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改变孩子一生的60种激励法(丘吉尔安徒生)最新章节在线免费阅读

点击阅读全文

努力激励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但是自信心的建立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父母在培养孩子自信心的过程中,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重视,要激励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鼓励孩子勇敢地表达自己,大胆与人交往,要用积极的暗示来诱发孩子的自信心,当然,还应该让孩子去体验成功,等等。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会充分展现自我,建立自信。

45.让孩子感到自己被重视

  

  在物质丰裕的今天,父母给孩子的物质非常富足,但是给孩子的精神食粮却有些贫乏。孩子也有独立的人格,需要父母的关心,渴望被视。所以,父母要像朋友一样,用心去感受孩子的喜怒哀乐,近距离地为他分担成长中的困惑,分享他成功的喜悦,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被父母重视的。

【经典事例】

  一对父母得知自己儿子因盗窃罪而进劳教所时,痛心疾首,他们拼命在外打工,就是为了让孩子有个好的物质环境。可是他们怎么都想不明白,孩子可以说不愁吃不愁穿,平时的零花钱也很多,为什么还要去盗窃呢?

  当问及孩子原因的时候,孩子的回答很令人惊讶:“我只是为了要引起父母的注意!从小,父母就把把我丢给爷爷奶奶,后来又让我寄居在亲戚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见到爸爸妈妈,每次会让别人给我带很多好吃的好玩的,可是那有什么用?我宁愿什么都不要,只要爸妈在我身边照顾我就好。

  “虽然跟他们说过很多次,让他们留在我身边,但是依然是我一个人。于是,我想,如果我犯了很严重的错误,那么他们就会回来,也会关心我了。”

【教育启示】

  孩子的想法如此简单,只是为了能够引起父母的注意,希望父母能够重视自己。如果他的父母都能早点重视孩子,孩子还会发生这么严重性的错误吗?这都是由于对孩子的重视不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今孩子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是他们的成长并不随着居住空间的扩大或者生活条件的改善而更加健康,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就提醒父母要足够的重视孩子成长,不仅仅是物质,还有孩子心灵的健康。

  天下父母都爱孩子,给孩子最好的物质当然没有错,但是也要注意孩子的“营养搭配”,精神上的营养也很重要。一直乖巧的孩子,突然变得很淘气,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孩子变坏了?或许孩子这样仅仅是为了引起父母的而注意。

  因为孩子默默无闻而经常被父母忽略,而每个孩子都有一颗敏感的心,所以父母要就要关注孩子的改变,让孩子深切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爱和重视。有时候,父母不需要做很多,只要坐下来陪孩子吃顿饭,一起聊天,游戏……这就能让孩子真切感受到父母对他无微不至的关爱,就能让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孩子就会更有自信,从而有利于他健康成长。

  那么,在生活中,父母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孩子感到被重视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父母要耐心回答孩子的问题

孩子天性好问,对周围的一切事物有强烈的好奇感,他什么都想知道,并且觉得父母什都懂。于是,他总是缠着父母些稀奇古怪或者在父母来很常见不值得问的问题。父母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一定要重视,不可以敷衍或者觉得不耐烦,让他感受到父母的重视。

孩子从小就对外界的事物很感兴趣,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经常会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一次,无意中看到了爸妈的结婚录像带,然后他就问妈妈:“为什么你们结婚,我却不在场?”妈妈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于是随便找个理由搪塞了过去。

看到自然界中的现象,林烨也会好奇,“爸爸,为什么雪化完以后会更冷?”虽然爸爸很忙,但是看到他那双求知的眼睛,还是耐心诉林烨,因为雪花落到地上化成水,这个过程需要吸收地面的热量,所以雪化完以后会更冷。

上面的故事中,爸爸和妈妈对孩子问题的态度完全不一样。但是孩子就是在疑惑的时候才去问父母,也会把父母的回答当成是正确的答案。所以,父母要正确回答孩子的问题。如果父母对孩子的问题不知道的要去跟别人求证,然后再给孩子答案。

孩子好问是求知的表现,父母不可以逃避孩子的问题或者责怪孩子。父母要认真对待孩子的问题,千万不要感到厌烦。父母正确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不仅可以让孩子学到知识,还可以增加他的求知欲。同时,这个过程也增进了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让孩子更加信赖父母。

建议二、正确对待孩子的淘气

  父母经常会因为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乖巧而无可奈何,也会为自己孩子的淘气而烦恼。俗话说“淘丫头出巧,淘小子出好”。当父母挖掘孩子淘气好争斗的原因时,会发现是孩子凡事会思考,有自己的主见,这些都是值得父母欣赏和鼓励的。

  杨文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可是依然很淘气,尤其喜欢玩泥巴,经常把自己弄得一身泥。他说把泥巴跟水一起混合,然后捏成各种形状,比玩橡皮泥更好玩。一次,妈妈刚给他穿上新衣服,他又拿起带回家的泥巴说是要捏一个飞机,不一会儿衣服上就弄了很多泥。

  当妈妈看到杨文像个“泥猴”时,非常生气,随手要扔了他的“杰作”。虽然杨文想把自己做的飞机抢过来也哀求妈妈不要摔,可是妈妈还是准备扔了飞机。

  这时,爸爸走过来,摸着杨文的头问:“文文为什么这么喜欢捏飞机,难道不知道会把新衣服弄脏吗?”

  杨文哭着说:“衣服弄脏了,我会自己洗干净的,爸爸让妈妈不要扔了我的飞机好不好?我想以后自己造飞机,这是我捏的最好的一个!”

  爸爸笑着拿下了妈妈手上的飞机,递给杨文说:“这是个伟大的理想,可是实现这个理想要学习好多知识,所以你要好好学习,以后用自己学习的知识造个真正的飞机!”

  杨文眨着泪汪汪的眼睛说:“谢谢爸爸,我要努力学习,造出最漂亮的飞机!”

  面对孩子的淘气,父母不需要生气,只要正确引导,不仅可以让孩子从淘气中学到东西,掌握做事的方法,还可以激励孩子树立远大理想。

建议三、巧妙地纠正孩子的错误

  孩子经常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大人要冷静对待,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母自己也会犯错,更何况是孩子?

  孩子是父母最大的骄傲,也是父母最重要的“事业”,不要因为工作忙而忽视孩子成长中的一些细节。当父母发现孩子犯了错的时侯,不要觉得是“小错没关系”,或者捶胸顿足“狠狠教育孩子一顿”,这些都是不正确的。

  那么,面对孩子的错误,父母应该怎么办呢?比如,父母发现孩子说谎,不要立即指出,要先找出孩子说谎的原因,然后再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进行教育,也许孩子只是开个玩笑,或者由于知识有限无意中理解错误,更或者只是为了得到父母的夸奖而说谎。

  父母要有允许孩子犯错的心理。当孩子犯错时,父母要平静对待,避免苛责和惩罚。父母在纠正孩子错误的时候,要充分体现出对他的尊重和理解,激励孩子勇于承认错误。因为孩子的心特别敏感,所以父母在指出孩子问题时,要注意方法,也不要让孩子觉得是在处处针对他,而要孩子感受到父母无处不在的关爱和信任。

建议四、适当地在别人面前夸奖孩子

   每个孩子都渴望被大人夸奖,因为在孩子心目中,大人的夸奖就是对自己的肯定。所以父母对孩子要多些鼓励、少些责骂,多些赞扬、少些批评,让孩子充分感觉到你对他的重视和欣赏,激励孩子增加自信。

  一次,林君的爸爸请了几个亲戚在家里吃饭。那些人讨论完工作、事业以后,就谈论起各家的孩子,但都是在夸奖别人家的孩子,却没有人夸奖自己的孩子。

  林君爸爸听到这些后却说:“你们啊,都互相吹捧,难道没发现自己孩子其实也很好吗?我就觉得我们家林君很好,不仅听话而且特别懂事,自己的事情很少让我们操心,还会帮我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我和他妈妈对他非常放心!”

  爸爸说这些的时候很自豪,亲戚们都很羡慕他,有个亲戚还说:“林君真是个好孩子,要是我有这样的儿子多好啊!”

  当林君在自己房间听到大人的谈话时,心理非常开心,也很感激爸爸。于是,他下定决心以后要更加优秀,不辜负爸爸对自己的期望。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适当地夸奖孩子,能激励孩子的上进心。但是父母在夸奖孩子的时候也要根据事实,不要凭空捏造,那样会让孩子觉得很假;同时,夸奖也要讲究适度,过多的夸奖会让孩子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所以父母在别人面前夸奖自己孩子的时候,要注意适度。

建议五、不要在别人面前批评孩子

  有些父母自己很要强,却不顾及孩子的自尊心,经常在别人面前训斥孩子,甚至是故意这样给孩子小小的惩戒。父母应该清楚,孩子的自尊心非常强,尤其是别人面前,大人的指责可能会造成孩子心理上不可磨灭的伤害。

  李希放学后和妈妈一起回家,刚好遇到隔壁的王阿姨,就大方地打招呼:“阿姨好!”阿姨看到李希,说:“李希真乖巧,不像我们家陈诚一点都不乖,整天吵吵闹闹,烦死了。”陈诚刚好在旁边,一句话没说,瞪了妈妈一眼后就生气地走开了。

  从那以后,陈诚像变了个人,在家非常安静,再没有以前那么活泼了,跟妈妈的关系再也没有以前那么亲密了。妈妈让他帮忙拿东西,他会说:“我不乖,我不想拿。”

  孩子是父母精心培养出来的,也许有时候孩子并不是真的不好,父母只是想通过在别人面前批评孩子来激励孩子更加上进。但是,孩子不一定可以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毕竟是孩子,他的想法很单纯,如果父母在别人面前批评孩子,就会让孩子感觉父母不爱自己,从而怨恨父母不顾及自己的面子,甚至会产生自我否定的自卑情绪。当然,这肯定会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也肯定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教育箴言】

父母要时刻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重视和关爱。当孩子犯错时,父母要耐心引导,从心里理解和尊重孩子。同时,父母也不要吝啬夸奖孩子,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从而让孩子充分信任父母。

46.激励孩子靠自己解决问题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会帮助孩子解决很多问题,结果导致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缺乏,遇到困难,他就会依赖父母,那他在成长中就会遭遇很多挫折。所以,父母想让孩子健康茁壮的成长,就应该激励孩子靠他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要懂得“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也就是说,一定不能代替孩子全权负责解决他所遇到的问题。

【经典事例】

  小松7岁了,爸爸妈妈非常注重培养他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次,小松在楼下和一个名叫小龙的小朋友一起玩。回家后,小松告诉爸爸:“我的玩具被小龙拿走了,你打电话到小龙家, 把我的玩具要回来吧!”爸爸告诉小松:“也许只是小龙玩的时候忘记了,不小心把你的玩具带回家了,可能很快就还给你的。如果你想去要的话,那你就想想办法吧!”

  看着儿子一副思考的样子,爸爸又说:“你慢慢想,想想怎样处理最好!爸爸知道,你肯定能想出办法来的。”

  过了两天,小松高兴地告诉爸爸:“小龙把玩具还给他了,因为我问小龙那天在一起玩的时候他是不是不小心把玩具带回去了,小龙说是,后来他就把玩具从家里拿给我了。”爸爸当时就表扬了小松,说:“这个方法很好,没有伤了朋友之间的关系,还把玩具要回来了。”

  还有一次,小松回来满脸的不高兴,妈妈问他为什么不高兴。小松撅着嘴说:“今天几个同学上课的时候把我的书藏起来了,我让同学找书的时候,被老师看见,以为我上课捣乱,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我觉得很委屈。”

  妈妈告诉小松:“遇到误会的时候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忘了它,另一种就是想办法让别人知道是个误会,你自己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比较好呀?”

  当晚,小松的妈妈神秘地告诉爸爸:“你知道儿子是怎么解决今天的问题吗?他居然利用在课堂上刚学会的用电脑打字,给老师发了一封邮件解释今天的情况,诉说自己的委屈。后来老师很快回了一封信,误会就消除了。”

  爸爸听到后,感到很惊讶:“小松会用现代先进网络工具间接地与老师沟通,处理问题的能力增长很大呀!以后我们就更可以放开手让小松自己去处理问题了!”

【教育启示】

  今天,很多父母对孩子关怀备至,总是对孩子这个不放心,那个怕孩子做不好,想替孩子做好一切,看不得孩子受一点委屈,可是当父母不在孩子身边的时候,孩子怎么办?如果能像上面这对父母一样,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遗憾的是,很多孩子总是嘴上喊着“独立”的口号,但是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常常是自己想也不想,就直接向父母或长辈求助。当然,父母长辈也总会想尽办法帮孩子尽快从问题中摆脱出来。但是,孩子下次遇到问题的时候,依然不会独立去解决,依然会向父母求援……长此以往,而刑讯喊,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慢慢退化。

  一个孩子始终要独立面对问题,面对自己的人生,如果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善于思考的头脑,注定会被社会所淘汰。据美国心理学家研究成果表明,孩子能否成功解决问题,更多的而取决于他的经历,而不是聪明程度。所以,父母就应该多提供一些机会让孩子自己去独立解决问题!

  那么,在生活中,父母怎样才能激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父母要学会正确解决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很多时候,孩子的不良习惯是由于受到父母的不好的影响。试想,如果父母在遇到问题时,唉声叹气或者或向人埋怨,与人争吵,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那么孩子学到的又是什么呢?

桐桐今年11岁了,可是还是很调皮,喜欢骂人打架,经常是鼻青脸肿的回家。父母看了很心疼。有一天中午,桐桐哭着回家了。当爸爸看到桐桐的嘴角都呈青色的时候,非常生气,问到原因,才知道是被同班的一个男生打的。

下午,爸爸和桐桐一起去学校找老师理论,老师让那个打桐桐的同学来道歉。可是,那位同学刚进办公室的门,桐桐的爸爸立即走上去打了那个同学一巴掌。这还不算完,桐桐的爸爸竟然要求那位同学当着老师的面跪下向桐桐道歉。要不是老师及时阻止,不知道这个爸爸会做出什么事来。

在这之后,有一次桐桐被几个小混混打劫。看着那些拿走了他的钱的人,桐桐很生气,于是跑上去和那几个比他大的人打起来。幸亏有巡警看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桐桐平时在家娇惯,受不得一点委屈,还有爸爸做靠山,这样就养成了他得目中无人和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坏习惯。虽然桐桐的爸爸有些极端,但生活中很多父母面对问题时,都或多或少会有些不冷静,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不恰当。

作为父母,要教给孩子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当孩子遇到问题时,第一个反应就是父母平时是怎么处理的,所以父母要首先学会正确处理问题,给孩子树立榜样。这样,父母才有资格激励孩子解决问题。

建议二、帮孩子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坚持,也是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在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同时,要给孩子一些帮助,比如定期的举行家庭会议,给孩子展现解决问题的技巧,也给孩子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在家中营造一种解决问题的氛围。

  几个同事一起吃饭,当谈及自己的孩子时,小李非常自豪,因为他的孩子很独立,几乎不让他费神,孩子除非是遇到什么特别难的问题时才会去询问他的意见。

  这时,同事都非常急切地讨要教育孩子的“真经”,小李也毫不吝啬地把他的“绝招”分享了出来。原来,他家有一个好的习惯,在每个周五都会召开一个家庭会议,所有家庭成员必须参加,讨论一下每个人面对的一些生活问题。在会上,大家依次说出自己遇到的难题,然后每个人提出一个解决的办法。不管孩子提出的方法是否可行,小李和妻子都加以鼓励、肯定,并适时引导。而且,每次会后,每个人都会有一些分到一些家务劳动,孩子也有份。就这样,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竟然不知不觉培养起来了,而且还养成了独立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其实,这种方式可以让孩子了解大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让孩子有更多机会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会更好。会后的任务,是让孩子在生活中锻炼和实践自己,遇到问题,孩子也会依靠自己解决。一旦孩子养成靠自己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他就会更快成长,父母也会更安心、省心。

建议三:让孩子体验独立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孩子都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潜力,关键在于父母如何去开发和督促。很多父母会走进一个误区,总觉得孩子遇到的问题越少,说明孩子越幸福。这些只是在父母眼中孩子的幸福,完全理解不到孩子自己成功解决问题后的快乐和满足。

   几个五六岁的孩子凑到一块的时候,经常会做出一些大人难以理解的事来。这不,他们现在正用自己好不容易找到的纸片、木片、绳子和石头等,在小区院子的墙角搭建“城堡”。

   可以看出,他们非常投入:有人指挥,有人操作,还有人负责找材料,分工协作,配合得很好。午饭时间到了,可他们却忘记了回家吃饭,一直围在“城堡”周围。好几次,他们建好了“城堡”,又拆掉了,他们不厌其烦地重建,似乎要建造世界上最美的“城堡”。

   父母不理解孩子为什么对建“城堡”如此投入,因为父母体会不到孩子在建“城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然后又独自解决问题后的那种快乐和满足感。

   也许盖“城堡”这件事得不到父母的赞扬,可是孩子们心里却很有成就感,觉得完成了一项伟大的工程。很多孩子都想向父母证明自己很厉害,因此父母要多提供一些机会让孩子自己去表现,让他自己去解决难题,一旦解决了,孩子就会在内心深处感到满足,并逐渐喜欢独立解决问题。

建议四: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能力

   有些父母总会觉得孩子还小,让孩子独立解决问题可能还早。其实并非如此,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尽早培养。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有意识地给孩子设置一些障碍,创造情境,让他去尝试,从而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父母想要提高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在实践中让孩子多些实践和体验。父母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多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当然这些机会和条件都要有点难度。比如,让孩子自己一个人去上学校,如果父母不放心,可以在孩子后面偷偷跟着,但一定不要让孩子发现;适当地让孩子帮忙做家务,到社区超市买点生活用品等;也可以让孩子给亲戚朋友打电话,从而让他学会怎样与人沟通交流……

   有些时候,父母还可以把自己遇到的问题说给孩子听,鼓励孩子去思考然后提供解决的办法。父母不要因为怕孩子做不好,就不让他去做,那么就会一直做不好。即使是很小的事让孩子去做,那也能锻炼、提升他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议五:用语言把问题留给孩子解决

  父母的想法跟孩子不一样,不要每件事都替孩子想好、做好,应该给孩子一些主动权让他去选择怎样做。父母可以从巧妙地从语言上着手,开发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潜能。

   于茜很喜欢妈妈,因为妈妈总是会尊重她的意见。只要是关于于茜的,妈妈会先征得她的意见,比如吃苹果,妈妈洗好苹果后会问于茜:“这苹果洗好了要放哪里比较好,是放你房间还是客厅?”

   本来,于茜想说放在她房间的,可是想到妈妈以前就教育她,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而且现在大家都在客厅看电视,放在客厅大家都可以吃到。于是,于茜回答妈妈说:“放在客厅里吧!”

   妈妈还会经常问于茜是先吃饭,还是先看书……有些问题,妈妈是故意问他的,就是想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去决定,去表达……

   父母应该经常和孩子说一些选择性的语言,如“之前”、“之后”、“是”、“不是”、“和”、“或”、“好”、“不好”等,这些基础的词汇都巧妙地把问题留给孩子,让他去选择,去思考,然后做出决定。这样,就可以逐步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议六:不妨让自己“懒”一点

  做父母的不需要时时那么勤勉,适当的时候“懒”一点,放手让孩子自己处理问题,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去尝试。在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父母在必要的时候给他一些指导,充当一个顾问的角色,最重要的是教会孩子怎样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因为孩子独立的能力和其他能力的增长一样,需要多加锻炼才会增强。

【教育箴言】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要解决的问题会越来越多,所以父母也要放手让孩子自己独立去处理问题。父母不仅要给孩子一件华丽的衣服,还要教会孩子怎么去挑选适合自己的衣服和如何穿戴。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要创造机会,激励孩子靠自己解决问题。

  

47.用积极暗示诱发孩子的自信心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孩子的辨别能力很有限,也很容易受外界影响,大人的关注会强化孩子做这件事的欲望。如果父母总是关注孩子身上的缺点,不断的指责或批评,会让孩子养成一种自卑的人格;但如果父母能够从语言、动作和表情等方面暗示孩子是优秀的,那么孩子会变得更加自信。

【经典事例】

  在一个大家庭中,田晨是最小的孩子,才4岁。家里人都喜欢读书,所以桌子上、椅子上到处都放着书。偶尔田晨也会拿起书,学习着大人的样子,有模有样的看起来。大人经常会当着田晨的面夸道:“别看我们家晨晨小,但是她会读书了。”突然有一天,田晨骄傲地向人宣布说:“我会读书了。”

  大人听到后微笑着说:“当然啦,小田晨这么聪明,肯定很会看书的。以后的写作肯定也很厉害。”渐渐地,田晨越来越喜欢看书,而且看的书的种类也逐渐增加。

  5岁的时候,田晨口头作文就能语言流畅,想象丰富而且富有感情。上小学以后,她的文章就经常在报纸杂志上发表。

【教育启示】

  其实,小田晨并不会读书,只是受大人影响对书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虽然田晨知道自己不会读书,家人也知道她不会读,但是她却宣布自己会读书,这是她自信和好强的表现,是非常可贵的心理品质。由于家人及时地对孩子进行暗示“她会读书并且会把书读很好”,使田晨有一种“自己可以读好书的意识”,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积极暗示对孩子产生的作用是无穷,特别是来自亲人、朋友和老师的暗示。曾有个教授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一群智力相同的孩子分成两组,然后选其中一组孩子进入实验班并告诉他们是智商比较高的一组,虽然两组孩子接受的课程是一样的,但是一学期以后,被告知优秀那组孩子的成绩和各项测试都比另一组好。这是由于积极暗示暗示让孩子养成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性格,促进孩子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每个孩子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如果父母喜欢强化孩子负面的消极心理和行为,就会对孩子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因此,父母应该给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增加一些催化剂—积极地鼓励和暗示。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用积极的暗示来诱发孩子的自信心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不对孩子说“如果……不”

   很多父母对孩子都有个完美的标准,但是又总担心孩子会不能实现自己的高标准。这些父母会经常跟孩子说一些“如果你完不成怎么办”、“如果你做不好,我就……”,这些负面的情绪会影响到孩子做事过程中能力的发挥;更有些孩子干脆放弃,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因为他们做的远不能使父母满意,所以干脆选择放弃。

   严明自从上了初一以后,就经常逃课、打架沉溺于网游,很让老师、父母头疼。很多人都不理解,以前那个成绩优秀、听话的严明怎么会变成这样?

   严明的爸爸是企业主管,同事私底下都喜欢拿孩子的成绩来比较,作为领导,严明的爸爸要求儿子也是第一,所以对他要求更是苛刻:每次考试满分。有好几次,严明的成绩都是第一但由于不是满分,当拿着成绩单给爸爸看,都被爸爸严厉地责罚:“为什么考不了满分?如果下次你再考不了满分就别让我知道!去,一边改错去!”

   从那以后,一遇到考试严明就害怕,怕考不好,怕爸爸责罚。后来,他干脆不去考试,还出现了经常的逃课和各种不思进取的表现。

   像严明爸爸这种类型的父母,总是对孩子有最高的要求,一旦达不到他的要求,就开始对孩子释放负面情绪,实际上就是给孩子消极的暗示,暗示他下次还考不好,还考不了满分。当然,在这样的暗示下,孩子也很难会实现父母的期望。

   因为父母他不了解孩子的个性和特点,过分要求,过多消极暗示,无形中给孩子巨大的压力,害怕自己会做不好,于是会产生退缩情绪。所以父母一定不要给孩子传递消极情绪。

建议二、用语言肯定孩子的能力

   每个孩子都很聪明,他们有比成人强的多的适应性学习能力。父母不要因为孩子的一时失误或者短期的成果就怀疑他的能力,这样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同时,父母要注意的是,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和缺陷,更不要拿孩子的短处和其他孩子的长处比较,这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有个画家每天都在家画画。以前儿子一直默默看着爸爸创作。一次,儿子居然跑到爸爸已经完成的作品上“涂鸦”,爸爸知道后并没有生气,反而在儿子当面跟妈妈说:“儿子好棒,现在会画画了!”慢慢地,儿子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校学会基本的绘画后,居然跑到爸爸的画室,和爸爸一起画画。他还经常和爸爸交流心得,在爸爸的鼓励下,儿子由刚开始涂鸦到后来的越来越专业,有时候还会给爸爸的话提一些有用的建议,几乎每次的建议也都被爸爸采用。

   很多时候,儿子准备把自己不好的画丢掉的时候,爸爸都会让他收藏起来,因为爸爸说:“其实每张你都画的很好,都有可取之处。”爸爸有次拿张儿子的草稿画去参加市里的儿童绘画大赛,真的获奖了。

   后来,儿子的作品越来越出色,作品经常在国内外展出,成为了一个小有名气的画家。

   父母不要太在意孩子短期的学习效果,而要相信孩子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什么都可以学好。父母要经常在有意无意中说一些肯定他的话,让他感觉到父母对他能力的充分相信,当孩子学习中出现差错时,不要批评孩子“这都不会”,可以告诉他“这个对于你来说很简单,你可以做好”,这样无形中使孩子有勇气去尝试,这样会使孩子更加自信。

建议三、适当地夸奖一下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积极暗示会对孩子心理和心智产生良好的作用,所以父母可以适当夸孩子“你好棒”、“你好听话”、“只要你坚持,你就会得到你想要的”,适当的时候加以指导,这些积极的暗示有时候像是点燃孩子自信的一把火。当孩子得到父母的肯定后,会更加积极性地做事,从而提高做事的能力和自信。

  当然,夸奖孩子要以事实为基础,不真实的乱夸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很假;过分的夸奖也会让孩子产生骄傲的情绪。但是,很多父母由于怕孩子骄傲,即使孩子做得好,也总是教育孩子要谦虚谨慎,要再发现自己的不足,取得好成绩也不能“翘尾巴”,而从来不夸孩子,这样也是一种不可取的极端行为。

  在一些有智慧的父母看来,他们的孩子虽然不是样样第一,但总是有优秀的地方;而且他们会时事地夸自己的孩子“你太了不起了”、“你很伟大”等。其实,父母的这样的语言就是对孩子能力的肯定,让他形成一种正面的自我暗示。在他对困难的时候也会满怀信心,因为他“一直很棒”,所以这个小小的困难不算什么,自己一定可以做好,更有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这样的而孩子,父母还会担心不自信,不会成功吗?

建议四、让孩子觉得你很需要他

  每个人都喜欢被人需要的感觉,那意味着你很重要。孩子也一样,所以父母要把孩子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有意识地给孩子一种你很需要他的感觉,这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在父母的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每次,妈妈做家务的时候,比如洗完、打扫卫生,总是会叫上晓宇说:“妈妈一个人忙不过来,你可以给妈妈帮忙吗?”晓宇每次也都很乐意给妈妈帮忙,因为每次做完活之后妈妈都会夸奖他,“谢谢你,晓宇。你真能干,如果没有你的帮忙,妈妈肯定做不好!”后来,即使妈妈没有让晓宇帮忙,他也会主动地去做些自己会做的家务。

  除了让孩子参与家务外,父母要经常和孩子沟通和交流,多给孩子发表意见的机会,好的意见要采纳,然后告诉孩子:“幸亏有你,或者幸亏有你的建议,要不然这件事我都不知道怎么办了!”父母要多给孩子表现的机会,给孩子一种你非常需要他的感觉,很多事没他就不行,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一定很出色,让孩子更加积极自信。

建议五、不要轻易地否定孩子

  孩子是个独立的主体,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有好的也有不好的,父母不能因为孩子的某个举动不好而轻易否定孩子,更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孩子。

  孩子更是敏感的,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的对他的否定,会让孩子产生自卑感,产生担忧、焦虑的消极情绪。所以,父母不要轻易地否定孩子,要默默地关注着孩子,然后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一些鼓励,这样才能给孩子传递一种“你能行”、“你可以做好”的积极信息。

【教育箴言】

  孩子是个独立的主体,父母无法替他去思考和行动,只能靠激发孩子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父母的积极暗示对孩子非常重要,要让孩子感觉到你对他能力的信任,适当的夸奖他,让他更积极的去面对一切。

  

48.鼓励孩子勇敢地去表达自己

  

  孩子跟大人一样,有喜怒哀乐,对很多事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很多时候,也许是害怕父母的权威,也许是不知道该怎么去正确表达自己,孩子很多时候都是保持沉默,压抑自己。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孩子面对的不仅仅是父母,还有老师、同学,还有社会上的其他人等,这就需要他学会勇敢表达自己。

【经典事例】

  儿子今年5岁了,按理说应该是活泼好动的时候,也应该乐于说话,表达自己。可是,他经常却很安静,不愿意和人交谈,遇到陌生人就会满脸通红地躲到大人身后,更不要提跟人主动打招呼了。

  看到儿子平时的活动就是坐在电视机前看动画片,也不和的小朋友玩耍,妈妈非常着急,由于平时工作忙,陪孩子的时间很少,她和孩子的爸爸几乎不会去耐心听儿子的想法和问题,有时候甚至嫌儿子烦,让他自己去看电视,慢慢地儿子就变得沉默寡言了。

  后来,爸爸和妈妈商量要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多给孩子开口说话的机会,多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于是每天爸爸都会去接儿子,然后问:“儿子,你们学校今天有什么有趣的事吗?说给爸爸听吧!”有些事爸爸还会让儿子说出处自己的看法。

  每次儿子看完动画片后,妈妈都会问:“儿子,今天的动画片都有什么情节呀?讲给妈妈听,好吗?”听完儿子讲述的故事后,妈妈又会问:“你觉得故事的结局会是什么样?”

  如果家里来了客人,妈妈会让儿子主动去和客人打招呼、说话……

  现在,爸爸妈妈很满意儿子的表现,因为他的口头表达能力有了明显增强,能够很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陌生人面前也可以应对自如了。

【教育启示】

  在父母传统的观念中,沉默、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但是孩子在心里有想些什么呢?他内心的想法会表现出来吗?另外,这样的孩子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灰出现许多问题,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甚至是不敢表达。

  今天,很多父母不能满足孩子感情需求,孩子也没有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意见,不仅造成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出现障碍,也影响到孩子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

  作为父母,应该把孩子放在一个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当孩子想要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的时候,父母不要对孩子说“你不该这样”、“你不能这么说”等类似的话,而应该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让孩子处在最自然的状态,这样他就可以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父母不要轻易对孩子发泄出来的情绪做评价,要让孩子做最真实的自己,最真实地表达自己。那么,父母应该怎样鼓励孩子表达自己手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鼓励孩子用“我”的句式来表达

   有些父母不喜欢孩子总是说“我……”,因为他们担心这样的孩子会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其实,孩子如果常用“我”句式的表达开头,体现孩子有主见,并且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的孩子一方面自信、勇敢,另一方面还可以让父母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并加以纠正,让孩子更健康的成长。

   相反,如果孩子喜欢用“你”句式开头,如常用一些“你这样不好”、“你应该这样”、“你都没注意到我的需要”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这虽然也是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判断,可是带有一些责备别人的口吻,把自己的感受强制性地转移到他人身上,这样的话会让对方听的人很不舒服,会让人觉得说这样话 的孩子很不友好,也不愿意和孩子靠近,那么孩子将会被人排斥。

   为了让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父母不仅要教会孩子用于表达自己,还要教孩子正确表达自己。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多说“我”句式,只表达一种个人建议,不像“你”句式那么富有攻击性和挑衅性,这样的话更容易被在听的人接受,也利于孩子的人际交往。

建议二、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不满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对很多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但是很多时候他不懂,也不知道怎么去恰当地表达自己让别人接受,所以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的时候,父母可以加以适当的引导。

   妈妈感到很奇怪,小乐一个上午都呆在房间没出来。平时一到双休日,小乐就会嚷着要爷爷带他出去玩。

   后来妈妈才知道,原来,前几天爷爷接他放学的时候给他买了两串糖葫芦,刚好遇到邻居的小妹妹,爷爷就从小乐手上拿了一串糖葫芦给那个小妹妹。小乐当时很不高兴,他觉得爷爷不爱他,所以他一路上都没理爷爷。

   知道这件事后,妈妈走进小乐的房间问:“乐乐,你不和爷爷一起出去玩吗?你是不是还怪爷爷呀?”小乐委屈地看着妈妈说:“妈妈,爷爷不爱我!”妈妈笑着说:“爷爷最爱乐乐,把糖葫芦分给小妹妹是因为妹妹比你小,而且乐乐是男子汉,爷爷知道乐乐肯定愿意与小妹妹一起吃糖葫芦的。”小乐心里的疙瘩解开了,过了一会儿,他从房间走出来,要爷爷带他出去玩。

   其实,小乐可能不是因为少吃一串糖葫芦而不高兴,可能是因为爷爷当时没有说明原因,让小乐认为爷爷不爱自己,所以才不高兴的。

   孩子虽然小,但是他很敏感。当孩子遇到不开心的事很可能不愿意说出来,这就需要父母给孩子更多的关注,与孩子进行交流。父母可以用提问或者回答的方式来引导孩子,鼓励他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然后教孩子正确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建议三、教孩子正确发泄自己的情绪

  每个人都有情绪,当然孩子也不例外。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学会正确地发泄自己的情绪。

  王晓又笑呵呵地走进教室,每次她的脸上总是有笑容,同学们都很不解。一次,有个同学问王晓:“又有什么开心的事,为什么你每天都是那么快乐?”

  她再次笑了,说:“没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啊。当你不开心时候,找个方式发泄出来。”那位同学忙问:“怎么发泄呢?”王晓回答说:“以前,有什么事我总闷在心里。但是有一次我心情不好,爸爸发现了,他就鼓励我大声说出来,或者带我一起去室外活动,然后我的心情就会变得很轻松,很快乐。”

  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心情不好的时候找个正确的方式发泄,就不会一直压抑在心里了,所以心情也会变得很好。

  孩子自我封闭或者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会让自己的心灵受到伤害。孩子的交际圈很小,当他遇到问题的时候,如果父母会对他的问题漠不关心,那么他会想“最亲近的人都不关心我,我还能问谁”,就会把情绪一直闷在心里,久而久之,可能就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

  因此,父母不要让孩子再掩藏他的情绪,不要让他再压抑自己的情绪,鼓励他选择恰当的方式,勇敢地发泄出来。

建议四、认真对待孩子的表达

  父母通常会因为工作忙或者觉得孩子还小,而不愿意去认真地听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其实,现在的孩子知识丰富,懂得事很多,对很多事他都有自己的一套看法,也有情绪,渴望有机会发泄和表达自己。

   孩子在向父母倾诉内心感受到的时候,父母不一定要做出回应,只需要停下手中的工作,认真地听他说,并保持与孩子目光的接触,满足孩子情感上的需求;必要的时候父母可以做出一些回应,那是让孩子感觉到你在认真地听他的想法。

   孩子的阅历毕竟有限,所以他在表达自己的时候很可能是不太确切,这时就需要父母对他正确表达给予指导。父母要教孩子在适当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尽量使自己表达得清楚、自然,这样才容易被人接受。同时,父母还要提醒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时候要注意时机,观察对方的人是否有时间和心情,否则孩子表达的内容再精彩也会被忽略,甚至起反作用,就会严重打击孩子表达自我的热情与信心。

建议五、不要轻易否决孩子的想法

   由于两代人的经历不同,父母肯定会有与孩子表达出的观点不一样的地方,这种不同很正常,父母要接受和承认孩子有与你不一样的地方,不要轻易否决孩子的想法。

   妈妈要和女儿一起出去逛街,原本妈妈已经给女儿选好了一套衣服放在她房间。不一会,女儿跑到妈妈面前说:“妈妈,我穿这套米老鼠的衣服好看吗?”妈妈不禁皱起眉头说:“我不是选好一套放在你房间吗,怎么又拿这套?回去穿我选的那套衣服!”女儿嘟着嘴破案回家,十分不情愿地穿起妈妈选的那套衣服。

   父母如果想要鼓励孩子勇敢地表达自己,就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像上面故事中的孩子选择衣服这种事,妈妈没必要坚持自己观点,大可以让孩子穿她喜欢穿的衣服,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意见的尊重。

   当然,在涉及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时,父母要积极地引导孩子接受正确的观点,但要注意表达的艺术性,而不是直接强迫孩子接受,否则也会挫伤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积极性。

【教育箴言】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对很多事有了自己的情绪和想法,他需要倾诉自己的想法,发泄自己的情绪。因此,父母要给孩子营造一个适合他表达自己的外部环境,在尊重他的前提下,努力做一个忠实的听众,不要轻易对孩子的想法加以评论或否决,让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让他勇敢表达自己。在孩子表达的时候父母要加以引导,让孩子的表达更加清楚、贴切。

49.鼓励孩子勇敢与他人交往

  著名成功学大师学家戴尔·卡耐基曾说过:“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依耐人际关系、外世技巧。软与硬是相对而言的。专业的技术是硬本领,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交际本领则是软本领。”是的,人际关系的好坏对一个人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父母要教孩子积极地与他人交往,建立一种友好的人际关系,这对孩子的学习及以后的人生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经典事例】

  几个孩子正在楼下开心地玩着跳绳,豆豆却眼巴巴地在旁边看着。妈妈看到后,走过去问:“豆豆,你怎么不和小朋友一起玩呢?不要站在一边,去加入他们吧,人多跳绳会更好玩的!”

  豆豆嘟着小嘴说:“不要,我不会玩跳绳,如果跳不好他们会笑话我的。”妈妈懂了豆豆的心思,她是怕自己玩不好被别人嘲笑。于是,妈妈马上找来了跳绳,“来,豆豆,和妈妈一起玩跳绳吧!”不一会儿功夫,豆豆就在妈妈的帮助下学会了跳绳。接着,他就和那几个孩子一起欢快地玩跳绳了……

【教育启示】

  这位妈妈很明智,她找到了豆豆不愿意与他人交往的原因,对症下药,调动了孩子与人交往的积极性。可见,父母平时要多关注孩子,适时地调整孩子交往的心理,鼓励孩子更积极地与他人交往。

  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互相依存的程度越来越高,而且很多时候,人际关系的和谐,交往本领的高强是社会判断成功者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孩子必须学会与他人交往。

  美国加州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劳伦斯·哈特教授曾做过一个重要的实验:他对一些孩子进行了10年之久的跟踪调查,看哪些孩子喜欢和人交往,哪些孩子喜欢独处,并且观察他们的学习成绩。调查结果显示:善于和人交往的孩子学习成绩更好,聪明活泼,智商也更高。根据哈特教授的分析,从小善于与人交往的孩子,可以和他人相处得很融洽,同时,还可以从同伴身上学到更多的知识。

  确实,善于与他人交往的孩子有很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不仅可以处理好与同伴的关系,还可以从容地与成人交往。当然,积极的人际交往还会增加孩子与他人交往的信心,也会使孩子变得更加豁达。

  其实,每个孩子都希望能够有几个真正的朋友,快乐时能有人一起分享,烦恼时有人陪伴,当面对困难时,能够从朋友那里得到帮助……所以,父母要鼓励孩子勇敢与他人交往。

  那么,在生活中,父母应该怎样鼓励孩子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让孩子礼貌地与人交往

现在的孩子在家和父母待在一起的时候,一般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想要怎么做就怎么做,很少去考虑别人的感受,父母对孩子也是百依百顺。但是,当孩子与同龄人交往的时候,谁还会去主动让他呢?因此,孩子就要注意一些交往的技巧,在交际中应该注意一些礼仪,这样才可以与人更好地相处。

今天的孩子最大的毛病就是很自我,所以父母应该让他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学会尊重别人,更多地替别人着想,考虑他人的感受。比如,让孩子更主动地和同学打招呼,跟别人交谈的时候不要只顾自己滔滔不绝,也要认真听别人说话;不要为了一件小事和他人计较,学会宽容别人的缺点和过错,多多赞扬和学习他人的优点。

父母要从小教孩子一些最基本的礼貌用语,如“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孩子也不能对别人说粗话和做不礼貌的动作,因为没有人会喜欢接近蛮横无理的人。

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就是坦诚,不做作。因此,父母要提醒孩子真诚地与人交往,千万不要在背后说别人坏话,也不要打探别人的隐私,这些都会很让人烦感。孩子在与同学的交往中,还要学会体量他人,不要因为炫耀自己而伤害别人的感情,尽可能多地为他人着想。这些交往技巧能帮助孩子赢得同伴的好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建议二、让孩子在争吵中学会交往

在父母眼里,争吵总是不好,不仅很不礼貌,而且孩子之间发生争执的时候,有可能孩子会受到心理或身体上的伤害,所以父母总是介入孩子之间的争吵。其实孩子之间的争吵,和成人世界的争吵不同,有时候只是极小的事,通过争吵会让孩子意识到并不是每个人都会顺从自己的意愿,让他学会谦让、妥协。

妈妈在厨房做饭,突然听到房间里的争吵声。妈妈站在门外听了一会儿,儿子的表妹大声喊:“这个娃娃是我先看到的,为什么不给我玩?”儿子也毫不示弱:“这个娃娃是妈妈给我买的,为什么要给你玩?”表妹接着喊道:“我要跟你妈妈说……”

妈妈刚想要进去阻止,这时候正好电话响了,等她接完电话走进房间看两个孩子的时候,他们早已经和好,开心地玩起来了。

孩子的争吵一般是“对事不对人”,只要他们之间的小问题一解决,他们马上又会和好如初。如果孩子之间有争吵,只要没有上升到骂人或打架,父母就不要轻易插手,让他们自己去平息。通过与他人的争吵矛盾的解决,能够纠正孩子的“自我为中心”的坏毛病。当然,父母可以问孩子“为什么会争吵”,教孩子要冷静处理问题,更不可以骂人或打人。

建议三、鼓励孩子带同学回家

由于现在外面很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的存在,父母允许孩子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小,他们呆得最多、时间最长的就是学校和家中。在学校,孩子会与同学相处,也会有自己的好朋友。有时候,孩子希望能带同学回家。但有的父母却不是很乐意。其实,父母应该鼓励孩子的这种行为,因为这对于提升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某一小学为了加强孩子的交往能力,组织了一个有趣的活动叫“一日营”,也就是让几个孩子成立一个小组,到其中一个孩子家生活一天。在这一活动中,父母尽量不去干预,最多在一旁指导和协助,让孩子自己去买菜、洗菜、做饭,一起去学习娱乐。

孩子非常喜欢这个活动,他们可以尝试很多新鲜事,而且人多在一起做事很开心,也很有动力,不想一个人在家那么孤单。家长也很乐意,虽然家中被孩子弄得乱糟糟的,但是孩子不仅在这个活动中提升了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己要去协调这些事,如何做,谁愿意去做,锻炼了他们与人交往能力。

教育心理学家指出,孩子与同伴交往,能够很快提高交往能力,甚至能帮助孩子走出孤独。所以,当孩子带同学回家的时候,父母要热情招待,让他的同学感受到身心愉悦,从而愿意与孩子交往。同时,这也表明父母对孩子的交往是认可的,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一种激励。另外,父母可以通过孩子带回的同学而了解孩子结交的是什么样的朋友,如果带回的同学由很多坏习惯,那么父母就要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引导,让孩子结交真正的好朋友。

建议四、给孩子一些交往的自由权

  有时候,孩子会有自己的交往方式,父母不要用自己的观妄加干涉,这样会影响孩子与人交往的积极性。此外,不同的孩子身上都有不同的优点,父母要做的是让孩子学习他朋友身上的优点,避免受到同学的不好习惯的影响,但是不要过多干涉他的交友自由。

  王飒活泼好动,一直就像个假小子,大大咧咧,整天喜欢和男孩子玩在一起。以前,她还小,父母没在意什么。但现在,王飒已经上了初中,父母就不允许她和男生一起玩了。王飒非常苦恼,由于她不喜欢女生的娇气和小气,很少和女生交往,也几乎没有什么女朋友,慢慢地,王飒性格变得奇怪,也变得很孤僻。

  父母如果想孩子健康成长,积极交友,就不要让孩子对孩子交友太“警惕”,鼓励孩子和不同的人交往,不要过分强调好孩子、坏孩子、异性等界限。孩子总会长大,会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所以父母要教会孩子如何与不同的人交往,让他在以后的交往中可以游刃有余。

建议五、让孩子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如何让孩子在与人交往中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父母不仅要教孩子礼貌待人,还要让孩子融入到集体中去。在集体活动中,能够很好的展现一个人的秉性。如果一个人在集体中,喜欢指挥别人,自己去却不做事,那么同学就会对他很烦感,也会讨厌与这样的人交往。

  因此,父母应该让孩子在集体中多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和别人一起做事的时候,要礼貌地征求别人的意见;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孩子要主动帮助别人,增加同学的好感和信任……

  父母也应该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也就是让孩子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比如,孩子遇到别人的冷淡对待,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也许是人家心情不好。”“多想想‘如果是我会怎么做’。”另外,也要让孩子坚持热情对待别人,久而久之,也会换来别人的热情。

【教育箴言】

父母都知道人际交往在当今社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积极的人际关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勇敢地与他人交往。通过与人交往,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受欢迎的人,从而让他获得强大的自信心。

50.要让孩子去体验成功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因此,父母需要让孩子有一种积极的期待,让他经常得到成功的体验,以此来激发孩子的智慧与潜力,进而促进他进步与成长。

【经典事例】

  母亲从学校开完家长会回来,生气地告诉孩子的父亲,他们刚上3年级的女儿,学习成绩从前5名降到了倒数第5名,老师又着急又生气,把母亲说得无地自容。

  孩子的父亲先是很吃惊,但他很快定了定神,对妻子说:“你放心,孩子的事情交给我了。我一定让她成功!”妻子将信将疑,但也没有别的办法。

  这天晚上,父亲让女儿拿出所有试卷,一一分析。他发现数学卷子上的题女儿都会,错的地方全是因为她粗心所致。于是他笑着对孩子说:“你看,这题你都会做,再认真一点儿成绩会更好。”

  女儿小声地说:“可我才得了74分。”

  父亲笑笑说:“分数不就是测试你会不会的嘛,你看你不是都会吗?我给你100分!”

  女儿一下子兴奋起来。父女俩又继续分析语文卷子,看到小作文的时候,父亲发现,女儿得分低的原因是,题目要求有四个,而她只写了一个。父亲又仔细看了看作文,接着惊讶地说:“你这个开头写得不错呀!行文流畅,用词也好,都能当范文了!”

  女儿在一旁不好意思地笑了,虽然她没再说什么,但父亲的这些话都让她信心大增。从那以后,父亲对女儿每一次的小成功都给予了肯定与鼓励,女儿也对学习越发地感兴趣,她的成绩一次比一次好,小学、初中、高中,最终她如愿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教育启示】

  一位著名心理专家曾说:“在孩子十岁左右正是自信心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时形成的自信或者自卑的观念,也许会影响到人的一生。”故事里的父亲通过让女儿体验成功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最终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成功体验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心理财富,而拥有这笔财富的人,他的内心会自然地充满自信与坚毅。有这样一种现象:如果一个人越是在某一方面有成就,他就越来越多地得到成就。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中著名的“马太效应”。

  成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缺的体验。若是长期都得不到这种体验,孩子会显得自卑,甚至自暴自弃,学习也会失去热情。所以,父母一定要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鼓励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战胜困难,逐渐培养孩子坚强、乐观的心态,以此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他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那么,父母该怎样让孩子体验到成功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孩子成功

  父母要让孩子体验成功,不一定非要是多么伟大的目标,也不一定要求孩子完成什么了不起的事情。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帮助孩子设定一些在他能力范围内能完成的小目标,适时适度地给予鼓励、引导与帮助,让孩子在这种不断的成功中得到进步与成长。

  一天,上小学5年级的思路从学校带回来一张报纸,上面有一个征文活动,是要求孩子们写下自己感觉到的不一样的爸爸妈妈。爸爸一看,这倒是个不错的教育机会,因为思路一直都对写作文很头疼。于是他鼓励儿子参加这个活动,争取获得一次成功。

  思路听了爸爸的话,很努力地去写了一篇文章《爸爸是我的骄傲》。爸爸跟思路一起,一遍又一遍地修改,在父子俩终于都满意以后,爸爸将儿子的这篇征文寄了出去。

  没过几天,思路兴高采烈地跑回家,手里举着报纸对爸爸说:“爸爸,我的作文上报纸啦!”虽然还未到评奖的阶段,但自己的文字第一次变成铅字给那么多人看,思路兴奋得手舞足蹈。

  从这次事件以后,爸爸发现,思路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而他最挠头的作文现在也不再害怕写了,作文水平也稳步提高。

  思路的爸爸利用征文的机会给孩子创造了一次成功的条件。这次小成功让思路的自信心增强了,使他从学习中获得了满足与愉快,也使他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可见,在生活中,父母有意识地给孩子创造合适的条件,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对他的成长十分重要。而且,通过成功体验,孩子再遇到困难,便不会消极懈怠地去回避,而是会积极地想办法去战胜。孩子在亲身体验中产生的自信,将会成为他力量的源泉。因此,父母应该多给孩子创造这样的机会,让他不断体验成功,并在成功中不断成长。

建议二、及时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看待孩子应该有全面发展的眼光,父母不要只看孩子的学习成功与否,不要因为孩子一时的表现不佳就否定孩子,更不要对他大发雷霆。

  父母应该多从小事着手,在平时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比如他做对一道对他来说有些难的题,在学校里被老师表扬得到奖励,在家帮父母做家务收拾干净房间,有自己的小爱好完成一件作品,等等。这些事情虽然很小,但也代表了孩子一点一滴的成绩,父母应该及时地加以表扬与肯定,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加他的自信。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父母可以通过发现他的闪光点来让孩子体验成功,让孩子增强自信,勇敢地面对未来。

建议三、对孩子的每一次成功给予肯定

  孩子的自信心会在每一次的成功中得到累积,父母应该在孩子每一次成功后都给予肯定,以培养孩子勇敢面对困难的能力。

  上小学6年级的儿子回家后一直闷闷不乐,父亲经过询问才知道,儿子的老师曾经在班里征询,问哪位同学愿意给全班讲一节语文阅读课《伯牙绝弦》,孩子自告奋勇地举手接了任务。儿子经过好几天的努力准备,甚至牺牲了玩耍时间跑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自己写了好几页的教案纸。哪知道讲课那天,他讲完以后,老师不但没说什么,而且又把课文重新讲了一遍。

  父亲终于明白孩子郁闷的原因了——他的努力没有被老师所认可。

  于是,父亲赶紧对孩子说:“你挺棒的!你敢上去讲,而且能查找那么多资料,你就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老师也许是忘了,他应该也是肯定你的讲课的,他不过是在补充你没讲到的地方罢了。”

  儿子听后,表情才缓和了许多,又如往常一样,认真地去做作业了。

  孩子的努力都希望得到回报,他的成功也很需要父母的肯定。故事中的老师没有肯定孩子就让孩子的自信心受到了打击,而孩子的父亲及时给予孩子鼓励与引导,终于让他重新找回自信。可见,父母对孩子成功的肯定对他来说是多么重要,哪怕是很小的一次成功,父母也要及时给出肯定的态度,让孩子得以成长。

建议四、让孩子知道自己能行

  父母要为孩子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经常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就会让孩子潜意识里建立起“我能行”的自我形象,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他不但会勇敢面对挑战,而且还能正确对待挫折。而这样做的结果又将促使他得到更大的成功体验,如此成为良性循环,从而更快地成长。

  上小学4年级的戴文学习很吃力,成绩十分差,父母总是训斥他,结果他的学习越来越差,直到有一天,终于成为了全班的倒数第一。父亲十分无奈,发火都觉得疲倦了,于是他想:父母整天训斥他,却一点作用都不起,那倒不如换一种态度来试试好了。

  父亲叫过戴文,拿着试卷对他笑着说:“这下好了,咱们没有负担了,你再没有包袱了。”

  戴文疑惑地看着父亲,因为这与以前的父亲完全不一样,就听父亲继续说道:“你看,你在最后,根本不用担心后面再有谁追你,你只管一个劲的往前跑就好了,肯定会有进步!”

  戴文惊讶地睁大了眼睛,他仔细想了想,也的确是这个道理,于是他也放松了许多,在学习上也慢慢地开始努力。

  到了期中考试,戴文考到了班里第30名,父亲拿着试卷高兴地说:“儿子,不错啊!比上回前进了10名呢!这个进步真不小!继续努力!”戴文听了干劲满满,学习更加刻苦。

  再到期末考试,戴文考了全班第9名,父亲激动地说:“儿子,你现在已经进前十了!离第一名也不过才差8个人,你太棒了!”

  从那以后,戴文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戴文的转变是个很好的例证。孩子在成绩差的时候,经常受到父母的批评,他便逐渐形成了自卑心理,自己首先否定了自己,自然成绩会更差。而父亲一反常态对他说“好”,让孩子自己卸下了负担,让他有一种被认同的感觉,使他重新找回自信,获得了一种成功的动力,最终创造了奇迹。因此,父母要让孩子在心里建立起“我能行”的自信,让他体验到成功,感受到取得成绩后的喜悦,才能激发他的斗志,使他向着更高的目标不断前进。

【教育箴言】

  一位心理学家说:“一个人要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父母要让孩子体验成功,让他时刻督促自己去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为他树立起前进的自信心,使他取得进步。可见,成功体验对于孩子的自信成长不可或缺。

继续阅读《好父母改变孩子一生的60种激励法》

点击阅读全文