啊?”雨轩:“可是,你都没有笑。”

  这时,妈妈恍然大悟,原来刚才太担心女儿被烫伤,脸上的表情过于严肃和紧张,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于是,妈妈摸了摸女儿的头,微笑着说:“妈妈刚才是太担心小雨轩被烫伤,所以忘记笑了。”在妈妈的安慰下,雨轩脸上又洋溢起笑容来。

  孩子都有一颗敏感的心,7岁的雨轩因为失误把汤弄洒后,妈妈没有责怪她,但她很在意父母的看法,而妈妈紧张且严肃的表情无意给她传递了一个信息:她打翻汤碗的这件事,妈妈很不高兴。可是,当她看到妈妈的微笑时,才发现妈妈并没有生气,已经原谅了她。

  当孩子犯了错误或者经历挫折时,自己会很自责也很懊恼,父母不应再责备孩子,而是要先缓解自己紧张和担忧的情绪,坦然面对,不妨先给孩子一个微笑,进而缓解孩子紧张的情绪,让他从刚才的失败中走出来,然后用温柔的语言安抚他受伤的心灵,让他感受到父母是爱我、支持我的。

建议二、用微笑地摇头拒绝孩子

  当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时,父母可以适当用这种无声的微笑摇头方式或者用微笑说理的方式拒绝孩子,微笑会使孩子不好意思再提这种无理要求,也排除了孩子因为受到严厉的训斥而产生的逆反心理。微笑可以使父母赢得孩子的心,更赢得孩子的敬意。

心怡今年6岁,一天要随妈妈去给奶奶庆祝生日,这让爱凑热闹的心怡很开心。

奶奶家这天很热闹,家里来了很多亲戚朋友,大家在等待人到齐了为奶奶庆祝。可是,心怡却有点儿忍不住了,很想先尝一尝美味的蛋糕。这时,她的小手畏畏缩缩地伸向了蛋糕上的草莓。

这时,恰巧妈妈看见了这一幕,猜出了女儿的心思,故意大声咳了一下,心怡马上把手缩了回去,将注意力转向了妈妈,并用期待地眼神看着妈妈。接着,妈妈做了一个动作,面带笑容地微微摇了摇头,心怡看到后感到很羞愧,吐了吐舌头,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妈妈发现心怡不端正的行为时,并没有用严厉的语言责斥她,而是用微笑地摇头方式向女儿传达了一个信息:“这样做可是不礼貌的哦!”妈妈的微笑不仅制止女儿的不良行为,更维护了女儿的自尊心。

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天性来采用不同的方式。在公众场合下,为了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对于悟性比较高的孩子,父母可以采取微笑摇头方式拒绝孩子,让孩子心领神会;但是对于天性顽劣的孩子,父母的微笑可能助长了孩子的调皮,让他认为我的过分行为是得到父母许可的,这样背离了父母最初的意愿。此时,父母要配合适当地说教制止孩子不当的行为,让孩子明白道理。

建议三、用微笑地点头肯定孩子

许多时候,父母微笑着点头认可孩子,会让孩子觉得比听到“干得不错”更高兴。因为真诚的微笑不仅仅给孩子一种认可和激励,更让孩子体验到了父母浓浓的爱意。

8岁的赵帅存在严重的偏科现象,数学成绩很好,可是语文却很差。

一天,赵帅的老师留了一个家庭作业,要学生们背诵一篇课文,并要求父母检查通过后,在书本上签字确认。赵帅一看背书挠起了头,但是,在妈妈的鼓励下,赵帅克服了心理障碍,从开始读课文时的结结巴巴到最后熟练地背诵下来。

当课文背下来后,赵帅很兴奋,得意地问妈妈:“妈妈,我表现得怎么样?”妈妈没有说话,而是竖起了大拇指,微笑地点了点头。

为了不让儿子感到失望,妈妈用“竖起大拇指”和“微笑点头”两个动作肯定了赵帅的努力。同时,妈妈看出了儿子因为取得的小成功有点儿骄傲,此时如果再用“你真棒”、“表现非常好”等表扬的话会使儿子更加得意,所以,妈妈采用了微笑点头的无声方式回应了儿子,肯定了他的努力,却又不让儿子得意洋洋。

当孩子取得成功时,父母大多采用物质奖励或者语言表扬激励孩子。但是鼓励都有一个度,过多的物质奖励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而语言表扬过了头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真诚,而不到位的表扬没有起到激励作用。其实,父母可以适当采用微笑点头的方式肯定孩子的努力,肯定孩子取得的成功,从而对孩子产生激励作用。

建议四、父母不要吝啬微笑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说过:“微笑就是阳光,它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微笑可以化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和误会,让孩子有勇气走进父母的生活,父母也有机会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最近,5岁的小凡在家里很喜欢做一个动作,把两只手架在空中,还发出“咔嚓”的声音,每次做这个动作她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尤其是在爸爸妈妈回家进门的那一刻。起初,小凡的这一行为,没有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后来经过仔细观察,妈妈才发现原来女儿做的是一个镜头的动作,在给他们拍照。他们知道后很诧异。

一天,女儿给妈妈“拍照”后,问妈妈:“妈妈,你和爸爸为什么不喜欢笑了?”这时,妈妈恍然大悟,原来,女儿的那个照相动作是在鼓励爸爸妈妈笑一笑。因为,在女儿的意识里,爸爸妈妈只有在照相的时候笑得最灿烂。

现在父母因为工作压力太大,回到家后身心都感到很疲惫。而当孩子看到父母的疲惫和面无表情时,会使得孩子没有机会接近父母而逐渐与父母产生距离感。再加上父母平时的责备,让父母与孩子的心距离越来越远。

有些父母反映:孩子逆反心理强,你说东,他偏往西;你让他好好学习,他偏不努力,考个不及格惹你生气。其实,如果孩子能经常看到父母面带微笑,怎么能不主动向父母敞开心扉,不生龙活虎地学习呢?父母不要认为微笑可有可无,对孩子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善意的微笑对于他们来说可是无比珍贵的赞赏。只有父母的微笑才会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才会在父母的正确引导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育箴言】

  父母善意的微笑会给孩子带来勇气和信心。经常保持善意的微笑需要父母先要有一个乐观的心态,不管孩子做了好事还是犯了错误,父母都要抓住这个教育的机会点,看到孩子值得鼓励的一面,以平和的心态应对,这样才能让善意的微笑常挂在脸上。

    39.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

  

  有这样一句话:“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你也要眼含热泪拥抱他,亲吻他,鼓励他。”的确,父母永远是孩子坚实的后盾。如果说父母的微笑和亲吻是抚慰孩子心灵最好的良药,那么拥抱和鼓励就是激发孩子进步最大的动力。

【经典事例】

有一期题为《孤独的花朵》的心理访谈节目,在节目中来了一对母女,女儿18岁,性格孤僻、不会与人交往,这让妈妈焦急万分也很无奈。所以,妈妈来到节目现场求助于心理老师,希望能找出女儿的症结所在。

在节目中间,有这样一个片段:在大家的鼓励下,女儿唱了一首歌,她甜美的歌声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掌声,妈妈也显得格外激动。然后,心理老师鼓励妈妈献上拥抱,作为给女儿的奖励。

这时,妈妈苦恼地说:“从小到大,她适应不了我,我一抱,她就躲。”

女儿说:“有点不习惯。”

老师问:“不习惯?多久没抱过了?”

女儿说:“好多年,十多年了吧!具体不记得了。”

老师问:“你希不希望你妈妈抱抱你?”

女儿肯定地回答:“希望。”

老师继续追问:“女儿小时候也曾挺想和你拥抱的,但是您当时特忙是吗?”

妈妈解释道:“在她小时候5岁之前,我回家也亲她、抱她。但是,在她7岁上学以后,基本上没有抱了,因为那个时候我开始做生意,特别忙,回到家里很累,几乎没有时间抱孩子。”

老师继续问妈妈:“一个拥抱需要多长时间?”

妈妈说:“一秒钟。”

老师问:“这是忙可以做借口的吗?”

妈妈说:“做生意以后每天事特别多,也没有好心情。基本上能坚持每天给她辅导作业,但拥抱已经没有了。”

……

节目最后,在心理老师强烈要求下,妈妈和女儿拥抱了两次。第一次,两个人的拥抱非常勉强,给人的感觉不像一对母女,更像陌生人;第二次拥抱仍然有些不自然,比如女儿的胳膊并没有环绕着妈妈,而是搭在妈妈抱她的胳膊上,但是比第一次已经有了很大进步。

【教育启示】

  访谈节目中,女儿渴望妈妈的拥抱,但她不知道如何拥抱妈妈,也不习惯妈妈拥抱她。是什么让一对亲生母女对拥抱都显得如此陌生呢?妈妈因为忙碌没有时间关注女儿的心理健康,使得女儿失去了倾诉的机会,久而久之,女儿变得孤僻、不自信,与妈妈的距离越来越远。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父母常常拥抱孩子,不仅是良好的亲子沟通方式,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作用和力量——常被拥抱的孩子更坚强、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相反,幼儿期缺乏拥抱的孩子爱哭,长大后容易生病、情绪不稳定,社会适应能力也比较差。

  现在的父母以忙为借口,没有时间与孩子进行感情上的沟通,而拥抱正是父母理解孩子、爱孩子的一种直接的表达方式。正如节目中那位妈妈说的那样,一个拥抱只需要一秒钟,难道父母忙得连一秒钟拥抱孩子的时间都没有了吗?

  其实不是这样,而是父母没有每天拥抱孩子的这个思想意识。节目中的妈妈能抽出时间辅导女儿作业,却“忙”得没时间抱她,她忽略了女儿的内心世界。父母要多拥抱孩子,并且拥抱是可以训练的,正如那对母女,她们第二次的拥抱比第一次更加自然、亲密。相信第二次的拥抱也让这对母女的心越来越近。

  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所以,父母要养成经常拥抱孩子的习惯。那么,在生活中,父母应该怎样做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每天拥抱孩子30秒

  拥抱可以使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更亲密,孩子在父母的怀抱中能够感受到父母的体温,会更有安全感,长大后遇到挫折也不会有孤独感;拥抱让孩子变得更自信,有助于他形成乐观的人生态度,更能从容地面对困难。

  父母不要以为孩子无忧无虑,其实,随着年龄的成长,孩子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烦恼和压力,如考试压力、升学压力、人际关系的烦恼等。而一个拥抱可以让孩子的压力得到有效地缓解,让孩子保持一个良好的健康心态。

  比如每天晚上睡觉前,给孩子一个拥抱,让拥抱持续30秒,并轻声地对孩子说:“宝贝,让妈妈感受一下你一天的快乐,也分担你一天的忧愁,明天会更好。”这样,让孩子紧绷的心一下放松下来。

父母也可以在早上起床时、傍晚回家后、晚上睡觉前给孩子一个热烈的拥抱,坚持每天拥抱孩子的时间超过30秒。就算孩子渐渐长大独立后,仍然需要给孩子这种身体语言“支持”。

建议二、让拥抱消除与孩子间的隔阂

人们常说:“越是亲近的关系越难以相处。”因为不知道哪句话就伤害了自己最亲近的人,父母与孩子之间难免会存在误会、不理解,而一个拥抱包含了宽容与谅解,会让父母与孩子之间僵持的关系得到有效地缓解。

  李刚今年14岁,他的父母都是老师,平时对李刚要求很严格。在父母面前,李刚有很大的压力,他几乎不愿与父母交谈,也逐渐拉开了与父母之间的距离。

  为了缓和与儿子的关系,李刚的妈妈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于是试着和儿子找话说,可能是平时沟通较少,每次妈妈的问话或关心,却换来儿子“嗯”、“知道了”、“明白”等等简短的回答。

  一天晚上,妈妈来到儿子的房间,说:“儿子,我想抱你一下,好吗?”李刚有点不自在,但是在妈妈强烈的要求下,勉强和妈妈抱了一下,妈妈抱着他说:“儿子,妈妈爱你,睡吧!”以后的几天里,不管李刚有多么烦感,妈妈心里有多少不满,她仍然坚持每天晚上睡前拥抱李刚。

  就这样,妈妈的拥抱坚持了一个月,儿子对妈妈的态度逐渐有所转变,母子俩沟通的话题也越来越多,可是,李刚和父亲的关系依然很僵。

  一天下午,李刚和父亲同时跨进家门,妈妈立刻跑上前去,拥抱着比自己还高的儿子:“儿子,辛苦了!他爸,你也抱一下儿子,这段时间他表现不错哦!”父亲也受到了感染,父子俩终于抱在一起。那一刻,全家人脸上洋溢起幸福的笑容。

  从此,李刚与父母的关系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李刚与父母之间长期的矛盾,已经很难辨别清楚到底谁是谁非。但是,这个时候总需要有人站出来缓和这种僵化的局面。所以,妈妈不管心里有多大的气,内心对他有多么的不满意,仍然坚持每天在睡觉前拥抱儿子,用身体的温度感化儿子内心的坚冰,最终,她的行为感化了儿子,成功地消除了他们之间的隔阂。

  有人说:“家庭不是讲‘理’的地方,更多的要讲‘爱’。” 而融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孩子的前提。所以,当与孩子长期处于矛盾时,父母要能够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不足,放下尊贵的“面子”,主动地给孩子一个拥抱,来消除与孩子之间的误会。

建议三、用拥抱认可孩子的行为

拥抱可以替代语言上的称赞和鼓励,也是认可孩子的一种表达方式,当孩子取得成功时,父母可以用拥抱表示对他的肯定。

凌云今年8岁,一次,和妈妈一起坐公交车。一个矿泉水瓶从车座底下滚了出来,随着汽车的加速、减速和转弯,瓶子在车上滚来滚去。

这时,瓶子滚到了凌云的脚下,她抬起头问妈妈:“妈妈,如果乘客踩到瓶子滑倒了怎么办?”妈妈说:“那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听了妈妈的话,凌云眼球一转,弯下腰捡起了瓶子。

顿时,凌云的这一行为赢得了许多乘客的赞赏。凌云看了看妈妈,妈妈什么话也没有说,而是轻轻地抱了抱女儿。此时,凌云的脸上露出自豪的表情。

凌云的妈妈用拥抱认可了女儿的行为,让凌云心理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拥抱是孩子的一种本能需求,当取得成功时,她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而父母的一个拥抱可以让孩子心中体验到成就感。所以,父母要善用拥抱认可孩子的正确行为。

建议四、用拥抱表达对孩子的歉意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父母难免会做出一些失信于孩子、冤枉孩子的行为,做出这些事情后,父母往往懊悔不已。但是,一句“对不起”对于有的父母来说实在是难以启齿。那么,父母可以通过亲吻、拥抱等肢体语言表达对孩子的歉意。

晓晓今天第一天上幼儿园,到了放学时间,她兴奋地跑到教室外面寻找妈妈的身影。可是,眼看着其他的小朋友都被爸爸妈妈接走了,始终没有找到妈妈的踪影。晓晓有点失望,在老师的陪同下,她回到教室等待妈妈。20分钟过去了,妈妈还是迟迟没有来,这时晓晓有点担心了,于是走到外面去等。

不一会儿,妈妈急匆匆地走了过来,看到妈妈的身影,晓晓一下哭了起来,对妈妈说:“妈妈,我以为你不要我了呢?”听到女儿的话,妈妈很懊悔,走上前用力地抱紧女儿:“不会,妈妈爱你,妈妈不会不要你的!”

晓晓的妈妈将对女儿的歉意和爱通过拥抱的形式表达出来,希望能得到女儿的原谅,同时,也用拥抱的形式抚慰了女儿受伤的心。

有时,父母的失误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很大的伤害,让孩子久久不能忘怀。这时,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个深深的拥抱,再说一句“对不起”,表示道歉的真诚,以求得孩子的原谅。

建议五、用拥抱消除孩子的委屈

现在的孩子比较敏感,内心比较脆弱,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或者遭到批评时,比较喜欢较真,往往一句无足轻重的话也会让孩子感到莫大的委屈。

这时,父母严厉的责备会让孩子更委屈,也会让孩子的心离自己越来越远。这时,父母不妨给孩子一个拥抱表示理解,让他紧张的神经得到放松,然后给孩子释放委屈的机会,听一听孩子的心声。

【教育箴言】

  父母不要错误地认为拥抱是小孩子的专属品,其实“长大”的孩子一样需要父母的拥抱。当孩子渐渐长大后,随着压力的增长、烦恼的加剧,他仍然需要父母给与精神上的支持,需要这种拥抱方式来缓解内心的焦虑。所以,父母要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多给“长大”的孩子一些拥抱。

    40.用手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有一种距离,我们渴望抵达,那就是爱与爱的距离。父母与孩子间没有永恒的距离,有的只是为爱而对亲密距离的调整。而手是人的第二种语言,父母可以用手拉近与孩子的距离,用这种无声的表达方式在自己与孩子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经典事例】

韩赢今年7岁,一次和伙伴们玩闹,韩赢的行为惹恼了同伴们。在一旁的妈妈看到后,制止了儿子,并把儿子拉回了家。

在回家的路上,妈妈拉着韩赢的手,用温和的语气问他:“你刚才怎么跟变了一个人似的呢?把乐乐弄哭了,还把强强的玩具扔了?你是大哥哥,就应该有大哥哥的样子。”

韩赢说:“我捅了一下乐乐,是因为他把强强的‘车’给扔了,至于强强,是他先拿棒子捅我的。”

妈妈说:“听起来,你好像很有理呢!不过妈妈觉得你还是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说,乐乐扔了强强的‘车’,你可以用和平的方式要求乐乐道歉,而不是用武力;而且强强比你小,即使他先碰到你,你也要像大哥哥那样不去计较,你觉得我说的有道理吗?”

韩赢说:“听起来不错,可是我急了、生气了,然后就动手了。”

妈妈笑着说:“要是妈妈也可能会这样,这种情绪谁都会有,但是稍稍控制一下,就能做到了。你要把自己当做一个大哥哥,爱护他们、宽容他们,努力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你说这样做怎么样?

韩赢说:“好吧,我要努力做一个标准的大哥哥,做一个受欢迎的孩子!”

妈妈说:“嗯!我们一起努力!争取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击掌好不好?”

此时,妈妈伸出一只手,儿子也伸出手,母子俩“击掌”以示互相加油。

【教育启示】

  当妈妈看到韩赢的行为有些不恰当时,并没有严厉地批评他,而是先拉起儿子的手,倾听他的诉说,在表达理解的心情后,指出儿子的错误,让儿子欣然接受,并最后以“击掌”形式给孩子加油鼓劲,激励他做一个受欢迎的孩子。

  世界上的距离大多是可以测量的,大到宇宙中的星体,小到显微镜下的细胞。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距离是永远也不能用工具测量出来的,那就是父母与孩子的距离,这种距离即使是时空阻隔,仍然可以有心与心的感应。

  父母与孩子间的距离不产生于时间或空间,而是在于心,在于父母与孩子是否能放松心情,敞开胸襟原谅、包容对方。父母不要小看“拉手”这一个动作,韩赢的妈妈正是用“拉手”、“击掌”这一连串的动作感化了儿子,拉近了他们心与心的距离,最后把建议用他能接受的方式传达给他。

  所以,父母要善于拉起孩子的手,拉近与孩子间的距离。

【教育建议】

建议一、蹲下去拉起孩子的手

  孩子虽然年龄小,但他是渴望平等、渴望温暖的,他希望能够平等地和父母交流感情,“蹲下”这一个动作正说明父母愿意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满足孩子平等的愿望。而“拉手”是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体温,使孩子更有一种安全感。

在火车站有这样一幕:

有一个六七岁的男孩不愿意进站,被妈妈大声训斥,男孩低头不语,妈妈看见儿子不做声,更加生气,大声地训斥他:“抬起头来,看着我,听我说话!”孩子没有反应,呆呆地站在那里。

一会儿,爸爸看见了这一幕,走了过来蹲下身子,拉起儿子的手说:“儿子,你想不想回家和大磊哥哥一起玩儿?”儿子睁大了眼睛:“愿意。”爸爸说:“可是儿子,我们先要坐火车才能回家,怎么办?”儿子说:“现在去做火车。”爸爸继续说道:“对,但是我们需要先进站等着火来,才能上去,好吗?”儿子点头接受了。

这时,父亲拉起了儿子的手走向进站口。

  火车站的爸爸和妈妈采用了不同的方式,让儿子进入火车站,而妈妈的责骂使儿子脾气越来越犟,不愿听从妈妈的安排,让儿子与自己产生了一些隔阂。

  相反,爸爸的做法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蹲下让自己与儿子处于平等的位置上,用手温暖儿子冰凉的小手,并用和蔼的语气劝导孩子,最终成功地拉着儿子的手走进火车站。

在生活中,父母同样可以用拉手方式表现对孩子的关怀,如,当与孩子一起过马路时,父母可以牵起孩子的手,给他安全感;当孩子听不进父母的劝告时,父母也可以拉起孩子的手,感化孩子的内心。

建议二、用握手表示友好

握手是一种礼节,表示友好。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恰当地运用握手与孩子进行沟通,用礼貌维持与孩子间最优美的距离。

小菲今年上2年级,坚持每天完成作业后,让妈妈做检查工作。

一次,小菲做完作业,对妈妈说:“妈妈这次可以不检查周记本吗?”妈妈问:“为什么?”小菲支支吾吾地回答:“因为……因为这次的题目是‘我最想对妈妈说的话’,而我不想让妈妈知道。”

妈妈很疑惑,但是仍旧说:“好吧,我尊重你的决定,不过妈妈很希望能和你做朋友。来,握握手吧!”小菲和妈妈握了手,走出了房间,当走到门口时,小菲回过头来,腼腆地说:“妈妈,我爱你。”

妈妈用握手表示对小菲的理解,也让女儿有勇气说出想对妈妈说的话。父母也可以用这种方式表示对孩子的友好,来安慰孩子。比如,在孩子哭闹后,父母可以握握孩子的手,让他感受到父母的关爱,然后停止哭闹。这样也可以让孩子学会礼貌地握手。

建议三、父母要经常抚摸孩子

抚摸是一种肢体教育语言,他蕴含着一种爱护、一种亲情、一个鼓励,他是一种传递关怀和情感的特殊语言。

有些父母不解:“为什么孩子总喜欢有事没事钻到父母的怀里?有时候还喜欢把父母的手放在他的脸上、手上……”其实,那是孩子渴望父母的抚摸。抚摸,动作虽然轻巧,但留给孩子的却是难得的慰藉,让孩子变得勇敢和坚强。有时,这样一个小动作胜过一大堆苦口婆心的话语。

一位母亲叙述:“我的女儿上幼儿园时,她很喜欢一位阿姨,而且经常叙述这样一件事。一个小朋友抢走她的玩具,正当她伤心地哭泣时,这位阿姨走过来,轻轻地摸了摸她的头,并说了一些安慰她的话。当时女儿已经想不起阿姨对她说了什么,但是,阿姨抚摸她头的这件事她记了很久,也讲过很多次。”

  阿姨抚摸女孩头的这件事,给了受伤的女孩很大的安慰,让她久久不能忘怀。那可想而知,老师的抚摸能有如此大的力量,那父母的抚摸呢?所以,父母要善于抚摸孩子,用这种肢体语言和孩子交流。

父母可以经常抚摸孩子的头。比如孩子放学了,摸摸孩子的头,说一句“回来了”表示问候;在孩子做了好事时,摸摸孩子的头,以赞赏的目光对他说:“好样的!”孩子犯错误时,摸摸孩子的头,表示提醒;当孩子悲伤、哭泣时,摸摸孩子的头,安慰他:“宝贝,要坚强!”

总之,父母要多抚摸孩子,满足孩子心灵和肌肤上的饥渴。

建议四、用“拉钩”激励孩子信守诺言

“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这句顺口溜相信每个人都不会陌生,他的道理浅显易懂,“拉钩”鼓励人们要遵守约定。父母不妨找回童年记忆,走进孩子的世界,用这种方式鼓励孩子信守承诺。

7岁的张彦有一个坏习惯,晚上不喜欢刷牙。

一次晚饭后,张彦对妈妈说:“妈妈,我可以吃糖吗?”妈妈想了想回答:“可以,但是你只能吃一颗,并且睡觉前一定要刷牙。”张彦很高兴:“好吧。”妈妈补充道:“说话要算话啊!我们‘拉钩’。”说完,张彦和妈妈拉了钩,并得到了一颗糖。

过了一会儿,张彦又问妈妈:“妈妈,我可以再吃一颗吗?”妈妈问:“你不是已经吃一颗了吗?”张彦撒娇道:“我都已经答应妈妈刷牙了,你就让我再多吃一颗吧。”妈妈装出一脸失望的表情:“咱们都‘拉钩’只吃一颗了,而且说做到刷牙,难道你想反悔啊?”

张彦被妈妈的质问呛了回去,找不到讨价还价的余地,只好打消了吃糖的念头,不一会儿,乖乖地刷牙去了。

“拉钩”的约定让孩子明白要做到说话算话的诚信,也是对他行为的一种有效督导。孩子年龄小,自制力一般比较差,不能做到言出必行,“拉钩”的形式可以加强孩子的记忆;孩子喜欢提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尤其善用撒娇和讨价还价的方式求得父母满足自己的愿望,而“拉钩”像契约,让孩子没有反悔和讨价还价的余地。

建议五、与孩子击掌给他力量

击掌是力量传递的一个过程,也是大多数孩子喜欢的加油方式,父母可以试着用孩子喜欢的表达方式与他交流感情。

比如,看了一场精彩的球赛,取得胜利时,父母与孩子可以用双手击掌方式表示庆祝,并伴随一声“耶——”让气氛一下活跃起来;当孩子面对重大比赛或考试时,父母可以摆出和孩子击掌的姿势,用充满自信眼神对孩子说“你一定可以,加油”,顺势把一种无形的力量传递给孩子。

其实,这些微小的动作都是拉近与孩子距离最好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建议六、用手轻拍孩子以示提醒

现在的孩子压力大,很小就有驼背的习惯。但是往往父母语言上的提醒,不能起到很好的纠正作用,那么父母不妨用手轻拍孩子肩膀,以提醒孩子挺直腰板。比如,当孩子在台灯下学习时,眼睛离书本太近,父母可以轻拍孩子的肩膀,提醒他要注意距离;当孩子走路稍有驼背时,拍一下孩子的后背,让他挺直腰杆。

建议七、挥手和孩子告别

  孩子是细心的,他喜欢关注父母的一些动作、细节,体察父母的感情变化。而一些小细节,同样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细腻的情感并学会表达。

  曾有这样一幕:一对父母因为要到城里打工,与孩子分开一段时间,将只有五六岁的孩子留在乡下让奶奶照顾。当母亲踏上公交车要离开时,孩子使劲拉着母亲的衣角,不愿母亲离开。情急之下,奶奶拉住孙子,硬是将孩子与母亲分开。这时,孩子眼看着母亲离开,无力挽回,但他趁着妈妈还没有离开自己的视线,拼命挥动小手,哭喊着:“妈妈,再见!”挥手一直持续到妈妈的踪影消失在人群中。

  那个男孩的挥手包含了千言万语,包括:不愿父母离开,想念父母之情,当没有机会完全表达时,他将感情融进挥手中,希望能传达给母亲。

  父母要注意“挥手”这一个细节,比如,每天早上和孩子离别时,父母可以挥一挥手表示再见;孩子放学回家,父母可以挥一挥手打招呼,这一些小动作都会拉近父母与孩子的距离,让家庭氛围更和谐。

【教育箴言】

  用手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关键在于父母要主动地做出这个动作,表示愿意听孩子的心声。尤其是当父母和孩子间出现矛盾时,不管孩子怎样任性,父母都要主动和孩子敞开心扉、包容他的缺点,主动拉一拉他的手,逐渐缩小与孩子心灵之间的距离。

    41.用眼神和孩子交流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可以透露出心灵深处的消息,很多微妙的感情都可以从眼睛里得到明确的答案。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眼神是经常笼罩他的一种光线,他可以借助这个光线感受世界的明暗和生命的强弱。所以,父母要善于用眼神和孩子交流,向孩子传递正确的信息。

【经典事例】

  曾经有一篇文章《状元之路》,出自一位高考状元之手。在文章中,他描述了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在他上初中3年级时,寒假的一天,他随妈妈一起去一位阿姨家拜年。那个阿姨家也是一个男孩,那个男孩就读于天津有名的南开中学。在聊天中,妈妈问那个男孩:“你今年几年级了?”男孩回答:“高中1年级。”妈妈继续问:“那学习怎么样?”男孩自信地回答:“阿姨,我这次考试成绩在班里排第一名。”这时,妈妈转过头深深地看了儿子一眼,什么话也没有说。

  后来,在饭桌上,妈妈脸上一直带着一种苦涩与尴尬。但是,妈妈怕伤害儿子自尊心,没有再提学习的事。

  在回家的路上,他心想:“我也是老爷们儿,我为什么就不能为妈妈争这一口气,妈妈在看到其他人的孩子考第一名时,只是深深地看了我一眼,什么也没有说。而且为了维护我的自尊,在饭桌上,她对学习的事只字未提。我怎么就不能为妈妈做点什么呢?”

  从此,这个男孩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变得勤奋好学。一年后,他成功地考入了南开中学。经过高中3年的刻苦努力,最终,又以天津市理科状元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在文章中,这个男孩说:“我一生的改变就是从妈妈的那一个眼神开始的。”

【教育启示】

  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位母亲,她用沉默维护了儿子的尊严,用眼神替代唠叨表达了对儿子的期望,进而激发起孩子的斗志,使他最终成功地迈入了著名高等学府的大门。

  母亲的眼神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可见,父母的眼神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可是,遗憾的是,许多父母没有意识到眼神的作用,父母大多忙于工作事业,很少与孩子在一起,即使与孩子相处的时候,也都是唠叨孩子学习上的事情,而眼神里流露出的却是忙碌和陌生。

  孩子年纪虽然小,可是,他已经会用童真的双眼观察周围的事物,而父母是他观察的中心,他喜欢用眼睛去试探、去感知、去交流,所以父母也要学会用眼神和孩子说话,进行心与心的沟通。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运用眼神和孩子进行感情上的交流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多给孩子信任的眼神

有时,孩子眼神里充满了胆怯甚至羞涩,做事情喜欢在父母的眼神中寻求肯定的答案。这时,父母要及时给孩子温柔带有肯定的眼神,慢慢增强孩子的自信。

曾有这样一幕:在一所小学的游泳池里,有一群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游泳。在游泳池外,站着很多父母,他们透过栅栏用饱含关切和担忧的眼神望着里面。有的父母还不时呼叫自己的孩子,给他一个鼓励或者一句警告。课程持续了近一个小时,在这期间,父母们关切的眼神始终未曾离开过这些孩子。

那一幕,那些父母给孩子的是一种既复杂又空洞的眼神,眼神里充满了不安和担忧。为什么有的孩子总是长不大,并且自理能力比较差?那是因为他大部分动手实践或思考的机会被父母剥夺了,失去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所以,当他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人时,眼神里会流露出惶恐、不自信。

父母应该多给孩子信任的眼神,比如,孩子参加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时,父母可以给他肯定眼神,允许孩子参加劳动;当孩子做错、做得不好时,父母也要给他微笑的眼神,说:“没关系,我们下次再来!”让孩子有信心做好每一件事情。

建议二、善于用眼神引导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主要倾诉对象,孩子放了学,喜欢把学校发生的事情讲给父母听,这时,父母一定要腾出时间来,用眼神回应孩子,让孩子学会表达。

  希源今年上小学1年级,她很喜欢数学,一天放学回家,跑到妈妈面前说:“妈妈,我背九九乘法口诀给你听。”这时,妈妈将目光转移到女儿身上,耐心听女儿背:“一一得一,一二得二……六八三十八……”背完后,妈妈问希源:“六八多少?”女儿肯定地回答:“三十八。”这时,妈妈挠了挠头,睁大眼睛,眨了几下,说:“再想想。”希源歪了歪头,突然,眼神里放出了光:“啊!错了,应该是四十八。”妈妈微笑地点了点头。

  当妈妈听到希源背错乘法口诀的时候,没有当场指出女儿的错误,也没有对女儿说“不对”,以否定的话语打消孩子的积极性,而是眨了眨眼睛,表示疑问,引导女儿自己认识到错误并积极改正。

  父母要善用眼神和孩子沟通,比如,孩子讲故事,当听到高潮时,父母可以睁大眼睛,表示在认真地听;当孩子说错或者吞吞吐吐说不出来时,父母可以眨眨眼睛,表示疑问,让孩子好好想想,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回答。在与孩子沟通时,父母还可以配合丰富的表情或其他肢体语言来和孩子互动,增强他肢体语言的交流能力。

建议三、要读懂孩子的眼神

在父母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孩子认知能力的局限和表达能力的欠缺,他的一些真实想法不能或不愿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但是,他的眼神不会说谎,更能表达他的内心的想法。所以,父母要多观察孩子的眼神变化。

比如,当孩子做某件事之前,他用期盼的眼神看着父母,这是他在征求父母的同意,这时,父母可以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表示支持。当孩子眼神很迷离,东张西望表现出不耐烦时,父母应该马上停止对孩子的训斥,用理解的心情听一听孩子的诉说;当孩子低头不语,眼睛不敢正视父母时,可能是父母的责骂过于严厉,这时父母应缓和说话的语气;当孩子眼球一转,并露出诡异的表情时,可能他有了新点子,父母要注意他的言行,可能是一个好点子也可能是一次恶作剧。

总之,要读懂孩子的眼神,父母需要先了解孩子的性格,知道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才能更好的了解孩子的心理。

建议四、要慎用“负面”的眼神

有些孩子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在与别人对话时,经常低头,目光不敢注视着对方。还有些孩子害怕在公共场合发言,害怕众多的目光注视他,这些行为都是孩子缺乏自信心的表现。

眼神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重要工具,有时眼神威力比语言的威力要大得多。亲切、和蔼、信任、期待的眼神会对孩子起到更好的激励作用,同时,犀利、绝望、不懈、冷漠的眼神也可能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伤害。

比如,孩子闯祸了,父母很生气,严厉斥责他后,狠狠地瞪着孩子,恨不得用犀利的眼神再教训他一次;孩子考试不及格,父母露出不懈的眼神,对他不屑一顾。这些都是伤害孩子自尊心,打击他自信心的表现,而这些眼神都尽量不要在父母的眼神里出现。

父母要多给孩子肯定、温和、微笑的眼神,让孩子在父母的眼神里看到希望。

【教育箴言】

  父母与孩子用眼神交流是一个相互的过程,父母不能只注意自己眼神的传递,而忽略孩子的眼神变化。而且这种眼神的情感表达,需要建立在默契的亲子关系的基础上,当父母传递了眼神,孩子不能领会时,父母要先检讨自己:是不是应该多抽出时间来陪陪孩子,与孩子多一些眼神上的交流?

    42.尝试亲吻你的孩子

  

  曾有一首老歌这样唱道:“妈妈曾给我多少吻,多少吻,吻干我脸上的泪花,温暖我那幼小的心,妈妈的吻,甜蜜的吻,叫我思念到如今……”正如歌中所唱的那样,父母的吻像暖流般滋润着孩子的心田,消除了孩子的恐惧与疑惑。因此,父母要善于用亲吻孩子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爱。

【经典事例】

  有一位年轻漂亮的中学女教师,深受同学们的爱戴,尤其是男生,大家都希望能够得到她的喜爱和重视。

  女教师喜欢一名叫罗斯的男孩,因为他学习成绩优秀,遵守课堂纪律。在中学毕业典礼上,当罗斯走上台领取毕业证时,女教师站了起来,给了他一个深深的吻。这个吻让罗斯感到无比荣耀,同时也引来了其他同学的争议,一群男同学包围了女教师,其中一个为首的男生质问老师:“你为什么只把吻给了罗斯一个人?”

  老师没有慌张,而是从容地回答:“罗斯是靠努力赢得了我特别的赏识,如果其他同学有出色的表现,我也会吻他,并且绝不食言。”

  罗斯得到了老师的吻后,他希望以成功来报答老师对自己的最高奖赏。参加工作后,他勤奋努力,先进入了报界,后来他被总统亲自任命为白宫负责出版事务的首席秘书。

  而当时被拒绝,现场没有得到吻的男孩被老师激发了斗志,他努力学习,希望用成功的事实得到女教师的吻。最后,他成功当选美国第33任总统,他就是哈里·杜鲁门。在杜鲁门就职后,第一件事就是拨通了那个女教师的电话,说:“您还记得我未曾获得的那个吻吗?我现在所做的能够得到您的评价吗?”

【教育启示】

女教师的吻深深地埋在了两个孩子的心中,罗斯为了报答老师,最终当上了白宫负责出版事务的首席秘书;而杜鲁门为了得到女教师的吻,争取成功,最终他当上了美国总统。一个吻造就了两位成功的人物。可见,吻不需要成本,却可以创造如此大的价值。

一位老师的吻竟然有如此大的力量,那可想而知,父母的吻的力量会更大。其实,亲吻是接纳对方的一种表示,也是爱的一种表达方式,父母可以把所思所想通过身体接触正确传递给孩子。对于年幼的孩子,父母不妨多亲亲他,给他一种最高的肯定和赞美,让他在亲吻中感受到父母浓浓的爱意。

每个孩子都渴望亲近父母。比如:当孩子撒娇时,有时意味着他需要父母的爱,需要爱来帮助他克服心里上的不安。

  事实上,孩子离不开与父母的体肤接触、细腻的情感交流。所以,父母一定要经常亲吻孩子,向孩子表达无限的爱。

【教育建议】

建议一、用亲吻表达对孩子的爱

父母一定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是爱他的,而不是单纯地让他知道父母为他做了多少事,有多么辛苦,因为这样反而让孩子产生压力或反感情绪。而亲吻是生活中的细节,是父母有效表达感情的方式,更是孩子成功接收父母爱的最直接的方式。

  有一些父母对孩子的爱表现在物质形式上,如:让孩子吃得好,穿得暖。以为这样就是对得起孩子,给孩子最好的爱,而殊不知忽略了孩子感情上的需求。

传统的父母喜欢把对孩子的感情埋藏得很深,语言上、行动上很少表达对孩子的爱。他们认为和孩子握个手、拥抱甚至亲吻太“西方化”、“太酸”、“不现实”,有的父母甚至说:“都老大不小的了,还吻个啥?”

这些父母往往容易忽略细节,在不知不觉中,拒绝了孩子亲近自己的机会。这样不仅让孩子的心离自己越来越远,同时,也让孩子渐渐失去了表达和交流情感的能力。

所以,父母一定要摒弃陈旧的想法,大胆地吻孩子,勇敢地向孩子表达对他的爱。

建议二、用亲吻作为孩子的奖赏

单纯的物质奖励容易让孩子迷失方向,过多语言的奖励显得有些苍白无力。有时,父母无声的“吻”是给孩子最好的奖励,不仅满足了孩子的感情需求,更对孩子起到精神上的激励作用。

孙进今年10岁,在她卧室的墙上,挂着一张漂亮的毛线贴画,画上有一只慈爱的鸟妈妈,正展开那双有力的翅膀,精心呵护他的小宝宝。画被金色相框装裱起来,显得格外精致,原来,这幅画是去年孙进费了好多心思精心制作的,孙进把这幅画命名为“母爱”。

她在日记中曾写道:“当我把画拿给妈妈看时,妈妈夸我是一个心中有爱的孩子,但是,让我更记忆犹新、久久不能忘怀的是:妈妈给了我一个甜甜的吻,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那个吻包含着浓浓的爱意,给了我无限的温暖。妈妈的吻对我来说是最好的奖赏,我喜欢这个奖赏。”

在孙进心中,妈妈的吻胜过更多的物质奖励,是她得到的最高的奖赏。可见,在孩子心中,他期待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赞赏,而有时这种非物质、语言的奖励方式,如拥抱、亲吻更能激发孩子潜在能量,起到激励孩子的作用。

建议三、让亲吻成为一种习惯

父母要养成亲吻孩子的习惯,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的亲吻。比如:父母在上班前或者下班回家后,亲吻孩子的脸颊;在孩子入睡前,深深地道一声晚安,亲吻孩子的额头;在孩子悲伤哭泣时,用亲吻脸颊的方式表示鼓励。只要父母善于运用亲吻,这种亲密的沟通方式会使与孩子间的情感更加融洽。

一位母亲曾叙述:“记得有一次因为女儿出色的表现,我由衷地赞赏了她,然后很激动地给了她一个吻。可是女儿却显得有些不自然,说:‘我怎么觉得有点不习惯呢?可是妈妈,我还是很高兴。’”

父母突如其来的吻会让孩子很惊讶,但是惊讶之余更多的是幸福。父母何不让孩子经常有这种幸福的感觉呢?经常亲吻自己的孩子吧!让亲吻变成父母与孩子间一种表达爱的习惯。

建议四、父亲也可以亲吻孩子

父亲的爱低调而深沉,亲吻孩子比较少见,因为父亲比较不善于通过这种细腻的方式表达爱。但是,不要认为亲吻孩子是母亲的专利,有时,父亲的吻对于孩子来说是无比珍贵的。

孟琳今年上初中3年级,很懂得体谅父母。

这天是她15岁的生日,她在日记中写道:“已经晚上10点了,今天和往常一样,父母说晚安,然后妈妈像往常吻了我的嘴。可这一次是特殊的,因为今天我15岁了,爸爸把吻印在了我的额头,我却深深地感觉到了一些温度和重量。我要让这两个最爱我的人永远幸福快乐!”

父亲的吻让孟琳感受到了他深沉的爱,在生日这个特殊的日子,更让孟琳感受到一种责任,让父母永远快乐。

当孩子的成绩有所提高或者做了一件好事的时候,父亲为了鼓励孩子,不妨亲亲他,让孩子感受成功带给父亲的快乐。

建议五、鼓励孩子用亲吻表达爱

亲吻是父母向孩子表达爱的一种方式,也让孩子学会表达情感,使孩子具备交流感情的能力。

宾阳今年5岁,不仅爷爷奶奶疼爱他,幼儿园阿姨也很喜欢他,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人见人爱的小家伙。

每次,妈妈送宾阳去幼儿园,宾阳都会亲吻妈妈表示感谢,有时忘记了,他还会再叫住妈妈:“妈妈,等一下。”这时,妈妈就弯下身子,等待儿子的亲吻;节假日,去爷爷奶奶家探望他们,每次临走前,他也会亲吻爷爷奶奶表示再见,让两个老人笑得合不拢嘴;当犯错误时,他会等待妈妈的吻,求得妈妈的原谅。

宾阳之所以能养成这样的习惯离不开妈妈的榜样作用。每天早上起床,妈妈会先叫宾阳一声,然后用吻他的方式激励他起床;晚睡前,妈妈也会亲吻他表示晚安。久而久之,宾阳学会了用亲吻表达爱。

吻成了宾阳传递感情的一种主要方式。任何年龄段的孩子都能够认识并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但是,由于口头表达能力的局限,低年龄的孩子大多数是用行动来实现表达。所以,父母应该鼓励孩子用行动来表达爱。

【教育箴言】

  父母的吻是让孩子感受爱的一种有效的方式。而吻只是一种形式而已,父母更多的要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他真正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注和关怀。所以,父母无论多忙、多么辛苦,也要腾出时间来,多陪陪孩子,多关注孩子感情上的需求,多亲吻孩子,向孩子表达爱。

43.用宽容心激励孩子

  

  法国大作家雨果曾经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是的,父母如果心胸宽广,能以宽容的心态面对孩子的错误、缺点,就会做出正确的教育判断,从而能有效激励孩子。

【经典事例】

  甘地是印度国父,曾带领国家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走向独立。他的“非暴力反抗”主张,曾激发了全世界人民的和平意识,并影响了国际性的和平运动。

  这位伟大领袖曾在少年时,接受过一次“宽容的洗礼”。甘地从小害羞、敏感、自尊心强。一段时间,甘地因为好奇,学会了抽烟,后来还偷了家里的钱去买烟。当甘地意识到自己越陷越深时,他感到羞耻、恐慌和无助。

  终于有一天,甘地鼓足勇气把自己的错误全部写在本子上递给了父亲。甘地以为父亲会狠狠地批评他,甚至惩罚他。甘地的父亲看完后心情十分沉重,他什么都没说,但却老泪纵横。这时,甘地感到了深深的自责。从此,甘地改掉了以前的坏毛病,再也没有误入歧途。

  正是父亲的宽容让甘地改正了错误。许多年后,当甘地一讲到他那段难忘的岁月时,就深有感慨地说是父亲的宽容挽救了他。

【教育启示】

  父母以一种宽大的胸怀、一种宽容的心态接纳孩子的过错,这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一种激励,从而使孩子内心受到自责,感到悔恨,促使他改正错误。

  孩子犯错误或有过失时,正是教育孩子最有效果的时机,父母要用谅解感化孩子的过失,必要时,甚至为孩子的错误和过失保密,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在这种情形下,有过失的孩子会吸取教训,加倍努力。相反,父母如果以暴力与专制的方式对待犯错误的孩子,只能让他心中充满恐惧和仇恨。只有宽容才能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力量,这种力量与皮鞭无关。也只有这种力量才能让孩子敬重、信服,并为父母感到自豪。

  宽容孩子非常有必要。父母学会宽容,才能用宽容心去理解孩子,才能用谅解去感化孩子,激励孩子,这比对孩子无休止地唠叨、斥责与打骂要好得多。

  那么,在生活中,父母怎样注意用宽容心激励孩子的成长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父母要培养宽容心

如果父母心胸狭窄,不懂宽容,无视他人意见,习惯于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为一点小事争执不休、斤斤计较,又怎么能有宽容的心态激励孩子呢?所以,父母应先培养宽容心。

  孩子活在父母的影子中,只有父母的心是宽容的,这颗心才能真正激励孩子。生活中,父母一定不要在孩子面论人长短,比如,不在孩子面前议论单位同事的缺点,否则就会给孩子一种不良影响。孩子可能会想,我的同学是不是也有很多缺点呢?这样容易让孩子对同学过于挑剔,对同学产生偏见。

  相反,如果父母能发现他人的优点,比如单位同事的优点,孩子的小伙伴的优点等,孩子就会明白,每个人都有优点。所以,当小伙伴做的事让孩子不高兴时,孩子就会想到人家的优点,就会原谅小伙伴;当孩子认为自己不如人时,也会发现自己的优点,从而激励自己。

建议二、营造宽容的家庭氛围

  家庭生活中,各成员之间也应该相互宽容,彼此友爱。只有这样,才能给自己,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宽容的家庭氛围,这样,全家人就都会生活在宽容的氛围中。

  一位奶奶在50周年金婚纪念日那天幸福地说:“从结婚那天起,我就想列出丈夫的10个错误,为了保证我们的幸福婚姻,我还向自己承诺,如果丈夫犯了这10个错误中的任何一个,我都愿意原谅他。”那10个错误到底是什么呢?老奶奶说:“其实这50年来,我始终没有把这10个错误列出来。每当我丈夫做错了事,气得我直跳脚时,我就会马上提醒自己,他犯的是我可以原谅的那10个错误中的一个。”

  可以想象,这样的家庭氛围是多么和谐、幸福!和谐和幸福来源于是宽容和忍让。那么,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自然会受到宽容家庭氛围的激励。

建议三、学会理解孩子

  父母应该学会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孩子,真正理解孩子。因为孩子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也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而只有学会理解孩子,才能容忍孩子的缺点和错误。

  父母理解孩子,孩子也会受到影响,也会理解他人。当然,父母理解孩子,也应该让孩子在与同学或小伙伴的交往中学会理解他人。父母要注意引导孩子不嫉妒比自己强的同伴,不嘲弄比自己“差”的同伴,不故意为难同伴。让孩子真正理解同伴,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做到向比自己强的同伴学习,帮助比自己“差”的同伴。这样,就是激励孩子与人交往。

建议四、宽容犯错误的孩子

  宽容孩子并不是对他的错误放任不管,而是给他一个认识和反省的时间和机会。《我的母亲》的作者容桂宏曾谈到小时候被母亲宽容的一件事:

  我的邻居家曾有一株龙眼树,当龙眼成熟时,我就和小伙伴偷偷爬上去摘龙眼吃。有一次,我没去上学,一个上午都在龙眼树上摘抢争斗。到了放学时间,若无其事地跑回家,端起饭就吃。我的逃学没能瞒过母亲的眼睛——裤子被树枝划破,身上还沾着树叶。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而用娓娓的规劝和不动声的“揭露”令我悔悟。

  从母亲那慈祥的带有泪水和希望的目光中,我的自尊心被启蒙了,逐渐感到了生命的庄严和可贵。从此,我再也没有骗过母亲,直至长大后走向社会,我都是以诚待人,靠自己的诚实和人格赢得朋友,赢得生活。

  孩子是受教育者,他是在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中进步和成长的。孩子犯错误一般是不自觉的,或者对错误的后果认识不够造成的。所以,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也应该对犯了错误的孩子有一颗宽容心,谅解孩子。

建议五、同情并接受孩子的缺点

  孩子的某些缺点可能是他的个性所致,他可能不能完全自控,所以,父母要同情孩子的缺点,接受孩子的缺点。只有这样,父母才能心平气和地纠正孩子的缺点。

  在教育孩子上,心态决定一切。宽容孩子的缺点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改掉缺点,培养更多的优点。所以,父母要学会宽容孩子,要用宽容的心去影响和激励孩子,这要比对孩子无休止地唠叨和斥责所收到的效果强得多。但要注意一点,宽容孩子绝不等于放任或纵容孩子。

  当然,父母宽容孩子,也会给孩子很好的启示,孩子也会从父母的宽容中受到激励,从而学到宽容的品质,他也就会拥有一颗宽容的心,进而去宽容别人。

【教育箴言】

  当孩子已经认识到了自身的过错,并主动向父母坦白时,父母就不应该再追究孩子,而是宽容,这样收到的教育效果会更好。因为这时,孩子最需要父母的理解与信任,如果此时父母还要试图“教育”孩子一番的话,并不利于孩子改过。

44.给孩子树立无声的榜样

  

  马克思说:“你可以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影响孩子,可最好的方式还是你的行动。”因此,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无声榜样,父母的言行举动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作为孩子人生第一任老师的父母就要做出好的表率。

【经典事例】

  彭丹上小学的时候,母亲严格教育她要努力学习,但母亲自己却一有时间就与邻居在自己家里一起打麻将,一玩儿就好久,根本不顾及这个氛围是否会对女儿产生影响。

  直到有一天,母亲下班回家,看见早早放学的小彭丹居然和她的同学也支开了桌子一起叠麻将牌玩儿,母亲顿时大怒。她劝走了彭丹的同学,把女儿叫到身边好一顿骂,哪知道女儿却委屈地说:“我是看你每次都玩儿得那么高兴,我想一定很好玩儿,所以我也想试试。”只此一句,母亲顿时羞愧难当。

  经过和朋友及丈夫的交流,母亲反思自己的言行,她深刻认识到“父母的榜样力量是强大的”,于是她决心改掉打麻将的习惯。

  从那以后,母亲在业余时间经常找来杂志和报纸阅读,遇见好的文章还会读给彭丹听,母女俩一起讨论。一段时间下来,她发现女儿的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增强了。同时,母亲还抽时间和彭丹一起看电视、聊天、干家务,通过沟通交流又增进了母女间的感情,拉近了母女距离。而不知不觉中,母亲发现,家庭氛围也和谐了许多。

  彭丹在母亲的呵护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并最终如愿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教育启示】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也是最有影响力的老师。母亲的转变,自然带动彭丹的转变,可见父母榜样力量的强大。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的接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在对孩子进行无声的教育。

  当代文坛巨匠巴金先生说,孩子们变好或变坏和他们受到的教育有关。孩子在父母的身边逐渐认识世界,通过模仿父母的言行来学习基本的做人道理,进而得到成长。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在孩子看来,不是听父母讲了多少大道理,而是看父母怎么做。

  因此,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就要做到。父母要时刻注意检查自身,随时改掉不良习惯,注意保持优良作风,努力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要想激励孩子健康成长,父母必须率先垂范做出榜样。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具体应该如何做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要修炼自己的品行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品行端正、诚实正派。在要求孩子的同时,父母必须先从自己做起。这就要求父母要修炼自己的品行,让孩子自觉地跟在父母身后前进。

  父母对孩子的道德品行习惯的培养都要从小抓起,而父母的言行又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孩子所模仿。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时刻注意谨言慎行,自己首先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勤于学习,积极上进,比如生活有规律,讲究公德,等等。父母在这些方面的所作所为都会慢慢地渗透进孩子的心里,进而从他的行为中表现出来。父母要为孩子的成长树立一个良好的参照,为他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建议二、注意要以身作则

  很多时候,父母总会讲出一堆大道理,要求孩子应该这样做,不要那样做。但对于孩子来说,有时候说教起的作用往往很小,父母若能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很多道理他自然会自己明白。

  毛泽东对小女儿李讷就曾严格要求,让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而身为父亲的他自然也是以身作则——他的睡衣,补丁摞着补丁;吃完饭,每个碗都是干净的,一粒粮食也不浪费。

  李讷小时侯,有一次吃饭把饭粒掉在了桌子上,毛泽东让她捡起来,她不愿意,结果是毛泽东过去捡起来放进了自己的嘴里。从那时候起,李讷便牢牢记住:一定要爱惜粮食。

  一代伟人毛泽东,都能以身作则教育孩子不要浪费粮食,那现时代的父母更应该向伟人学习。要想让孩子身上具有良好的品质和习惯,父母自己就应该先具备。对于孩子来说,父母不仅代表权威,也代表了言行道德的标准。

建议三、一定要严于律己

  严于律己,就是严格地约束自己。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有不少人思想道德滑坡,拜金主义盛行。面对这样的社会现状,要想坚持做到不随波逐流,就要求人们有很强的自制能力。在这样的社会里,父母作为孩子最亲近的老师,要想教育孩子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要想让孩子能正确地明辨是非,父母在品行、性格、学习以及文明做人方面,都必须要严于律己。

  章新到某海滨城市旅游,在海岸边游玩的时候,不小心丢失了一个随身小包,包里除了大量现金、银行卡,还有贵重的相机等物品,加起来少说几万块钱。他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报了案却又担心那些东西回不来,只能回宾馆干等。

  几个小时后,一位出租车司机给章新打来了电话,并开着车把包送到了他的下榻处。章新看见这位出租车司机的时候,发现他身边还跟着个小女孩。

  出租车司机不好意思地笑笑:“孩子下午放学,我顺道给接回来的。这个包是我在海边拉客人的时候捡到的,我今天还这个包,我女儿会一辈子记得,得让孩子记住拾金不昧不是?”

  章新大受感动,他为了酬谢掏出几张钞票,出租车司机婉言谢绝,带着孩子离开了宾馆。

  出租车司机辛苦一天挣不了很多钱,面对这飞来的金钱诱惑,他选择给孩子做一个榜样——得让孩子记住拾金不昧。父母要向这位司机学习,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保持一颗干净的心。教育孩子首先约束自己,用自己的榜样力量让孩子受到启发,让孩子得到成长。

建议四、必须言行一致

  “说到做到”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在家庭生活中,各个方面都包含着教育的因素,为人父母者应该发挥示范作用,为孩子做出榜样。曾子杀猪的故事也许能给父母一些启示。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儿子也哭闹着要一起去,妻子哄劝孩子说:“你先回去,回来我杀猪给你吃。”

  待妻子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便要捉猪去杀,妻子连忙拦下他说:“我那只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不是真要杀猪给他吃。”

  曾子说:“可不能跟孩子开玩笑啊!小孩子缺少思考和判断能力,他是要向父母学习,听取父母的正确教导的。你今天欺骗了他,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母亲,这样是不会使教育有效果的。”

  说完,曾子就去杀猪给孩子煮肉吃了。

  由这个故事,父母应该明白,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父母始终都要做到言行一致,否则对孩子的教育便失去了效用。“言必信,行必果。”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话要讲信义,做事要有结果。父母对孩子,要做到言行一致,就要求父母对向孩子承诺的事情不能随意反悔,不能对孩子食言,不能前后不一致,同时也要求父母不要对孩子的错误言行姑息迁就。言行不一致的父母,往往会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孩子也不可能养成好习惯形成好品质。

建议五、要重视心理健康

  在现今社会,由于工作生活学习的压力,人的内心经常会出现抑郁、自卑、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和心理,作为社会人的父母也不例外。而孩子是敏感的,若是他看到父母的这些消极表现,他便也不会有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更有甚者,若是父母心理不健康,或者心胸狭隘或者脾气暴躁,久而久之,不仅使孩子心灵受到伤害,也会影响他的健康成长,甚至将他引向歧途。

  在这个时候,就要求父母必须学会尽快从这些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不良的习性。父母要尽量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生活氛围。心理健康的父母对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极其重要。

  因此,父母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及时调整不良情绪,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以自身的快乐、自信、知足等等的榜样力量,来引导孩子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让孩子健康成长。

【教育箴言】

  古语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刻意去要求孩子,他也会跟着做;相反,若是父母自身都不端正,要求孩子做到完美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父母要从自身做起,给孩子树立无声的榜样。

点击进入整本阅读《好父母改变孩子一生的60种激励法》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